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白於藍:釋“圖”
在 2010/7/9 20:18:58 发布

釋“

(首發)

 

白於藍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郭店簡《語叢二》簡 5051有兩句話,整理者釋文如下:

母(毋)(失)(吾),此得矣。(簡 50

少不忍伐大。(簡51

簡文“”字三見,原形作“”、 “”、“”。關於此字之釋讀,目前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整理者所引裘錫圭先生的看法。他說“此字疑是‘埶’之簡寫,在此讀為‘勢’”,並將51號簡文讀為“小不忍,敗大勢”。[1] 之後有多位學者支持這一意見。[2]

第二種意見是湯余惠和吳良寶二位先生提出的。他們在贊同裘錫圭先生釋“”為“埶”的基礎上,將“伐”讀作“廢”、“埶”讀作“節”。認為“ 大節”猶言大事、大體。並將51號簡文翻譯成“小事不能容忍,就會壞了大事”。同時指出《古文四聲韻》引《林罕集》“未”字古文有作“”、“”形者,疑即 “”形變體。以“埶”為“未”,應是音近通假。[3]

第三種意見是李家浩先生提出的。李先生指出《古文四聲韻》引《林罕集》之古文“未”與“”確實同字,故 “”當釋為“未”。但“”字左旁應是“埶”的簡寫,並以之為聲符。此“未”字在簡文中當讀為“謀”。同時認為簡文之“伐”字當訓為“敗”。[4]筆者過去亦贊同李先生觀點,將“”釋讀為“ 未(謀)”。[5]

按,以上三種意見,前兩種都認為“”當釋為“埶”,只是讀法有所不同。第三種認為“”當釋為“未”,讀作“謀”。就字形分析而言,以上三說均將 “”與“埶”字聯繫起來考察,的確很具說服力。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有字作“”,可隸定作“”,李家浩先生認為該字右旁即“埶”字省形,應釋為“馹”。[6]此字亦見於上博簡《簡大王泊旱》簡16,辭例是“癹(發)(蹠)四=疆=(四疆,四疆)皆(熟)”,釋“”為“馹”,文從字順。[7]可證李先生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字右旁與 “”字左旁顯然同形,可見將“”與“埶” 字聯繫起來考察,在字形上的確很有依據。

從文義上考察,不少學者指出簡51“少不忍伐大”與《論語·衛靈公》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有關。[8]這一觀點顯然是正確的。簡文“”與《論語 ·衛靈公》之“謀”字對應,但不論是將“”讀作“勢”還是“節”,在字義上都與“謀”字無關,故上文所述前兩種意見應該是有問題的。至於第三種意見,李家浩先生注意到要在字形可靠的基礎上,必須還得在字義上將“”字與“謀”字加以溝通。這一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上古音“未”屬明母物部,“謀”屬明母之部。二字雖然雙聲,韻部卻相隔過遠。而且,文獻中亦很難找到二字相通的直接證據。因此釋“”為“未”,讀作“謀”,仍不是十分理想。

現在看來,盡管將 “”與“埶”字聯繫起來考察,在字形上很有依據,但卻在文義的解讀上都面臨難解的困難。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做出合理的解釋,恐怕還得重新回到字形分析的工作上來。 “”字左旁所從,除“埶”字之省形與之相同外,其實在古文字中還有一字與之相同,並且應當予以充分考慮。

《說文》“社”字古文作 “”。中山王大鼎銘文中“社稷”一詞四見,其中“社”字均作“”形。上博簡《鬼神之明》簡2背“岐社”之“社”作“”。以上三例“社”字古文,可隸定為“”,其右旁與“”字左旁亦完全同形。 [9]此外,中山王圓壺有“茅(苗)蒐 (畋)獵,于皮(彼)新(土)”語,[10]其中“(土)”字作。與“”字比較,“”字只是多了右側兩撇。據此,“”似亦可理解為是一個與“社”或“土”字音近的字。

這裡,有兩點還需先做說明。首先,大徐本《說文》:“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認為“社”是會意字。小徐本《說文》認為“社”是“從示土聲”,是形聲字。清代學者對此莫衷一是,段玉裁、桂馥、田吴炤等支持大徐說法,徐灝、王玉樹、鈕樹玉、 王念孫等則力主小徐觀點,王筠、朱駿聲以及宋保等則認為“社”當分析為從示從土土亦聲,是會議兼形聲字。[11]上古音社為禪母魚部字,土為透母魚部字。兩字聲母同為舌音,韻則疊韻。儘管目前對“社”字構型分析尚存在分歧,但社、土二字音近可通則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關於《說文》“社”字古文“”,右上從木。很多學者將之與《說文》所引《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這句話聯繫在一起。如徐鍇《繫傳》:“樹所宜之木,故從木。又,木者,木主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云“從木者,各樹其土所宜木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亦主此說。若此,則前引中山王圓壺之“”字似亦即 “社”字異構,唯省去了表義偏旁“示”旁而已。其在銘文當中乃是借“社”為“土”。

下面討論“”字在郭店簡文中的用法。筆者以為當讀為“圖”。上古音“圖”為定母魚部字,字音與社、土十分接近。典籍中從土聲之字與從者聲之字常可互通。其例甚多,茲不贅舉。[12]而楚簡文字中“圖謀”之“圖”字常用“”、“”這兩種形體表示。[13]”、 “”即均從者聲。“”既與“社 ”、“土”讀音相近,則自可讀作“圖”。

“圖”之訓為“謀”,乃典籍常訓。[14]《詩·小雅·常棣》:“是究是圖。”毛《傳》:“圖,謀。”《儀禮· 聘禮》:“君與卿圖事。”鄭玄《注》:“圖,謀也。”《國語·晉語二》:“寇知其釁而歸圖焉。”韋昭《注》:“圖,謀也。”即其例。《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皇侃《疏》:“謀,圖也。”《漢書·王莽傳中》:“辰星司謀。”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謀,圖也。” 可見圖、謀同義,可互訓。直至今天,“圖謀”一詞仍是常用詞彙。因此,簡51“少(小)不忍伐大(圖)”與《論語·衛靈公》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義完全相當。至於簡50之“”,據文義似亦當用作“圖”,訓作“謀”。

前文指出,與“”比較,“”只是多了右側兩撇。關於此兩撇,李家浩先生認為即“彡”字省寫。[15]此說可信。《說文》:“彡,毛飾畫文也。”漢字中與彩繪圖飾有關的字多從“彡”旁表義。如《說文》所見之修、彰、彫、、彩、彣、彤等均其例。“圖”字有畫義。《廣雅·釋詁四》:“圖,畫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眾物居之,不可勝圖。”裴骃《集解》引郭璞曰:“圖,畫也。”《玉篇·囗部》:“圖,畫形也。”據此,“”字似可分析為是一個從彡聲的形聲字,原本可能就是“圖畫”之“圖”之專字。但其在簡文中是用作“圖謀”之“圖”。

古文字材料中“圖”字十分常見。最早見於金文,作“”(宜侯夨簋)、“”(善夫山鼎)等形。[16]《說文》“圖”字小篆作“”,寫法與金文一脈相承。大徐本《說文》:“圖,畫計難也。从囗从啚。啚,難意也。”就字形分析而言,許慎認為“圖”“从囗从啚”,是會意字,應該是正確的。但許慎認為所從之“啚”會“難意也”之意,則不確。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即指出:“啚即都鄙之鄙,版圖故畫都啚也。从囗啚者,環其都啚而圖之也。”之後有多為學者進而指出這種寫法的“圖 ”實即“地圖”之“圖”的本字。[17]此說可信。

前文指出,楚簡文字中“圖謀 ”之“圖”字常用“”、“”這兩種形體表示。關於“”字,從心者聲,很可能就是“圖謀”之“圖”字之專字。[18]“圖謀”乃人之心理活動,故字從心表義。[19]中山王兆域圖有 “”字,學界一般隸定為“”,讀作“圖”。[20]該字出現在“又(有)事(使)者(諸)官(圖)之”的語句中。從字形上講,該字亦當是“圖謀”之“圖”之專字,但從用法上講,則似為“地圖”之“圖”的動詞用法,表示繪制地圖。

至於“”字,則應是“地圖”之“圖”字異構,唯將原來“从囗从啚”的會意字轉變為“从囗者聲”形聲字。[21]該字出現在上博簡《魯邦大旱》簡1中,原文是:“魯邦大旱,哀公胃(謂)孔=(孔子):‘子不為我 (圖)之?’”簡文應是借“地圖”之“圖”為“圖謀”之“圖”。

綜上所述,“圖”、 “”本是“地圖”之“圖”,“”、“”則是“圖謀”之“圖”,而“”則是“圖畫”之“圖”,在字形和字義上本來都是有區別的。秦統一文字後,“圖”行而其他諸形俱廢。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206頁。

[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70頁。劉釗師:《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7頁。

[3]  湯余惠、吳良寶:《郭店楚簡文字拾零(四篇)》,《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99頁。

[4]  李家浩:《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51號簡文的釋讀》,《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武漢大學,20066月,84頁。

[5]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21頁。此書在引錄李家浩先生觀點的出處時有誤,誤引為“《仰天湖楚簡剩義》(“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武漢大學簡帛硏究中心,200611月)”,應予以訂正。

[6]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66頁。

[7]  季旭昇:《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215日。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日。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215日。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日。

[8]  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3期。劉釗師:《郭店楚簡校釋》(同上注2)。李家浩:《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51號簡文的釋讀》(同上注4)。

[9]  《古文四聲韻》卷三引《古孝經》“社”字古文作“”、引《古老子》作“”;《汗簡》“杜”字古文作“ ”(應是借 “社”為“杜”)。亦可參。

[10] (土)”字從徐中舒、伍仕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19794期)釋。

[11]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二冊,中華書局,1988年版,86頁。

[12]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890頁。

[13] 同上注594頁。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329頁、500頁。

[14]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405頁。

[15] 同上注4

[16]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 425頁。

[17]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56頁。林義光:《文源》,《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七冊,綫裝書局,2005年版,543頁。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248頁。

[18] 李守奎(同上注13)觀點。

[19] 《字彙補·心部》:“,嬾惰也。”此“”字應是為“嬾惰也”之義所造後起形聲字,與楚簡之“”屬異字同形,並非一字。

[20]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1期。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 19791期。

[21] 《汗簡》引《尚書》“圖”字古文作“”,亦“从囗者聲”,與楚簡此字同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7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7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05釋圖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綿寶寶 在 2010/7/9 22:31:35 评价道:第1楼

    先生好文!拜读完提出一些鄙见如下:

    1.两处错字:

    a.认为“社”当分析为从示从土土亦声,是会议兼形声字。

    b. 之后有多为学者进而指出这种写法的“图”实即“地图”之“图”的本字。

    2.文中某些观点已见于陈斯鹏:《楚简“图”字补证》,载《康乐集》195-199页,应加以引用

    3.相同文义亦见于《郭店缁衣》23、《上博缁衣》12“毋以小谋败大图”,图均作“者/心”,似对白先生不利?

     

  • 十三月 在 2010/7/10 6:07:00 评价道:第2楼

    原來是老白啊^^

    母(毋)(失)(吾),此得矣。(簡 50

    少不忍伐大。(簡51

    我胡亂想的

    請指教啊

    這個字是謀沒錯,也可以是謨,字的右邊我覺得是重文符=

     上部就是楙的簡筆

    壄埜(野)字字音衍生很複雜,野字(其實不從予聲)與社字通諧

    你說的圖字很有意思,但圖應該是借字表音,應該有另外的來源

    野從里,卻有埋的唇音

    要之仍以mao楙謀解為佳

    你舉的中山王圓壺有“茅(苗)蒐 (畋)獵,于皮(彼)新(土)

    就是新野

    簡文說的是

    不要洩漏我的計謀,我的計謀就成了

    如果稍不忍耐,計謀就會暴露

    (小不忍則亂大謀俗語是訛傳)

  • 十三月 在 2010/7/10 6:27:39 评价道:第3楼

    真要謝謝海棉兄與老白兄

    我以前給過自己一個題目,鄙圖薔嗇諧聲問題

    對於圖字一直不得其解, 看來圖謀欲豫鬻預是一條線啊

    尤其是豫(事豫則立) 還有野的予,敝鄙僕我余(途)

    撇開零聲母不說, m-,t-,b-三聲皆有

    看來自己得好好再想想了

     

  • 肖倍恩 在 2010/7/10 9:14:38 评价道:第4楼

    俺觉得从文字学上说,裘先生把简50、51这两个字释为“”无疑是最有道理的(汤余惠、吴良宝、李家浩诸先生有补证)。“”在古文字中表示“设”、“势”等,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不烦举证。裘先生把两处的“”读为“势”,抛开要跟《论语》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相牵合不管,从文义看也是很合适的。古书言“势”者屡见,《管子》有《势》篇,《韩非子》有《难势》篇,论说“势”之种种颇备。检查古书,其实“小不忍”后面可以跟其他的话,并非只有“乱大谋”一种选择。如《诗·郑风·将仲子》序:“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史记·梁孝王世家》:“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小不忍”不但会“乱大谋”,还会“致大乱”、“害大义”、“有败子”(《盐铁论·周秦》:“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笃责急也。”)等,所以简文说“小不忍”导致“伐(与‘败’义近)大势”不足为怪。古代本有“大势”一词,如《六韬·武韬》:“示以大势,从之必信。”《吕氏春秋·尊师》:“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按:“正”当主宰讲。看来“大势”真的很重要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散势法鸷鸟》说:“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势败”犹简文的“伐大势”。总之,虽然在现成古书中找不到跟简文完全一致的话可资比较,但从上面所说的情况看,战国时代流传着“小不忍伐大势”这样强调重视“势”的格言,是完全合乎当时的“大势”的。——“我这都是胡说八道”(唐兰先生语),欢迎拍砖。

  • baiyl1970 在 2010/7/10 14:31:09 评价道:第5楼

    感谢海绵宝宝、十三月和肖培恩等诸兄不吝赐正。我是不够细心,还有错别字,嘿嘿。

  • 十三月 在 2010/7/10 14:58:02 评价道:第6楼

    老白兄

    你上面寫的圖謀這段是真的很棒的, 真心感謝

    請你多多發表

     

  • 十三月 在 2010/7/10 15:20:05 评价道:第7楼

    蕭兄言伐近敗, 一般說事蹟敗露這個敗不是勝敗的敗, 應該是伐的借字, [無伐善,無施勞],伐字是表陳顯露的意思

    對應謀字而不是勢字才是正解

     

  • 知北游 在 2010/7/12 11:11:38 评价道:第8楼

    這個字或許是個會意字,是計劃之“計”的本字,本義是計劃疆界,上木下土代表疆界的封樹,右旁邊兩丿是代表計劃之義。

  • glai 在 2010/7/12 19:31:27 评价道:第9楼

    老白好文。可能這個是“杜”字,反正是從“土”聲。一定說是“圖畫”之“圖”的本字,倒也不必。古人不見得就用/造本字。字就好像是魯迅說的“路”,本無其字,用久了也就成了“本字”。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