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躍龍:《大夫食禮記》“【鬲而】(腝)”字試釋
在 2023/12/25 13:48:49 发布

《大夫食禮記》“??(腝)”字試釋

(首發)

孟躍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叄)·大夫食禮記》簡14:“燔亞之,膫亞之,炙亞之,熬亞之,脀與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與其齏亞之。食與齏方,齏處南,食處北。”[1]其中“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寫法如下:

整理者馬楠先生注釋道:“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從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試讀爲‘??’,《說文》所謂‘內肉及菜湯中薄出之’。”[2]

今按:从“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而讀爲“??”,猜測成分居多。從辭例看,此處“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用作名詞,而“??”字據《說文》訓釋當爲動詞(段玉裁以爲即後世之“煠”,現在一般寫作“炸”),兩字詞義和語法屬性不同,似當另尋善解。我們認爲“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所从之“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當爲“徽标, 公司名称

描述已自动生成”,整字隸定爲“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在簡文中假借爲“有骨醢”之“腝(臡臑)”。

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字所从的“图片包含 形状

描述已自动生成”,古文字資料中與“??(鬲?)”相通,可看作“??(鬲?)”字變體。《說文·?部》:“?(??),?也。古文亦鬲字。象孰飪五味,气上出也。”《玉篇·??部》:“??,?也。亦作鬲。”楚文字中的图片包含 形状

描述已自动生成??作義符時通用。如大家現在熟知的“羹”字,上博簡《容成氏》寫作“图片包含 游戏机

描述已自动生成”,其隶定字形作“图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3]

??(鬲)”可以用來烹煮或盛放食物,做義符的可能性較大;該字剩餘部分“徽标, 公司名称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則做聲符的可能性較大。古文字資料中單複往往無別,因此整字可以試釋爲“??(胹)”,在簡文中假借爲“有骨醢”之“腝(臑)”。

先從聲符“徽标, 公司名称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的形體說起。在楚簡中,“天”和“而”的寫法相近,故而不能根據其字形寫法的絕對差別加以判斷,往往需要根據不同書手的相對差別或語境加以判斷。

图片包含 徽标

描述已自动生成1     徽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2      1.《上博三·周易》簡3“天”字;2.《清華一·楚居》簡8“而”字

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3     画着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4       3.《上博八·有皇將都》簡4“天”字; 4.《上博八·鶹鷅》簡2“而”字

卡通人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5    卡通人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6      5.包山簡213“天”字; 6.《上博四·内豊》簡6“而”字

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7     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8     7.《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天”字;8《上博三·亙先》簡5“而”字

一般來說,同一篇或同一書手“天”字和“而”字是可以大致分開的。例如:

模糊的黑白照片

描述已自动生成9    在地上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0   9.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7“天”字;10.《上博二·子》簡9“而”字

卡通人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1  卡通人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2   11. 《上博二·子羔》簡8“天”字;12.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而”字

图片包含 背景图案

描述已自动生成13   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14  13. 《上博二·子羔》簡9“天”字;14. 《上博二·子羔》簡8“而”字

但即使是同篇或同一書手也偶有相混,不易辨别,甚至在同一支簡上,也能看到二字訛書的現象,例如:[4]

郭店簡《唐虞之道》簡24-25:“堯禪天下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而)授之,南面卡通人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而)王卡通人物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而〈天〉)下,卡通人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而)甚君。”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9:“模糊的黑白照

描述已自动生成《(而〈天〉)保》,其得祿蔑彊矣。……《黃鳥》,則困图片包含 背景图案

描述已自动生成(天〈而〉)欲返其故也。”

《上博三·亙先》簡4:“濁氣生地,清氣生图片包含 照片, 游戏机, 砖, 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天)。氣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图片包含 动物, 男人, 游戏机, 虫

描述已自动生成(天)地,同出图片包含 动物, 建筑, 游戏机, 男人

描述已自动生成(天〈而〉)異性,因生其所欲。”

《上博七·凡物流形》甲本簡17:“如並墙上的涂鸦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而〈天〉)下而抯之,得一墙上有涂鸦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天〈而〉)思之。”

傳世文獻也常常有“天”“而”相混的痕跡。《周易·需卦》:“雲上于天,需。”這實際上從“需”字的字形出發引出的解釋。《說文·雨部》:“需,《易》曰:‘雲上于天,需。’”徐鉉等按:“李陽冰據《易》‘雲上于天’云:‘當从天。’”《字彙補·雨部》:“??,古需字。見《歸藏易》。李陽冰曰:‘雲上于天也。’”從更早的古文字字形來看,李陽冰的意見應該是正確的。

“需”字最早於金文,寫法如下:

模糊的动物的修图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5    模糊的黑白照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6

15. 嘼叔奐父盨甲“需(糯)梁”(《銘圖》05655);16. 伯公父簠“稻需(糯)”

但戰國文字中“需”皆从而作,例如:

画里面的卡通动物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17    卡通画

描述已自动生成18

17.《清華一·金縢》簡7“需”字;18.《清華三·琴舞》簡3“需”字

因此,把“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字除去图片包含 形状

描述已自动生成??)旁的部分釋作“徽标, 公司名称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形上是不存在什麼困難的。古文字中的構件單複常常無別,所以我們懷疑“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字裡面由三個“而”組成的“徽标, 公司名称

描述已自动生成”字,讀音應與“而”相同或相近。

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字有可能就是傳世文獻“??(胹)”字的異構。《說文·肉部》:“胹,爛也。从肉,而聲。”段注:“爛,火熟也。”《方言》卷七:“胹,熟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郊曰胹。” 《廣韻·之韻》:“胹,《説文》:‘爛也。’《方言》:‘秦晋之郊謂熟曰胹。’或作腝臑????。”《玉篇·鬲部》:“??,熟也。从鬲,而聲。”《楚辭?大招》:“鼎臑盈些,致和芳只。”王逸注:“臑,熟也。”《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王逸注:“言復以飴蜜濡鱉炮羔,令之爛熟。”

如果我們尊重傳世文獻如《玉篇》等,以“爛熟”爲“??”之本義,[5]則 “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字在《大夫食禮記》簡中並非用其本義,而是假借義,讀為“腝(臡)”。《説文·肉部》:“腝,有骨醢也。从肉,耎聲。臡,腝或從難。”“腝”从“耎”聲,“耎”本从“而”聲。《說文·大部》:“耎,稍前大也。从大,而聲。讀若畏偄。”

“腝(臡)”又可寫作“臑(胹)”。《淮南子·詮言》:“周公殽臑不收於前,鍾鼓不解於縣,以輔成王而海內平。”王念孫《讀書雜志》對此處的“殽臑”有解釋:

引之曰:《大雅·既醉》箋:“殽,牲體也。”牲體多矣,不應獨言臑。“臑”當爲“腝”。奴低反。凡隷書從耎、從需之字多相亂,故“腝”誤爲“臑”。《説文》:“腝,有骨醢也。”或作“臡”。《爾雅》:“肉謂之醢,有骨者謂之臡。”《周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麋臡、鹿臡、麇臡。”是也。殽,俎實也。腝,豆實也。殽腝,猶言俎豆耳。“殽腝”、“鍾鼓”各爲一物,文正相對。

傳世文獻又有“殽(餚)脀(烝)”一語。《儀禮?特牲饋食禮》:“眾賓及眾兄弟、內賓宗婦、若有公有司私臣,皆殽脀。”《左傳?宣公十六年》:“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國語?周語中》:“親戚宴饗,則有餚烝。”

傳世文獻又有“殽核(覈)”一語。《詩·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文選?班固〈典引〉》:“屢訪群儒,諭咨故老,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肴覈仁誼之林藪。”蔡邕注:“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典引》“肴覈”活用爲“動詞”,蔡邕解釋的是其本義。

“殽腝”和“殽脀”、“殽核(覈)”的語法結構相同。簡文言“脀與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腝臡)與其齏亞之”,“脀”與“图标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腝臡)”並提,根據杜注,則爲俎實與豆實並提。

最後,順便談談而聲(之部)、耎聲(元部)、需聲(侯部)的關係。學者多不明其關通之理,往往曲說。[6]如《說文》“耎”字段注云:“古凡耎聲字皆在十四部,需聲字皆在四部,後人多亂之。”

實際從典籍來看,从而聲,从耎聲、需聲之字往往可以跟从而聲之字互為異體,且中古讀入之韻。[7]例如:

1.陑陾隭:《廣韻·之韻》:“隭,地名,又夔,險也。陾,上同。又音仍。陑,上同。”

2.????腝臑:《廣韻·之韻》:“胹,《説文》:‘爛也。’《方言》:‘秦晋之郊謂熟曰胹。’或作腝臑????。”

3.輀輭轜:《廣韻·之韻》:“輀,《説文》:‘喪車也。’或作輭轜。”《釋名·釋喪制》:輿棺之車曰輀。輀,耳也,懸於左右前後,銅魚揺絞之屬耳耳然也。四庫全書文淵閣本“輀

4.栭?檽:《禮記?內則》:“芝栭蔆椇,棗栗榛柿。”孔穎達疏引王肅曰:“無華而實者名栭,皆芝屬也。”清方以智《物理小識?飲食類?菌栭》:“凡木耳曰栭。”《集韻·之韻》:“檽,木名。一曰木栮。或作?。”

5.洏(??)渜(?)濡: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洏水即今直隶遵化州灤河,逕永平府盧龍迁安樂亭及灤州各境。《水經》作濡,或以渜爲之。洏濡渜灤皆一聲之轉。”《龍龕手鑒·日部》以??為“暖之俗字。

“腝”或作“臡”,可以“乃”字之音轉爲證。古音而聲、乃聲相通。《詩·大雅·緜》:“捄之陾陾。”《說文·手部》引“陾”作“仍”,《玉篇·手部》引“陾”作“陑”。《說文·乃部》:“乃,曳?之難也。”《公羊傳·宣公八年》:“乃者何,難也。”又《昭公二年》:“其言至河乃復何?”何休注:“乃,難辭也。”《說文》《公羊傳》及何休注以“難”訓“乃”皆爲聲訓。

古音而聲、乃聲均與能聲相通。《尚書大傳》卷二:“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鄭玄注:“而,乃也。”《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而即乃也。”《尚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國語·周語中》引作“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老子》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景龍碑“乃”並作“能”。《易·乾》:“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乾始而以美利利天下。”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經文‘而’字,從鄭本也,……別本亦作‘能’。”[8]《易·屯》:“宜建侯而不寧。”陸德明《釋文》:“鄭讀而曰能。”

所以,“腝”又作“臡”與“乃”之訓“難”,兩者是平行的音轉現象。

20231223日初稿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第128頁,上海:中西書局,2023年。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第128頁,上海:中西書局,2023年。

[3]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戰國竹書論集》,第255-25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 楚簡中的“天”“而”訛混情況,前人已有討論,參見張峰:《楚簡訛書研究》,第344-35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5] 單就字形而言,“??”字作“有骨醢”之“腝(臡)”之本字,亦無不可。此暫從傳世字書,以“熟”爲“??”本義。

[6] “需”字古音與之部、元部的關係問題,可參看孟躍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伍)音韻研究》,第106-115頁,北京師範大學2017年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國英教授。

[7] 清代學者黃承吉云:惟而聲,故耎需互換同字。見(清)黃生撰、黃承吉合按:《字詁義府合按》,第464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8] (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第6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12月2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12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66孟躍龍:《大夫食禮記》“【鬲而】(腝)”字試釋.docx

下载次数:81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