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龔煌城著,王鵬遠譯,沈奇石、李豪校:《同源詞與上古音構擬》
在 2024/1/10 18:54:59 发布

譯者按


王鵬遠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我從20191月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翻譯龔煌城先生的博士論文《同源詞與上古音構擬》(Die Rekonstruktion des Altchinesischen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von Wortverwantschaften),一直到20197月下旬完成初稿。初稿以直譯為主,盡量貼合原文的表述,其中難以輸入的變體字母和漢字以及腳註中的參考文獻都作空缺處理。20198月,李豪(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沈奇石(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和我把譯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第一次校對。這一次校對主要是補充初稿中空缺的漢字和部分變體字母,補充腳註的參考文獻,此外還核查了初稿中所引用的中文原始文獻。之後我又檢查了一遍全文的翻譯,修改了若干錯譯或漏譯之處。此外我還對譯文中的一些語句進行了調整,使其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

原文In dieser Weise entwickelte sich die Untersuchung verwandter W?rter weiter bis in die Ch'ing-Zeit, wo die Gelehrten mit der Erforschung der altchinesischen Reimklassen begannen.(第3頁)

初稿:通過這種方式,對於同源詞的研究一直發展到清代。清代學者開始研究上古音的韻部。

一校:一直到清代,對同源詞的研究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的。清代學者開始研究上古音的韻部。

在正式出版之前,我又通讀了一遍譯文,修改了一些譯文的語句,並對之前寫的“譯者注”作了一些修改。

譯文中有些情況需要在此說明。

1. 原文用德文打字機寫就該打字機只能打出26個拉丁字母外加? ? ü三個變體字母因此漢字和其他變體字母只能用鋼筆補在原文空出的位置。偶見作者漏補之處,譯文徑補而不出注。

例如:

原文

(第57頁)

譯文李方桂1971明確指出nw?d中的-w-或者nu?d中的-u-是後來演變的結果只有-b演變成-d之後w或者u纔得以產生。

2. 原文若直接引用英文文獻,譯文中附上英文原文。偶見原文英文中羼入德文單詞的情況,譯文徑改而不出注。

3. 翻譯的時候以語音學術語爲主音韻學術語爲輔。例如Velar不譯作牙音而譯作軟腭音“Dental”不譯作舌音而譯作齒音。但在音韻學術語表達更簡潔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採用音韻學術語,例如“velare und laryngale Anlaute”不譯作軟腭音和喉壁音聲母而譯作喉牙音

4. 上古漢語中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詞,因此原文中的Wort在譯文中依據通常的表達習慣或譯作,或譯作。原文中用漢字表示字本身,用德語表示漢字所代表的詞義。在需要區別時,譯文在表示漢字所代表的詞義時使用{}

例如

原文Bei der Erforschung der Orakelkoncheninschriften ist als ein einen Ellenbogen dargestelltes Zeichen () interpretiert worden. Es heisst, dass von der Zeit an, als ausschliesslich im Sinne von ?neun“ verwendet wurde, als Radikal hinzugefügt werden musste, so dass eine neue phonetische Verbindung, , entstand.(第109頁)

譯文:根據甲骨文的研究最初表示的是的形象。也就是說,當只用於表示{}時,為了和其本義相區分,需在其上加一旁,以此造成新的形聲字

5. 原文的筆誤在譯文中保持原樣,但會在譯者注中改正。疑似筆誤,但無法修改者,在譯者註中標注原文如此

例如:

譯文:隨着高本漢Karlgren的先驅性著作《漢語詞類》Word Families in Chinese的出版同源詞的研究在1934年步入新的階段

譯者註高本漢《漢語詞類》的出版年份當爲1933年。

譯文高本漢注意到《周禮》中被借作。據此可以推測,可能原本帶一個有圓唇色彩的塞音韻尾。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第一組同源詞:

656 i

*t?m /ta??m

擊,刺(《周禮》)

1078, c

*t'o?ɡ/t'a?u

=**t'?b > *t'?g? >t'a?u  

譯者注:前文寫作,後文和表格中寫作,原文如此。

6. 譯者註對正文所提到的材料做了少許補充。

例如:

譯文的諧聲序列平行的是??。《說文》:??,艸木妄生也。按照羅振玉的說法,??的初文,從止(的初文)從土。楊樹達支持該觀點,他從一篇甲骨文中找到了依據

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第二卷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第192

譯者注:楊樹達依據的甲骨文爲乙酉,卜,貞:王召,??來無??(《甲骨文合集》36643)。

7. 原文在韻目選擇上並不統一,如“物部”又作“隊部”,“緝部”又作“輯部”,譯文亦保持原狀。

8. 本文正式出版於《東方語言學》第二十四輯和第二十五輯,由於版面有限,本文分兩輯出版。在正式出版時刪去了正文前的“譯者按”,並且排版依據《東方語言學》的格式作了調整。讀者正式引用請依據紙本。

9. 文末所附“德-中術語對照表”係中譯本新增。

本文使用當時流行的變體字母來標音,和現在通行的國際音標不同。我們在譯稿中依然保留了原文的字母。下面是部分變體字母和國際音標的對照表,讀者可以參看(國際音標寫在方括號中):

輔音:

t?[?]  t?'[??]  d?[?] 

ts?[?]  ts?' [??]  dz?[?]  s?[?]  z?[?]  n?[?]  n?[?] 

ts?[??]  ts?'[???]  dz?[??]  s?[?]  z?[?]

h?[?]

i?[j]表示介音  y[j]表示中古的喻母

元音:

a?[ɑ]  a?[?]  a?[?]  ?[?]

其他符號:

/上聲  \去聲

元音下面加點表示短元音,如:a?[a]

本文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李豪和沈奇石的大力協助,他們爲我提供了原文的掃描件,並協助我錄入疑難字、校對引用文獻的原文和推敲譯文的文字。在本文翻譯完成後,張富海老師曾審閱譯稿全文,並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見。鄭偉老師、李壬癸老師幫助我聯繫版權,王雙成老師幫助我在《東方語言學》出版此文。

翻譯學術著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我們有盡善盡美之心,但由於水平有限,譯文中依然難免出現錯誤。讀者在閱讀此文時如果發現錯誤,歡迎向我指正。

最後,十分感謝蔡盞女士授權我們翻譯並出版她丈夫的這部遺著。

譯者

201997日初稿

202418日改定


說明:譯稿分上、下兩部分首發於《東方語言學》第二十四輯(24-69頁)、二十五輯(94-131頁),下載附件包含譯稿的word、pdf兩種格式。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4年1月8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4年1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71龔煌城著,王鵬遠譯,沈奇石、李豪校:《同源詞與上古音構擬》.rar

下载次数:186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