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曹峰:從《逸周書·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
在 2010/2/16 13:57:17 发布

從《逸周書·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

 

曹峰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上博楚簡《凡物流形》是一篇佚文,其中一部分內容類似《楚辭•天問》,一部分內容類似《老子》、《管子》四篇,想像奇詭,思想深刻,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討論頗爲熱烈。作爲今後深入研究的基礎,除文字的確認、語句的貫通外,思想結構的梳理也是極爲重要之事。本文想在這方面做些工作。

整理者曹錦炎先生認爲《凡物流形》是一篇“有層次、有結構的長詩”,全篇可以分爲九章,毎一章均以“問之曰”(或省爲“問”、“曰”)起首,這九章又可以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前四章爲第一部分,主要渉及自然規律,後五章爲第二部分,主要渉及人事。他雖然沒有直接指出前後兩部分是何關係,但從他的結論“全篇有問無答,層次清晰,結構嚴密,歩歩深入,中心突出。這種采用問而不答的啓迪語氣,更加促使人們對眞理的不斷求索”[1]來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沒有對應關係,都是在發問,只不是在發問時,先問自然之事,後問人事之事而已。

淺野裕一先生則指出,《凡物流形》是由本來完全不同的兩個文獻連接起來的。前一個文獻,可以暫且命名爲《問物》,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即簡1“凡物流形開始到簡8中間先王之智奚備爲止的部分,簡9 “日之有開始經簡10、簡11、簡12A、簡13B,到簡14中間而屏之爲止的部分。剩下的部分,除簡27外,均可以歸入後一個文獻,可以暫且命名爲《識一》。

淺野裕一先生還認爲,《識一》的部分,是道家系統的思想文獻,《問物》部分則不同,它類似於《楚辭·天問》,全篇爲採取有問無答形式的楚賦,相對于《楚辭·天問》收錄了174個發問,《凡物流形》收錄了43個發問。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文獻,之所以會抄接在一起,是因爲《問物》的末尾和《識一》的開頭都有與草木、禽獸相關的記述。兩個冊子在反復轉抄的過程中,發生了混亂而被連接到了一起。因此,《凡物流形》不應該當作一個單一的文獻來對待,而應將其分成《問物》和《識一》的兩篇來進行研究[2]

也就是說,淺野裕一先生認爲《問物》是文學性質的楚賦,《識一》則是道家系統的文獻,兩者之所以會抄在一起,是一種偶然的行爲。

筆者認爲,確如淺野裕一先生所言,《凡物流形》可以分作兩個部分,用《問物》或《識一》[3]來命名也無不妥。但是否可以視爲兩種不同性質的文獻,並且是反復轉抄的過程中,發生了混亂而被連接到了一起,筆者存疑。另外,是否如曹錦炎先生所認識的那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沒有對應關係,整文全部是在提問,筆者也存疑。

復旦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一文討論區中,鄔可晶先生有過這樣的意見: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黃帝問於天師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長?日月何得而明?’天師曰:‘壐(尔)察天地之請(情),陰陽爲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繼,得之而贏。……’”與簡文“民人流型(形),(奚)𠭁(得)而生?【2】流型(形)城(成)豊(體),(奚)(失)而死?又(有)𠭁(得)而城(成),未智(知)左右之請(情)?”可對讀,“未知左右之請”即《十問》“爾察天地之請(情)”,看來簡文“請”確當讀爲“情”。[4]

 

鄔可晶先生希望通過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的用例來解釋“未知左右之請”當讀爲“未知左右之情”。但其用例對我們理解《凡物流形》的構造有一定啓發,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中除了“黃帝問於天師”外,還有其他一些很有價値的內容:

 

黃帝問於容成曰:“民始賦淳流形,何得而生?流形成體,何失而死?何世之人也,有惡有好,有夭有壽?欲聞民氣贏屈、弛張之故。”容成答曰:“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天氣月盡、月盈,故能長生。地氣歲有寒暑,險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

黃帝問於曹熬曰:“民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曹熬答曰:“□□□□□取其精,待彼合氣,而微動其形。能動其形,以致五聲,乃入其精。虛者可使充盈,壯者可使久榮,老者可使長。”[5]

 

可以發現《凡物流形》中很多話類似黃帝問於天師、黃帝問於容成、黃帝問於曹熬,如“民人流形,奚得而生?流形成體,奚失而死?”“草木奚得而生?【12A】禽獸奚得而鳴?【13B】”[6]等,可見這樣的問題,在了解萬事萬物的根本原理時,經常作爲例子被提出來。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主要圍繞人的生死、夭壽提出這些問題,容成是從“天地之道”即“天氣”、“地氣”的角度,中天師是從“天地之情,陰陽爲正”角度,曹熬的回答有殘缺,但從前後文意可知,曹熬也是從“陰陽合氣”的角度解答了黃帝的提問。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詳察“天地之情”、“陰陽之正”,不能順應“天地之道”、不能把握“天氣”、“地氣”以及“陰陽”之“合氣”,那人就無法強生長壽。

然而,《凡物流形》中提出的問題更爲深刻,回答也不同。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天師、容成、曹熬通過“天地之道”、“天地之情”、“ 陰陽之正”來回答黃帝提出的問題,而《凡物流形》中,如簡2“陰陽之,奚得而固?”簡3“未知左右之情”、 3~簡4“天地立終立始。天降五度,吾奚衡奚縱?五氣竝至,吾奚異奚同?”、簡7“順天之道,吾奚以爲首?”、簡8“敬天之明,奚得?”所言,在《凡物流形》中,問題不在於是否順應“天地”、“陰陽”之道,而在於如何認識、把握“天地”、“陰陽”之道,追問的是方法和原則。

這一問題,《凡物流形》在下半部分作出了明確的交代。簡而言之,只要你能够“執道”[7],“執一”、“得一”、“有一”,就能够理解萬事萬物得以存在的最終根源。因此,回應上半部分“土奚得而平?水奚得而清?草木奚得而生?【12A】禽獸奚得而鳴?【13B】”下半部分回答說: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三,三生四,四成結。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無一,天下亦無一有。無【簡21】[目]而知名,無耳而聞聲。草木得之以生,禽獸得之以鳴,遠之歩(薄)【簡13A】天,邇之矢(施)人。是故【簡12B】執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8]

 

顯然這裏“草木得之以生,禽獸得之以鳴”的原因在於“有一”,它和上半篇的“草木奚得而生?禽獸奚得而鳴?”相呼應,《老子》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可以說也是一種回答,只是省略了發問,問天爲何會清、地爲何會寧、神爲何會靈、谷爲何會盈、萬物爲何會生、侯王爲何會爲天下貞。天爲何會裂,地爲何會發,神爲何會歇,谷爲何會竭,萬物爲何會滅,侯王爲何會蹶,等等渉及世界根本原理的問題[9]。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因爲都有與草木、禽獸相關的記述,導致反復轉抄過程中發生混亂而誤相聯接了。也不能說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同樣只是發問,而應視第二部分爲對第一部分的回答,這種回答中,既告訴讀者必須“執道”、“執一”、“得一”、“有一”,又告訴讀者如何纔能“執道”、“執一”、“得一”、“有一”。這不是本文所要討論之重點,故不展開。

在傳世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與《凡物流形》上半部分《問物》部分相類似的内容,那就是《逸周書•周祝解》以下的章節:

 

故惡姑幽?惡姑明?惡姑陰陽?惡姑短長?惡姑剛柔[10]?故海之大也,而魚何爲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爲可服?人智之邃也,奚爲可測?跂動噦息而奚爲可牧?玉石之堅也,奚可刻[11]?陰陽之號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來。

 

這段話開始幾句意爲:哪裏幽暗?哪裏明亮?哪裏陰?哪裏陽?哪裏短?哪裏長?哪裏柔?哪裏剛?這些都和兩相對立的天地之基本原理和法則相關。《凡物流形》也展示了大量類似的問題,如“生死”、“先後”、“陰陽”、“水火”、“終始”、“縱衡”、“異同”、“左右”等[12]。《逸周書•周祝解》接下來又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那就是海那麼大,爲什麼魚還能够抓到?山那麼深,爲什麼虎豹貔貅還能够捕獲?人的智慧那麼深邃,爲什麼還能够揣測?用蹄子行走、用喙呼吸的鳥獸爲何還能够牧養?玉石那麼堅硬,爲什麼還能够雕刻?陰陽的名號是誰給予的?雌雄的結合是誰讓其交配的?這些問題和《凡物流形》問土地爲什麼是平的?水爲什麼是清的?草木爲什麼能够生成?禽獸爲什麼能够鳴叫?以及有關鬼神、日月、天地、雷電的發問也有類似之處。

《逸周書•周祝解》中只有這段話一口氣提出了12個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但與上下文並無不諧之感。《逸周書•周祝解》的總體主旨是“不聞道,恐爲身災”[13],文中出現“不知道者福爲禍”、“不知道者以福亡”、“凡勢(執)道者,不可以不大”、“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威之失也陰食陽,善爲國者使之有行,定彼萬物必有常,國君而無道以微亡,故天爲蓋,地爲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爲軫,天爲蓋,善用道者終無害;天地之間有滄熱,善用道者終不竭。”“維彼大道,成而弗改。用彼大道,知其極。加諸事則萬物服,用其則必有群,加諸物則爲之君,舉其脩則有理,加諸物則爲天子。”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那12個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中隱含着“道”的原理,或者只有用道纔能解釋其根本機理。所以《逸周書•周祝解》的最終結論是“君子不察福不來”,指的是君子不察“道”,福就不會來。

《逸周書•周祝解》既提出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又反復論述“聞道”、“知道”、“執道”、“用道”的重要性,因此和《凡物流形》具有可比性。雖然其中的“道”與《老子》、《管子》四篇以及《凡物流形》所見“道”以及“一”不一定等同,其中也未見《凡物流形》的治心之說[14]。但通過世界根本性問題的提出,帯出“執道”,“執一”、“得一”、“有一”的重要性,並最終落實到“知天下”、“治邦”(《凡物流形》簡30,《逸周書•周祝解》則是“爲之君”、“爲天子”),這樣一種論述框架以及道用一體的政治哲學,《逸周書•周祝解》和《凡物流形》之間有相似性,是不可否認的。

因此,雖然可以借用淺野裕一先生《問物》和《識一》的框架,但我們認爲這兩者間不是割裂的關係,也不是像曹錦炎先生所認爲的那樣是並列的關係,而是上下對應的有機的整體。通過《逸周書•周祝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15]。至於這種思想結構和哪些道家(包括黃老道家)更爲接近,我們將另文論述。

 

追記:本文初稿曾發表於簡帛研究網(20090309日),現作了大量修改,増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作者簡介:曹峰,清華大學哲學系(北京市,100084)。

項目基金: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年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研究”(編號:07BZX034)的階段性成果。

[1]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1頁。

[2]參見淺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結構新解》,簡帛網,200922日。淺野裕一還有一篇題爲《〈凡物流形〉的結構》的論文,發表於簡帛網2009123日。《〈凡物流形〉的結構新解》應是對前文的修正,故本文引用時,以後文爲準。以上二文只是中文概要,其詳細論述可以參照淺野裕一:《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全體構成》,《中國研究集刊》第48號,大阪大學中國學會發行,20096月。

[3]也有可能讀爲《執一》,關於讀爲“識”或讀爲“執”的那個字,詳細討論可參見楊澤生:《說〈凡物流形〉從的兩個字》一文,簡帛網,200937日。楊澤生讀該字爲“執”。

[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鄥可晶執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81231日。鄔可晶 的意見在 200914 11:45:03

[5] 陳惠玲在其《〈凡物流形〉簡3‘左右之請’考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9422日)一文中最先引用了這兩段話。詳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頁146

[6]此處編聯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

[7] “執”字,字形作“”,整理者讀爲“識”,有學者讀爲“守”或“執”。楊澤生《說<凡物流形>的兩個字》(簡帛網,200937日)對該字有詳論,認爲當讀“執”。筆者暫從“執”的讀法。

[8]“四”字讀法,從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81231日;但沈培未在此文中說明爲何讀“四”,秦樺林:《〈凡物流形〉第二十一簡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200919日)發表後,沈培(網名“水土”)對以作過解答,可參考;簡21和簡13A及簡12B相編聯,以及在“無”字和“而知名”中補一“目”字,最早由李鋭提出,參見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孔子2000網首發,20081231日),筆者曾爲文支持這一編聯,參見曹峰:《從〈老子〉的“不見而名”說〈凡物流形〉的一處編聯》,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309日;“遠之歩天,邇之施人”的讀法,從宋華強:《〈凡物流形〉‘遠之歩天’試解》,簡帛網首發,2009628日。

[9]類似描述還可見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天弗能復(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規(蚑)僥(蝚)。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遊),獸得而走。”這樣的描述在傳世文獻中還有很多。

[10]王念孫:《讀書雜誌(上)》(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認爲當讀“柔剛”,倒文以協韻。第55頁。

[11]王念孫:《讀書雜誌(上)》認爲從上下文,此處當補作“奚〔爲〕可刻”。 56頁。

[12]詳參曹峰:《〈凡物流形〉中的“左右之情”》,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14日。

[13]“不聞”二字,有的文本作缺字處理,詳見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49頁。

[14] 《凡物流形》中的治心說可參曹峰:《〈凡物流形〉的“少徹”和“少成”――心不勝心”章疏證》,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19日。

[15]不僅僅是思想構造,在一些用詞上,《逸周書•周祝解》也爲《凡物流形》的解讀提供了參考,如“五言才(在)人,(孰)爲之公?九(孰)爲之?”一句,通過《逸周書•周祝解》“萬民之患在口言”(本作“萬民之患故在言”,從王念孫改,參見《讀書雜誌(上)》,第54頁)、“人出謀,聖人是經;陳五刑,民乃敬”可以得到合理解答。同時,在文章形式上,《逸周書•周祝解》和《凡物流形》均爲歌韻體,這可能反映出兩者在産生背景、使用場合方面的相似性。這個問題也値得深入討論。



本文是提交2009年6月13日在復旦大學舉辦的“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朴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本文初稿於2009年3月9日發佈於簡帛研究網站。本次發佈有大量改動,增加了很多新內容。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2月1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17曹峰:從《逸周書·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