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文》“𪒀姍”疏證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1.《説文》:“𪒀,𪒀姍,下色也。”下色,宋本作“下哂”,《 繫傳 》作“一色”。
段玉裁曰: “也,當依《玉篇》作‘皃’。‘𪒀姍’曡韻字。”鈕樹 玉曰:“宋本‘色’作‘哂’,《繫傳》‘下’作‘一’,並誤。 ”苗夔曰: “下色猶言惡色。” 田吳炤曰:“‘ 𪒀姍’二字當是方言。 ”桂馥曰:“(下色) 謂俯 下其顏色。” 錢坫曰:“‘下 ’字《繫傳》作‘一’,或是。” [1]馬敘倫曰:“承培元曰:下哂,鍇本作 ‘一色’,毛本作‘下色’。按鍇本當作‘下色’,無‘𪒀姍’二字。下色猶言惡色也。鉉本當作‘𪒀姍,小弞貌’,此改易增竄之譌。倫按《玉篇》作‘𪒀,𪒀姍,下色皃’,然非本義。字或出《字林》。”[2]
按:當作“下色”,《集韻》引《説文》正作“下色”。《玉篇》:“𪒀,𪒀姍,下色皃。”《廣韻》: “𪒀,下色。”《龍龕手鑑》:“𪒀,下色也。”皆其證。宋本作“下哂” ,音訛。“下色”猶言以色下人,謂形柔也,謙遜貌,恭順貌。鈕、 桂說是,苗、錢未得。《解脫道論》卷3:“若欲行人衣麁不下色可憎,是與其衣當著。”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8:“不恃此身而生憍慢,見下色者心亦不輕。”宋· 《諸法集要經》卷4:“下色常低言,匱乏心逼迫。”宋·《福蓋正行所集經》卷2:“兩目流淚,下色求人。”唐·顔真卿《李公神道碑銘》:“公下色怡聲,承順而每竭其力。”唐·杜甫《上水遣懷》:“低顔下色地,故人知善誘。”“下色”並是此義。杜詩義尤顯豁,“下色”即“低顔”也。
田吳炤謂 “𪒀姍”二字當是方言,蓋亦臆猜。“𪒀姍”何以有“下色”義,諸家未能言其詳。“𪒀姍”文獻未見用例,看來只有從考察“𪒀姍”的同源詞入手,才能進而試求其解。
2.𪒀姍,字或作“𪒀𪑃”,《類篇》: “𪒀,𪒀𪑃,下色。”又“ 𪑃,𪒀𪑃。” 《集韻》:“𪑃,𪒀𪑃,色下。 ”“色下”當乙作 “下色 ”。《五音集韻》亦倒作“色下”。
字或作“槃散”、“盤散” 、“盤跚”、“槃跚”、“媻散”、“槃𢽳”、“跚”,《史記·平原君傳》:“平原君家樓臨近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御覽》卷391引作“盤散”,《白帖》卷33“躄者盤散行汲”條亦同;《説文繫傳》“𣦢”字條引作“盤跚”,《通志》卷94作“槃跚”,《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卷6作“媻散”,《六書故》引作“槃𢽳”。敦煌寫卷P.2569《春秋後語》作“跚”,P.2872V《春秋後語》作“盤跚”,《御覽》卷740引《春秋後語》作“盤散” ,有注:“散,音珊。”《索隱》:“散, [亦]作跚,音同。”黄善夫本、殿本“跚”作“珊”。王叔岷曰:“槃與盤,散與跚,古並通用。,俗字。 珊與散、 跚,古亦通用。 ”[3]康世昌曰:“‘盤跚’今謂之‘ 蹣跚 ’是也。” [4]
字或作 “蹣跚” ,《玉篇》:“蹣,蹣跚,旋行皃。”《廣韻》:“蹣,蹣跚,跛行。”《集韻》:“蹣,蹣跚,跛行皃,亦作𨃟、跘。”又“跚,蹣跚,行不進皃,或作散。”唐·竇臮《述書賦》:“婆娑蹣跚,綽約文質。”此狀舞貌。
字或作“𨃟跚”,《玉篇》:“𨃟,𨃟跚。跛行皃。”《慧琳音義》卷 85:“𨃟跚:《考聲》:‘行不進也。’”元·《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 24:“因欲遠走以避,然久繫,足拘攣不可行,𨃟跚至天曉,而虜追騎遽及。 ”
字或作“媻姍”、“便姍” 、“媻珊”、“盤姍”,《文選· 子虚賦》: “媻姍勃窣而上乎金堤。”《漢書》同,《史記·司馬相如傳》作“媻珊”,《御覽》卷 983引作“盤姍”。《索隱》: “媻珊,匍匐上下也。”《五音集韻》:“姍,便姍,衣婆娑皃,或作姺。”《漢語大詞典》: “[便姍]步履安詳貌。一說衣服飄舞貌。”前說誤。
字或作“盤跚”、“盤 珊”,《類聚》卷 79後漢·王延夀《夢賦》:“ 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元·陳仁子《文選補遺》卷32注:“盤跚,先安切,蹣跚也。”《類聚》卷96晉·潘尼《鼈賦》:“既顛墜於巖岸,方盤跚而雅步。”《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5引作“盤珊”。元·劉詵《和伯雍夜坐》:“呼燈更小酌,起舞戲盤跚。”
字或作“媻跚”,宋·黃庭堅《秋冬之間》: “勃窣媻跚烝涉波,草泥出沒尚橫戈。”
字或作“槃珊”、“槃姍”,宋·陳鵠《耆舊續聞》卷2韓駒《上元葆眞宫作》:“誰言水北無人到,亦有槃珊勃窣行。”《宋詩鈔》卷33作“槃姍”。
字或作“蹯跚”,宋·張舜民《畫墁錄》:“ 忽有緑衣人出道,蹯跚潦倒如醉狀。”《宋稗鈔》卷26作“蹣跚”。
3.又音轉作“媻娑”、“婆娑”,《爾雅》:“婆娑,舞也。 ”《玉篇》:“娑,婆娑,舞者之容。”《詩·東門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傳:“婆娑,舞也。”《釋文》:“婆,《説文》作媻,音同。”《漢書·地理志下》引此詩,錢坫曰:“婆應作媻。婆,俗字。” [5]符定一曰:“婆娑,正字作‘媻娑’。” [6]又“市也婆娑。”《說文》“娑”字條引作“媻娑”。《六書故》:“婆娑,盤薄舒散貌。”此說失之。《風俗通·十反》:“杜密婆娑府縣,干與王政。”《文選·神女賦》:“又婆娑乎人間。”李善註:“婆娑,猶盤姍也。”劉良注:“婆娑,放逸貌。”又《北征賦》:“登障隧而遙望兮,聊須臾以婆娑。”李善注:“婆娑,容與之貌也。”“容與”亦即“放逸”之義。又《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絶兮,優嬈嬈以婆娑。”李善注:“婆娑,分散貌。”又《四子講德論》:“婆娑嘔吟,鼓掖而笑。”呂延濟注:“婆娑,舞貌。”《抱朴子 ·酒誡》:“漢高婆娑巨醉,故能斬蛇鞠旅。”此例為醉貌。
4.又音轉作“盤旋”、“跘旋 ”、“般旋 ”、“槃旋”、“班旋 ”,《淮南子·人間篇》:“是由乘驥逐人於榛薄而蓑笠盤旋也。”又《氾論篇》:“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賈子·容經》:“跘旋之容。”明·楊慎《奇字韻》卷2:“跘,古盤字。”[7]盧文弨曰:“‘跘’與‘盤’同。”[8]朱起鳳說同[9]。《白虎通·崩薨》:“無般旋之禮,但盡悲哀而已。”《後漢書·蔡邕傳》《釋誨》:“槃旋乎周孔之庭宇。”蔡集作“盤旋”。又《李固傳》:“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易·屯卦 》:“乘馬班如。”孔疏:“《子夏傳》云:‘班如者,爲相牽不進也。’馬季長云:‘班,班旋,不進也。”
字或作“般還” 、“槃還”,《禮記·投壺》:“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辟。”《釋文》:“還,音旋。”《淮南子·齊俗篇》:“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
字或作“洀桓” 、“盤桓”、“般桓”、“槃桓”、“磐桓”、“畔桓”、“盤骫”, 《廣雅》:“般桓,不進也。” 《文選· 西京賦》、《洛神賦》、《西征賦》、《登樓賦》、《奏彈曹景宗》李善註引並作“ 盤桓”。《管子·小問篇》:“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房註:“洀,古盤字。”《易·屯卦》:“磐桓利居,貞。”《釋文》:“磐,本亦作盤,又作槃。桓,馬云:‘槃桓,旋也。’”《漢書·叙傳》《幽通賦》:“竚盤桓而且俟。”李善註引曹大家曰:“盤桓,不進也。”又引《周易》作“盤桓”。《文選·舞賦》:“或有宛足鬱怒,般桓不發。”後漢《張表碑》:“度時否泰,畔桓利貞。”宋·歐陽修《集古録》云:“畔桓疑是盤桓,文字簡少,假借爾。”《隸釋》卷8徑作“盤桓”。《後漢書·種岱傳》:“若不槃桓難進,等輩皆已公卿矣。”《類聚》卷88晉·庾闡《浮查賦》:“有幽巖之巨木……紆餘盤骫,森蕭頽靡。”《續高僧傳》卷 8:“槃桓累句。”明本作“盤桓 ”,宫本作“蹒桓”。明·方以智《通雅》卷 6:“盤桓,一作‘磐桓’、 ‘畔桓’、‘洀桓’、‘般桓’。”[10]
字或作 “䰉鬟”、“般環”、“盤環”,《六書故》:“鬟,綰髪般環也。䰉鬟即般環。” 宋·胡寅《永州譙門上梁文》:“瀟江拱抱,永阜盤環。”
5.又音轉作“半漢”,《文選· 東京賦》:“龍雀蟠蜿,天馬半漢。”薛綜注:“蟠蜿、半漢,皆形容也。”明·方以智《通雅》卷 6:“半漢,當讀盤桓。” [11]
6.又音轉作“跰𨇤”、“邊鮮”、“邊 𨇤”、“跰躚”、“跰 ”,《莊子·大宗師》:
“跰𨇤而鑒於井。”《釋文》:“崔本作 ‘邊鮮’,司馬云:‘病不能行 ,故跰𨇤也。’”《集韻》:“躚、蹮、𨇤:跰躚,猶蹣跚也,或省,亦作𨇤。”《增韻》:“躚,跰躚,舞貌,亦作𨇤、僊、躚。”《六書故》:“ 跰𨇤,行步敧危貌。莊周曰:‘子輿病,跰𨇤而鑑于井。’崔譔本作‘邊 𨇤’。又作‘蹁躚’。”《龍龕手鑑》:“跰,跰,足病也。”
字或作“媥姺”、“蹁蹮 ”、“蹁躚”、 “𨇱跣”,《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
“媥姺徶㣯。”《漢書》、《文選》作 “便姍”,郭璞注:“衣服婆娑貌。”《玉篇》:“蹮,蹁蹮,猶蹣跚也。”《廣韻》:“蹁,蹁躚,旋行皃。”《玄應音義》卷11:“蹁 蹮:古文 𢕨,同。《廣雅》:‘蹁蹮,盤姍也。’亦旋行也。經文作 𨇱跣,非體也。”朱起鳳曰:“‘蹣跚 ’即‘蹁蹮’之轉,皆訓旋行貌。”[12]明·方以智《通雅》卷6:“蹣跚,一作‘媻散’、 ‘𨅖’,通作‘媥姺’、‘蹁躚 ’。《龍龕》韻有‘𨅖,’即‘蹣跚’也。” [13]按《龍龕手鑑》:“𨅊、𨅖、跚,三俗。,正。”則“”、“𨅖”正俗字,非一詞,方氏失檢。清·吳玉搢《別雅》卷1又從之而誤。
字或作“翩躚”、 “翩僊(仙)”、“跰跣”、“ 翩𦒘”、“扁蹮”,《文選·蜀都賦》:“紆長䄂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 ”五臣本作“翩僊僊”,《書鈔》卷 107引同。吕向注:“翩,輕貌。躚躚、裔裔,皆舞貌。 ”《初學記》卷15引作“翩仙仙”。“翩躚躚”即“翩躚”之衍音,吕注失之。《梁書·王僧孺傳》:“含吐緗縹之上,翩躚罇俎之側。”《册府元龜》卷909作“跰跣”,《梁文紀》卷11作“翩𦒘”。唐·楊炯《盂蘭盆賦》:“少君王子,掣曳曳兮若來;玉女瑶姬 ,翩躚躚兮必至。”《御覽》卷32引“曳”、“躚”皆不重。《文苑英華》卷28唐·姚幹《謁華山嶽廟賦》:“予蹁蹮而屢舞,願馨香而嘉薦。”注:“蹁,一作扁。”《御定歴代賦彚》卷15作“蹁躚”。
字或作“𠑟蹮”,《集韻》:“𠑟、𠐈:𠑟蹮,舞容,或省,通作蹁、跰。”
字或作“褊褼”、“萹𦸊”,《集韻》:“褊,褊褼,衣貌。”又 “褼,褊褼,衣貌。”又 “𦸊,萹𦸊,艸木動貌。”宋·程公許《擬九頌》:“龍奮髯兮翔騫,鶴整翮兮褊褼。”
字或作“偏僊”,宋·蘇軾《和連雨獨飲》:“此外一子由,出處同偏僊。”
7.又音轉作“跘蹇”、“跰蹇”,《國語·魯語下》:“踦跂畢行。”韋昭注:“踦跂,跘蹇也。”公序本作“跰蹇”。宋·宋庠 《國語補音》:“《説文》、《字林》、《玉篇》、《珠叢》並無跘字,義與𨃟同,音盤。”今本《玉篇》有“跘”字,宋氏失檢。或宋氏所據《玉篇》為孫強之舊本,不是大宋重修本。朱起鳳曰:“躚、蹇疊韻,跰與蹁音近義同,音稍侈即為‘蹣跚 ’矣 。”[14]
8.又音轉作“搫㨏”、“槃㨏”,《廣韻》:“搫,搫㨏,婉轉。”又“ 㨏,搫㨏,婉轉。”《集韻 ·寒韻》:“㨏,搫㨏,婉轉也。” 又《換韻》:“㨏,槃㨏,宛轉也。”謂宛轉而匍匐於地也。明·譚貞良《笑賦》:“貌一往而𠽫𠹑,衷九折而搫㨏。”
字或作 “𨂝𨂞”,《篇海類編》: “𨂞,𨂝𨂞,不能行。”清·毛奇齡《越語肯綮錄》:“俗以匍匐為𨂝,以不能行者為𨂝𨂞,所謂‘𨂝𨂞不動’是也。”[15]今吳方言猶有此語[16]。倒言則作“𨂞𨂝”,1935年《蕭山縣志稿》:“以 不能行者為𨂞𨂝。”[17]
9.又音轉作“便娟”、“便蜎”、“㛹嬛”,《廣韻》: “娟,於缘切,便娟,舞皃。 ”又 “嬛,便嬛,輕麗皃,又音娟。” 《楚辭·大招》:“豐肉微骨,體便娟只。”王逸注:“便娟,好貌也。”朱熹註:“便娟,好貌。便,猶安也。 ”朱子便訓安失之。《後漢書·邊讓傳》《章華賦》:“形便娟以嬋媛兮,若流風之靡草。”李賢注:“《淮南子》曰:‘今舞者便娟,若秋葯被風。’”今本《淮南子·修務篇》:“今鼔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擬神,身若秋葯被風,髮若結旌,騁馳若騖。” 便媚,《御覽》卷983引同,並誤,當據李賢注作“便娟”,《御覽》卷574亦引作“便娟” 。考《楚辭·遠遊》“雌蜺便娟以增撓兮。”此為《淮南子》所本。王逸注:“神女周旋侍左右也。娟,一作蜎。”洪興祖注:“便娟,輕麗貌。《爾雅疏》引‘雌蜺㛹嬛’,嬛與娟同。”《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既修竦而便娟,亦蕭森而蓊蔚。”自注:“修竦、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
字或作 “㛹娟”、“嬋娟”、“蟬蜎”、 “檀欒”,《玉篇》: “㛹,㛹娟,美女皃。”《集韻》: “㛹,㛹娟,美麗貌。”《龍龕手鑑》: “娟, 㛹娟,舞貌也。” 《文選·魯靈光殿賦》:“旋室 㛹娟以窈窕,洞房呌窱而幽邃。”李善注:“㛹娟,迴曲貌。”張銑註:“㛹娟,美貌。”又 《雪賦》:“初便娟於墀廡,末縈盈於帷席。”李善注:“便娟、縈盈,雪迴委之貌。《楚辭》曰: ‘㛹娟修竹。’王逸曰:‘㛹娟,好貌。’ ”今本《楚辭· 七諫》作“便娟”。姜亮夫曰:“《七諫》之便娟則有修長之義。”[18]姜說未允。《文選· 嘯賦》:“䕃脩竹之蟬蜎。” 李善注引《楚辭》“㛹娟修竹”。五臣本作“嬋娟”,李周翰注:“嬋娟,竹美貌。” 漢·枚乘《梁王菟園賦》:“脩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並馳道。”《文選 ·和王著作登八公山》:“ 阡眠起雜樹,檀欒蔭修竹。”呂延濟註:“檀欒,竹美貌也。”朱起鳳曰: “便字古亦讀盤,聲與蟬近 。‘檀欒’與‘蟬蜎’聲亦相近”[19]
字或作“便嬛” ,《廣韻》:“嬛,便嬛,輕麗皃,又音娟。”《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便嬛繛約。”顏師古注引郭璞曰:“便嬛,輕麗也。”
字或作 “便翾”,宋·蘇軾《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蛻形濁汙中,羽翼便翾好。” 宋·黄庭堅《遊蔣彦回玉芝園 》:“亂我朱碧眼,空花墜便翾。”
10.又音轉作“便旋”,《廣雅》:“俳佪,便旋也。”王念孫曰:“此疊韻之變轉。俳佪之正轉為盤桓,變之則為便旋。薛綜注《西京賦》云:‘盤桓,便旋也。’便旋猶盤旋耳。”[20] 《楚辭·九思》:“便旋兮中原。”《補注》:“ 旋,一作絶。”一本作“便絶”誤。姜亮夫曰:“(便旋)與盤桓、徘徊皆一聲之轉……盤桓又轉為盤旋,字又作槃旋,又作槃還,又作般還,皆便旋一聲之字變也……跰𨇤、邊鮮、媥姺、跰蹇、跰躚、蹁躚與便旋亦皆一聲之轉……字又變為便嬛…… 聲變為便娟。”[21]《詩·還》:“子之還兮。”毛傳:“還,便 捷之貌。”《釋文》:“便捷,本亦作便旋。” 一本作“便旋”是也。《文選·西京賦》:“便旋閭閻,周觀郊隧。”呂延濟注:“便旋,猶廻轉也。”又《招隠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逸注:“便旋中野,立踟躕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少進,馬還。”杜注:“還,便旋,不進。”《類聚》18魏·應瑒《正情賦》:“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傷悲。 ”
字或作 “𧍲䗠(𧐗)”、 “𧍲旋”,《廣雅》:“沙蝨,𧍲𧐗也。”《六書故》“𧍲”字條引作 “𧍲旋”。《廣韻》:“䗠,𧍲䗠,沙蝨。”《六書故》又云:“沙中有蟲,旋沙為穽。”即其命名之由。
11. “盤跚”之本義當為 回旋貌,向不同方向引伸,義各不同。(a)宛轉而匍匐於地; 不能行貌;跛行皃;特指醉貌[22] 。(b)輕舞貌;衣婆娑皃;艸木動貌;風分散貌。(c)輕麗皃; 美麗貌。特指 竹美貌。(d)低顔下色貌。
考《說文》:“䰉,臥結也。”又 “𥈼,轉目視也。”《廣韻》:“䰉,䰉頭,曲髮為之。又臥髻,又音班。”今言䰉頭髮,當用此字。《集韻》:“𨃞,屈足也。”今言 𨃞腿坐,當用此字。《集韻》:“瀊,水洄也。”“𪒀”與諸字並同源,中心詞義為回曲。“𪒀”指回曲其顏色,故許訓為下色。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苗夔《說文繫傳校勘記》,田吳炤《說文二徐箋異》,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錢坫《說文解字斠詮》,並轉引自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0044頁。
[2]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轉引自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冊,第750頁。
[3]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2355頁。
[4]康世昌《春秋後語輯校(上)》,《敦煌學》第14輯,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4月出版,第183頁。
[5]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832頁。
[6]符定一《聯緜字典》,中華書局1954年版,丑集第427頁。
[7]楊慎《奇字韻》,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90頁。
[8]盧文弨校《賈誼新書》,收入《諸子百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1989年版,第46頁。
[9]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660頁。
[10]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頁。
[11]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5頁。
[12]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77頁。
[13]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4頁。
[14]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66頁。
[15]毛奇齡《越語肯綮錄》,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頁。
[16]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170頁。
[17]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104頁。
[18]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頁。
[19]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1頁。
[2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頁。
[21]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0頁。
[22]明·馮夢龍《智囊補·雜智·偽跛偽躄》:“又一家門集米袋,忽有躄者,垂腹甚大,盤旋其足而來,坐米袋上。衆所共觀,不知何由。匿米一袋於跨下,復盤旋而去。”由此例描寫,可見“跛行皃”即由“盤旋其足”而來。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6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6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0687《説文》 “𪒀姍”疏證
先生好: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媻珊其下其一)”,《毛序》:“《東門之枌》,疾亂也。幽公淫荒,風化之所行,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爾。”《箋》云:“之子,男子也。”《釋文》:“枌,符云反。亟,欺冀反。”《毛傳》:“枌,白榆也。栩,杼也。國之交會,男女之所聚。子仲,陳大夫氏。”《釋文》:『栩,況浦反。杼,常與反,《說文》丈與反。婆,步波反,《說文》作“媻”,音同。娑,桑何反。婆娑,舞也。』《正義》曰:『《釋木》云:“榆白,枌。”孫炎曰:“榆白者,名枌。”郭璞曰:“枌,榆,先生葉卻著莢,皮色白。”是枌為白榆也。“栩,杼”,《釋木》文。《序》云:“亟會於道路。”知此二木是國之道路交會,男女所聚之處也。知子仲是陳大夫氏者,以其風俗之敗,自上行之。今此所刺,宜刺在位之人,若是庶人,不足顯其名氏。此云“子仲之子”,猶云“彼留之子”。舉氏姓言之,明子仲是大夫之氏姓也。《公羊傳》:“孫以王父字為氏。”此人上祖必有字子仲者,故氏子仲也。云“婆娑,舞也”《釋訓》文。李巡曰:“婆娑,盤辟舞也。”孫炎曰:“舞者之容婆娑然。”《箋》“之子,男子”,《序》云男女棄業,則《經》之所陳,有男有女。下云績麻,是女,知此之子是男子也。定本云“之子,是子也”。』
“穀旦于嗟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媻珊其二”,《毛傳》:“穀,善也。原,大夫氏。”《箋》云:“旦,明。于,曰。差,擇也。朝日善明曰相擇矣,以南方原氏之女可以為上處。績麻者,婦人之事也,疾其今不為。”《釋文》:『旦,鄭音旦,本亦作“且”,王七也反,苟且也;徐子餘反。差,鄭初佳反,王音嗟,《韓詩》作“嗟”,徐七何反。沈云:“毛意不作嗟。”案毛無改字,宜從鄭讀。曰相,音越,下“曰往矣”同。』《正義》曰:『言陳國男女棄其事業,候良辰美景而歌舞淫泆。見朝日善明,無陰雲風雨,則曰可以相擇而行樂矣。彼南方之原氏有美女,國中之最上處可以從之也。男既如是,彼原氏之女即不復績麻於市也,與男子聚會,婆娑而舞,是其可疾之甚。“穀,善”,《釋詁》文也。《春秋》莊二十七年,“季友如陳,葬原仲”。是陳有大夫姓原氏也。旦謂早朝,故為明也。《釋詁》云:“于、曰,於也。”故于得為曰。“差,擇”,《釋詁》文。佚遊戲樂不宜風、昏,故見朝日善明乃云相擇,刺其以美景廢業,故舉之也。發意相擇,則是男子擇女,故知南方原氏之女可以為上處。上處者,言是一國最上之處也。』太史公書《司馬相如列傳》引相如《詩》言:“媻珊勃窣,上金隄。”《索隱》:“媻珊,匍匐上下也。”大徐本《說文》:“媻,奢也。從女般聲。臣鉉等曰:‘今俗作婆,非是。薄波切。’娑,舞也。從女沙聲。《詩》曰:‘市也媻娑。’素何切。”李燾撰《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三本與大徐本同。《繫傳》:“媻,奢也。從女般聲。一曰小妻也。歩他反。”小徐本引《詩》作“市也婆娑。”段玉裁曰:『《爾雅音義》但云:娑,素何反,不爲婆字作音,葢陸所據《爾雅》固作娑娑。《魯頌》傳曰:“犠尊有沙飾也。”鄭《志》:“張逸曰:‘犠讀爲沙娑。沙,鳳皇也。不解鳳皇何以爲沙。’答曰:‘刻畫鳳皇之象於尊,其形娑然。’”按今《經》、《傳》娑娑字皆改作婆娑,《詩》、《爾雅》卽以媻娑連文,恐尚非古也。然古書中用婆娑字者不少,存愚說以俟攷訂可耳。』龖案:小徐本“婆”,當是淺人從現行本《毛詩》誤刊所致,《毛诗》古文当作“媻娑”。《文選》宋玉《神女賦》“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注:『婆娑,猶盤姍也。《韓詩》:“靜,貞也。”王子淵《四子講德論》“靡不奔走貢獻,懽忻來附,婆娑嘔吟,鼓掖而笑。”《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絕兮,優嬈嬈以婆娑。”李善注:“婆娑,分散貌。”班叔皮《北征賦》:“登鄣隧而遙望兮,聊須臾以婆娑。”李善注:『婆娑,容與之貌也。《毛詩》曰:“市也婆娑。”』班孟堅《答賓戲》“婆娑乎術藝之場。”項岱曰:“婆娑,偃息也。場圃,講經藝之處也。”作“娑娑”者,張平子《思玄賦》“修初服之娑娑兮,長余佩之參參。”恢復碑從太史公書言《魯詩》。“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其三東門之枌三章章四句●”《毛傳》:“逝,往。鬷,數。邁,行也。荍,芘芣也。椒,芬香也。”《箋》云:“越,於。鬷,總也。朝旦善明曰往矣,謂之所會處也,於是以總行,欲男女合行。男女交會而相說,曰我視女之顏色美如芘芣之華然,女乃遺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此本淫亂之所由。”《釋文》:『騣,子公反。處,昌慮反。荍,祁饒反,郭云:“荊葵也。”芘音毗,又芳耳反。芣音浮,又芳九反。說音悅。遺,唯季反。好,呼報反。』正義曰:『“逝,往”,《釋詁》文。“邁,行”,《釋言》文。鬷謂麻縷,每數一升而用繩紀之,故鬷為數。王肅云:“鬷數,績麻之縷也。”“越,于”,《釋詁》文。《商頌》稱“鬷假無言”,為總集之意,則此亦當然,故以鬷為總,謂男女總集而合行也。上章“于差”,謂男言擇女;此言“于逝”,謂女往從男,故云曰往矣,謂之所會之處,謂女適與男期會之處也。 “荍,芘芣”,《釋草》文。舍人曰:“荍,一名蚍衃。”郭璞曰:“今荊葵也,似葵,紫色。”謝氏云:“小草,多華少葉,葉又翹起。”陸機《疏》云:“芘芣,一名荊葵,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是也。椒之實芬香,故以相遺也。定本云“椒,芳物”。言相說者,男說女而言其色美,女說男而遺之以椒,交相說愛,故言相也。知此二句皆是男辭者,言我視爾顏色之美,如芘芣之華。若是女辭,不得言男子色美如華也。思其往日相愛,今復會為淫亂,詩人言此者,本其淫亂,化之所由耳。』
此文我續有增補,約得2000來字。約為:
引申則有廣大貌之義。《文選·擬青青陵上柏》:“名都一何綺,城闕鬱盤桓。”呂延濟注:“盤桓,廣大貌。”《文心雕龍·書記》:“志氣槃桓,各含殊采。”《御覧》卷595引作“盤桓”。此例亦廣大貌。蓋由迴旋之義引申而來。復由“廣大貌”引申則為傲慢自大貌。《文選》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擁帶燕胡 ,馮淩險遠,講武盤桓,不供職貢。”字或作“畔援”、“畔換”、“畔奐”、“叛援”、“叛換”、“伴換”、“叛渙”等數十形(又略見拙文《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年6月出版),因有大量難字,顯示不出來,故不鈔錄。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