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𧑎月”“稾月”
(首发)
陈年福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日本成城大学海外特殊研究员
殷墟甲骨文子组卜辞有 “月”与“月”两种月名称呼,其辞曰:
1.癸巳卜,于月有吢?(合集 21661)
2.丁未卜,[今]有事?/
…于…(合集21672)
3.丁未卜,…月[有]事?(合集 21623)
4.己卯卜我贞:月有事?(合集 21694)
5.庚申卜,我今佄有事?(合集21673)
6.庚申卜,今月[有]事?(合集21674)
7.囗午子[卜,我]今月[有]事?(合集21675)
8.庚申子卜贞:今月亡燎有事?/
于…/
囗囗子卜,…月…(合集21676)
10.囗囗卜衍…月我有事?(合集21684)
比较可知,上揭例2、例5之“”应是“月”的省略,例2、例8之“”也当是“月”之残。
先释“月”。“月”之“”字,《甲骨文编》附录上一(639页)收为3016 号字不误。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释林》误摹作与卜辞习见的祭名字“”同字,《摹释总集》摹释本不误,但《类纂·字形总表》则混同于“”字头下,《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并承其误。此字于省吾先生据其误摹字形释同为祭名“祓”,并据上引例4、例1谓“祓月”谓祓祭之月,“祓月有事” 犹他辞言“今月有事”,乃后世三月上巳祓祭之起源。 [1]
今按,“月”之“”字,与祭名之“”字形似,故前人多误为一字。细察可以发现,祭名之“”字从𦥑从木从示,其异体甚多,多省 𦥑为又作“”,或再省又作“”、“”,或束木作“”、“”,或增宀作“”。研契诸家多以为即《说文》 “𠭥”、“㝮”字。于省吾先生将“”字分出另释作“祓”非是,然以为 “𠭥”“㝮”当读为“塞”,用同于《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颜注“塞谓报其所祈也”)之“塞”,指报塞鬼神之赐福言之,则是很正确的见解。[2]
“月”之“”字则当分析为从(虫)省(𠭥)声或分析为从(虫)(𠭥)省声(其中“虫”與“木”共用一部分笔画),与刘钊先生所释“”()字所从之虫作省形如 出一辙,与“”字显非一字。我们以为,“”字可径释为“𧑎”。《说文》:“𧑎, 虫也。从虫𠭥声。”段《注》:“谓虫名也。”《康熙字典》:“《集韵》取外切,音襊。《说文》虫也。又《类篇》补孔切,音毳,义同。《唐韵》作 𧎹。” 但由于文献中幷没有相关的用字材料, 𧑎究为何虫暂不可考。至于“𧑎月”相当于哪月,我们将在下文有所推论。
再释“月”。“月”的“”字,裘锡圭先生认为叶玉森释“秋”、唐兰释“秿”缺乏根据,而在郭沫若释“秆”、于省吾释“剌”的基础上改释以为似 “𥞥”字初文,本义为禾、黍一类谷物的茎秆之名。[3]我们认为,以上所释,皆无字形上的依据,故不足信。 “”是一个从禾口声的字,且置声符“口” 于“禾”秆中间,有兼示秸秆之意,为声符形化类字之一。“”字实为“稾”之初文。
甲骨文“高”初文作 “”,以高台上的建筑物间接象形,加声符口作“”、“”而成为形声字。上古音口隶溪纽侯部、高隶见纽宵部,韵似相隔较远,但侯宵古有通转例,如佻(宵部)、偷(侯部 )相通,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下:“偷者,《说文》:‘偷,巧黠也。 ’《尔雅》:‘佻,偷也。’《楚辞·离骚》:‘余犹恶其佻巧。’佻、偷一声之转。佻与偷通。 ”侯部之叩、宵部之槁幷通幽部之考,《庄子·天地》:“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淮南子· 诠言》考作叩;《文选·潘安仁〈河阳县作诗〉》:“颎如槁石火。”李善注:“《毛诗》曰:‘ 子有钟鼓,弗击弗考。’槁与考,古字通。”皆古音侯宵相通之证。[4]《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囗,与仓、舍同意。”段《注》:“从冂、囗。上音莫狄切,下音围。 ”是小篆“高”字已由甲、金文从口讹为从囗,故无人怀疑“高”本从口为声符。既知甲骨文“高”是从口声,则很容易想到“”从口也是声符,释为“稾”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文》:“稾,秆也。” 甲骨文“”在卜辞有用为名词秸秆义与动词处理秸秆义例,从用义上来说释为“稾”也是非常合理的。例如:
11.翊日庚其稾,乃雩,𠨘至来庚有大雨?/
翊日庚其稾,乃雩,𠨘至来庚亡大雨?/
来庚稾,乃雩,亡大雨?(合集31199)
12.乙未卜,今日乙其[屯]用林于湿田,有[正]?/
弜屯,其新稾,有正?/
叀新稾屯用上田,有正?(小屯3004)
13.叀庚午稾于丧田,不遘大雨?/
弜庚午,其雨?(小屯335)
14.戊稾于盂,冓大雨?(合集31198)
15.囗酉卜,其稾盂…/
…[有]正?(合集31796)
16.其稾于[盂]…/
其(𠭥),隹…(合集 31201)
17.王其雚?/
弜雚稾?(合集28201)
18.叀翊稾?(合集29767)
19.庚子卜,子告其稾于帚?/
子弜告其稾?(花东371)
裘锡圭先生读上举例11“”字为当截断讲的“剬”(也作“剸”),例12的“”字尚不识,我们曾推测其为从 𢻫門声之字,其用义大概是打碎秸秆并埋上沤㵍以充当肥料。除以上二例“稾”、“新稾”与“屯新稾”之“稾”用为名词秸秆义外,上揭各例中的“稾”皆用动词,义为处理秸秆。裘先生曾据上引例11认为:“这三条卜辞卜问在翌日庚‘’禾秆或在来日庚‘剬’禾秆之后举行求雨的仪式,能不能得到大雨。大概禾秆弄倒后是准备留在地里‘以水火变之’用作肥料的。”其说极有见地,此例与上揭例12、13、14可看作是将秸秆“以水变之”用作肥料之例。将秸秆“以火变之”用作肥料之例,则前引例8“今稾月亡燎有事”似可为其证。注意,甲骨文“燎”字作、、等形,是祭名“(尞)”的分化字。“燎”在卜辞有三义:(1)延烧;(2)燎田,放火烧田中杂草;(3)同“尞”,烧柴祭。与“尞”仅用作祭祀动词不同。
非常遗憾的是,与“稾月” 同辞及同版卜辞皆未出现记录数字月份之辞,因此“稾月”究竟是哪个月无法确指。但将其看成为庄稼收获后处理秸秆的哪个月应是最合理的推测。于上揭例2、例8“今稾月”与“于𧑎[月]”选贞,可大致肯定 “𧑎月”当为“稾月”的下一个月。目前的材料只能支持得出以上结论。
[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26页,中华书局,1979年。
[2] 参见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37页。
[3] 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载《古文字论集》154—189页,中华书局1992年。以下引文出自该文,不另注。
[4] 章太炎《文始》以侯宵为次旁转。例如:“《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旁转宵变易为噭。颜师古说:‘噭,口也。’凡有穴者通得言口,故又孳乳为竅,空也。”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5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5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0666释甲骨文 “𠭥月”“稾月”
21661、21832上的所谓从虫省的字其实应该是看作一个从双手持禾倒置于示上的一个字,其构形与甲骨文中常见的手持倒隹置于示上的那字(15920、1591等)同,它们可能是一字异体,表示向祖先进献祭品。此字还有一种异体,将隹、禾换成鱼,如19813、1601(省去双手)等。
zyi 兄所說甚是。即詹鄞鑫先生釋讀為“禡”的那個字。頗疑該字與“薦”有關。
zyi:
此字还有一种异体,将隹、禾换成鱼,如19813、1601(省去双手)等。
從發展序列看,从“魚”的寫法見於師肥筆、師小字等類,可能是較早的形體;因此,很有可能是“魚”被換成了“禾”、“隹”。也不能排除各形本來是作為表示同一動詞的各個專用字的情況。
有無可能是子彈庫帛書中的「三月」——秉︰從禾、從手。而這個「秉」字,在《爾雅.釋天》因為音同而把三月記作了「寎」。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认为从“隹”之字根据字形分析可能是“荐鸡”之祭(67-68页)。从冉方鼎铭文(《集成》2739)来看,wuwen先生认为该字是“荐”字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冉方鼎:“唯周公于征伐东夷,豊伯、博姑咸杀。公归,~于周庙。戊辰,酓秦酓,赏冉贝百朋。”李学勤先生认为“酓秦酓”与“饮至”礼有关,可信。 与战争有关的饮至礼,左传相关记载有:1.《隐公5年》:“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其中的“军实”,杨伯峻先生认为包括俘获而言。2.《僖公28年》:“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可见战争凯旋归来,举行饮至礼,要献俘馘于宗庙。《吕氏春秋·古乐》:“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记载的内容与鼎铭相似,可见,鼎铭的“~于周庙”应是指荐俘馘于周庙而言。由此看来,“~”是很有可能是“荐”字的。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