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叁)》曆書類簡牘輯校
(首發)
陳怡彬
南京大學文學院
敦煌懸泉置遺址歷經上世紀四次發掘,出土漢簡(即懸泉漢簡)35000餘枚(其中有字簡23000餘枚,經過整理編號者18000餘枚)。懸泉漢簡最早的紀年簡爲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爲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前後跨越218年。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編輯的《懸泉漢簡》系列擬分八輯,自2019年起陸續出版。2023年出版的第三輯(《懸泉漢簡(叁)》)實收簡牘2198枚,其中包含少量與曆書相關的簡牘。[1]本文對該部分簡牘做初步的整理和輯校。
一、常見形制曆書簡牘
關於曆書類簡牘的分類方法,學界已有諸多討論,本文採用陳侃理先生《出土秦漢曆書綜論》中的分類標準及命名方案。《懸泉漢簡(叁)》中最常見的曆書簡形制,即“日A型Ⅲ式”(簡首日序十二欄橫讀式):“一般以31支簡爲一編,首簡分十二欄書寫十二個月的月名及月大小,其餘各簡均在簡首書寫序數式日期,以下分十二欄對應首簡的十二個月,依次書寫干支和曆注,橫向連讀。” [2]
1.Ⅱ90DXT0113④:214(漢元康二年曆書零簡)[3]
十二日 壬午、辛亥、辛巳、庚戌立夏、庚辰、己酉、己卯、己酉、戊寅、戊申、丁丑、丁未、丙子
該簡出土完整,可推知該年以正月爲歲首,正月朔辛未,又可知該年置閏月,六月、七月連大。以《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太初日曆表》《顓頊日曆表》爲依據核對,該簡當爲漢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4]該年閏七月,立夏爲四月十二日庚戌,與簡文相合。
2.Ⅱ90DXT0113④:215(漢甘露元年曆書殘簡)
廿六日 壬辰、壬戌、辛卯效穀置馬日食時死、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 ?
該簡末端殘斷,從簡文可推知其歲首月大,朔丁卯。前八個月未見連大月,前九個月朔日干支分別爲:丁卯、丁酉、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甲午、癸亥。懸泉漢簡最早紀年時間爲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爲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若將該範圍擴大,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等。但同一探方且同一層中有多簡涉及甘露元年:“甘露元年五月乙丑朔癸未縣泉置丞 敢言之謹移傳車三乘送客所折……(Ⅱ90DXT0113④:57A)”,[5]“甘露元年閏月乙未朔甲寅縣泉置丞……(Ⅱ90DXT0113④:61)”,“甘露元年六月乙酉縣泉置丞 敢言之迺乙卯亥遣(Ⅱ90DXT0113④:87)”,“……甘露元年七月甲午朔甲辰敦煌大守步長史奉憙丞破胡謂敦煌……(Ⅱ90DXT0113④:121)”,“……甘露元年十月壬戌朔乙酉敦煌廄御常富里李 □孤 □?(Ⅱ90DXT0113④:188)”,“甘露元年 甘露(Ⅱ90DXT0113⑤:11)”等。其中簡Ⅱ90DXT0113④:57A、Ⅱ90DXT0113④:61、Ⅱ90DXT0113④:87及Ⅱ90DXT0113④:121所見月朔日均可與簡文所推測該年月朔日相合。因此簡Ⅱ90DXT0113④:215更可能爲漢甘露元年曆書殘簡。該年閏五月,簡文可復原爲:
廿六日 壬辰、壬戌、辛卯效穀置馬日食時死、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戊午、丁亥、丁巳、丙戌] Ⅱ90DXT0113④:215
3.Ⅱ90DXT0114③:505(漢平帝元始元年曆書殘簡)
廿五日 癸未、癸丑、壬午 □ □毋、壬子、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庚辰、己酉 □君伯 □日?
該簡後部殘損,僅見十個干支。由簡文可推知該年歲首月大,月朔己未,第七、八個月份連大。符合此條件的年份爲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同一探方中亦有多簡與元始元年相關:“……元始元年正月辛未 □(Ⅱ90DXT0114②:56)”,“……元始元年正月己乙丑縣泉置嗇夫……(Ⅱ90DXT0114②:62)”,“元始元年二月?(Ⅱ90DXT0114③:15A)”,“元始元年 □月 元始(削衣)(Ⅱ90DXT0114④:161)”等。該簡簡文可復原爲:
廿五日 癸未、癸丑、壬午 □ □毋、壬子、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庚辰、己酉 □君伯 □日、[己卯、戊申] Ⅱ90DXT0114③:505
同一探方中另有兩簡Ⅱ90DXT0114②:5、Ⅱ90DXT0114②:88與簡Ⅱ90DXT0114③:505形制相似,出自同一探方。此兩條簡筆跡、形制相似,均於干支下用較大字體寫有記錄性文字,且干支上均可見陰刻橫線,或屬於同一部曆書。[6]
4.Ⅱ90DXT0114③:605(漢成帝陽朔元年曆書零簡)
卅日 丁未 丙午 乙巳 甲辰 癸卯 壬寅
該簡出土完整,可推知該年歲首月小,歲首月朔己酉,無連大月,無閏月。符合此條件的年份爲漢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同一探方同一層中另出土一枚陽朔元年簡:“陽朔元年五月丁未朔……(Ⅱ90DXT0114③:531)”,與Ⅱ90DXT0114③:605簡文推知的第五個月月朔相同。
5.Ⅱ90DXT0114④:296、Ⅱ90DXT0114④:343、Ⅱ90DXT0114④:370、Ⅱ90DXT0114④:377(漢昭帝元平元年曆書殘簡)
廿九日 丁卯、丙申 将马一匹病死 康阿德持病马诣廷、丙寅 今见、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巳、 □ □? Ⅱ90DXT0114④:296
十七日 乙卯、甲申、甲寅、癸未、癸丑、壬午 ? Ⅱ90DXT0114④:343
廿六日 甲子、癸巳、癸亥 ?
Ⅱ90DXT0114④:370
廿一日 已未、戊子、戊午立夏、丁亥、丁巳、丙戌 ?
Ⅱ90DXT0114④:377
此四條簡出自同一探方同一層,歲首月均小,朔己亥,殘存簡文均無連大月。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東漢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東漢漢安三年(公元144年)等。從字體和形制判斷,此四條簡屬於同一曆書。簡Ⅱ90DXT0114④:377可見“戊午立夏”,推知該年歲首爲正月,三月廿一日戊午立夏,則可定年爲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簡文可復原如下:[7]
十七日 乙卯、甲申、甲寅、癸未、癸丑、壬午[壬子、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己卯] Ⅱ90DXT0114④:343
廿一日 已未、戊子、戊午立夏、丁亥、丁巳、丙戌、[丙辰、乙酉、乙卯、甲申、甲寅、癸未] Ⅱ90DXT0114④:377
廿六日 甲子、癸巳、癸亥、[壬辰、壬戌、辛卯、辛酉、庚寅、庚申、己丑、己未、戊子] Ⅱ90DXT0114④:370
廿九日 丁卯、丙申 傳馬一匹病死 奉德持病馬詣廷、丙寅 今見、乙未、乙丑、甲午、甲子、癸巳、[癸亥、壬辰、壬戌、辛卯] Ⅱ90DXT0114④:296
同一探方另有一殘簡“?丁卯、丁酉?”(Ⅱ90DXT0114⑤:47),筆跡相似,可對應該年四月、五月朔日,或與之屬於同一曆書。[8]
6.其他暫無法定年的“日A型Ⅲ式”曆書殘簡
(1)三日 壬午、辛亥 ? Ⅱ90DXT0114③:254
該簡簡文只殘存日期及歲初兩月干支,推測歲首月朔爲庚辰,歲首月爲小月,次月月朔己酉。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等。同一探方中有多簡與甘露四年及鴻嘉二年相關:“……甘露四年二月癸亥縣泉廚佐憲付司御徐光 ?(Ⅱ90DXT0114③:219)”,“·縣泉置甘露四年十一月傳馬名籍(Ⅱ90DXT0114③:427)”,“鴻嘉二年三月十五日君郡言舍至子張言舍不至米石五斗(Ⅱ90DXT0114①:3)”,“……鴻嘉二年五月甲午平望令史臨付效穀假佐徐充以食使者柱馬 泉(Ⅱ90DXT0114③:412)”等。因此該簡爲甘露四年或鴻嘉二年的可能性較大。
(2)十七日 乙酉、甲寅、甲申 ? Ⅱ90DXT0114S:66
該簡殘斷,整理者標注其材質爲竹簡,可推知該年歲首月小,朔己巳。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漢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等。同一探方中可見永光三年簡“永光三年六月壬午縣泉廄嗇夫?”(Ⅱ90DXT0114②:72)及漢文帝三年詔書殘片“?□其爲朕率?”(Ⅱ90DXT0114②:73)[9]。
二、其他類型曆書簡牘
《懸泉漢簡(叁)》中另有部分非“日A型Ⅲ式”曆書簡牘。
1.Ⅱ90DXT0113④:129+208
?七月小 八月大 九月小 十月大 十一月小 十二月大 五鳳三年 正月大 二月小 三月大 四月小積 □ 五月大 六月小 七月大 八月小 九月大 十月小 十一月大 十二月小 五鳳四年 正月大 二月小 三月大 四月小 積 □
該簡形制似曆朔類曆書,橫讀,簡文殘存五鳳二年七月至五鳳四年四月(共二十二個月)的月份大小,無月朔干支。另在五鳳三年四月及五鳳四年四月下均寫有“積□”,“積”下一字均殘泐不可識(、)。同一探方出土的其他簡牘中,“積”字常用於數據記錄,如:“……以食傳馬卌二匹十一月己卯盡戊申卅日積千二百六十匹匹一鈞”(Ⅱ90DXT0113④:69),“?四萬二百八十 以給關嗇夫候令史士吏候長亭長百六十三人積四百?”(Ⅱ90DXT0113④:10)等。該簡或用作物資登記簿。
2.Ⅱ90DXT0114②:136A
十月大 庚辰 癸巳 ?右 □?
辛巳 甲午 東 □?
己巳 壬午 乙未 方 ?
癸未 丙申 □ ?
庚午 甲申 丁酉 ?
該簡爲月曆簡,形制爲縱式分欄木牘。簡文寫有當月大小及干支,可知該年十月大,朔己巳。干支下寫有“右東方”字樣,或與神煞運行有關。該簡背面記載“出粟 □春 又十 □楊卿”,或爲當月文書記錄。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成帝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等。同一探方中見大量黃龍元年、鴻嘉三年相關簡:“黃龍元年十二月己?(Ⅱ90DXT0114③:202A)”,“……黃龍元年六月四日?(Ⅱ90DXT0114③:362)”,“黃龍元年四月壬申……(Ⅱ90DXT0114③:447A)”,“黃龍元年六月壬申使主客給事中侍謁者臣榮? ……(Ⅱ90DXT0114④:277)”,“入粟小石八十四石 鴻嘉三年十月癸巳縣泉佐音?(Ⅱ90DXT0114①:11)”,“鴻嘉三年十?(Ⅱ90DXT0114②:23A)”,“鴻嘉三年六月壬寅朔癸丑御史大夫駿下丞相 下當用者(Ⅱ90DXT0114②:168)”,“鴻嘉三年十一月己亥朔庚申縣泉嗇夫敢言之謹移民入糴粟(Ⅱ90DXT0114③:451)”等。簡Ⅱ90DXT0114②:136A爲黃龍元年或鴻嘉三年的可能性更大。
簡Ⅱ90DXT0114②:254與簡Ⅱ90DXT0114②:136A屬於同一探方,僅存首行“辛酉、壬戌、癸亥”三個干支,殘損嚴重,但同樣爲縱式分欄木牘,或與之屬於同一曆書。[10]
3.Ⅱ90DXT0114③:547B
?戊辰 丁丑 丁亥 庚寅?
?己巳 戊寅 戊子 辛卯?
? 己卯 三月 癸未 壬辰?
? 癸巳?
該簡可與簡Ⅱ90DXT0113①:88A綴合:[11]
該簡分欄橫讀,僅寫有月份及當月各日干支,無對應日期。由簡文可推知該年二月小,庚申朔,三月己丑朔。符合此條件的年份有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及居攝元年(公元6年)。
4.Ⅱ90DXT0114④:285(五鳳二年曆書零簡)
二月甲申朔小 丁未春分 入月廿四日
此簡出土完整,簡文記錄該年二月大小及朔日干支,其後寫有“春分”所在的干支及該月對應日期(廿四日)。符合此條件的年份爲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該簡形制特殊,應屬於一部完整曆書。原曆書可能由十三支簡組成,每支簡列舉一個月的月大小、月朔干支,以及該月中氣所對應的干支和日期。[12]原曆書或可復原如下:
5.《懸泉漢簡(叁)》中另有部分無法定年及歸類的曆書殘簡,[13]現附錄如下:
(1)?丙寅、丙申、乙丑、乙未、甲子 Ⅱ90DXT0113③:38
該簡前半部分殘斷,與簡Ⅱ90DXT0113④:215所屬同一探方,殘存干支與甘露元年八月至十二月的四日干支相合,但筆跡略有不似。
(2)?庚辰、庚戌、庚辰、己酉、己卯 Ⅱ90DXT0114③:326
整理者標注該簡爲竹簡。該簡僅存後半部分,有用於編線串聯的楔口,由殘存干支可推知該年有連大月。
(3)?辛巳、辛亥、庚辰、庚戌、己卯、己酉、戊寅、戊申
Ⅱ90DXT0114③:403
整理者原釋該簡最末位干支爲“丁未”,但以此推出該年最後兩月爲連小月,不合曆法,且末位干支“丁未”墨跡淺淡不可辨識,當爲“戊申”。
(4)壬申 羌人六人作、辛丑 左尉偉功至置 嗇夫至置、辛未 在 使馬子都持粟十六石之澤上、庚子 Ⅱ90DXT0114③:606
該簡出土完整,可見三道楔口。簡文分四欄橫向連讀,干支間距較大,似用於記錄工作日誌。該簡形制特殊,豐富了我們對秦漢簡牘格式的認識。
(5)?己巳、戊戌、戊辰、丁酉、丁卯、丙申? Ⅱ90DXT0114④:123
該簡與簡Ⅱ90DXT0114③:605所屬同一探方,首尾均殘損,殘存干支與陽朔元年正月至六月的廿一日干支相合,但筆跡略有不似。
(6)?辛酉、庚寅、庚申? Ⅱ90DXT0114④:215
該簡首尾均殘,與Ⅱ90DXT0114④:296、Ⅱ90DXT0114④:343、Ⅱ90DXT0114④:370、Ⅱ90DXT0114④:377出自同一探方,僅存的三個干支與元平元年廿三日正月至三月的干支相合,但筆跡略有不似。
(7)?丙寅、丙申 Ⅱ90DXT0114④:224
該簡與Ⅱ90DXT0114③:254出自同一探方,殘存的最後兩個干支與甘露四年廿三日的十一月、十二月干支相合,但筆記略有不似。
(8)?辛丑、辛未、庚子、庚午、已亥建? Ⅱ90DXT0114④:396
“辛”字原爲缺字,據圖版殘存墨跡,“□丑”缺字當係“辛”。
(9)?戊 丁 □? Ⅱ90DXT0114①:49
(10)甲申丿 傳車十八乘?
乙酉丿
丙戌丿
丁亥丿
戊子十九日 Ⅱ90DXT0114①:119A
(11)?辛丑在定作、辛未、庚子 Ⅱ90DXT0114②:51
(12)?一日 □、庚申? Ⅱ90DXT0114②:88
(13)?辛酉、壬戌、癸亥? Ⅱ90DXT0114②:254
(14)?己丑、己未? Ⅱ90DXT0114S:200
[1] 《懸泉漢簡(叁)》前言及凡例。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簡牘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懸泉漢簡(叁)》,中西書局,2023。
[2] 陳侃理:《出土秦漢曆書綜論》,《簡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3] 本文中“零簡”指出土時形制完整,原應隸屬於某冊曆書中的簡牘,“殘簡”指出土時已經殘斷的簡牘。
[4] 本文曆日簡牘定年皆據此三本工具書,後文不再一一出注。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年。朱桂昌編著:《太初日曆表》,中華書局,2013年。朱桂昌編著:《顓頊日曆表》,中華書局,2012年。
[5] 因簡文過長,文中只列舉部分與年號相關的辭例,下同。
[6] 此兩條簡因無法確切定年,仍歸入附錄。
[7] 簡Ⅱ90DXT0114④:370中,廿六日後第八個干支爲庚寅,此日正值寒露。但簡Ⅱ90DXT0114④:377所見曆注僅有“戊午立夏”,而此前戊子日值清明,因此該曆書可能只標注八節。
[8] 該簡因無法確切定年,仍歸入附錄。
[9] 張俊民:《懸泉漢簡詔書殘文證補〈史〉、〈漢〉二書異文一例》,簡帛網,2012年2月6日。
[10] 該簡因無法確切定年,仍歸入附錄。
[11] 謝明宏:《〈懸泉漢簡(叁)〉綴合(二)》,簡帛網,2023年6月29日。
[12] 簡Ⅱ90DXT0114④:285未標注該年二月驚蟄相關信息,因此該套曆書的曆注可能只有中氣。
[13] 僅有干支的習字簡暫未收錄。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8月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8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38陳怡彬:《懸泉漢簡(叁)》曆書類簡牘輯校.docx
下载次数:25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