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出版
在 2010/3/15 10:23:01 发布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出版

 

  《银雀山汉墓竹简·贰》于2010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8开精装,前半部分为竹简图版,后半部分为释文注释,共321页,定价680元。

 

书影:

 

 

篇目:

 

  壹 论政论兵之类:

  一 将败 

  二 【将失】 

  三 兵之恒失 

  四 王道 

  五 五议 

  六 效贤 

  七 为国之过

  八 务过 

  九 观庳 

  一〇 持盈 

  一一 分士 

  一二 三乱三危 

  一三 地典 

  一四 客主人分

  一五 善者 

  一六 五名五共

  一七 起师

  一八 奇正 

  一九 将义 

  二〇 观法 

  二一 程兵 

  二二 【将德】 

  二三 【将过】 

  二四 【曲将之法】 

  二五 【雄牝城】 

  二六 【五度九夺】 

  二七 【积疏】 

  二八 【选卒】 

  二九 有国务过

  三〇 十官 

  三一 患之 

  三二 六举 

  三三 四伐 

  三四 亡地 

  三五 五议 

  三六 【君臣问答】 

  (一)尧与善卷、许由

  (二)舜与牟成 

  (三)禹 

  (四)汤与务光、伊尹 

  (五)文王与太公 

  (六)成王与周公旦 

  (七)齐桓公与管子 

  (八)秦穆公与百里奚 

  (九)晋文公与郭偃 

  (一〇)楚庄王与孙叔敖 

  (一一)魏襄王与杜子 

  三七 【郭偃论士】 

  三八 【民之情】 

  三九 【有国之效】 

  四〇 【有主以为任者】 

  四一 【自危自忘】 

  四二 【国法之荒】 

  四三 【听有五患】 

  四四 【德在民利】 

  四五 十阵 

  四六 十问 

  四七 略甲 

  四八 万乘 

  四九 【富国】 

  五〇 【三算】 

 

  贰 阴阳时令、占候之类

  一 曹氏阴阳 :

  二 阴阳散 :

  三 禁 

  四 【三十时】 

  五 【迎四时】 

  六 【四时令】 

  七 【五令】 

  八 【不时之应】 

  九 【为政不善之应】 

  一〇 【人君不善之应】 

  一一 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 

  一二【占書】 

 

  叁 其他 

  一 唐勒 

  二 【定心固气】 

  三 【相狗方】 

  四 【作酱法】 

  五 【算書】 

  六 选 

  七 许则 

  八 清禾 

  九 国□□□

  一〇 □忌 

  一一 能 

  一二 官 

  一三 传言 

 

编辑说明:

 

  银雀山一号汉墓所出竹书,除已编入第一辑者外,其余部分分编为第二、第三两辑。凡成篇的,或虽不成篇但残简数量较多、篇义比较明白的,都编入本辑。简数虽然不多但仍保存标题之篇,以及未找出本文的游离的标题简,也都编入本辑。此外的散简都编入第三辑。一号墓所出标题木牍和二号墓所出历谱附於第三辑之末。

  第二辑所收各篇原来编次情况大都已不可知,根据内容分编为“论政论兵之类”、“阴阳、时令、占候之类”和“其他”三部分。

  第一部分共收五十篇。第一至十二篇,篇题见於一号墓所出的残碎篇题木牍。十二篇之外各篇字体分为两组。第四五至五〇各篇字体带有草意,第十三至四四各篇都是正体。各组之中,论兵之篇列前,论政之篇列后。论兵之篇中,有不少篇过去曾编入《孙膑兵法》下编,但是都缺乏确属孙膑书的证据。其中「将败气「兵之恒失」二篇,篇名与「王道」等论政之篇同见於一块标题木牍,其非孙膑书尤为明显。所以现在把这些篇全都改收入本辑。

  第二部分各篇大体按照阴阳、时令、占候的次序分类编排。这一部分的“曹氏阴阳”、“三一十时”、“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和“占书”等篇以及第一部分的“君臣问答”篇,篇幅很长,按照古代的标准,似应看成独立的书。为了减少层次,姑且与单篇文章同样处理。

  第三部分收第一、第二部分不能包括的竹书,有“唐勒论御”赋、相狗方、作酱法和算书(?)等残篇,内容比较庞杂。第六篇以下每篇只有一条标题简,由於篇义不明,姑且附在这部分里。

  本辑所收各篇中,壹·二三“将过”篇的文字基本上与《六韬·论将》论将之十过一段相合,壹·三六·(五)文王问太公“何谓止道起道”一段与《六韬·明传》相近。但是二者的字体和简的编连方式都与第一辑所收《六韬》诸篇截然不同,所以没有把它们编在《六韬》里。《北堂书钞》卷一一五“将有十过”条引《黄帝出军诀》,其文字也与《六韬·论将》基本相合。可能这一段文字曾为好几种古书所采用。

  壹·四四“德在民利”篇的文字,基本上与《周书·王佩》相合。但二者似乎不是同一篇文章。在传世古书里,《尉缭子·十二陵》的文字与《王佩》也很相近。“德在民利”篇残文里有“威在不变”一句,为《王佩》所无,而《十二陵》正有“威在于不变”之语。看来,这三篇文章应该是由同一个来源演变出来的。壹·三“兵之恒失”篇也有一部分文字与《王佩》很相似。在战国秦汉时代,与《王佩》相类的作品大概是相当多的。(《王佩》有“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等语,《六韬·明传》也有类似文字,参看壹·三六·(五)注)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秦汉书多同”条举出了很多战国秦汉时代古书内容相重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说:“……立言之士皆贤圣之流,一时义理所同,彼此先后传闻,其书原无刻本,故于立言之时,因其事理之同,遂取人之善以为善,或呈之于君父,或成之为私书,未必欲布之人人也。后世各得而传焉,遂见其同似。于诸子百家偶有数句数百言之同者,正是如此耳,此又不能尽述。”由此可知古书内容重复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竹书某篇的文字与古书某篇相似,就认为二者一定是同一部书的同一篇章。

  第一辑的《王兵》篇与《管子》有密切关系。在第二辑里,贰·六“四时令”篇的文字与《管子·五行》的后半篇相似。贰·四·“三十时”篇的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与《管子·幼官》相合。贰·三“禁”篇、贰·五“迎四时”篇的内容,也与《管子》的某些篇章有相关之处(参看各篇注释)。这些竹书都是研究《管子》书源流的重要资料。

  叁·一“唐勒”篇可能是宋玉佚赋,文字与《淮南子·览冥》论御马一段相似。壹·一八“奇正”篇也有不少文句与《淮南子·兵略》相似。这两篇很可能都是编写《淮南子》时所根据的资料。此外,在壹·一四“客主人分”、贰·四“三十时”、贰·七“五令”、贰·一二“占书”等篇里,与《淮南子》相似的文句也时有所见(参看各篇注释)。

  贰·五“迎四时”篇的文字与明黄佐《六艺流别》卷十七《五行篇》所引《尚书大传》相似,壹·二“将失”篇的某些文句与《尉缭子·兵教下》相近,贰·一二“占书”篇的某些文句与《开元占经》所引《天镜》等书相近,这些也都是很可注意的现象。

  壹·一三“地典”篇应该就是《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所著录的《地典》,但可能不是全本。本辑所收其他各篇兵书,有一些可能也是采自《艺文志》所著录的兵书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八“裴子法”提到“孙子之方阵”、“孙子之圆阵”、“孙子之雁行阵”这三种阵都见於壹·四五“十阵”篇。据“裴子法”,这几种阵在孙子以外各家的系统里都另有他名,如方阵为黄帝五行之金阵、吴起之车厢阵。所以“十阵”篇有可能是《孙子》佚篇。壹·四六“十问”篇,字体与“十阵”如出一手,篇中“击强众之道”一段,文义与《通典》卷一五二“军将骄败”条所引吴子问孙武攻骄之道一段相合,文字也颇相近。这一篇也同样有可能是《孙子》佚篇。当然,这两篇也有可能采自孙子一派兵家所编写的其他兵书。

  有一点必须指出,本编所收兵书里包含《齐孙子》(即孙膑书)遗篇在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把过去曾编入《孙膑兵法》下编的各篇移入本辑,只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们是孙膑书。这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篇有属于《齐孙子》的可能。

  本辑竹书跟第一辑一样,除了对於研究古书源流有重大意义以外,还提供了校勘有关古书的宝贵资料。例如据壹·三“兵之恒失”篇,可知《周书·王佩》“殃毒在信疑”句“毒”字为“悔”字之误(“殃”可能为“多”字之误)。据壹·一八“奇正”篇,可知《淮南子·兵略》“故胜而不屈”句“而”字为衍文,《孙子·虚实》曹操注“不以一形之胜万形”句“胜”字脱落重文。据贰·五“迎四时”篇,可知《六艺流别》所引《尚书大传》“舞之以羽”句“羽”下脱“翟”字。据贰·六“四时令”篇,可知《管子·五行》的“内御”当读为“入御”,尹注释“内御”为“内侍之官”不可信。据叁·一“唐勒”篇,可知《淮南子·览冥》的“体便轻毕”句“毕”字为“车”字之误,高注释“毕”为“疾”不可信(参看各篇注释)。不过,本辑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很初步的,一定还有很多可以用来校勘古书的资料被忽略过去了。

  本辑竹书对於研究战国秦汉时代的社会和科技知识,特别对於研究古代思想,是一批重要的资料,希望有关学科的研究能充分利用这批资料,进行专门的研究。

 

 

后记:

 

  《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二辑的书稿,早在一九八一年就已定稿,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版。二〇〇一年以来,在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文物出版社的支持下,通过有关人员的努力,本书终于能够在近期出版了。作为本书的整理者得知这一消息,既高兴,又感慨。本书的出版,离竹简出土时间已三十七年,离定稿时间已二十八年,离第一辑出版时间已二十四年,离本书整理者之一朱德熙先生逝世已十七年。这是一份迟到的成果,伴随着无尽的感叹。

  一九八五年,银雀山汉墓竹简释文曾按原始简号顺序全部发表,每简释文之下附有属于整理后的篇名简称。有一些学者根据这样的释文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在这些好的见解中,有一些本书稿早已讲过,有一些可补本书稿不足之处。为了尊重历史,本书的竹简编排、竹简释文和注释,一仍其旧(注释中个别字的技术性校改除外)。特此说明,以免有剽窃之嫌。

  最后,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本书出版的个人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裘锡圭 李家浩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