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校補
在 2010/8/22 11:59:25 发布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台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批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即其中一種,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戰國縱橫家書》注釋本。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三]》,其中收錄了《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是76年版的修訂本。本文以83年版為底本。

 

1)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若無不為也(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

按:“信”字下當據《戰國策 ·燕策二》補“於”字,“下”字屬上句。當斷作“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毋死,若無不為也。”整理者斷句誤。

2)願則摯(執)而功(攻)宋(蘇秦謂齊王章[一])

注釋:摯,通“執”,拘執。一說,通“質”,要求它送質子。

按:一說是也。《蘇秦謂齊王章[二]》:“始也燕累臣以求摯。”《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先為王絕秦,摯子。 ”用法並同。

3)宦二萬甲自食以功(攻)宋(《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

注釋:宦疑讀為擐。擐二萬甲,即擐甲二萬。第二十三章說“關甲于燕。”宦、擐、關並音近通用。一說,宦是宧字之誤,養也。

按:一說誤。宦、關並讀為貫,《詩·碩鼠》:“三歲貫女。”漢石經貫作宦。《史記·儒林傳》:“履雖新,必關於足。”《漢書》、《說苑·談叢》關作貫,並其相通之證。本字為毌,《說文》:“毌,穿物持之也。”引申訓穿著。《說文》:“擐,貫也。”《廣雅》:“擐,著也。”音義亦同。《淮南子·主術篇》:“是猶貫甲胄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荀悅《漢紀·武帝紀》:“遂身貫戎服,親御鞍馬。”《晉書·姚萇載記》:“貫鉀上馬。”皆用本字“貫”。

4)寡人之所以有講慮者(《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二]》)

注釋:講慮是考慮與秦國媾和。

按:“講”非“媾和”之義。《廣韻》:“講,謀也。”《左傳·襄公五年》:“講事不令。”杜注:“講,謀也。”字或作購,《史記·韓世家》:“將西購于秦。”《索隱》:“《戰國策》作講,講亦謀議,與購求意通。 ”[1]字或作構,《淮南子·說林篇》:“文王與諸侯構之。”高誘注:“構,謀也。”本書下文“是以有溝慮。”溝亦借字。講慮猶謀慮,同義連文。

5)粱(梁)氏不恃寡人,樹寡人曰(《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二]》)

注釋:樹,立。製造名譽叫做 “樹譽”,這裏是相反的意思。

按:樹讀為𢜳,《說文》:“𢜳,小怒也。”字或作《廣韻》:“小怒也。”樹寡人猶言怨寡人。《龍龕手鏡》:“𠾢,俗音樹。”《字彙補》:“𠾢,義未詳。”疑“𠾢”即“ 𢜳”俗字。

6)謂齊王曰:“臣恐楚王之勤豎之死也,王不可以宋故解之。”(《蘇秦謂齊王章[四]》)

注釋:勤是憂的意思。不故,疑當讀作不辜。一說,故的意思是有意。

按:《禮記·檀弓上》鄭注: “勤,勞辱之事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子毋勤。”王念孫曰:“勤猶辱也。” [2]勤豎之死,以豎之死為辱也。故,當取一說,特意、故意之義。解,上海古籍版(1985)點校本《戰國策》附錄收《戰國縱橫家書》,有釋文,謂借為懈,失之。解讀如字,指心中開解,解開心病。

7)宋以淮北與齊講,王功(攻)之,𣪠(擊)勺(趙)信(《蘇秦謂齊王章[四]》)

按:𣪠讀為 𡢖,《說文》:“𡢖,難也。”字或作𢢞,《集韻》“𡢖,《說文》:‘難也。’或從心。”《廣韻》:“𡢖,意難。”所謂意難,猶言忌憚。此文謂楚王攻宋,又忌憚齊將趙信。

8)以安無薛公之心(《蘇秦謂齊王章[四]》)

注釋:無讀為撫。一說讀作夫,助辭。

按:上說是也。

9)是故臣以王令(命)甘薛公,驕(矯)敬(檠)三晉,勸之為一,以疾功(攻)秦,必破之(《蘇秦謂齊王章[四]》)

注釋:驕敬,當讀為矯檠,與榜檠的意義略同,矯檠三晉是約束三晉的意思。

按:驕讀為憍,《五經文字》:“憍忲之憍,經典或以驕字爲之。”《莊子·達生》:“方虛憍而恃氣。”《釋文》:“憍,李云:‘高也。’司馬云:‘高仰頭也。’”《說文》:“高,崇也。”《廣雅》:“高,敬也。” 高敬,猶言崇敬。句言對三晉尊崇有禮。

10)三晉若不願乎,王收秦而齊(劑)其後(《蘇秦謂齊王章[四]》)

注釋:劑,斷。

按:齊讀為擠,擠迫、推擠。

11)臣之出死以要事也(《蘇秦謂齊王章[四]》)

注釋:要,要求。

按:要讀為約,不煩舉證。

12)燕、趙之所以國大兵強而地兼諸侯者,以亓(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須賈說穰侯章》)

按:《魏策三》作“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史記·穰侯傳》作“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此文“地兼諸侯”上當據補“不”字。

13)今王循燕、趙而講(《須賈說穰侯章》)

注釋:循,當作遁,逃避。《穰侯列傳》作“背”。

按:循字當不誤,《魏策三》亦作循。吳師道補注:“循即徇。”與《史記》不合,吳說未是。循讀為踳、舛,違背也。《史記》作背,義合。《莊子·天下》:“為之大過,已之大循。”《釋文》循作順,章太炎謂順讀為踳、舛[3],是其例。

14)兩弟無罪而再捝(奪)之國(《朱己謂魏王章》)

按:捝讀為敚,《說文》:“ 捝,解捝也。敚,強取也。奪,手持隹失之也。”敚即“奪取”義之本字。《魏策三》、《史記· 魏世家》並作奪字,奪亦敚之借字。

15)群臣莫以[聞]則不忠(《朱己謂魏王章》)

按:釋文據《史記·魏世家》補“聞”字,是也。如據《魏策三》補“諫”字,亦可。

16)夫〔越山與河,絕〕韓上党而攻強趙(《朱己謂魏王章》)

按:據《策》、《史》,當補作“夫〔越山踰河,絕〕韓上党而攻強趙”。釋文作“與”,誤。

17)請為天〔下雁〕行頓〔刃〕(《朱己謂魏王章》)

注釋:雁行,象雁群飛翔,序列略在後。一說,雁行即前行。頓,整頓。

按:《左傳·襄公四年》:“ 甲兵不頓。”杜注:“頓,壞也。”孔疏:“頓謂挫傷折壞。”此文頓字義同,本字為鈍。注訓“ 整頓”,誤。

18)是以晉國之慮,奉秦,以重虞秦(《謂起賈章》)

注釋:虞,欺詐。一說:憂慮,防範。

按:《廣雅》:“虞、護,助也。”王念孫《疏证》曰:“虞、護声相近,故皆为助也。”[4]朱駿聲謂虞叚借為俌 [5]。虞秦,與上文“奉秦”相承,猶言助秦。句言晉國之慮,乃助秦伐齊。

19)是以秦、晉皆若計以相笥(伺)也(《謂起賈章》)

注釋:當讀為策,策劃。若計,此計。

按:讀為,《說文》:“,識也,一曰藏也。”或讀為刺,《史記·封禪書》《索隱》:“刺,謂採取之。”

20)利<>河山之間(《謂起賈章》)

按:讀為掌,主也,今言掌握。、掌同從尚得聲,例得通假。釋文以為擅字之誤,上海版《戰國策》附錄《戰國縱橫家書》徑改作“擅”,並可商。

21)廬(慮)齊(劑)齊而生事于[秦](《謂起賈章》)

按:上齊讀為擠,《慧琳音義》卷96注引《方言》:“擠,滅也。”下文“天下齊(劑)齊不侍(待)夏”,亦同。字或作濟,今本《方言》卷13:“濟,滅也。”郭注:“《外傳》曰:‘ 二帝用師以相濟也。’”郭引《外傳》,見《國語·晉語四》,《通志》卷90引作“擠”。韋昭注:“濟字當為擠。擠,滅也。”《莊子·人閒世篇》:“故其君因其脩以擠之。”《釋文》引《方言》亦作“擠”字。

22)魏至今然者,襄子之過也(《謂起賈章》)

注釋:魏國現在這樣,是襄疵不受商鞅之過。

按:至,讀為致。然,讀為難。《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吳毓江曰:“然,聲借為難易之難。”[6]此借為禍難之難。

23)攻齊不成,陶為廉監而莫[之]據(《秦客卿造謂穰侯章》)

注釋:廉監,《秦策》作“鄰恤”。廉、鄰聲近,監、恤形近而誤。廉監當即磏礛,磨玉的粗石。這是比喻,有了陶邑而不攻齊,等於沒有磨出寶玉,就只是不值錢的礪石了。

按:《秦策三》作“鄰恤”,鄰,指鄰國。《廣雅》:“恤,敡也。”言攻齊不成,陶邑將為鄰國所輕侮,而莫能據有之也。“ 為”字表被動。帛書作“廉監”,廉,讀為鄰。監讀為欿,《說文》:“欿,欲得也。讀若貪。” 《玉篇》:“欿,貪惏曰欿。”字或作濫,《呂氏春秋·權勳》:“虞公濫於寶與馬。”高誘注: “濫,欲得也。”《韓子·十過》濫作貪。字又或作嚂、懢、,《玉篇》:“嚂,貪也。”又“懢,貪懢也。”《廣韻》:“懢,

貪也。”又“,貪也。”言陶邑為鄰國所貪窺而莫能據有之也。不必與《策》同。

24)今王若欲因過(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則莫若招霸齊而尊之(《謂燕王章》)

注釋:招,《蘇秦列傳》作挑,當從《燕策》作遙。招、挑與遙,並音近通用。

按:招讀為超,《方言》卷 7:“超,遠也。東齊曰超。”《廣雅》:“ 超、遙,遠也。”魏、晉以後字或作迢,《一切經音義》卷16引《考聲》:“迢,遠也。”挑讀為遙,字或作姚,《荀子·榮辱》:“其功盛姚遠矣。”楊倞注:“姚、遙同。”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不時怒,民將姚去。”

25)大(太)上破秦,其次必長毖(擯)之(《謂燕王章》)

按:毖讀為批,排斥、拋棄之義。《燕策一》、《史記·蘇秦列傳》作賓,賓讀為擯。毖不能徑讀為擯。

26)不難以國壹棲(接)(《謂燕王章》)

注釋:接與下文“接收燕、趙 ”的接同,結合。

按:棲讀為捷,勝也。《燕策一》作“不憚以一國都為功”,《史記·蘇秦列傳》作“不憚以國為功”,捷即“為功”之義。下文“棲收燕、趙”,棲讀為接,《策》、《史》作接。二“棲”字不同義。

27)恐天下之疑己,故出摯(質)以為信(《蘇秦獻書趙王章》)

按:疑,《趙策一》同此,《史記·趙世家》作畏。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曰:“畏,防慮之辭。”[7]《漢語大字典》:“畏,疑慮、擔心。”引唐詩用例,據此可提前。

28)今增注、𦭓恒山而守三百里,過燕陽、曲逆(《蘇秦獻書趙王章》)

注釋:增,指加強防守。 𦭓即笹字,疑與跇字通,當超踰講。

按:《趙策一》作“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史記·趙世家》作“踰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則此文當以“三百里過燕陽、曲逆”為句。《史記》“守”字下有“之”字,尤為 “三百里”當屬下句之確證。過,當為“通”字形訛;增,同“曾”,當為“魯”字形訛。魯,讀為踰,《史記》正作踰。𦭓,注讀為跇是也。《策》作“禁”,《史》作“斬”,義各不同。斬讀為塹,賈誼《過秦論》“斬華為城 ”同,舊說多誤[8]。斬常山而守之,在常山上挖壕溝而固守之也。

29)疎分趙壤(《蘇秦獻書趙王章》)

注釋:疎有分的意思,疎分等於瓜分。《趙策》作參,《趙世家》作三,參與三同。

按:《方言》卷6:“參、蠡,分也。齊曰參,楚曰蠡,秦、晉曰離。”郭璞注:“謂分割也。”《史》作三,當謂“三”同“參”。帛書作疎,可證參、三不是數詞。

30)煮棘(棗)將榆(《蘇秦謂陳軫章》)

注釋:煮棗,地名。榆,疑當讀為渝,《爾雅》:“渝,變也。”此指煮棗戰事將起變化。《田敬仲完世家》作拔。

按:榆讀為揄、輸,《方言》卷12:“輸,捝也。”郭璞注:“捝,猶脫也。 ”《廣雅》:“揄,脫也。”猶今言拋棄、丟失。《文選·七發》:“揄棄恬怠。”揄、棄同義連文。《史記》作拔,指被攻佔,義相合。上海古籍版點校本《戰國策》附錄《戰國縱橫家書》改釋榆為逾,亦未確。

31)夫以實苦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公仲倗謂韓王章》)

按:苦,《韓策一》、《韓子 ·十過》作告,姚宏校:“告一作困。”《史記·韓世家》作伐。告讀為酷、嚳,《說文》:“嚳,急告之甚也。”段注:“嚳與酷音義皆同。”《玄應音義》卷15“禍酷”注引《說文》作“嚳,急也,告之甚也。”《玄應音義》卷3:“酷毒:又作嚳、俈二形,同。”酷訓急,與苦、困義合。《史》作伐,義亦相會。何建章《戰國策注釋》引顧廣圻、金正煒說,謂“告當作苦,形近之誤”;又引吳汝綸說,謂“告當是害之壞字”[9],范祥雍《戰國策箋證》曰:“告可讀如梏,言繫縛也,義亦通。然作‘ 苦’義長,《縱橫家書》正作‘苦’,與顧校合,今從正。”[10]恐皆未允。

32)秦大舉兵東面而齎(劑)趙,言毋攻燕(《李園謂辛梧章》)

按:齎讀為濟,《淮南子·天文篇》:“大風濟。”高誘注:“濟,止也。”本字為霽,《說文》:“霽,雨止也。”

33)不如少案(按)之,毋庸出兵(《李園謂辛梧章》)

按:庸,立即、即刻。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庸猶即也。”[11]

34)人許子兵甚俞(《麛皮對邯鄲君章》)

注釋:俞,通“愉”,愉快。此處是許諾很快的意思。

按:俞當訓急,字或作逾、愈。《玄應音義》卷6“俞急”注:“俞,又作愈。”《慧琳音義》卷27“俞急”注:“俞,有作逾,急也。”《爾雅》:“愈、遐,急也。”《釋文》:“愈,本亦作俞。”下文“楚國之囗雖急乎?”[12]正與此相應。

35)邯鄲君榣(搖)于楚人之許己兵而不肯和(笫 27章)

按:榣讀為愮,《方言》卷 12:“愮,悖也。”郭注:“謂悖惑也。”《廣雅》:“愮,亂也。”王念孫曰:“皆惑亂之義也。”[13]《廣韻》:“愮,惑也。”此言邯鄲君惑于楚人也。

 



[1]《戰國策》見《秦策三》。

[2]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引,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60頁。

[3]章太炎《莊子解故》,收入《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頁。

[4]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頁。

[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89頁。

[6]吳毓江《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07頁。

[7]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 1979年版,第579頁。

[8]另參拙文《<過秦論>校札》,《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 2期。

[9]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 1990年版,第992頁。

[10]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8頁。

[11]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9頁。

[12]“急乎”二字據上海版補出,文物版作缺文。

[1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頁。

 

 

 



本文刊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8月22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21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张铉济南 在 2010/8/23 8:58:50 评价道:第1楼

    愚見以為第5、10、17、21、22、32諸條還有繼續討論的必要。同一個“齊”字所通的字太多。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