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寧:釋“靠”
在 2010/1/25 22:38:01 发布

釋“靠”

(首發)

 

王寧

棗莊人民廣播電臺

 

甲骨文中有“”字(下用~代替),或用為征伐字,或用為人名,為祭祀對象。對於此字,諸家考釋甚多,然似皆未諦,故茲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就《甲骨文字詁林》1497-1503頁所收諸家考釋看,有伐(羅振玉)、蔑(郭沫若)、顑(唐蘭)、頗(葉玉森)、鉏(葉玉森)、擾(魯實先)、戛(於省吾)、搣(饒宗頤)等說法,《詁林》認為“均不可據,與‘蔑’更了不相涉。於先生釋‘戛’,論其形義甚詳。其用作名詞者為先公名,與‘夒’斷非一人。其用作動詞者,為‘伐擊’義。”[1]按:這個字實象人形反持戉(鉞)於背後倚拄之形,現在一般將此字依形隸定為“”。

此字在卜辭中有兩種用法,一是作動詞用,是征伐義,如:

囗囗卜爭[貞:呼]~貢方。《合集》6300

貞:呼~貢方。《合集》6301

丙子卜,古貞:呼~[]。不玄冥。《合集》6303

~鍪(髳)。《合集》6556

在上引卜辭中,貢方、鍪(髳)方都是殷商的敵國,殷商去征伐他們曰“~”。二是為先公名,是殷人的祭祀對象。在殷墟卜辭中祭祀~的卜辭數量不算太多,如:

~,叀……酹,有大雨。《合集》28252

壬辰卜,其年于~,燎,又狗。茲用。《合集》32117

癸未貞:禾于~。《合集》3327433275

乙巳貞禾于~,三玄牛。《合集》33276

辛酉卜,賓貞:燎于~……牛。二月。《合集》14380

乙卯卜,不雨,~宗燎率……吉。《合集》30299

~宗酹,有雨。《合集》30298

貞:王其酹~于右宗,有大雨。《合集》30391

於甲辰酹~。《屯》52

癸卯卜其冊禦~,卯……吉。《屯》493

壬寅卜,王其囗~于盂田,有雨,受年。《屯》2254

對於此先公為誰,諸說紛紜,陳夢家在《殷墟卜辭綜述》中作了介紹:“此字羅振玉誤以為‘伐’(《考釋》中68),是錯的。郭沫若改釋為,云‘象人倒執斧鉞之形,舊釋伐不確;此蓋人名,乃殷之先公。’(《粹》14)。糾正羅說之誤,並以為是先公,都是正確的。於省吾釋戛,以為是契(《駢枝》I26),胡厚宣以為是夒之異文(《殷代農業》120),楊樹達以為夒、都是禼。凡此諸說,皆不甚堅固。”[2]

按:此諸說中,以胡厚宣說為確,祭祀對象之“~”確系“夒”(當做“憂”,說詳下)之別寫,並非是他人。證之者,卜辭云:

即右宗夒,有雨。《合集》30318

夒即宗。《合集》28207

即右宗夒,有雨?《合集》30318

由上三條卜辭可知,殷人多向夒祈雨,言“夒即宗”之“宗”,即卜辭之“右宗”,故又言“即右宗夒”,則高祖夒之“宗”即“右宗”,殷人向夒祈雨或只言“右宗”,不言夒之名,如:

貞:即于右宗,有雨?《合集》28252

其即于右宗,有大雨?《合集》30320

弜捒即右宗,有大雨?《合集》30415

是“右宗”即夒之宗,而卜辭又有言:

貞:王其酹~于右宗,有大雨?《合集》30319

由此條卜辭可知“夒”、“~”的確為一人,胡厚宣說確鑿無可易。

“夒”字之釋發自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認為即帝嚳[3],今甲骨學界多從之,然王氏言其為嚳是矣,而釋其字為“夒”則有絕大問題,“夒”即“猱”之本字,《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段注:“母猴與沐猴、獼猴一語之轉,《詩·小雅》作猱,《樂記》作獶。”但卜辭中自有用為動物的“夒”字,如言“獲夒”(《拾》六·九),但用為動物之“夒”與高祖之名者雖大體形近,而有明顯的區別,即用為高祖名之字的手爪向上作“”,而用為動物之字手抓向下作“”,今學者為了區別,將高祖之名字從王國維定為“夒”,將動物名之字定為“猱”,趙誠云:“從卜辭來看,這兩個字有一個很主要的區別,即夒字的手掌向上,猱字的手掌向下。”[4]其實夒、猱古今字,有何區別?因此,動物名之字手爪向下者定為“夒”是矣,而王國維把高祖名之字釋為“夒”殊不確,“夒”為泥母字,轉為覺部溪母字之“嚳”是為難矣,于省吾就提出異議,認為“这个字以读憂较为合理,字形象以手掩面而哭,帝喾之喾与憂也同音。”[5]按:金文中用此手爪向上的字為“憂”,如《無憂卣》、《毛公鼎》“欲我弗作先王憂”,容庚《金文編》云:“象以手掩面之形”[6],《伯憂觶》之“憂”更作“”,象一人跽坐而另有一手掩其面,則于、容二先生之說是也,卜辭這個高祖名之字實際上就是“憂”之本字,象人以手掩面憂懼之形,不當釋為“夒”也。“憂”古音影母幽部,“嚳”為溪母覺部,影溪旁紐、幽覺對轉,故“憂”可音變為“嚳”。而後或依形隸定此字為“夋”,《帝王世紀》言“帝嚳名夋”,確有古傳為依據,於《山海經》則作“俊”,後更音變為“舜”(同文部),清華簡《保訓》“舜”字寫作上夋下土之“埈”,尤證夋、俊為舜為嚳之說不誤。

然此~字前人多謂不可識,或有釋之者亦不可據。郭沫若言此字“象人倒執斧鉞之形”亦不甚確,應當是象人倒執斧鉞依倚之形,左邊那部分和“憂”字形略同,此字實乃“靠”之本字,象人倒執斧鉞於背後拄地而倚靠之形,《說文》:“靠,相韋(違)也。從非告聲。”段注:“相韋者,相背也,故從非,今俗謂相依曰靠,古人謂相背曰靠,其義一也。猶分之合之皆曰離。”蓋此字本為以後背倚靠之義,故引申為相背義,就象“北(背之本字)”字,本象人背相對靠之形,而引申為相背之義。古音靠、憂溪影旁紐雙聲、同幽部疊韻,為音近通假,故卜辭“憂”或寫作“靠”也。王國維首言卜辭中的“高祖夒”即帝嚳,得到學界廣泛认同,郭沫若還認為高祖夒和帝嚳、帝舜、《山海經》中的帝俊是同一人[7]。由“憂”或作“靠”,則可知王國維以其為“嚳”乃確鑿無可易移之說,靠、嚳(或作俈)均從告聲,古音同溪母雙聲、幽覺對轉疊韻,音近而假也。

此“靠”字在周金文中已不可見,從非告聲之字斷為後起,然在先秦古籍中亦甚少使用,蓋此本殷人之語,周人語言中甚少用之,間或用者,則新造一“靠”字代之,或假“嚳”為“靠”,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兢內建之》:“或(又)以豎刁與易牙為相。二人也,朋黨群獸,邀朋取(聚)與,厭公嚳而乖。”[8]“嚳”字簡文寫法是上爻下告(與“學”字甲骨文寫作上爻下子意同),此即用為“靠”,“嚳而乖”即“靠而乖”,靠者,相違也;乖者,《說文》、《廣雅·釋詁二》並訓“背也”,《廣雅·釋詁三》又訓“離也”,背離之義,“厭公靠而乖”謂豎刁、易牙二奸人結黨聚友,一齊向齊桓公灌輸違背常理、乖離正道的東西,此先秦以“嚳”為“靠”之證。

卜辭用“靠”為征伐字,則當讀為“訄”,二字雙聲疊韻,音近而假。《說文》、《廣雅·釋詁三》並訓“訄”為“迫也”,此義當與“敦”、“博”同,《詩·北門》:“王事敦我”,《常武》:“鋪敦淮墳”,《釋文》引《韓詩》並訓“敦”為“迫”;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第三“博”下云:“不期敦:‘女及戎大敦博(原字左尃右戈,即從戈尃聲)’,與宗周鐘之‘敦伐’同意。”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第一於“薄”字下云:“博,迫也。博伐,迫而伐之也,從干、尃聲,經典通用‘薄’;虢季子白盤‘博伐嚴允’。”卜辭征伐字之“靠”義殆同於周金文之“敦博”、“敦伐”和“博(原字左從幹,下同)伐”,所謂“靠貢方”、“靠髳”即“博(薄)伐貢方”、“博(薄)伐髳方”,卜辭中貢方、髳方皆殷商之敵國也。

要之,甲骨文之“ 字當釋為“靠”,卜辭用為人名時與“憂”同,亦即嚳、俊(夋)、舜;用為征伐字時則讀為“訄”,薄伐之意。

 

引文注釋:

[1][5]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 中華書局199912 P1503P1499

[2]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中華書局19881 P345

[3]《觀堂集林》卷九,中華書局19596 P409

[4]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中華書局19881 P6

[6]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7 P384

[7]]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6 P326

[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1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0603釋“靠”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糨糊一桶 在 2010/1/25 22:46:04 评价道:第1楼

    “戛(於省吾)”?转换成繁体变成这样了!

  • 雨无正 在 2010/1/26 9:43:44 评价道:第2楼

     

    刘桓先生曾经对这个形体做过讨论,值得重视。他据《国语·晋语二》蓐收之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的记载指出这个字就是称为蓐收的少皞氏该。[刘桓《殷契新释》51-5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裘锡圭先生认为刘说可从,并且根据《合集》3031830319两版同文卜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文,只是卜同事)说过下面的一段话:

    ……我们认为“ ”与卜辞中屡见的、有时被加以“高祖”之称的“夒”,应指同一先祖,二字应是同一人名的异写,……“夒”是泥母幽部字,“蓐”是日母字,“收”是幽部字。泥、日二母上古音极近,作为商先祖名的“夒”应即“蓐收”的合音。也有可能“蓐收”是由“夒”音分化而成的。卜辞的“夒”和“”应是同名异写,都指蓐收。[《释<子羔>篇“”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

    裘锡圭先生认为AB两字是一个人名的异写,表示同一个先祖的意见是很对的。从辞例上看,两者的用法基本相同。又《合集》30318属于无名组,和30319属于何组二类,刘文举出的两条卜辞事实上属于同卜一事。虽然30319版的“ ”形残去大半,但从头上有毛发的特征以及后出手臂的残笔,可以断言一定是“”,这样,根据这一点判断表示同一祖先是可信的。

    西周金文中也有这个字。参见史墙盘和训匜。训匜中此字李学勤先生读为“扰”,也可以印证上面的刘、裘之说。颇疑甲骨文表示动词意义的此字也该读为“扰”。

  • 垂天之雲 在 2010/1/26 20:58:11 评价道:第3楼

    樓主文中所謂
    「而卜辭又有言:貞:王其酹~于右宗,有大雨?《合集》30319 由此條卜辭可知“夒”、“~”的確為一人」
    翻查30319,此“~”字殘下半,剩個頭部,單憑此片恐怕很難認定是您所謂「象人倒執斧鉞」的該字吧。雨無正認為其有「後出手臂的殘筆」,我看倒可能是衍刻,還是小心為上。
    我印象中王國維將「夒」釋作帝嚳的這個說法,幾十年來已經有許多學者提出質疑,尤其聚焦在他的古音推論上。另外,此字詹鄞鑫先生在「華夏考」一文中亦有論及,雖然結論仍待商榷(釋「夏」),但其推論過程和樓主是蠻類似的;這些或許都可以提供您參考。
    一點淺見!

  • 白懋父 在 2010/1/28 23:00:35 评价道:第4楼

    曹定云先生在《考古》2007.4期中认为这个字是武(舞)字,同时认为他是成唐的别名,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