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旻:《魯潛墓誌》的歷史解讀——兼駁造偽論
在 2010/8/30 10:50:25 发布

《鲁潜墓志》的历史解读——兼驳造伪论

(首发)

 

李旻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

 

  最近对于安阳大墓是否曹操之墓,正反方各执己见,实在是热闹非凡。除了前天的“苏州论坛”外,今天又有山西大学的白平副教授对于这一公案中的一个关键线索《鲁潜墓志》(以下简称墓志)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该墓志错讹多端,内容矛盾,显属伪志[1]。本文不对墓志的物理性质作真伪的辩驳,仅就志文内容进行历史解读,并对鲁潜这一关键人物进行一些历史分析,对于造伪论提出反对意见。

  首先,对于墓志正文,重录于此。同时根据我对碑文的解读,进行相应的标点。

  赵建武十一年太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太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白平先生就此志文提出的几个置疑,谨原文引录:

1、“赵建武十一年,大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这是一个具体的日期,墓志上的这个日期记载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是个什么日子?只能理解为是制作这块石头的日子,墓志上需要记载这种日子吗?鲁潜在九月已经下葬,这块刻石显然是在十一月以后才完成的,作为墓志,这符合情理吗?

2、文中直称墓主人为“ 鲁潜”,不避名讳,至为不敬。如果是我写,必然是“鲁公讳潜”云云。

3、“以其年九月廿一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廿一日是戊子,依次推算,廿二日是己丑,廿三日是庚寅,廿四日是辛卯,廿五日是壬辰,廿六日是癸巳,廿七日是甲午,廿八日是乙未……,到哪里找这个“七日癸酉”去?其它的疑点都不算,仅这一条就把问题锁死了。

4、作为墓志,墓主人的家世、生平、功业、荣名等信息一概不具,一上来就是句没来由的“赵建武十一年,大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后文缀以关于“魏武帝陵”坐标的详细描述,这是在给鲁潜写墓志,还是在给曹操墓指路?喧宾夺主,离题万里,搞得鼻子比脸都大了。

  下面一一对这些置疑进行说明。

1、首句“赵建武十一年太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白先生说,这是一个具体的日期。实际上,这里只是一个具体的月份。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现在是赵建武十一年的十一月,这年岁在乙巳,这个月的朔日(初一)是丁卯”。这是古代记事的一种习惯行文。某月即使初一日没有发生事,也要以此类句法开始。这里给出了特定的年月,后面凡记日,未指明的,均在此月之内。如,《南京出土六朝墓志》中就有 “宋永初二年太岁辛酉十一月乙巳朔。七日辛亥,晋恭皇帝之玄宫。”这里,乙巳朔只是修饰十一月的,实际要说的日期是七日辛亥。朔日是乙巳,那七日自然是辛亥。

2、白先生说,如果是他写,必然是“鲁公讳潜”。白先生犯了很大的错误,首先,什么是讳?子为父讳,臣为君讳。墓志的作者是解建,为什么要为鲁潜讳?后世有些墓是子女立的,因此要写“讳某”,甚至碑文留白不刻。现在有些人向别人自我介绍,装有学问,说“鄙人姓X,讳XX”,貌似有学问,实则不懂装懂耳,徒惹笑话。中国历史上己知的第一块墓志,首句就是“惟永平七年七月廿一日汉左将军特进胶东侯第五子贾武仲卒。”可有“讳”否?

3、白先生因为不理解首句的用途,因此茫然不知此之“七日”系属何月,实际在《鲁潜墓志》中,“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死在九月,明称“其年”者,正为下文“七日癸酉葬,”之葬实在“其月”,即志首开题即明确之十一月。十一月初一是丁卯,七日可不正是癸酉吗?如若不然,“其年”两字岂不为“画蛇添足”乎?

4、墓志的内容。这一点白先生,实际上属于“无话生话”。仅举同时代墓志一例:“元康八年十月庚午朔廿六日,晋故东莱庐乡新乐里徐君讳文X,年九十七,不禄薨。其子其女卜吉改葬。西去旧墓七有一,X国治卅有五,西南去县治十”。除了标明墓主身份外,就是墓的方位的说明,与本墓完全相同。另外,这个例子还用了“讳”字,为啥,“其子其女卜吉改葬”,自然要称“讳”了。

  由上可见,白先生对此碑的志文内容的指责,实由于自己所学不广而致。从这里可以看出,仅从志文的内容行文等来看,《鲁潜墓志》不但不伪,而只能说是真实性又大大地增强了。

  前文对于白平副教授对于鲁潜墓志的造伪论做了一些辩析,只是为了说明《鲁潜墓志》不伪而己。现在,就鲁潜这个人,以及墓志中能够解读出来的历史信息,进一步进行历史解读,以求为此碑给出更令人信服的分析。

  一、鲁潜的基本情况及说明

  从志文里我们可以知道,鲁潜,字世甫,勃海郡赵安县人。卒于赵建武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公元345112日),年七十五,则当生于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

  对上面的资料还可做一些说明。墓志用赵纪年,则可知鲁潜生前仕于十六国之后赵(又称石赵),官至太仆卿驸马都尉。其它的履历,墓志中没有写,但在中国历史书中不是没有痕迹。

  《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有一段文字:

  “晋都尉鲁潜叛,以许昌降于勒。石瞻攻陷晋兖州刺史檀斌于邹山,斌死之。勒西夷中郎将王胜袭杀并州刺史崔琨、上党内史王畯,以并州叛于勒。先是,石季龙攻刘曜将刘岳于石梁,至是,石梁溃,执岳送襄国。季龙又攻王胜于并州,杀之。李矩以刘岳之败也,惧,自荥阳遁归。矩长史崔宣率矩众二千降于勒。于是尽有司兖之地,徐豫滨淮诸郡县皆降之。”

  另外,在《资治通鉴·晋纪·明帝太宁三年》有:

  “(三月)都尉鲁潜以许昌叛,降于后赵。”

  可见,两处文字所记实为一事,记录鲁潜于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时年五十五岁),以都尉的身份,主动叛降后赵。由此并产生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徐豫滨淮诸郡县皆降之。”换句话说,以鲁潜降赵一事为首,淮河北岸的晋国领土几乎全数落入后赵掌握之中。

  可见,鲁潜虽仕于后赵,但实际上原来是晋人。 325年以前,仕晋至都尉,并镇守许昌,之前履历不详。仕赵二十年后死,官至太仆卿驸马都尉。

  资料仅及于此,似乎我们对鲁潜再没什么可进一步了解的了。下面就进一步就以上这些基本资料做一些分析。首先对于鲁潜所历官职,做一下分析。

  都尉,当为郡都尉。《晋书·职官志》不言晋郡设都尉,但史书中屡见,当沿汉魏旧制而置。都尉一官,原来是普遍设置的,“典兵禁,备盗贼” ,统辖一郡的兵马,构成了地方军的主力。东汉初年,废郡都尉,并其职入太守。但东汉末年后,中原大乱,各用兵之郡,陆续复置,但不为常设之官。有兵事则设。后世随着州一级地位的加强,郡一级逐渐虚化,郡都尉亦不再设置。

  太仆卿,即太仆。汉时为九卿之一。但东汉开始,权归台省以后,九卿的官职就逐渐虚化。太仆卿名义上掌管马政,但后赵的骑兵都是部落兵,鲁潜的这一太仆官职,可见仅是地位的象征而己。

  驸马都尉,三都尉之一。三都尉即骑都尉、奉车都尉与驸马都尉。驸马都尉后世成为帝婿的专官而为人所广知,也见到网上有人就此官职来否定鲁潜的真实性。因为鲁潜五十五岁降赵,如果做石勒或石虎的女婿,则比丈人的年纪都大,实属老牛吃嫩草。若是晋朝的驸马都尉,一是不见史载,二是这个官职也没法带到赵来。实际上,这是受后世驸马都尉的影响,驸马专为帝婿之制,这是南北朝才形成的。而在东晋,这一制度才刚刚开始出现萌芽。《晋书·职官志》有如下说明:

  “奉朝请,本不为官,无员。汉东京罢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三都尉而奉朝请焉。元帝为晋王,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皆奉朝请。后罢奉车、骑二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诸尚公主者刘惔、桓温皆为之。”

  可见,三都尉皆属奉朝请,即无职事仅参于朝会之官。后来尚公主的人例授驸马都尉,但这也是在之后的事了。鲁潜做的是后赵的驸马都尉,当沿用了西晋的奉朝请的制度,实属闲官,有秩无职。这一点也符合鲁潜在后赵的身份。鲁潜做为汉人,不能给他实权,但由于献地有功,故能够做到九卿级别的太仆。在后赵的二十年,单单养老而己。

  二、鲁潜的籍贯、家世状况、及相关人物、事件

  鲁潜墓志称,鲁潜是勃海郡赵安县人。《晋书· 地理志》载西晋泰始时,勃海郡辖十县,“南皮、东光、浮阳、饶安、高城、重合、东安陵、蓨、广川、阜城”,无赵安。有人以此否认此碑的真实性。事实上,石赵的地理沿革我们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多少资料可用了,因此以泰始时的建置来否定七十多年后赵安县的有无,是根据不足的。但从史书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地理建置是变化异常复杂的。由于屠城、逃难、人口减少、堡坞屯聚的原因,县的分合设置异常复杂。但有一点,可以使我们认为“赵安”这一县的可能存在,就在于这个县的名字,“赵安”者,取“赵国安宁”之意,在石赵境内存在这样一个县名,是非常自然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就是晋朝的“晋安郡”,在刘裕称帝后,被改名为“宋安郡 ”,萧道成代宋后,又被改成了“齐安郡”。则“赵安”县,据我个人估计,很有可能是“饶安” 县的改称。只是后来随着赵国的灭亡,县名又被改回,只在当时的墓碑上还留下了一点历史的遗痕。

  通检《三国志·魏书》、《晋书》、《魏书》、《北史》,鲁氏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极少,勃海鲁氏更是没有踪迹。这一情况直到唐朝也无改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举了各家大姓,但没有鲁姓的历史,鲁姓在从晋朝到唐朝这么三四百年里,明显不属于士族,而是属于庶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鲁潜到了五十五岁还在担任都尉,这是符合庶族的特征的。自从三国魏开始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士族无庶官,庶族无清职已经成为了制度。

  鲁潜在降赵之前,是驻守许昌的一个郡都尉,许昌是颍川郡的郡治,估计鲁潜担任的就是颍川都尉。那么,鲁潜降赵时的上司是谁呢?就是祖约,当时在晋朝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的哥哥是祖逖,祖逖就是“闻鸡起舞”中的那个人。祖逖北伐为晋收复黄河以南之地,鲁潜当为其部将。祖逖死后,晋朝任命祖约担任豫州刺史接替其兄的职位。但是这兄弟两人完全不一样,不久,祖约就将豫州刺史的治所从雍丘,撤退到寿春去了。而此时,石勒的部将石生占据着洛阳,可见,此时许昌成为了最前线。揆之当时,鲁潜必是祖逖的一名重要部将。

  还有一条资料也许可以帮助说明鲁潜确实是祖氏的部将。《晋书·戴洋传》记载,在鲁潜降赵的前两年,石勒领兵攻谯,祖约的部将鲁延要求追击,结果大败。之前已经提到,当时鲁姓之人史上留名之人,非常少。则我们大可以估计,这个鲁延,应当是鲁潜的子侄辈,甚至可能就是鲁潜送在祖约部中的质子。

  鲁潜的降赵,造成了东晋北方战线的全面动摇,这一年里,黄河与淮河之间的领土几乎全部丢光。鲁潜为什么要降赵呢?似乎也可以从史书记载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据史书记载,祖约在前线不求进取收复,反而从雍丘退到了寿春。而朝廷也对祖约报以不信任的态度,准备建设国防工事时,却把这个工事修在了祖约的后面,则不仅是防石赵,还防祖约叛变了。在此情况下,祖约于内斗自顾不瑕,许昌前线也无法顾及了。正好此时石赵于刘赵在河南展开决战,天平向石赵倾斜。石生驻军洛阳,于许昌近在咫尺,不攻许昌,只为西面还有刘曜。刘曜大军一破,则许昌自无自完之理,鲁潜举城降赵,于是晋朝北面防线全面崩溃。

结束语:

  《鲁潜墓志》出土近十年,对于鲁潜这个人的历史解读,则几乎没有什么人做过,从这里我们分析,鲁潜出身寒族,五十五岁的年龄了,还不得不在一线统兵作战。由于主帅与朝廷不合,加上主帅对前线的不重视,再加上历史形势的变化,鲁潜举城降赵,之后又过了二十年的无职无权的岁月,以高龄寿终正寝。鲁潜一生的大事,就在于他的降赵引起了晋朝北面防线的全面后退。但不成想的是,他的墓碑在一千六百多年后被挖了出来,由于他的墓志记载了曹操陵墓的所在位置的相关信息,从而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一个新闻人物。

 



[1] 白平:《<鲁潜墓志>发疑》,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0年8月29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8月30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24《鲁潜墓志》的历史解读——兼驳造伪论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awkward 在 2010/9/1 0:36:25 评价道:第1楼

    学习了。

  • anqing 在 2010/9/2 18:52:30 评价道:第2楼

    “宋永初二年太岁辛酉十一月乙巳朔。七日辛亥”,句号应去掉,这是古代十分常见的纪年月日之法。

  • 莫禮切 在 2010/9/19 8:58:30 评价道:第3楼

    “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前漏了一個“師”字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