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大秦簡說“突”字的古義
(首發)
抱小
北大秦簡《病方》簡200背有下引一段話:
踐山山突(頽), (踐)草草絶, (踐)水水渴(竭)。祝血而已,祝叚(瘕)而起。[1]
其原大圖版作:
放大圖版作:
根據圖版,“踐山”之“踐”也是從“止”從“戔”,同樣應該嚴格隸定。
整理者將“突”括注為“頽”,無說。我們知道,“突”“頽”二字的古音雖相近,但還是有別的。“突”為定母物部字,“頽”為定母微部字,二字的音調有異。而北大秦簡《病方》這段正好以突、絶、渴(竭)為韻(物月合韻),皆押入聲韻。所以並不能將“突”“頽”二字完全等同起來。但二字的確音近而義同,故可以認定為同源關係。[4]
考“突”字古書中就有“禿”的意思。如《孟子·盡心上》有“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之語,趙岐注:“兼愛他人,摩突其頂下至於踵,以利天下,樂爲之也。”焦循《正義》云:
《音義》云“突,丁徒忽切,穿突也。”襄公二十五年《左傳》“宵突陳城”注云“突,穿也。”此丁公著所本。乃城可曰穿,頂不可言穿。《莊子·說劍篇》云“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荀子·非相篇》“孫叔敖突秃”,楊倞注云:“突,謂短髮可凌突人者,故《莊子》説趙士蓬頭突鬢。”突、秃聲轉,突即秃,楊氏解爲“短髮”是也。趙氏以突明摩,謂摩迫其頂,髮爲之秃。丁氏以突爲穿,失趙義矣。[5]
案焦循的說法有得有失。謂“突即秃”及引《莊子》《荀子》兩例書證皆是。但從楊倞注“短髮”之說則非。《荀子·非相》云“突禿長左”,“突禿”連文,應為同義複詞。清袁枚《隨園隨筆·今疾病見古書》:“孫叔敖突禿即今之髮禿也。”可從。乃楊倞注“謂短髮可凌突人者”,而《莊子·說劍篇》之“蓬頭突鬢”(也是指鬢髮光禿),成玄英疏:“髮亂如蓬,鬢毛突出。”則或釋以“凌突”、或釋以“突出”,皆望文生訓,非是。
又張家山漢簡《脈書》簡15:“四節疟如牛目,麋(眉)突(脱),爲??(癘)。”[6]整理者將“突”括注為“脫”,從語音和文義的角度,似無問題。但結合北大秦簡《病方》“ (踐)山山突”來看,就不必將“突”括注為“脫”,而直接如字讀,“麋(眉)突”,即眉毛光禿的意思。
檢《墨子·修身》云:“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孫詒讓云:“畢云:‘隳字當爲墮。’詒讓案:《說文·髟部》云:‘鬌,髮墮也。’《頁部》云:‘顛,頂也。’墮與鬌通。墮顛,即禿頂。《新序·雜事篇》云:‘齊宣王謂閭丘卬曰:士亦華髮墮顛,而後可用耳。’”[7]案《淮南子·說山》“髡屯犁牛,既??以??,決鼻而羈,生子而犧,尸祝齊戒以沈諸河”,高誘注:“??,無角;??,無尾。”王念孫云:
《說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二字,??、??當爲科橢。後人從牛作犐、??,傳寫者又誤爲??、??耳。……科與橢皆禿貌也,禿、橢一聲之轉。……《墨子·脩身篇》“華髪墮顚而猶弗舍”,墮與橢同,墮顚謂禿頂也。……其實無角亦可謂之橢,《呂氏春秋·至忠篇》“荆莊哀王獵於雲夢射隨兕”,隨與橢同。[8]
是“隳”“墮”“鬌”“橢”“隨”等字,在古漢語中都含有“禿”的意思。然則“突”與“頽”“隳”“墮”“鬌”“橢”“隨”並聲近而義同,是一組同源詞。
案《廣雅·釋訓》:“詭隨,小惡也。”王念孫《疏證》云:
詭隨,謂譎詐謾欺之人也。詭,古讀若果;隨,古讀若?。?,音土禾反,字或作詑,又作訑,隨,其假字也。《方言》云:“虔、儇,慧也。秦謂之謾,晉謂之?,宋楚之閒謂之倢,楚或謂之?,自關而東趙魏之閒謂之黠,或謂之鬼。”《說文》云:“沇州謂欺曰詑。”《楚辭·九章》云:“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燕策》云:“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並字異而義同。[9]
又《廣雅·釋詁二》:“詑、突,欺也。”王念孫《疏證》云:
突者,《荀子·榮辱篇》云:“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閒。”陶誕突盜,皆謂詐欺也。《賈子·時變篇》云:“欺突伯父。”[10]
由此可見,《詩經》“詭隨”之“隨”與訓為“欺”的“突”,在聲音上也是有密切關係的。
附記:
小文寫成於9月5號,近讀網上學者的討論,見质量复位先生有說云:
按,文獻中未見“突”與“頹”通假的例證。“突”可如字讀。“突”有穿、破的意思。《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宵突陳城,遂入之。”杜預注:“突,穿也。”睡虎地秦簡《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數??(煬)風之,有蠹突者,貲官嗇夫一甲。”《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李周翰注:“突,破也。言……所過皆破壤冢墓以取金寶,而露其骸骨也。”“隳突”當是近義連用,而“隳”常訓崩毀、毀壞。[11]
與拙說不同,讀者可以參閱。
[1]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867頁。
[2]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524頁。
[3]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673頁。
[4] 王力先生說:“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源。……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爲中心,而以語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見王力《同源字論》,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頁。
[5] 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916頁。
[6]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36頁。
[7] 孫詒讓《墨子閒詁》,中華書局,1986年,第9頁。
[8] 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11頁。
[9]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第191頁;又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4頁。
[10]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第72頁。
[11]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初讀》,第38#,發表於2023-9-12,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26&extra=&page=4。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9月1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9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48抱小:據北大秦簡說“突”字的古義.docx
下载次数:47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