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大簡《仲尼曰》用“堇”為“隱”
說《周易》的“利艱貞”和《老子》的“勤能行之”
尚賢
一
新出《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收録了整理者命名為《仲尼曰》的簡文,其中四個“堇”字如何解讀,目前已經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我們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這裏先把這四個“堇”字出現的簡文抄録出來:[1]
(1)仲尼曰:“回,汝幸,如有過,人不堇汝,汝能自改。賜,汝不幸,如有過,人弗疾也。”(簡4~5)
(2)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其仁。不仁<不>〖而〗惠於我,吾不堇其不仁。”(簡6)
(3)中(仲)尼曰:“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堇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齊死於首陽,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謂乎?”(簡10~11)
例(1)的“堇”,整理者讀為“謹”,解釋為“謹敕”。例(2)的“堇”,整理者也讀為“謹”,解釋為“恭敬”。例(3)的“堇”,整理者讀為“僅”,並把所在的話讀為:“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襲。僅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整理者還串講了文義:“看見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追不上;看見邪惡,努力避開,好像避不開。只能躲避災難,安居不岀,以保全自己的意志。”可見是把“僅”理解為“只能”。
簡文公佈後,大家都注意到這幾個“堇”字的用例值得討論,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意見。通過大家的討論,有的問題已經比較清楚,對於確認“堇”的用法有幫助作用,有必要先作交代:
一、關於例(2)“不仁不惠於我”的讀法:整理者認為“不仁”後面可能漏抄了“而”字。侯乃峰(2022b)認為,簡文“不仁不惠於我”的第二個“不”字當是“而”字的誤寫,正確的話應該是“不仁而惠於我”。[2]這樣,這句話跟前面“仁而不惠於我”正好相對。我們認為這是很正確的。但是,侯先生在改正簡文誤字的時候,仍然從整理者的意見,將“堇”讀為“謹”,解釋為“恭敬”。史傑鵬(2022)不同意侯先生的改字,就是因為把簡文讀為“謹”,從上下文來講,是講不通的。其實,如果重新考慮“堇”的讀法,就可以知道,侯先生改正誤字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後面將會談到。而且,古書裏面“而”、“不”互訛的例子確有不少。例如《墨子·尚同》:“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害。”孫詒讓就指出“而避”的“而”“舊本誤‘不’,今據《道藏》本正,《天志中篇》同。”[3]又如高亨《老子正詁》在校讀“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時,先引易順鼎之說,又加以自己的判斷,還補充了別的例子:[4]
易順鼎曰:“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敝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淮南子·道應訓》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證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後人臆加。”
亨按:易說是也。篆文“不”作,“而”作,形近故訛。《墨子·兼愛下》:“不鼓而退也。”“而”乃“不”字之訛。可以互證。《易·謙·彖傳》:“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故《老子》云:“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書裏面還有更多的“而”、“不”互訛的例子,為免繁瑣,就不多舉了。[5]總的說來,“而”、“不”這兩個字至少從戰國時代開始,由於字形相近,容易產生互相訛誤的情況,這是事實。
二、例(3)“見不善如”當如何理解,目前有幾種看法,其中正確的看法,需要加以確認。整理者讀“”為“襲”,訓為“及”,同時還提到李家浩先生就直接讀為“及”。網友“質量復位”(2022)同意李家浩先生的讀法。網友“汗天山”(2022)還指出:
據傳世文獻所引,孔子此語也屬於格言諺語式的文句,原簡文也是有韻的,“及”“(襲)”上古音皆屬於緝部,故簡文更有可能當是這句話的原貌。
這也是很好的意見。結合他們的意見,我們也認為李家浩先生的意見最為可取。整理者在注釋中已經引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禍之爲患,辱之爲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簡文的“見不善如及”就是“見不善如及不善”,跟《大戴禮記》的“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一個意思。或疑同樣一個“及”,為何寫成不同的字。其實也不必疑,出土文獻中同一篇,乃至同一句話在記録同一個詞時使用了不同的字,網友“質量復位”(2022)已經指出陳偉武先生有相關的研究成果,這裏就不舉例了。
有了以上的討論作為基礎,我們認為,目前各家對“堇”字的釋讀意見中,以史傑鵬(2022)和網友“予一古人”(2022)的意見最為可靠。史先生認為以上四個“堇”字可以讀為“廑”或“隱”。大概因為“廑”從“堇”聲,史先生首先解釋他讀“堇”為“廑”的意見:
“廑”以“堇”爲聲符,讀爲“廑”顯然沒問題。《廣雅·釋言》:“廑,廕也。”王念孫疏證:《玉篇》亦云:“廑,蔭也。”蔭與覆同義。《說文》:“殣,道中死人,人所覆也”,引《小雅·小弁》篇“行有死人,尚或殣之”,今本作“墐”,毛傳云:“墐,路冢也。”墐與廑義相近。
史先生認為:“廑”的意思是覆盖、遮蔽、隐藏,把这个意思代入到简文中,都能講得通。不過,他也意識到:
“廑”在古書中不常用,所以我想,如果讀爲“隱”可能也行,“隱”是影母文部字,“堇”是群母文部字,影母和群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又相同。估計有同源關係,“隱”在古書上有“堵塞”的意思,“廑”“墐”也有“堵塞”的意思。“隱”有“憂傷”的意思,“勤”也有“憂傷”的意思。“隱”有“少”“微小”的意思(隱約),從“堇”聲的“饉”“廑”(《說文》:“廑,少劣之居。”)“謹”“慬”“謹”“僅”都有“少”的詞源義。
同樣,史先生認為,把以上例子中的“堇”都用“隱”來讀,“意思就更好懂了”。
網友“予一古人”(2022)大概沒有看到史傑鵬先生的意見,他也提出《仲尼曰》幾個“堇”字都應該讀爲“隱”的意見,並在文義和辭例對比方面提供了解釋和證據:
“回,汝幸,如有過,人不堇(隱)汝,汝能自改。”別人不會隱瞞/掩蓋你的過錯(會直接指出你的過錯)。
“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隱)其仁。不仁不〈而〉惠於我,吾不堇(隱)其不仁。”說明夫子對“仁”非常推崇,不會因他人對自己的愛憎而執行雙重標準。
“堇(隱)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先找個地方隱起來避難,然後再安靜地待著修養自我。《季氏》中的“隱居”是對這句話做了縮略,或由於不同的弟子記錄而有詳略。
參考《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异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史記·司馬遷列傳》贊:“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在史傑鵬、“予一古人”兩位先生發表意見之後,王寧先生公開表示支持讀為“隱”的意見。[6]網友“謝亦章”(2022b)也表示“相比較而言,……廑,隱藏講,恐更好些”。吳銘(2022)則明確表示他不同意史傑鵬先生的意見。原因是:
史氏大體得其意,在訓詁上有瑕疵。首先,“廑,廕也”“廑,蔭也”之訓不見用例,“人不廑汝”這樣的用法可以成立嗎?得不到文獻證據。其次,“堇”破讀爲“隱”無其例。“隱”與“堇”的同源關係也證據不足。史氏所憑是王念孫常用的“平行互證法”,一般是通過兩條平行線上的諸對應點推導出有其他點對應,並不能將兩條線合併爲一。第三,如果其詞真是“隱”,會用“堇”字來記錄嗎?我有個鄙陋之見,就是越是常用的詞與其記錄形式之間的羈絆越深,越趨向於專字專用而非本有其字卻臨時假借,無他,手熟耳。“隱”是常用詞,書者不太可能統一書爲“堇”,除非有當時當地習慣如此的證明,否則不宜作此設想。
確實,我們在古書里找不到“人不廑汝”說法,讀為“廑”自然難以成立。吳文的第二、第三個疑點其實歸為一點,就是“堇”讀為“隱”,到底有沒有證據。史先生的文章只從同源詞的角度來說明從“堇”之字可能是同源詞,證據不夠有力。“予一古人”和王寧兩位先生也沒有在二字關係方面提出什麽證據。
其實,“堇”讀為“隱”,還是有比較堅強的證據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馬王堆帛書《繫辭》用“根”表示“隱”。裘錫圭主編(2014:72)注〔二六〕引張政烺先生說:
深備錯根,韓本作“探賾索隱”。深、探,錯、索,根、隱,皆音近假借。備與賾音義不相近,蓋誤賾為頤,又寫為備。[7]
此例不少通假字工具書都已收録,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有了這個可靠的用例,再簡單想一下“堇”或從“堇”之字跟“根”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堇”讀為“隱”一點也不奇怪。戰國簡中,“堇”可以直接表示“根”這個詞。這裏為了方便,僅從白於藍(2017)書中把例子摘録出來。白書第1347頁“堇與根”有三例:
《老子》甲:“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按,河上、王弼及帛書乙本堇作根。
《周易?大畜》:“九厽(三):良馬由(逐),利堇(艱)貞。”按,帛書本堇(艱)作根。
《程寤》:“明武??(威),女(如)棫柞亡堇(根)。”
上博簡《凡物流形》甲乙本都把“根”字寫成“槿”。白於藍(2017:1348):
既(本)既槿(根),(奚)後之(奚)先?
我們可以說“槿”就是“根”字的異體字,二字所用的聲旁“堇”、“艮”,關係至為密切。很多字的異體都是由這兩個聲旁變換造成的,不煩舉例。而且,大家都知道,“艱”本身就是一個雙聲字,“堇”、“艮”皆為聲旁。出土文獻中還有用“艮”記録“根本”的“根”這個詞的(參看白於藍2017:1343“艮與根”條)。“艮”之于“根”,猶“堇”之于“槿”。“艮”可以記録“根”,“堇”也可以記録“根”,“根”可以記録“隱”,“堇”當然就可以記録“隱”。這是沒必要懷疑的。
至於辭例,《仲尼曰》幾個“隱”字後面所帶的賓語,有的指人,有的指事。網友“予一古人”已舉傳世古書中相似的例子加以對比。其中“父為子隱”的“隱”,今人有新說,此“隱”或非“隱藏”義。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從辭例上支持讀“隱”說。例如:
《孟子·公孫丑上》: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荀子·王制》: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韩非子·難三》:論之於任,試之於事,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
《尸子·分》:勝任者治,則百官不亂;知人者舉,則賢者不隱;知事者謀,則大舉不失。
《春秋繁露·執贄》: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穢,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
《史記·晉世家》:君子曰:“祁傒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例(2)簡文說“不隱其仁”、“不隱其不仁”,網友“予一古人”以《史記》“不隱惡”與之對比。再看《逸周書》、《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都有“不飾其美,不隱其惡”,“惡”之前有“其”,跟“不仁”前面有“其”一樣,對比就更為貼切。
抱小(2022)以《孔子家語·六本》“恭儉以避難”之例,證明“將《仲尼曰》的‘堇’讀為‘謹’,從用字習慣及文義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此話過於絶對,“避難”、“避患”、“避惡”等避免壞事的方法所在多有,古人說“隱伏逃竄,以避患害”(《列子·黃帝》)、“棄君以避患”(《春秋繁露·玉英》)、“違君以避難”(《國語·魯語》)、“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國語·越語)、“武仲在齊,齊將有禍,不受其田,以避其難”(《孔子家語·顏回》)、“愻辭以避咎”(《孔子家語·子貢問》)、“聖人深居以避患”(《文子·微明》)、“殺身以避難”(《新語·慎微》),各種方式不勝枚舉,可見簡文“以避難”前面並非一定是“恭儉”、“謹”一類的話。況且,用“謹”去讀其他兩處簡文,並不能讀通,這正是大家不同意這種讀法的主要原因。將“堇”讀為“隱”之後,簡文幾處“堇”的用法得到了統一解釋,各處都能文通字順,顯然是合適的。
二
瞭解了戰國時代可以用“堇”表示“隱”之後,促使我們對古書中一些“堇”或從“堇”之字用法作重新思考。這裏分別從《周易》和《老子》二書中舉幾個例子來討論。
《周易》多次出現“艱”字,最常出現的是“艱貞”(以下引文的標點從通行的讀法):
(4)《周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5)《周易·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6)《周易·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7)《周易·明夷》:?離下坤上《明夷》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也有“艱”後面並無“貞”者:
(8)《周易·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9)《周易·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這些話裏面的“艱”字一般都解釋為“艱難”義。但也有人讀為其他詞。例如李鏡池屢次論述這種“艱”當讀為“旱”。[8]廖名春則讀為“限”,解釋為“限止”。[9]
前人解釋《周易》的“艱”為“艱難”,在疏通上下文時往往都比較“艱難”。例如《文公易說》就載潘子善有這樣的疑問:[10]
問:“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傳》以‘艱’字為遇艱困則失其壯而得柔弱之分,故吉。竊意不能退、遂而无所利,則是已艱困矣,而又曰‘遇艱’,何也?恐此‘艱’字只作艱難其事,而不敢求進不已則吉,如大畜九三‘利艱貞’之‘艱’説,如何?”
荅云:“當如大畜之例。”
問者所問,是對例(9)而言,從其所問,可知問者感到經文的前後文是前後矛盾的。朱熹的回答大概也難以讓人釋疑。查慎行(2017:297)在解釋“明夷:利艱貞”時說:
《雜卦傳》云:“《明夷》,誅也。”《本義》訓“誅”爲“傷”。以世道言,“明入地中”,時方幽暗,君子無不受傷者。論卦德,則内明外順,又爲君子不受傷之象。合六爻觀之,自“初”至“五”皆用晦之臣。傷之者,“上”也。“利艱貞”者,“利”在艱難以守其“貞”,君子之處患難,總離不得個正道。“艱”字内有多少委曲,多少痛苦,難以告人處。
這段話說得很有意思。但把“利艱貞”解釋為“‘利’在艱難以守其‘貞’”,取義跟孔穎達《周易註疏》“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相同,[11]未免有“增字解經”之嫌。前人對“利艱貞”的解釋往往難逃此弊。
其實前人並非沒有懷疑“艱”的含義。例如李光地(2013:177-178)引李舜臣之說:
《易》卦諸爻,《噬嗑》之九四,《大畜》之九三,曰“利艱貞”,未有一卦全體以“利艱貞”爲義者。此蓋睹君子之明傷爲可懼,而危辭以戒之,其時可知也。
回頭再看時代較早的鄭玄的看法,就更有意思了。鄭玄對“明夷”的解釋如下:[12]
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也,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无幹事政,以避小人之害也。
這段話裏面“宜自艱”難以理解,但如果把“艱”改為“隱”,前後文就貫通無礙了。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曾以“堇”表示“隱”,因此,我們懷疑《周易》裏面的幾個“艱”字都當讀為“隱”。《周易》在記録這個詞的時候,很可能原本就是寫成“堇”(上博簡《周易》正用“堇”字[13]),後來在傳抄過程中,由於“堇”也常作“艱”來用,就一直沿用下來,人們又按照“艱”的常用義去理解,以致矛盾叢生。
上引《周易》各例,“貞”皆表“貞卜”。[14]例(4)~(7)的“艱貞”即“隱貞”,意即“為‘隱’這件事而貞卜”。觀其上文,都是因為有了不好的事情發生,占卜主體認為需要“隱避”,故而作“隱貞”。至於例(8)和例(9)“艱則無咎”、“艱則吉”,讀為“隱則無咎”、“隱則吉”,都非常通順。由此可見,當時通行為“隱避”之事占卜。
下面再來簡單談談《老子》中的“勤能行之”。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一章說:[15]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其中有的話,現在所見《老子》各種版本不盡相同。[16]我們主要談談“勤而行之”的讀法。
此句傅奕本作“而勤行之”,郭店簡《老子》乙組作“堇能行於其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作“堇能行之”,北大簡《老子》作“堇能行”。三種出土本都作“堇”,值得注意。學者們主要有讀“勤”、讀“僅”、讀“謹”幾種說法。[17]我們認為,從郭店本《老子》“堇能行於其中”來看,很可能應該讀為“隱而行於其中”。“能”讀為“而”,過去已有多人指出,不必贅言。大家都認為,“勤而行之”的“之”指“道”,“堇能行於其中”的“行”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即“道”)。那麽,“於其中”是何所指呢?過去好像並沒有說清楚。我們認為,根據戰國簡給我們提供的綫索,把“堇”讀為“隱”,整個句子就是說“隱而行道於上士之心”,就容易理解了。這幾句話是說上士、中士、下士三種人在“聞道”之後的不同反應,體現其認知層次的不同。這是大家都同意的。我們這樣釋讀之後,三種人的三種層次由高到下就更為清楚:上士在聞道之後默默在心中行之(這樣做,可能別人還以為他沒聞過“道”),中士則好像聽到,又好像沒聽到(弄得別人搞不清楚他到底聞沒聞過“道”),下士則故作聲勢大笑之,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聞過“道”而且在“為道”。準此,其他各本中的“堇”或“勤”都當讀為“隱”,自不待言。
以上是我們對安大簡《仲尼曰》中“堇”字釋讀的補充以及一點聯想,能否成立,敬請讀者指正。
2022.9.3初稿
一、網絡文章和發言(基本按發表時間順序排列)
單育辰(2022) 《安大簡〈仲尼曰〉札記三則》,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網站,http://hz.ahu.edu.cn/2022/0818/c6036a291100/page.htm,
2022年8月19日
侯乃峰(2022a) 《讀安大簡(二)<仲尼曰>札記》,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39,2022.8.20
侯乃峰(2022b) 《安大簡(二)<仲尼曰>補札一則》,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40,2022.8.20
網友“質量復位”(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16樓,2022.8.20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18樓,2022.8.20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2樓,2022.8.21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c)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3樓,2022.8.21
網友“心包”(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20樓,2022.8.20
網友“汗天山”(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3,第24樓,2022.8.21
網友“cbnd”(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1樓,2022.8.21
網友“tuonan”(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4樓,2022.8.21
網友“tuonan”(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5樓,2022.8.21
史傑鵬(2022) 《安大簡<仲尼說>中的四個“堇”字試釋》,載“梁惠王的雲夢之澤”微信公眾號,2022.8.24
孟躍龍(2022) 《安大簡<仲尼曰>簡5、6“堇”字試釋》,http://m.bsm.org.cn/?chujian/8778.html ,2022-08-25
網友“白羽城”(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7樓,2022.8.25
網友“谢亦章”(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8樓,2022.8.26
網友“谢亦章”(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7,第66樓,2022.9.2
網友“予一古人”(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9樓,2022.8.26
吴铭(2022) 《安大簡<仲尼曰>“堇”字訓詁之我見》,載“吳銘訓詁札記”微信公眾號,2022.8.26
網友“王寧”(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6,第51樓,2022.8.28
網友“潘燈”(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6,第57樓,2022.8.30
抱小(2022) 《據安大簡<仲尼曰>校<論語>一則》,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43,2022.8.31;又載“錦州抱小”微信公眾號,2022.8.31
王寧(2022) 《安大简二<仲尼曰>读札》,載“群玉冊府”微信公眾號,2022.9.1
二、其他參考文獻(按作者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白於藍(2017) 《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亨(2004) 《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老子正詁 老子注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2022)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上海:中西書局
李光地(2013) 《康熙禦纂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成都:巴蜀書社
李鏡池(1970=2019) 《周易通義》,李銘建整理,中華書局,2019
廖名春(2004)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收入劉大鈞總主編《出土易學文獻 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又收入作者《<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續論》,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
劉彬(2015) 《帛書<繫辭>疑難詞句新釋十四則》,載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6輯,長沙:嶽麓書社
樓宇烈校釋(2008)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馬承源主編(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彭裕商、吴毅强集釋(2011) 《郭店楚簡老子集釋》,成都:巴蜀書社
裘錫圭主編(2014)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三冊,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編纂,北京:中華書局
阮元校勘(2001) 《十三經注疏 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孫詒讓(2009) 《孫詒讓全集·墨子間詁》,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王應麟(2012) 《周易鄭康成注》,鄭振峰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鄔可晶(2015) 《<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
查慎行(2017) 《周易玩辭集解》,范道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張玉金(2000) 《甲骨文中的“貞”和<易經>中的“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收入作者《古文字考釋論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曾棗莊、劉琳主編(2006) 《全宋文》第249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 簡文除了需要討論的字,都採用寬式釋文,主要根據黃德寬、徐在國主編(2022),有的句子斷句略有改動,下文將會說明。文中所引《仲尼曰》整理者的意見,皆出自此書,不一一注明。
[2] 又見網友“汗天山”(2022)。“汗天山”是侯乃峰先生的網名。
[3] 參看孫詒讓(2009:82)。
[4] 參看高亨(2004:73~74)。
[5] 鄔可晶(2015:161~162)也討論過跟“而”、“不”相訛有關的例子,可以參看。
[6] 參看王寧(2022)。他大概沒有看到史傑鵬先生的意見,所以文章中只提到“予一古人”讀為“隱”的意見。(但把“予一古人”錯寫成了“予古一人”。)
[7] 劉彬(2015:323~326)有“十、‘深備錯根’句”一節,也可參看。
[8] 例如李鏡池(1970=2009:453)說:“利艱貞”,占旱,艱從??,旱本字,卜辭作“貞??”,《易》作“艱貞”。
[9] 參看廖名春(2004)。
[10] 參看曾棗莊、劉琳主編(2006:35)。
[11] 參看阮元校勘(2001:88)。
[12] 參看王應麟(2012:38-39)。
[13] 馬承源主編(2003:167)。
[14] 參看張玉金(2000)。
[15] 參看樓宇烈校釋(2008:111)。
[16] 參看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174~175)所附《<老子>主要版本全文對照表》。
[17] 參看彭裕商、吴毅强集釋(2011:431~435)。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9-5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9-5
点击下载附件: 2297尚賢:據安大簡《仲尼曰》用“堇”為“隱”說《周易》的“利艱貞”和《老子》的“勤能行之”.docx
下载次数:101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