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穀(?)方”考释
(首发)
张如青 丁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摘要】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一块署名曰“治赤穀(?)方”的汉代木牍,正面记录药物十五味,诸药后附有剂量,反面记有简要的药物加工法。分析了目前学界对“治赤穀(?)方”方名所持的两种观点,认为两者都不足以使人信服。认为“治”应作“治疗”解,“赤穀(?)”应该是一种古病名,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骨节不利、咳逆气喘等症,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兼症的伤寒病证。“赤”当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一个摹状词。
【关键词】医方木牍 治赤穀方 考释
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简牍共计90片,经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考证,大致可推断为东汉时期遗物。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六类:汉律、医方、官府文书、书信及礼物谒、历日表、九九表[1]。其中有两块医方木牍,较完整的一块自署名曰“治赤穀(?)方”,释文如下:
乌头三分 朱臾五分 细辛三分 防己三分 桂三分
治赤穀方 术三分 白沙参三分 黄芩三分 茯令三分 麻黄七分
干姜三分 付子三分 桔梗三分 人参三分 货堵七分
(1 正面)
·凡十六物当熬之令变色
(1 背面)[2]
“穀”字左旁下半“禾”字字迹漫漶,是否释为“穀”,存疑。“治赤穀(?)方”在传世医籍未见记载,目前学界对此方名大致持两种观点[1]:一种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 ”为物名,“赤穀”一词在古医籍中见于《千金翼方》卷十第七“刘次卿弹鬼丸方”,方中“赤穀 ”属物名;另一种认为“治”作“治疗”解,“赤穀”为古病名,“穀”字可能是“蛊”假借字,即“赤蛊”。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为物名,即“治+物名+方”形式。此种观点难以成立,迄今为止,无论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鲜见以“治+物名+方”式的方剂名,大多均为“治+病名(或症状)+方”形式的方剂名。传世文献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遑枚举,我们且来看看出土简牍文献:
《武威医简》“治伤寒遂(逐)风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3],《敦煌汉简》 “治久欬(逆)匈(胸)(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治马方”[4],《居延汉简》 “治马咳涕出方” [5]。多为“治+病名(或+症状,或又+治法)+方”形式。偶见“治妇人膏药方”、“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 ”[3],是属“治+所治科别+剂型+方”形式。“治妇人膏药方”是“治+妇科+剂型+方”式,“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本方与《武威医简》“ 百病膏药方”药味、分量皆同,可视为异名同方),是“治+诸科(通治)+剂型+方”式。
至于《千金翼方》卷十霍乱病状第六“刘次卿弹鬼丸方”中有“赤穀”一词,查检《千金翼方》,发现“刘次卿弹鬼丸方”中并不是“赤穀”,而是“赤縠”。原文如下:“刘次卿弹鬼丸方:雄黄、丹砂各二两,石膏四两,乌头、鼠负各一两。右五味,以正月建除日,执厌日亦得,捣为散,白蜡五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丸如楝实,以赤縠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后带之。[6][663页] ”按:縠(hu胡),绉纱一类的丝织品。赤縠是指赤色的绉纱一类薄的丝织品,是用来裹药丸的。目前,尚未有以“治+物名+方”命名形式的方剂名。
第二种观点认为“赤穀(?) ”为病名,读为“赤蛊”。蛊,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名,始见于甲骨文,如殷墟卜辞有“有疾其作蛊 ”等,字形为虫在皿中。《说文·虫部》[7]:“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段玉裁改作“枭磔”[8])死之鬼亦为蛊。”据此,“蛊”原当指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的虫入腹中而中毒。亦指致病的毒虫,包括蛇蝎蜈蚣等。如《周礼·秋官·庶氏》[9]:“庶氏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古籍中所记载的“蛊”病,多见发病急促,严重腹痛,或有吐、下血等等,预后多不佳。目前来看,可能包括腹内寄生虫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毒症、微生物的感染等等。由于木牍原文甚简,无具体症状描述,故只能根据“治赤穀(?)方”的药味组成和功效进行分析揣测,看其是否属治蛊的方剂:
乌头:《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有大毒。治中风,恶风洒洒,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10][332页]”
术:当时苍、白术不分,《神农本草经》载:“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10][51-52页]”
干姜:《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无毒。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10][192页]”传世医籍中《名医别录》才分为干姜和生姜二种。
朱臾:疑为吴茱萸,《武威医简》[3]第91号简,既有“朱臾”,又有“山朱臾”。《神农本草经》载:“吴茱萸, ……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10][263页]”
白沙参:即沙参,《吴普本草》载“白沙参,……一名白参[11]”。《本草纲目》云:“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12]”《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微寒,无毒。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10][250页]”
付子:即附子,《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10][330页]”
细辛:《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无毒。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10][74页] ”
黄芩:《神农本草经》载:“ 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10][215页]”
桔梗:《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微温,有小毒。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10][251页]”
防己:《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10][237页]”
茯令:即茯苓,《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平,无毒。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10][124页]”
人参:《神农本草经》载:“ 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10][45页] ”
桂:当时不分桂枝和肉桂。《神农本草经》作“牡桂”,云:“味辛,温,无毒。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呕。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10][117页]”
麻黄:《神农本草经》载:“ 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10][200-201页]”
贷堵:即代赭,《武威医简》作“贷赭”[3]。《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寒,无毒。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10][414-415页]”
由上可见,全方15味药物,唯代赭一药,《神农本草经》提及可治疗蛊毒。在剂量上,麻黄和代赭皆为七分,其余均为三分(这里的“分”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 “分”,而是等份的意思)。由于代赭为矿物类,自身比重比较大,故虽然代赭、麻黄等量,但实际上麻黄才是全方主药。而其他13味药物皆有除寒热、 去邪气、止咳逆,或有除满、止痛、定惊等功效,而无疗蛊之功能。因此,将此方定为治蛊方,难以成立。
总之,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足以使人信服。由于木牍上只记载药物、剂量及简要加工法,信息量少,而且木牍原物图版尚未公布,所以“治赤穀(?)方”究竟作何解释,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资料推测一二。
我们认为“治”在此应作“治疗”解,“赤穀(?)”当为一种古病名,这与当时“治+病名+方”的方剂命名法相合。查阅传世方书,发现《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四所载“赤散”与本方药物组成非常近似,有“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6][183页] ”。两方相同药物有12种,不同之处主要是:“赤散”中用防风,“治赤穀(?)方”中用防己;“赤散”用蜀椒,“治赤穀(?)方”用乌头和桂;“赤散”中附子是主药,“治赤穀(?)方 ”中麻黄是主药。《备急千金要方》中“赤散”的功效是“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6][183页] ”。由此推知,两方所治疾病应该比较接近。再结合“治赤穀(?)方” 自身的用药特征,以方测病,可推知该方所治乃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可能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肢节不利、咳逆气喘、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症状表现。
“赤穀(?)”究竟是什么病?据传世文献中相近医方“赤散”药物组成的对照分析,及以方药测证的方法分析,肯定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肢节不利、咳逆气喘,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症状的伤寒病证。此病以“赤”来命名,可能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一个摹状词(赤散之“赤”可能也是此义)。《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四载:“治伤寒敕色恶寒方: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6] [183页]”“敕色”即赤色。《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第七“伤寒敕濇,时气热病[6][231页]”,《孙真人千金方》卷十二第七作“伤寒赤色时气热病[13]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中除了防风易防己外,其余五味药在“治赤穀(?)方”中均有。至于“穀(?)”字,因未能见到图板,目前只能存疑待考。
医方木牍正面只有十五味药物,而背面却写明“十六物”(这也是使人认为“赤穀”是药名的理由,因为加上它正好是十六物),很可能是抄写者计数错误而致误写,这在其他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皆有案可证。例如《武威医简》第6~7号简“治伤寒遂(逐)风方”,方中有六味药,却误写成“凡五物皆冶合 ”[3]。又如《千金翼方》卷五第六中“十香丸 ”,方中药名只有九香[6][612页] 。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J].中国历史文物, 2003,(2):66~71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J].中国历史文物, 2003,(2):72~84
[3]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四)[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215~234
[4]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三)[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274~277
[5]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三)[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125
[6]高文柱.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汉]许慎撰,[宋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5:284
[8][汉]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77
[9]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54
[10]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1]尚志均.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9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58
[13][唐]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5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6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6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97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穀(?)方”考释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