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躍龍:天回醫簡《脈書》初札
在 2023/3/28 20:43:31 发布

天回醫簡《脈書》初札

(首發)

孟躍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一、梃解

《脈書·下經》簡四:“凡寒氣乍在乍亡者,風也,畜作有時者,瘧也。梃解而不去者,痹也。”[1]整理者注:“梃解,同‘挺解’,懈惰無力狀。《文選·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又,‘今太子膚色靡曼,四支委隨,筋骨挺解。’《讀書雜志·餘編下》:‘挺亦解也。《呂氏春秋·仲夏紀》:“挺眾,囚益其食。”高注曰:“緩也。”字或作綎。……緩亦解也。故《序卦傳》曰:“解者,緩也。” ……下文筋骨挺解義與此同。’”

今按:整理者“梃(挺)”字之義甚是,而未指明其本字。《說文·木部》:“梃,一枚也。从木,廷聲。”又《手部》:“挺,拔也。从手,廷聲。”然則“梃”或“挺”均非本字。其本字當爲“?(??)”。

《說文·糸部》:“?,緩也。从糸,盈聲。讀與聽同。??,?或从呈。”許慎訓釋與簡文文意相合。古音盈聲與壬聲相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保此道者不欲尚呈。”“呈”字乙本作“盈”。《老子》乙本:“大浧若沖。”“浧”字王弼本作“盈”。《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故與欒盈爲公侯大夫。”《史記》之《十二諸侯年表》《晉世家》《田敬仲完世家》“欒盈”並作“欒逞”。《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經》:“胡子髡、沈子逞滅。”《公羊傳》“逞”作“楹”。《周禮·考工記·輪人》:“桯圍倍之。”鄭注:“鄭司農云:‘桯讀如丹桓宮楹之楹。’”《說文·口部》:“呈,平也。从口,壬聲。”

順便糾正整理者注文中的一個標點錯誤。上引《呂氏春秋·仲夏紀》:“挺眾,囚益其食。”文亦見於《禮記·月令》,相承斷句爲:“挺眾囚,益其食。”不知整理者另有新說,還是手民之誤。

二、純純

《脈書·下經》簡七七:“女子梃。形状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出縣純純,形状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空在外。”整理者注:“純純,疑讀爲‘屯屯’,豐盈貌。”[2]

今按:“純純”當讀爲“????”或“朶朶”、“甤甤”之類,訓為下垂貌。此處指子宮脫垂的樣子。

古音屯聲、耑聲相通。《說文·屮部》:“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屮貫一。一,地也。尾曲。”《說文·耑部》:“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說文·竹部》:“??,篅也。从竹,屯聲。” 又《竹部》:“篅,以判竹圜以盛穀也。从竹,耑聲。”《說文·肉部》:“腨,腓腸也。从肉,耑聲。”段注:“《禮經》多作肫,或作膞。”《說文·黃部》:“?,黃黑色也。从黃,耑聲。”《說文·黑部》:“黗,黃濁黑也。从黑,屯聲。”《廣雅·釋器》:“?、??,黃也。”王念孫《疏證》:“黗與??同。??亦?也,方俗語有輕重耳。”

耑聲與垂聲、朵聲相通。《說文·卮部》:“??,小巵也。从巵耑聲。讀若捶擊之捶。” 又《手部》:揣,量也。度高曰揣。一曰捶之。从手,耑聲。《說文解字·女部》:?,量也。从女,朶聲。《玉篇·女部》:“?,量也,揣也。”《集韻·沾韻》:“敁,敁挅,以手稱重物也。”《集韻·果韻》:“捶,敁捶物輕重也。或作?。” “敁挅”即“敁捶”。《易·頤》:“觀我朶頤。”京房本作“觀我椯(揣)頤”,劉表本作“觀我?頤”。又《木部》:椯,箠也。从木,耑聲。一曰度也。一曰剟也。《說文·女部》:“娺,疾悍也。从女叕聲。讀若唾。”又《竹部》:箠,擊馬也。从竹,垂聲。之壘切。又《竹部》:??,箠也。从竹,朵聲。《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朱三】(椯)古音朵,與棰古音同,本一語而對轉爲二字。”又《手部》:“捶,以杖擊也。从手,垂聲。”《玉篇·臼部》:“??,杵擊也。??,同上。”又《禾部》:??,禾垂皃。从禾,耑聲。讀若端。又《木部》:朵,樹木垂朵朵也。从木,象形。此與??同意。

漢晉文獻中的“甤(蕤)、“繠”、“蓑”等字,與“??”“朶”音義俱近,只不過上古音歸在微部。《說文·艸部》:“蕤,艸木華垂皃。從艸,甤聲。”段玉裁注:“引伸凡物之垂者皆曰蕤。”《說文·生部》:“甤,艸木實甤甤也。从生、豨省聲。讀若綏。”段玉裁注:“甤與蕤音義皆同。甤之言垂也。”《說文·糸部》:“繠,垂也。”徐鍇注:“《春秋左傳》曰:佩玉繠兮。”西晉盧諶《時興詩》:“摵摵芳葉零,橤橤蒼華落。”元刘履《風雅翼》注之云:“槭槭,叶落声;繠繠,垂貌。”《廣雅·釋草》:“蘂,華也。”王念孫《疏證》:“蘂之言蕤也。《説文》云:‘蕤,草木華貌。’‘甤,草木實甤甤也。’劉逵《蜀都賦》注云:‘蘂者,或謂之華,或謂之實,一曰花鬚頭點也。’《廣韻》云:‘花外曰萼,花內曰蘂。’實謂之甤,亦謂之蘂,華謂之蕤,亦謂之蘂,皆垂之貌也。《説文》云:‘繠,垂也。’繠與蘂聲義正同。故《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李善注云:‘蓑蓑,下垂貌。”

三、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

《脈書·下經》簡一一三:“股閒終古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黏)”[3]整理者未出注。

今按:“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不見傳世文獻,整理者釋其義爲“黏”當可信從,但直接括注“黏”字則非。“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从旨聲,古音當在脂部,而从占聲之“黏”古音在談部,其音略遠。“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或即“黎”字異構。

古音黎聲旨聲相通。《說文·邑部》:“??,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从邑,??聲。??,古文利。《商書》:‘西伯戡??。’”“??”即“黎國”之“黎”本字。《書·西伯戡黎》,《尚書大傳》作“西伯戡耆” 。《方言》卷一: “眉、梨、耋、鮐,老也。東齊曰眉, 燕代之北鄙曰梨。”《方言》卷十二:“黎,老也。”《國語·吳語》:“今王播棄黎老。”《說文·老部》:“耆,老也。从老省,旨聲。”《說文·辵部》:“邌,徐也。从辵,黎聲。”又 《辵部》:“遲,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廣雅·釋詁四》:“邌,遲也。”王念孫《疏證》:“邌與黎通。凡言黎者,皆遲緩之意。”《說文·??部》:“稽,畱止也,从??、从尤,旨聲。”《逸周書·武順》:“均佐和敬而無留。”孔晁注:“留,遲也。”《龍龕手鑒·田部》:“留,徐也。”《說文·黍部》:“黎,履黏也。从黍,??省聲。??,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黎(??)和耆、黎和耆、邌和稽可以構成平行互證關係。

“黎”與“脂”音義相通。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四已而膏,五已而薌,六已而精如黍粱,七已而苐(男子的脸部特写与配字黑白照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八已而肌(脂),九已而黎。”[4]“黎”字原讀為“膩”,以“膩”釋其義則是,破讀亦誤,正可與天回簡互參。

四、??

《脈書·下經》簡一三○:“承(承。承)心下,清唾出,煩心,善毆(嘔),已毆(嘔)快也。數??(衄),死。”[5]《十二經脈》二〇三:“顏痛,訅(鼽)??(衄)。”整理者注:“訅??,同‘鼽衄’,鼻塞不通或鼻出血。《靈樞·經脈》作‘鼽衄’,《足臂》作‘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 [6]

模糊的黑白照片

描述已自动生成《脈下》130    图片包含 建筑, 照片, 草, 站

描述已自动生成《脈下》203

图片包含 游戏机, 地毯, 布, 窗帘

描述已自动生成《足臂》4.8    图片包含 照片, 地毯, 穿着, 布

描述已自动生成《足臂》11.24

今按:《集韻·?韻》有“??”字,與??字為異構關係,注云:“????,《博雅》:‘脂也。’一曰臆中脂。或从血。”與此處文意不合,整理者釋爲“衄”,甚是。簡文“??”與《集韻·?韻》之“??”當爲同形字,結構相同,而構意不同。簡文“??”當分析爲从血、肉聲,與从肉、血聲之“??”不同。《說文·血部》:“衄,鼻出血也。从血,丑聲。”《說文·月部》:“朒,朔而見東方,謂之縮朒。从月,肉聲。”段注:“各本篆作肭,解作內聲,今正。” 《足臂十一脈灸經》4行、11行有“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7]其中“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亦當分析爲从水、肉聲。古音丑聲在幽部,肉聲在覺部,平入相轉。《廣雅·釋言》:“衄,縮也。”王念孫《疏證》:“謂退縮也。《釋名》云:‘辱,衄也,言折衄也。’《方言》: ‘忸怩,慙歰也。’《說文》:‘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肭(朒)。’衄、忸、肭(朒),竝音女六反,義相近也。” 《廣韻·屋韻》:“蹜沑,水文聚。” 《集韻·屋韻》:“沑,淑沑,水皃。”木華《海賦》:“葩華踧沑。”李善注:“踧沑,蹙聚也。踧沑,即蹜沑。” ??(从血,肉聲)或作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猶衄或作沑。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8]、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9]均未分析“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結構。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明確指出:“‘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从水,肉聲,與‘衄’均覺部韻。”[10]其說甚是。

五、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

《脈書·下經·相脈之過》簡二四三:“出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奏心,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痛,心痛,(灸)辟(臂)陰。”整理者注:“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疑即脥字異體,同‘胠’。《集韻》:‘胠,腋下也。亦作脥。’” 《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簡49:“其病當心胠。”整理者注:“胠,《說文》:‘腋下也。’”[11]

今按:整理者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脥異構(異體)之說可信。其實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脥亦即脅字之異構。

古音劦聲與去聲、夾聲相通。《山海經·南山經》:“其羽在魼下。”郭注:“魼,亦作脅。”《莊子·胠篋》:“將爲胠篋探囊髮匱之盜而爲守備。”陸德明《經典釋文》:“胠,《史記》作搚。”按今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仍作“胠”。《左傳·莊公八年》:“劫而束之。”《管子·匡君大匡》:“脅而束之。”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勢》簡50:“亂生於治,脅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脅,勢也。”二“脅”字今本作“怯”。《廣雅·釋詁》:“愶,怯也。”《釋名·釋言語》:“怯,脅也。見敵恐脅也。”去聲字本在盍部,故胠與脅爲同源詞。[12]《釋名·釋形體》:“脅,挾也,在兩旁臂所挾也。”《文選·潘岳〈射雉賦〉》:“雉脥肩而旋踵。”李善注:“徐爰曰:言雉……仍歛翼旋反也。人歛身謂之脥。”“脥肩”即“脅肩”,《孟子·滕文公下》:“脅肩諂笑。”《漢書?吳王劉濞傳》:“脅肩絫足。”顏師古注:“脅,翕也。謂斂之也。”

《脈書》簡二四三內容可與馬王堆漢墓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對讀。《足臂十一脈灸經》:“臂太陰脈:循筋上廉,以奏臑內,出腋內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煩而噫。諸病此物者,皆灸臂太陰脈。臂少陰脈:循筋下廉,出臑內下廉,出腋,奏脅。其病:脅痛。諸病此物者, 皆灸臂少陰脈。”[13]

此處“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整理者不讀為“脅”,大概是考慮到下接簡二四四“脅痛”字作“脅”。《脈書·下經·相脈之過》簡二四四:“出髀,出肩際,之曲頰,頰胸脅痛,上氣,頸痛,髀痛,灸肉環。”整理者注:“《靈樞·本輸》:‘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14]

按“脅”字漢代醫書中多有異體,簡二四三“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讀“脅”無礙。“足少陽脈”相關諸症,見馬王堆漢墓醫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少陽脈:繫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魚股之外,出脅上,出耳前。是動則病:心與脅痛,不可以反側,甚則無膏,足外反,此爲陽厥,是少陽脈主治。其所產病:口痛, 項痛,頭頸痛,脅痛,瘧,汗出,節盡痛,髀外廉痛,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痹,爲十二病。”又同篇云:“陽眀脈:繫于骭骨外廉,循骭骨而上,穿髕,出魚股之廉,上穿乳,穿頰,出目外廉,環顏。……其所產病:顏痛,鼻鼽,頷頸痛,乳痛,心與胠痛,腹外腫,腸痛,膝跳。”[15]“胠痛”、“脅痛”、“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痛”用字各異,實指相同。

2023322日初稿

2023326日改定



[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1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2]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2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3]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3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4]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第169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5]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34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6]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41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7]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第187189頁,北京:中華書局。

[8]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第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9] 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第2頁,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

[10]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第181頁,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1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989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12] 參孟蓬生:《漢語前上古音論綱》,《學燈》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13] 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第1415頁,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

[14]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著:《天回醫簡》釋文注釋第50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15] 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第22-24頁,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3月2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3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24孟躍龍:天回醫簡《脈書》初札.docx

下载次数:54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