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垃圾”考
在 2010/3/6 10:14:27 发布

“垃圾”考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摘要:本文通過因聲求義的訓詁手段,對“垃圾”一詞的來源加以考察,認為“垃圾”本作 “𢶍”,又音轉為“邋遢”等;“圾”是“靸(趿”之誤,自唐代以後,其音已發生訛變。同時對一些工具書的相關釋義作了辨正。

關鍵字:垃圾;𢶍;邋遢;訓詁

 

“垃圾”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宋·呉自牧《夢粱録》有二例,卷12:“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又卷 13:“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日支錢犒之。”

“垃圾”一詞的語源,有二說:(a1936年版《辭海》云:“垃圾,本作‘垃伋’,與‘擸𢶍’同。《辭源》云:“垃圾,本作‘擸𢶍’,垃、擸雙聲,用畚箕斂拾東西叫‘扱’,因屬髒土之類,字又改從土旁,寫作‘垃圾’ 。[1]b王廣慶云:“垃圾之垃應為塿,《說文》:‘塿,塺土也。’塿、垃雙聲。[2]

   《辭海》、《辭源》謂“垃圾,本作‘擸𢶍’,垃、擸雙聲”,是對的;但又謂“用畚箕斂拾東西叫‘扱’,因屬髒土之類,字又改從土旁,寫作‘垃圾’”,則不確。王廣慶所說為臆測,未可信從。

我們先考察“𢶍”一詞的用法及其演變情況。

《廣韻》:“𢶍,才盍切,擸𢶍,和雜。”又“擸,盧盍切,擸𢶍,破壞也。”[3]《集韻》:“𢶍,擸𢶍,和攪。”𢶍”指混雜、攪拌而破壞之,也指這種聲音,字或作“磖磼”,《玉篇》:“磖,磖磼,破物聲也。” 用為形容詞,指不整飾、不謹慎、行歪斜;用為名詞,指雜物、穢物。1934年《阜寧縣新志》:“𢶍,指穢壞雜碎之物,猶通語垃圾也。擸音臘,𢶍颯。[4]或作“𧞪䙣”、“𧙀䙣”、“儠”、“𦆻颯”,皆為同源詞[5]。《集韻》:“𧙀𧙀䙣,衣敝。儠,儠,衣敝。𦆻𦆻颯,紛雜貌。”《類篇》:“𧞪𧞪䙣,衣敝。儠,儠,惡貌。”也倒言“䙣𧙀”,《類篇》:“䙣𧙀,衣敝。”指人不飾邊幅、衣衫不整,故字從衣或從人。或作 “拉颯”,《宋書·五行志二》:“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晉書·五行志中》所載同,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09引此謠,有注:“上盧合反,下蘇合反。”清·翟灝《通俗編 ·狀貌》:“拉颯,言穢雜也。”[6]翁輝東《潮汕方言·釋言》:“俗以污物為拉颯,或作𢶍[7]《漢語方言大詞典》:“,垃圾。吳語。[8]音轉為“邋遢”,《廣韻》:“邋,盧盍切,邋遢,行貌。遢,吐盍切,邋遢,不謹事。 [9]《龍龕手鏡》:“邋,盧盍反,邋遢,行貌也。遢,他盍反,邋遢,不謹事也。”[10]·陶宗儀《説郛》卷85引釋適之《金壺字考》:“邋遢,音獵榻,不整貎。”明 ·顧起元《説略》卷15:“邋遢,《海篇》云:‘行歪貌。’借為人鄙猥糊塗意也。 ”[11]·顧祿《清嘉錄》:“俗以冬至前後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則主年夜雨雪,道塗泥濘。諺云:‘乾淨冬至擸𢶍年。’《廣韻》:‘擸𢶍,和雜也。’家雪亭《土風錄》云:‘俗以不潔淨為擸𢶍。’”[12]今吳諺尚有“乾淨冬至邋遢年”之語。1926年《象山縣志》:“邑人以不淨者為邋遢,又曰擸 𢶍。”[13]《明史·方伎列傳》:“張三丰……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邋遢”指人行止不謹、行動歪斜,故字從辵。重言則為“邋邋遢遢”,《水滸傳》第82回:“裹一頂油油膩膩舊頭巾,穿一領邋邋遢遢潑戲襖。”吳方言也謂“邋裏邋遢”。或作“傝𠎷”、“ 答颯”、“踏趿”、“踏跋”、“䨿”,《玉篇》:“傝,傝𠎷,惡也,一曰不謹貌。”1926年《象山縣誌》:“今人以不謹為‘沒傝𠎷’,亦作‘答颯’。”[14]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南史》:‘范泰嘗誚鄭鮮之曰:“卿事居首僚,今日荅颯,去人遼遠。”’案:荅颯,行不前貌。吳諺謂行不前曰荅颯。”[15]1916年《鹽山新志》:“答颯,不振也。”1935年《蕭山縣誌稿》:“怠不理事曰答颯,亦作‘踏趿’。” [16]宋·吳曾《能改齋漫録》卷2:“俗語以事之不振者為‘踏趿’唐人已有此語。《酉陽雜俎》:‘錢知微賣卜,為韻語曰‘足人踏趿不肯下錢。’”[17]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5、《全唐詩》卷880並作“踏跋”,·方以智《通雅》卷49:“吳曾曰:‘俗有“踏趿”語,自唐以然。《酉陽雜俎》: “錢知買卜,為韻語曰:足人踏趿,不肯下錢。”’升菴以為‘臘 䨿字,姓䨿者嫌非字,改作。’[18]·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踏趿。延緩貌。吳中謂人作事遲緩曰踏趿。”[19]或作“搭颯”,《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趙正去房裏換了一頂搭颯頭巾,底下舊麻鞋,著領舊布衫。”或作“”,明·沈榜《宛暑雜記·民風二·方言》:“人不修潔曰1923年《霸縣誌》:“不整齊曰[20]或作“𩧆𩥑”,《廣韻》:“𩧆𩥑,馬行不進。”[21]指馬行歪斜,故字從馬。《漢語大字典》:“𩧆𩥑,即‘邋遢’,不精彩,不整潔。·李實《蜀語》:‘不精彩曰𩧆𩥑’按:口語謂不整潔、不俐落為‘𩧆𩥑’。”[22]或作“蝲蟽”,桂馥《札樸》卷9《鄉言正字》:“不潔曰蝲蟽。[23]或作“𥀰㿴”,張慎儀《蜀方言》:“不淨曰𥀰㿴,錢大昕《恒言錄》:‘今吳人以塵垢不淨為𥀰㿴。’……今語(蜀)如之。”[24]或作“辣闒”、“剌塌”、“躐蹋”、“剌塔”、“蠟遢”、“躐 𨅞[25],皆記其音。《宋詩紀事》卷54項安世《釣臺》:“辣闒山頭破草亭,只須此地了生平。”元·仲龍子老更狂《十二月帶過堯民歌·解嘲》:“您笑俺貧窮 剌塌,俺笑您財利貪婪。”·無名氏《山坡羊》曲:“客至三杯酒當茶,同,咱笑耍;共,咱躐蹋。·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拖藜杖芒鞋剌塔,穿布袍麻絛搭撒。[26]《孽海花》第2回:“我道是什麼書記翩翩應阮才,卻原來是莊壽香的一封 蠟遢八行。”《錦香亭》第8回:“原本李豬兒,生性𨅞懶惰。”又音轉為“拉沓”、“”,一指穢雜《漢語方言大詞典》:“拉沓,骯髒、邋遢。冀魯官話,中原官話。[27]一指鳥斜飛貌,《宋書·樂志四》載《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思悲翁曲》:“梟子五,梟母六,拉沓高飛莫安宿。”聞一多曰:“‘拉沓’與‘’、‘翋’同,飛貌也。[28]文選·舞賦》:“𪅃燕居,拉鵠驚。”李善注:“鶣𪅃,輕貌。拉,飛貌。拉,音腊。”專字作“翋𦑶”,《廣雅》:“翋𦑶,飛也。”或作“𦒆𦑇”、“𪇹䳴”、“翋”、“𦒦𦑲”等[29]《廣韻》:“𦒦𦒦𦑲,飛初起皃。[30]又音轉為“”,《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所思曲》:“君有它心,拉摧燒之。”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案:拉雜,不問好醜,併於一處也。今吳諺於不整齊潔靜者謂之拉雜。”[31]裘錫圭謂同“磖磼”,釋為“破物聲”或“破物貌”[32],於義相因。宋·蘇軾《書拉雜變》:“司馬長卿作《大人賦》,武帝覽之,飄飄然有淩雲之氣。近時學者作拉雜變,便自謂長卿。長卿固不汝嗔,但恐覽者渴睡落牀,難以淩霄耳。”《漢語大詞典》:“【拉雜】混雜;雜亂。”[33]

吳方言擸𢶍音勒塞或勒,香港、四川樂山亦讀如勒塞,用作形容詞或名詞。 《漢語方言大詞典》:“勒虱,垃圾。吳語。也作‘勒塞’。[34]1930年《嘉定縣續志》:“擸𢶍,俗謂塵土穢積也,讀若勒颯。[35]或作“擸搭”,《漢語方言大詞典》:“擸搭,形容衣服不整齊。閩語。[36]

P.2717《碎金》:“棄𢶍:烏合反,下P.3906《碎金》:“棄𢶍:罨趿。”尋《廣韻》,“搕”、“罨”並烏合反,《碎金》誤以“”為“搕”字。孫錦標《南通方言疏證》:“《南通州志·方言》: ‘𢶍,塵穢也。’通俗讀若腊刷。[37]則又誤以“搕”為“”。擖,當為“”之誤[38]。“擖𢶍”即“𢶍”。S.3877背《洪潤鄉百姓安力子賣地契》:“中間若親姻兄弟及別人諍論上件地者,一仰口承人男𣜂兄弟祗當,不忓買人之事。”[39]𣜂,即“𢶍”,亦𢶍”。《文選·舞賦》:“駱驛飛散,擖合併。”李善註:“駱驛,不絶貎。擖,屈折貎。與曲度相合併也。擖,即𢶍拉颯”之倒文,和雜也。李注未確。“搕𢶍”又可寫作“颯”,見P.3649V《後周顯德四年燉煌鄉百姓竇賣地契》,”即“颯”。“颯”即“搕𢶍”之異寫,“盖”與“盍”《廣韻》皆胡臘切,故可互換作音符。

黃征《敦煌俗字典》“𢶍”字條曰:“P.5032《渠人轉帖》有人名曰‘張𢶍’者,則是以‘𢶍之‘遺棄’義為取名之本意[40]未確。

《廣韻》:“搕,烏合反,搕𢶍,糞也。𢶍,私盍切,搕𢶍,糞也,又才盍切。[41]糞,穢土。桂馥《札樸》卷9《鄉言正字》:“振畚曰𢶍。[42]所振之穢物亦𢶍《漢語方言大詞典》:“𢶍,垃圾、塵穢。江淮方言。[43]𢶍,吳方言音屋縮;𢶍吳方言音勒塞。二者雖皆為“廢物”之義,但“𢶍”偏指細碎之廢物,今有“堂灰𢶍”之語;“𢶍”則亦可指粗大之廢物。《龍龕手鏡》:“𢶍,才盍反,擸𢶍,和雜也。又私盍反,搕𢶍糞也。”[44]𢶍”一詞,《五燈會元》中有數例,《大藏》例甚多。《景德傳燈錄》卷22:“大海不容塵,小豁多搕𢶍。”注:“搕,烏合切。𢶍私盍切。”《四部叢刊本》注作“上音罨,下音靸。”讀音相同。《續傳燈錄》卷34:“糞掃堆頭重添搕𢶍”“𢶍”亦作“罨靸”、“罨趿”、“罨颯”,以同音記詞。《廣韻》“”、“𢶍”同音私盍切,“趿”、“”、“颯”同音蘇合切。《白帖》卷12:“罨靸被”條引鄭愚津《陽門詩》:“象牀塵埃罨靸被。” 注:“上在華清日,罨颯公主嘗與上晨聽,按新水調愛,主起晚,遽自真珠被而出。及寇至,倉惶隨駕出宮,後不之省。及上歸南宮,一旦入此中,而當時罨畫之被,宛然塵積矣。”[45]公主名罨颯,亦猶上契之名𣜂、張三丰號張邋遢也。《朱子語類》卷95:“譬如溝中水被沙土罨靸壅塞了,故水不流;若能擔去沙土罨靸,水便流矣。”“沙土”、“罨靸”並列,《漢語大詞典》:“罨靸:淤積。”則“擔去沙土罨靸”不通,所釋未確。

“垃圾”本當作“垃靸(趿”,下字讀蘇合切,音“颯”[46]。“垃靸(趿”與“𢶍”、“邋遢”音轉;“靸(趿”字因上字“垃”類化從土旁作“圾”,音亦訛為 jī,遂千載莫知其本字本音矣[47]P.2717《碎金》“𢶍”音“”,”當作“”,《廣韻》音其立切,則《碎金》已音訛為jī。大覺禪師語錄》卷中:“治心明心,垃圾上重添垃圾;究理達理,相應中轉不相應。 ”“垃圾上重添垃圾”亦即“糞掃堆頭重添搕𢶍”。《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連記》:“丈夫又是假乖張,又道娘子垃圾相。”垃圾相,吳方言謂之“邋遢腔”。

 



[1]《辭源》(修訂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23頁。

[2]王廣慶《河洛方言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頁。

[3]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並見第537頁。

[4]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392頁。

[5]參見裘錫圭《釋“拉雜”》,原載《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後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

[6]轉引自《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3頁。清光緒《重印金華縣志》說同,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9頁。

[7]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8]《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8頁。

[9]《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10]《龍龕手鏡》,中華書局1985年版,493

[11]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五·諺語解》同。

[12]轉引自張喆生《古方言詞語例釋》,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頁。

[13]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14]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195頁。

[15]胡文英《吳下方言考》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15

[16]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1957091頁。

[17]·俞徳隣《佩韋齋輯聞》卷3說略同。《錦繡萬花谷》後集卷34引誤作“踏吸”。

[18]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0頁。

[19]胡文英《吳下方言考》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15

[20]並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34頁。

[21]《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22]《漢語大字典》,第1904頁。今江淮官話、西南官話、閩語並同,見《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434頁。

[23]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1頁。

[24]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7491

[25]參見張喆生《古方言詞語例釋》,第152頁;王貴元、葉桂剛主編《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群言出版社 1993年版,第826頁。下引六例亦轉引自二書,原書誤引處徑作改正。

[26]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1折:“眼見得路迢遙,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風瘦馬。”作“邋遢”。

[27]《漢語方言大詞典》,第3268頁。

[28]聞一多《樂府詩箋》,收入《聞一多全集(四)》,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01頁。《樂府詩集》卷16”作“暮”。

[29]參見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頁。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頁。

[30]《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

[31]胡文英《吳下方言考》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卷1112

[32]裘錫圭《釋“拉雜”》,169—172頁。

[33]《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3593頁。

[34]《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274頁。

[35]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36]《漢語方言大詞典》,第7392頁。

[37]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464頁。

[38]《儀禮·士冠禮》:“加柶覆之面葉。”鄭玄注:“古文葉擖。”段玉裁曰:“擖,當為擸,字之誤也。”(《儀禮漢讀考》,收入《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046頁。)《集韻》:“擸,《說文》:‘理持也。’或作擖。”王念孫曰:“擖、擸二字音義各別……諸書中擸字或作擖者,皆俗書之誤。”(轉引自《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擖”字條,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821頁。)《集韻》:“臘,或作臈。”此擖、擸相誤之證。

[39]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8

[40]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46

[41]《新校互注宋本廣韻》,第537頁。《龍龕手鏡》同,216

[42]桂馥《札樸》,P392

[43]《漢語方言大詞典》,P6464

[44]《龍龕手鏡》,216

[45]罨畫之被,當從《山堂肆考》卷190作“罨靸之被”。“罨畫”之“罨”,讀為“𩇠”、“”,黃生《字詁》:“飾采謂之𩇠通作婦人髻飾。杜詩:‘翠為葉垂鬂脣。’按吳興有罨畫溪,本取其處山水如設色之畫。詳聲義,罨亦當與𩇠通,今作掩聲,頗無義。”收入《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84年版,72《廣韻》:“彩,婦人髻飾花也。𩇠,調色畫,出郭調《字指》。”並音烏合切。

[46]《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便去帶了那頂搭圾頭巾,身上著破衣服。”證以上文所引《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趙正去房裏換了一頂搭颯頭巾,底下舊麻鞋,著領舊布衫。”則明人猶有讀“圾”為“颯”者,此“圾”讀“颯”之旁證。

[47]《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後世音謬,故謂之伏犧,或謂之密犧。” 注:“一解云:虙,古伏字,後誤以虙為密,故曰密犠。”訛讀為其立切,亦猶“虙”訛讀為“密”也。

 

 

附記:1. 清·翟灝《通俗編》卷34:“(拉颯)二字所出最先,當以為正,他皆後變字也。《廣韻》:‘剌𠛱,不淨也。’音如辣拶。《集韻》:‘䏠𦠿,肉雜也。𢶍,和攪也。’音俱如拉雜。《黃山谷集》‘𠎷’,物不蠲也。蜀人語音如塔靸……㩉㨡𢶍、垃圾其用字各不同。並可參證。惟翟氏以“𢶍”亦同,則稍失之。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頁。

2.亮夫謂“邋遢”、“䨿”、“拉答”、“剌達”、“剌闒”、“”、“臘答”、“”、“褦襶”、“𥀰㿴”、“邋遝”、“𠎷”、“喇噠”、“𪑚𪒴”、“拹”、“拹”、“垃圾”並聲轉,“圾或讀及或讀薩”。又謂“垃圾者累贅無用之物也,昭人讀垃他(讀靸同),字作垃圾,蓋方俗字也。本音下字當讀為蘇合切,杭人讀薩。”並可參證。參見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第 16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34186頁。

 

此文刊載於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8卷,20094月出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31垃圾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marc 在 2010/3/17 22:39:45 评价道:第1楼

    這個題目很有趣味

    閩南語稱不潔即兄引[清·翟灝《通俗編》卷34:“(拉颯)二字所出最先,當以為正,]

    的拉颯,音 lah sa (以為近稱非古)

    另一種說法為tai3 ke1 (我認為源自

    山海經 西山經 洗石郭璞注:澡洗可以[石爽]體去垢[土介]的倒語)

     

    閩南語的垃圾為另外的說法

    其實即兄附錄的[“糞掃堆頭重添搕]的糞掃

    垃圾堆即糞掃堆, 音 bun4 seh4 dui1

     

    感謝我兄資料

     

  • 无为中人 在 2010/3/24 17:18:31 评价道:第2楼

    鄙人认为“藞苴”也属于这一词族。“藞苴”犹邋遢。不整洁;不利落;不端庄。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面目皺瘦,行步藞苴。”佛典中“藞苴”用例甚夥,《禪林寶訓順硃》卷3:“藞苴,上臘上聲,下音鮓。中州人謂蜀人不遵軌轍曰藞苴。宜是藞磋不中貌,磋、苴音同。”且可重叠作“藞藞苴苴”。

  • 萧三余 在 2010/3/25 14:49:14 评价道:第3楼

    《玉篇》:“藞,藞不中皃。

    《駢雅》卷1:“藞偏仄也。”《集韻》、《類篇》:“藞,藞不中皃。一曰:藞苴,泥不熟。”《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39《聲韻部》:“藞,離馬切,泥不熟貌。”(中華書局民國影本。)《鶴林玉露》卷10:“面目鄒搜,行步藞”宋·李光《偶成長句寄諸子姪》:“舊日琴書都藞新年行步漸羸垂。”字或作“藞苴”,《朱子語類》卷55:“想得禮數大段藞苴。”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11:“簡嚴少接納,顯藞苴不合。”重言作“藞藞苴苴”,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2:“落落魄魄鬧市行,藞藞苴苴沒羞恥。”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南都方言……不雅馴曰苴。”(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8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437。)《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45《方言部》《江南志書·江寧縣》:“不雅訓曰。”自注:“苴,擸上聲,查上聲。”明·周祈《名義考》卷8:“藞音喇,音鮓。《山谷集》:‘藞苴,泥不熟也。中州人謂蜀人不遵軌轍曰川苴。藞,郎假切,苴音鮓。’考韻書無苴,有藞,盧下切,讀若喇。除瓦切,讀若鮓。當作為是。山谷亦未深考也。”(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7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印行,706

    字或作“藞磋”,宋·《聯燈會要》卷16:“即訪白雲端,端一見乃:‘川藞磋,儞來也。’”《禪林僧寶傳》卷30《大光明藏》卷3作“川藞苴,汝來耶”。

    字或作“藞鮓”,《東坡志林》卷7:“藞鮓故態。”又訛作”,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2:“鮓目之。”自注:“案鮓二字,未詳所以。攷《唐韻》‘不中貎。苴,泥不熟貎。’磋、苴、鮓三字者相近,或即此意。

     

     

  • 萧三余 在 2010/3/25 19:29:15 评价道:第4楼

    無為先生,多謝注意拙文。謹申述补充如下,用相討論:

    《玉篇》:“藞,藞不中皃。”《集韻》、《類篇》:“藞,藞不中皃。一曰:藞苴,泥不熟。”明·朱謀《駢雅》卷1:“藞偏仄也。”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8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36頁。《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39《聲韻部》:“藞,離馬切,泥不熟貌。”(中華書局民國影本。)字或作“藞形誤,宋·黄震《黄氏日抄》65:“苴,泥不熟也。”宋·黃庭堅《論俗呼字》:“苴,泥不熟也。中州人謂蜀人放誕不遵軌轍曰川。”自注:“,郎假切。苴,音鮓。”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同。宋·黃庭堅《五祖演禪師真贊》:“誰言川苴,具相三十二。《鶴林玉露》卷10:“面目鄒捜,行步藞”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卷3作“”。《朱子語類》卷11:“有一川僧最。”宋·李光《偶成長句寄諸子姪》:“舊日琴書都藞新年行步漸羸垂。”字或作“藞”、“藞”,《廣韻》:“藞,《玉篇》:‘槎,泥不熟皃。’”《五音集韻》引作“藞”。字或作“惹苴”、“苴”,明·楊慎《古音叢目》卷2:“惹,惹苴,粗略也。惹或作”字或作“”,清·毛奇齡《古今通韻》卷8:“趙叔向《肯綮》引録《唐韻》註云:‘不謹愿曰槎。’……越俗以食物殘屑謂之槎,恐方言亦無不謹愿意。”字或作“藞苴”,《朱子語類》卷55:“想得禮數大段藞苴。”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11:“簡嚴少接納,顯藞苴不合。”重言作“藞藞苴苴”,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2:“落落魄魄鬧市行,藞藞苴苴沒羞恥。”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南都方言……不雅馴曰苴。”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8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437。《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45《方言部》《江南志書·江寧縣》:“不雅訓曰藞。”自注:“藞苴,擸上聲,查上聲。”明·周祈《名義考》卷8:“藞音喇,音鮓。《山谷集》:‘藞苴,泥不熟也。中州人謂蜀人不遵軌轍曰川苴。藞,郎假切,苴音鮓。’考韻書無,有藞,盧下切,讀若喇。除瓦切,讀若鮓。當作為是。山谷亦未深考也。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7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印行,706。字或作“藞磋”,宋·《聯燈會要》卷16:“即訪白雲端,端一見乃云:‘川藞磋,儞來也。’”《禪林僧寶傳》卷30《大光明藏》卷3作“川藞苴,汝來耶”,元·釋念常《佛祖歴代通載》卷19作“”。字或作“藞鮓”,《東坡志林》卷7:“藞鮓故態。”字或作“鮓”,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12:“鮓目之。”自注:“案‘鮓’二字,未詳所以。攷《唐韻》‘同。不中貎。苴,泥不熟貌。’磋、苴、鮓三字者相近,或即此意。早期字形作“土苴”,《集韻》“土”音丑下切《莊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釋文》:“土,敕雅反,又片賈、行賈二反,又音如字。苴,側雅反又知雅反司馬云:‘土苴,如糞草也。’李云:‘土苴,糟魄也。’皆不真物也。一云土苴無心之貌。”成疏:“土,糞也。苴,草也。”林希逸注:“土苴,上音撦,下知雅反,糟粕也。”《吕氏春秋·貴生》同,髙誘註:“土,瓦礫也。苴,草蒯也。苴,音鮓。”明·楊慎《丹鉛摘錄》卷12:“土字四音……《字書》‘土苴’或作‘苴’,泥不熟也。是土亦通作”明·焦竑《俗書刊誤》卷10:“土苴,不精細也。”馬敘倫曰:“土疑為吐省,疑義為咀。《說文》:‘咀,含味也。’故《音義》引李土苴,糟魄也’。”《莊子義證》,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版,卷285頁。馬氏臆說,不可信。鍾泰曰:“苴,讀如今‘渣’字。”《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2頁。说是也。楊柳橋曰:“苴,亦借为‘粗’,今通作‘渣’。《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98頁。楊氏上說非是

    渣字後起,字或作查、沮、苴、柤 、𥹁醡、笮、苲、榨、𨣮𨢦(此不具,詳見拙文《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湯𣹧滓”條苴,猶言土芥,糞土草芥也,喻輕微之物。後以方言之異,轉作“藞”等形,其義遂晦。不作深入考查,不易知其源

     

     

     

     

  • 萧三余 在 2010/3/26 10:35:16 评价道:第5楼

    再补:

    藞苴亮夫先生已及之。字或作“拉答”,《晉書·王沉傳》《釋時論》:“拉答者有沈重之譽,嗛閃者得清剿之聲。”字或作“拉擸”,《文選·吳都賦》:“菈擸雷硠,崩巒弛岑。”五臣本作“拉擸”,李善註:“菈擸雷硠,崩弛之聲。”吕延濟註:“菈擸木摧傷之聲”今俗作“拉茬”、“拉碴”

  • FrankYAN 在 2010/4/1 23:47:38 评价道:第6楼

    記得裘先生的《釋“拉雜”》一文談到過類似的問題。他說“拉雜”與“磖磼”、“䨿”是音近同源詞或同詞異寫但卻沒有提到“垃圾”。不知何故,或是當時認為證據不足?

  • dcwto 在 2010/6/17 23:54:12 评价道:第7楼

    垃圾一詞當源於壯侗語。參考:loso(閩北、連城),lapsep(梅縣),jap(壯語)。

    因此,用哪個漢字記錄倒不重要,試比較其中古音韻地位:邋為咸攝來母葉韻,為咸攝來母盍韻,垃為咸攝來母合韻;颯為咸攝心母合韻,趿為咸攝心母合韻,圾為咸攝羣母葉韻。

    不過先生將相關詞語作了窮盡式爬梳,讓人佩服。

    關於壯侗語,參考:《壯侗語組語言詞彙集》;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5  梁敏、君如《侗台語族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