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張家山漢簡的所謂從豸從足之字
(首發)
抱小
“盜跖”之“跖”,最近出版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作如下字形:
整理者隸定為“”,認為從豸從足,讀作“跖”。
案“豸”古音為支部字,讀作鐸部字的“跖”,從語音上講並不密合,在通假上有較大的障礙,所以整理者的說法恐怕難以成立。
檢《漢書·賈誼傳》有“病非徒瘇,又苦??盭”[2]語,顏師古曰:“??,古蹠字也。音之石反。足下曰蹠。今所呼腳掌是也。盭,古戾字,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王念孫說:
《說文》:“跖,足下也。”作蹠者借字。《説文》“楚人謂跳躍曰蹠”。作??者別體耳。或從石聲或從庶聲或從炙聲一也。(石與炙聲近,石與庶聲亦相近,故盜跖或作盜蹠。庶與炙聲亦相近,故《小雅·楚茨篇》“或燔或炙”與“爲豆孔庶”爲韻。)《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史記》曰:“申包胥晝夜馳驅,足腫蹠盭。”是古有蹠盭之語,即此傳之??盭。師古讀??爲蹠,非臆說也。腳掌反戾故曰??盭。《賈子·大都篇》亦作??盭。錢以??爲?字之譌非也。《說文》以?爲曲脛,《廣雅》曰:“盭,曲也。”是?盭皆有曲義,上既言?,則下不得復言盭,《史記》《漢書》之字固有不見於《説文》者,必別指一字以當之,則鑿矣。[3]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古書中用來表示腳掌的“跖”字,也作“蹠”,又作“??”。而我們在十幾年前發表的一篇小札記中曾指出,其字或作“炙”[4]
現在結合《漢書·賈誼傳》中“跖”的異體作“??”,我們認為張家山漢簡中所謂的從豸從足之“”,實際上是書手寫了訛字,其字本應為從炙從足,即《漢書·賈誼傳》的“??”字,只不過漢簡將“豸<炙>”這一聲符與意符“足”字改換了一個位置而已。
[1]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文物出版社,2022年,圖版第31頁、釋文注釋第146頁。
[2]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87年,第2239頁。
[3] 見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0頁。。
[4] 參蔡偉:《讀書叢札》,收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又蔡偉:《古文獻叢札》(下冊),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第290-292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3月1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3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20抱小:說張家山漢簡的所謂從豸從足之字.docx
下载次数:55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