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抱小:《老子》臆解一則
在 2022/6/19 11:24:17 发布

《老子》臆解一則

 

(首發)

抱小

 

本文根據《老子》的修辭方式及《經典釋文》中的《老子音義》,又利用古音通假的規律,草成此文。夫老氏之言,本玄之又玄,拙說只是臆度之辭,不敢言必,敬請讀者正之。

 

《詩·小雅·無羊》有“旐維旟矣”之語,于省吾先生讀“旐”為“兆”,並解釋說:

古之疊義謰語往往分用,例如《隰有萇楚》稱“猗儺其枝”,猗儺即阿難,《隰桑》篇分用之則為“隰桑有阿,其葉有難”;《那》稱“亦不夷懌”,夷懌疊義,訓為喜悅,《節南山》分用之則為“既夷既懌”。毛公鼎稱“肆皇天亡斁,臨保我有周”,臨保疊義,《國策·西周策》稱“君臨函谷”,高注謂“臨猶守也”,守與保同意。《思齊》分用臨保二字為“不顯亦臨,無射亦保”。由此以推,眾兆謰語,分用之則為“眾維魚矣,兆維旟矣”,眾與兆均為量詞,維為句中助詞。此詩本謂牧人所夢的是魚之眾旟之多,眾魚為豐年之徵,兆旟為室家繁盛之驗。[1]

于先生所揭示的這種條例,非常重要。我們在讀《老子》時,也發現了一些例證,如傳世本第十五章: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是將“猶豫”分用。[2]

又第三十九章: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將“基本”分用。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兩本及北大漢簡本,屬於傳世本的第二十章,但與傳世本又有很大差異的文句:

忽兮其若海,恍兮其無所止。[3]

是將“忽恍”分用。通過這些例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聯綿詞分用是《老子》常見的修辭方法。

此外,《老子》中還有一例我們也認為應該屬於聯綿詞分用,只是歷來學者可能都受了字形的蔽翳,沒有覺察而已。《老子》第一章有下引文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字自來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如河上公云:“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王弼注:“徼,歸終也。”而陸德明《經典釋文》作:

IMG_1500(20220617-000352)[4]

列有三個訓釋:

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

其後的各種說法則可謂眾說紛紜,[5]在此不一一引用,以求簡省。

我們認為“徼”可讀為“要”。《文選·西京賦》:“微行要屈。”薛綜注:“要或為徼。”[6]《廣雅·釋詁二》:“闄、徼,遮也。”王念孫《疏證》云:“徼與闄聲相近,襄十六年《左傳》‘孟孺子速徼之’,杜預注云:‘徼,要也。’字通作要,又作邀。”[7]《孫子·軍爭》“無邀正正之旗”,“邀”字,張家山漢簡《蓋廬》與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皆作“要”[8]。又“徼”字古訓多訓為“要也”[9],而“要”字也訓為“徼也”[10],都是因為音相近,故可以互訓。凡此皆可證“徼”之讀為“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以觀其徼”之“徼”字還有其他的音近異文,如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兩本皆作“噭”、敦煌本作“曒”[11]、北大漢簡本作“僥”,這些字也應讀為“要”。“要”即“要言妙道”之“要”。《文選》收錄漢枚乘之《七發》云:

1.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12]

2.將為太子奏方術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之倫,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孔老覽觀,孟子籌之,萬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13]

“要”“妙”義近,故河上公注《老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云:“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又《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云:

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

李周翰注:

賾,求;賞,探也。探求奇要之道也。[14]

“賾”一般是訓為“深”,李周翰訓為“求”,可能認為“賾”通“責”。但訓為“求”的話顯然就與構詞方式不合。據李善注引《周易》“探賾索隱”,可知“探賾賞要”明顯就是模仿《繫辭》語句而成的,“探賾賞要”就是探求深奧精微之道。

頗值得注意的是,與上引《七發》第二段類似的語句,也見於北大漢簡《反淫》簡43-46

於是處閒靜之宮,冠弁以聽朝,族天下博徹閒夏(雅)之士,若張義(儀)、蘚<>秦、孟柯(軻)、敦(淳)于髡、陽(楊)朱、墨翟、子贛(貢)、孔穿、屈原、唐革(勒)、宋玉、景瑣(差)之偷<>,觀五帝之遺道,眀()三王之法藉,以下巧(考)諸衰世之成敗,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是非,別同異,離堅白,孔老監(覽)聽,弟子倫屬而爭。天下至神眇,夫子弗欲□邪?[15]

“天下至神眇(妙)”對應“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要言妙道”如果省略“言”“道”,即“要妙”。而“神眇(妙)”,神奇/神異而微妙的意思,與“要眇(妙)”義相近,通俗小說或評書裡面常形容有機謀的人為“神機妙算”,也就是在“神眇(妙)”的基礎上,加上“機”“算”二字。

頗疑《老子》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常無欲、常有欲,以觀其妙徼(要)”耳。其分用之則為“以觀其妙”“以觀其徼(要)”,連用就是“妙徼(要)”。《老子》將“妙徼(要)”分用,顯然也是為了押韻的需要。

檢《老子》二十七章說: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要妙”,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皆作“眇要”[16],可證“妙徼(要)”即“要妙”。“眇(妙)要”似更可能先于“要妙”。我們知道,詞序的顛倒,這對於聯綿詞來說,屬于很常見的現象。[17]

“妙徼(要)”即“要妙”,是精深微妙的意思。所以我們認為《經典釋文》所列“徼”字的第三個訓釋“微妙也”,應該才是《老子》“以觀其徼”之“徼”字的確詁。

又“以觀其徼”,在“其”字下,馬王堆帛書甲乙兩本和北大漢簡本皆有“所”字,不同於傳世本。我們的理解是:蓋其傳承有異,是另外一系統的本子,正如許多出土的《詩經》的本子其字句及用字有時與傳世本並不完全相同一樣,本不足怪。我們看郭店簡《老子》也可明白,其中的情況是特別錯綜複雜的。我們的猜想是,有可能是早期道家學派傳授者他們自己所增益刪減,也可能存在著摻入抄寫者本人的一些理解等等。所以,古書在流傳的過程中,脫字、衍文、脫句、衍句等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會有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存在。

P.2584《道经上》作:

]PQFNQ33K3R_VFB31}FB66I[18]

可見敦煌本作:

常无(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所曒。

案“觀其妙”“觀所曒”相對為文,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列有“所猶其也”的義項,[19]蕭旭先生《古書虛詞旁釋》也引《鄧析子·無厚》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張羅而畋,唱和不差者,其利等也為證,謂所、其互文。[20]則馬王堆帛書甲乙兩本及北大漢簡本皆有“所”字,而“所”字上的“其”字也有可能是涉上句“以觀其妙”的“其”字而衍。以北大漢簡本為例,應該是這樣的:

故恆無欲,以觀其眇(妙);恆有欲,以觀{}所僥(要)。

“以觀{}所僥(要)”,就是“以觀其要”。

最後,我們看吳文文先生的《北大漢簡老子譯注》是這樣翻譯的:

因此,常常無思無欲地站在道的高度,去觀照、體悟萬物渾然無别的微妙境界;也時常根據(觀照者)特定的價值標準,去觀察、辨析萬物得以被清晰區分的邊界。[21]

現在參考前人及吳先生的譯文,我們將《老子》此文翻譯如下:

因此,聖人常常澄神静慮、無思無營地去觀察萬物之妙;也常常積極努力、有猷有為地有去觀察萬物之奧。

通俗一點地說,就是以“常無欲”、“常有欲”的角度來觀察萬物的奧妙。

 

參考文獻

蔣錫昌:《老子校詁》,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裘錫圭:《<老子>第一章解釋》,收入《老子今研》,中西書局,2021年。

陳劍:《漢簡帛〈老子〉異文零札(四則)》,收入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古簡新知——西漢竹書〈老子〉與道家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吳文文:《北大漢簡老子譯注》,中華書局,2021年。

 

 



[1]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 澤螺居楚辭新證》,中華書局,2003年,第83-84頁;又收入《于省吾著作集》,中華書局,2009年,第123-124頁。

[2] 此例于省吾先生已指出,見于省吾:《雙劍誃老子新證》,收入《雙劍誃老子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第558-559頁。

[3] 帛書《老子》甲乙兩本及北大漢簡本其文字及用字與傳世本有異,為方便觀察,此處用寬式。參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324-325頁;吳文文:《北大漢簡老子譯注》,中華書局,2021年,第286頁。

[4] 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五。邵榮芬編校:《法偉堂經典釋文校記遺稿》,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96頁。

[5] 各家說法,可參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第60頁。

[6] 高亨、董治安著:《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第784頁。

[7]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第60頁。

[8] 參邵鴻:《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4頁。

[9]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68頁。

[10] 同上,第2083頁。

[11] P.2584《道经上》,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見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網站,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243771.0

[12] 《六臣注文選》卷三四,中華書局,2012年,第636頁。

[13] 同上,第642頁。

[14] 《六臣注文選》卷四七,中華書局,2012年,第901頁。

[1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34-135頁。引文斷句與整理者稍有不同,案“法籍”當連讀,見傅剛、邵永海《北大藏漢簡<反淫>簡說》(《文物》20116期,79),又參黔之菜:《讀北大漢簡<反淫>小札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8282016/6/13;又蔡偉:《讀北大漢簡<妄稽><反淫>札記》,《中國簡帛學刊》(第二辑),齊魯書社,2018年,第98頁。

[16]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中華書局,2014年,甲本147行,第42頁;乙本68242下行,第207頁。

[17] 參鄭奠:《古漢語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64年第6期,第445-453頁。曹先擢:《並列式同素异序同義詞》,《中國語文》1979年第6期,第406-411頁;收入曹先擢:《辭書論稿與辭書札記》,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5-27頁;又參看蔡偉:《釋“??丩旨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9932013/1/16;又黃傑:《<離騷>“顑頷”解——上古漢語一詞多形現象研究之二》 ,未刊稿。

[18] P.2584《道经上》,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本,見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網站,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243771.0

[19] 參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下冊),中華書局,1982年,第787頁。

[20] 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第351頁。

[21] 吳文文:《北大漢簡老子譯注》,中華書局,2021年,第198-199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年6月18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年6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 2286抱小:《老子》臆解一則.docx

下载次数:33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