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温雯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由天回医简整理组所编著的《天回医简》,近日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引起学界的热议。在阅读简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顺逆五色脉臧验精神》中有一支残简,可与整理组原缀合的另两支简再行缀合,今试论如下。
整理组通过缀合原编号为687-1和678-2的两支残简组成简六,又根据原文内容分为六壹与六贰两部分,但两残简中间仍有约三字的空缺。整理组释文分別如下[[1]]:
人再息脈一勭(動),曰離〓澶〓(離澶,離澶),奪六壹
五息脈一勭(動),曰絕,不至,死。六貳
整理组在六贰末字后加注:“《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脉经·诊损至脉》:‘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简六原断作两截,二残简间相隔距离依本篇竹简形制及简六贰编绳位置推测,约可容三字,据上下文例,似可在二简之间补‘□·人’。”
即简六贰可以通过补释,完整释读为:
·人五息脈一勭(動),曰絕,不至,死。六貳
而简六壹则仅缺末字:
人再息脈一勭(動),曰離〓澶〓(離澶,離澶),奪□。六壹
根据对本篇中剩余散简的观察,我们发现简五六(原编号677)的上端断口与简六壹(原编号687-1)的末端断口角度一致(见图1),简五六今仅存两字,前一字上部残损,下一字尚可辨读为“气”,整理组原释读为[[2]]:
病氣
然而根据我们的考察,前一字当为“夺”。“夺”字在《顺逆五色脉臧验精神》中反复出现过多次,除上部“衣”与“雀”的头部相合写作外,下部仍有“隹”和“寸”。该字的书写特点主要包括:①“隹”的左竖偏长,可延伸至“寸”左侧;②“寸”的点近短横,若将“隹”和“寸”合看,这两部分书写为横或近横的笔画共有六笔。
|
红外扫描影像 |
彩色影像 |
六壹(687-1) |
|
|
五六(677) |
|
|
六贰(678-2) |
|
|
图1 三支残简影像
通过对图1中竹简红外扫描影像和彩色图像的对比可知,将简六壹与简五六缀合后,简六壹末字剩余“”及“隹”的残笔,根据上述两大书写特征可知:①“隹”左侧的垂划残损,应当还有继续向下延伸的笔画;②“隹”右侧六横(实为五横一点)中下三横的右侧残损;③“寸”的竖钩缺损。而上述缺笔在简五六第一字中则几乎能完全补齐。红外扫描影像误将“寸”近短横的点与竖钩的残笔相连,但从彩色影像则能看出实为方向不同、并不相连的两笔,且两支简并非整齐的线性断裂,而为剥裂型断开,缀合处两简有所重叠,以上可能是导致简五六第一字容易误读的主要原因。(见图2)
天回医简中“夺”之常见写法 |
简六壹+简五六缀合之“夺” |
|
|
图2 医简中的“夺”
此外,在简五六的红外影像中,尚可看出“夺”与“气”二字之间有编绳留下的痕迹,这与整理组在简六贰末的注解及其他相邻各简的特征一致。
综上可以判定,简五六的释读应为“夺气”,“夺”即“脱”也,为精气脱夺耗散之意。至此,尽管仍有书写着“·人”的部分竹简未知下落,但我们可以在参考前后文例的基础上,将简六壹(687-1)+简五六(677)+简六贰(678-2)缀合后完整释读如下:
人再息脈一勭(動),曰離〓澶〓(離澶,離澶),奪氣。·人五息脈一勭(動),曰絕,不至,死。
《脉经·卷四》中言:“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血气俱尽,五藏失神,其死神矣。”[[3]]书中认为“再息而脉一动”的脉象为“血气俱尽”的表现,故与“亡血”及简文中的“夺气”描述相符。
本文在撰写时得到导师沈澍农教授的指导及同门们的鼓励,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3月9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3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18溫雯婷:《天回醫簡》殘簡綴合一則.docx
下载次数:111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