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發:有關商與[工/口]方關係的甲骨刻辭之整理與研究
在 2010/12/21 3:23:03 发布

有關商與𢀛方關係的甲骨刻辭之整理與研究

(首發)

 

 

李發*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摘 要:甲骨卜辭所見方國眾多,戰爭頻仍。武丁時期與商有過戰爭的方國和地區達68個。其中,與𢀛方的戰爭最為顯著,經初步調查,這一相關卜辭達581版。董作賓、胡厚宣、陳夢家、李學勤、林小安、范毓周、彭裕商、王宇信先生有過相關論述,但限於時代較早,材料零散,所得結論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窮盡收錄有關商與𢀛方關係的甲骨刻辭,經整理排譜,對商與𢀛方戰爭持續的時間及𢀛方地望進行了更為詳盡的分析。文中認為,商與𢀛方戰爭至少持續三年;𢀛方也許是活動于殷商西部陝西、甘肅一帶的遊牧民族。

關鍵詞:甲骨刻辭 𢀛方 分類 排譜 時間 地望

 

𢀛方作為商代的重要方國,在武丁晚期,與商發生過多次戰爭,現有甲骨文材料中存在大量相關占卜記錄,經我們搜集整理,有581版含有“𢀛”的卜辭,除去可綴合、內容殘缺不能反映有效信息的卜辭之外,也應在500版以上。

前輩學者早已注意到𢀛方材料的重要性,對此作過探索研究。董作賓氏《殷曆譜》[1]下編卷九排出了武丁二十八至三十二共五年的干支,並對這五年中發生的田狩、伐下旨(即下危)、土方、𢀛方等重要事件進行了詳細排譜。

從理論上講,董氏的年譜排法有可吸取之處,只是要為書中二百餘條卜辭一一找到時間座標,自然難以週全。胡厚宣氏《殷代𢀛方考》曾有如下批評:

近人或以此等若干卜辭,一一編為年譜,必使每一缺年少月之卜辭,皆選其固定之年月日期。姑不論共和以前之年代,已屬幽渺難稽,就今日所發現之史料言,去可以考定之時期,尚茫乎其遠,即在甲骨文字之本身,亦絕難講得過去,此種憑空大膽之構思,諒為有識之士所不取也。[2]

天文學可以算出甲骨文中天象距今的時間,只是董氏所選之若干參考點的測察並非完全準確,由參考點推衍出其他譜系就值得懷疑了。陳夢家說:“武丁卜辭既無記年的,亦無如晚殷周祭的聯繫關係,所以以干支月名譜作日譜是不很穩妥的。”[3]我們在整理有關商與𢀛方關係之卜辭時可以吸收董氏按同文、同版、同事、對貞等排譜方法,將零散的卜辭圍繞某一關鍵字輾轉系聯,從而更有利於揭示關鍵事件,但要避免董氏闡發中的理想成分,盡量讓材料自圓其說。

《殷代𢀛方考》從討論“𢀛”字開始,對𢀛方的地理、出來、內侵、征伐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結論是:

*𢀛字,𢀛方為武丁時卜辭中最常見之一國。其地在殷之西方。𢀛方內侵,常至臿唐土諸地,又常征伐沚、戉、臿諸國,殷人為防禦𢀛方之內伐,乃就地而封沚、長、臿、戉等國為侯白。而由此諸地考之,𢀛方必在今山西省以西,則𢀛者,必為《大雅·阮共》之“共”,即𢀛方之地,必在今之陝北也。

胡氏著力于對𢀛方地理的考釋,並就𢀛方內侵之原因、內侵之禱告、征伐𢀛方之方略、統帥、士卒和征伐之時期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對於我們全面認識𢀛方,進一步研究𢀛方多所禆益。全文徵引有關𢀛方之卜辭326條,基本囊括了當時所見材料。但仍有一些疑問未能解決:

第一,胡文考察𢀛方之地望,主要憑藉𢀛方內侵之地名,如果這些地名的確定有可商之處,其結論便值得懷疑。第二,關於商與𢀛方之間戰爭持續的時間,胡文未曾提及。第三,對某些卜辭的釋讀有可商之處。第四,現已具備搜集更多有關𢀛方卜辭的條件,我們可以輾轉系聯為卜辭作排譜,再據排譜作適當的推測。

范毓周《殷代武丁時期的戰爭》[4]認為,商與𢀛方之間的戰爭是“武丁晚期規模頗大的一場戰爭,其持續時間至少橫跨三個年頭”,並以《易·既濟·九三》的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為證,又引《未濟·九四》的爻辭“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引李學勤先生《殷代地理簡論》的觀點,認為“高宗”即武丁,震字在三體石經中古文從“雨、目、戈、火”,沚震即“沚”,是沚地的侯伯[5]。因此,范文認為“土方、𢀛方後世或稱鬼方,而伐土方、𢀛方一戰或即是指高宗及震伐鬼方一戰”。

謂“𢀛方”為“鬼方,林義光最早說[6],《殷曆譜》亦然。從文字學角度講,𢀛即鬼不可信,且卜辭別有鬼字。羅琨先生《“高宗伐鬼方”史蹟考辨》專文分析了《周易》所言的“鬼方”非武丁時期的方國名,乃係西方之國的通稱[7]。此外,范文不同意董氏所排譜,自己又沒令人信服的依據就認為伐𢀛方橫跨三個年頭,亦難令人信從。

除上述三家就𢀛方問題作過較深入研究之外,陳夢家《綜述》第八章第五節“武丁時代的多方”有過相關論述,釋𢀛方為邛方[8];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第三章“殷代多方”認為𢀛方與土方“都是不甚強大的,它們對以上各地的侵擾所造成的損失是有限的”,“與殷代其他方國,如羌方、人方相比,𢀛方、土方是較弱小的。”[9]兩人之說未安,後文我們將有詳細的論述。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曾列舉三組卜辭,分別揭示了𢀛方對商諸侯國的進犯、商王對𢀛方的征伐,論述沒有展開[10]。另有幾篇論文,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王宇信《武丁期戰爭卜辭分期的嘗試》[11]都論及𢀛方問題,均爲舉例性質,未作深入探討。趙林、趙平安先生亦有論文討論[12],下文再作分析。

通過對有關材料的整理,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討論。

一、關於商與𢀛方關係的甲骨辭例之分佈

(一)𠂤小字類。僅見1片,即《合》8583[13]。辭例如下:

〔隹〕羌…方于…。/𢀛方來。

(二)典賓類。500餘片。占有關“𢀛方”卜辭總數的90%以上。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關於“𢀛方征商”,二是關於“商伐𢀛方”。

第一,𢀛方征商。主要關鍵詞有“𢀛[14]”(6369-6373)、“𢀛[15]”(D113B1758)、“𢀛方征”(584正甲[16]584反甲、6057正、6066反、60676068正、60696070正、60716072正、60736074)、“𢀛方出”(L43正、D112正、6057正、6078607940餘片)、“𢀛方(弗)𦎫”(Y543Y568Y569Y571B1845616161626163正、617861806354正、635563586359)、“𢀛方來(王逆伐)”(Y555B1853甲乙丙、5445正反、6090正、61976198619962008533)等。

第二,商征𢀛方。主要關鍵詞有“伐𢀛(方)”(262728…共200餘版)、“*𢀛方”(Y78Y5656293)、“征𢀛方”(63056306632363286329正、D356D360630763086309631063116312631363146315631663176318631963206321632263246325正、63266327反)、“乎視[17]𢀛方”(L168616761756193)、“乎望𢀛方”(546547548549550正、B178161016181正、61826185618661876188[18]618961906191[19]6192)、“乎目𢀛方”(Y556[20]61946195)、“*𢀛方”(633263336334正)、“𦎫𢀛方”(6337正、6338)、“戔𢀛方”(63356336)、“及𢀛方”(Y56663396340正、63416342)等。

(三)賓三類。凡見15片。主要關鍵詞有“𢀛方征”(6073607463528626)、“𢀛方出”(607860798584)、“𢀛凡”(6813)、“𢀛”(8586)、“往𢀛”(8589)、“𢀛”(6331)等。

(四)出類。僅見1片。即《合》24145:“丁酉卜,出,貞𢀛方。”時代在祖庚時期。

從有關辭例分類的角度看,只存在四類:𠂤小字類(1片)、典賓類(500餘片)、賓三類(15片)、出類(1片)。可見,商與𢀛方的戰爭主要在武丁晚期。

二、關於商與𢀛方戰爭持續的時間

關於商與𢀛方戰爭持續的時間,董作賓和范毓周兩先生均從不同角度討論過,認爲至少三年。我們利用如下可以系聯的事件來推測雙方戰爭持續的時間。

1.第一組事件:

丁卯卜爭貞翌辛未其𦎫𢀛方受又…………………【1

丁卯卜爭貞翌辛未其𦎫𢀛方受又…………………【2

丁卯卜㱿貞翌辛未令[𢀛][]…………………【3

[丁卯卜]㱿貞翌辛未令伐𢀛[方受]…………………【4

[丁卯]㱿貞翌辛未令伐𢀛方受[]…………………【5

[]辰卜㱿貞翌辛未令伐𢀛方受又一月…………………【6

辛未卜賓貞乎伐𢀛方受又一……………………【7

辛未卜㱿貞王勿逆伐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又]………【8

戊辰卜賓貞人乎往伐𢀛方…………………………【9】正

戊辰[]亘貞[]𢀛方……………………………【10

癸巳卜㱿[乎伐]𢀛方受又………………………【3

癸巳卜㱿人乎伐𢀛[][]……………………【4

癸巳卜㱿人乎伐𢀛[][]二告…………………【5

丙午卜㱿人三千乎[𢀛方受]……………………【3

[丙午卜㱿]三千乎伐𢀛方受[]…………………【4

[丙午卜㱿]人三千乎伐𢀛方受[]…………………【5

     []三千[]𢀛[]……………………【11

癸丑卜賓貞今至于丁巳追……………………………【7

□□卜㱿貞乎多𢀛方受又………………………【6

癸酉卜㱿貞乎多𢀛方受[]………………………【6

癸酉卜爭貞乎多𢀛[]…………………………【12

辛酉卜爭貞勿乎以多𢀛方弗其受又一…………………【13

    貞乎伐𢀛不玄冥……………………………【13

甲子卜貞勿乎多[𢀛]方弗其[]又…………………【14

   貞勿[]𢀛[]弗其[]……………………【14

   貞勿*乎望𢀛方其橐一………………………【13

   貞乎黍不其受□一二告………………………【13

甲子卜㱿貞乎伐𢀛方受[]…………………………【12

甲申卜㱿貞翌乙酉…乙酉,允………………………【12

丙午卜㱿貞翌丁未[中丁,易日]………………………【3

[丙午卜㱿]貞翌丁未中丁,易日………………………【4

壬申卜㱿貞于河匄𢀛方………………………………【8

丙寅婦示五屯.………………………【9】臼

貞不亦雨一二告不玄冥………………………【7

貞□亦□一      ………………………【7

1】(6337正)  【2】(6338)  【3】(6172) 【4】(6173)  【5】(6174)  【6】(540

7】(6232)  【8】(6203)  【9】(6177)  【10】(6246)  【11】(6176)  【12】(542

13】(547)  【14】【(545

這群卜辭以“辛未令伐𢀛方”(540)爲中心事件,然後根據《殷曆譜》同文異版、同版異文、同事異日、同日異事、面背相承、正反對貞的排譜方法,系聯出14版卜辭。

上揭卜辭可能反映了如下信息:第一,在武丁某年一月的辛未,商發動過討伐𢀛方的戰爭,戰爭前夕,分別在前四天的丁卯日、前三天的戊辰日請當時的著名貞人爭、㱿、賓等占卜是否“受又(佑)”。

第二,辛未作戰當天,從《合》6232有兆序“一”來看,不止一次占問是否“受又”。從《合》6203可以看出,曾占問商王不親自迎擊𢀛方是否不“受又”。從《合》540看出,辛未作戰的第三天癸酉,曾占問是否命令“多”去攻打𢀛方。與“乎多𢀛方”可以系聯的卜辭有《合》540542545547,這一組卜辭的干支是“癸酉-辛酉-甲子”,可見,這一次與𢀛方作戰持續的時間不會少於兩個月。

第三,從《合》61726173的辭例來看,由“人”到“人三千”,表明臨時徵集人數挺多,戰爭規模較大。從戰爭開始的“辛未”到“癸巳-丙午”有三十多天,也可說明持續時間很長。

第四,這次戰鬥結果應是商打敗了𢀛方,這可以從“今至于丁巳追”(6232)得以推斷。《合》6232共有兩條卜辭,一條記錄了戰爭開始的“辛未”日的情況,另一條則記錄的是距離戰爭開始43天的“癸丑”[21],占問是否在接下來的五天中追擊𢀛方,𢀛方可能戰敗逐漸回撤。戰爭能取得勝利,可能與上文分析的從干支“癸巳-丙午”臨時徵集人數增至“三千”有一定關係。當然,此處之“追”也許只是某一次戰役的結果。

2.第二组事件: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來艱乞至□日□□允來艱自西[]告曰𢀛方征于我奠…………………………【1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1

壬辰亦有來自[西臿乎告曰𢀛]征我奠[]…………【1

[]□□[告曰]𢀛征于我辰亦有來艱[]𢀛四邑………【2

□□[]□貞旬亡𡆥來艱自西臿告曰[]夾方四邑 十三月…【3】正

癸巳卜[爭貞旬]𡆥四日丙[][]來艱[自西臿]告曰□方 一………【4

[癸巳卜□貞旬亡𡆥][王占]㞢㣇來艱乞至六[日戊戌允來艱]宰在[□其□]1

癸亥卜[㱿]旬亡𡆥王占來艱六日[戊辰允]來艱[]𢀛[]………………【1

癸亥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五日丁卯王狩在車馬亦……………………【1

□□[]□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來艱……………………【3】正

[癸卯卜□貞旬亡𡆥]五日丁未允[]告曰𢀛方征于我三邑……………………【5

己亥卜賓貞翌庚子步戈人不橐 十三月……………………………【6

辛丑卜賓貞叀羽令以戈人伐𢀛 十三月……………………【6

□□[][貞旬亡]𡆥丙戌甗 二月………………………【3】正

友唐𢀛[]臿示昜戊申亦來自西告牛家…………【3】反

艱自西𢀛………………………………【7

艱自西………………………………………【8

 

1】(《拼集》295)  【2】(B1819)  【3】(6063正)  【4】(6064正)  【5】(6066反)

6】(Y564)  【7】(6062)  【8】(7102

這群卜辭以“𢀛方征我奠四邑”爲中心事件,系聯了8版,可反映如下信息:第一,卜辭有“十三月”和“二月”作為月份標記,經干支驗對【1】,可與第一群卜辭“一月”放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兩群卜辭可系聯在一起,反映的可能是同一次事件。這次與𢀛方作戰前後橫跨三月,正好證明第一群卜辭所作第二、第三點推論之不誤。

第二,兩群卜辭主要反映了至少于武丁某年十三月癸未、癸巳曾兩次從商的西部來襲,侵犯了奠,尤其是對夾方四邑造成過危害。可見,這次入侵規模超越往常,引起了戈化和臿的恐慌,二人相繼向商王報告𢀛方來襲。

第三,“十三月”見於兩版,從干支來看,可以含在一月之內,因此系聯在一起。按照“三年一閏、五年再閏”之法,表明商與𢀛方之間的戰爭經歷了一個閏年,應在三年左右。如果這兩版不在一月之內,分屬兩年,那麽商與𢀛方之間的戰爭至少經歷了五年。到底是三年左右還是至少五年?詳見下文的進一步推證。

3.第三組事件:

[]未卜爭貞王氣令………………………………【1

     貞叀今十月令……………………………【2

…延复行十月…………………………【2

壬申卜爭貞 ……………………………………【1

癸丑卜賓貞今芚商三……………………………【3

    貞勿商戠 三 …………………………【4

己未卜賓貞𢀛方其亦征三十一月………………………【3

    貞𢀛方不亦征………………………………【5

𢀛[][]勿饗十一月/王饗………………………【6

𢀛方出叀王饗……………………………【7

貞告𢀛方于上甲……………………………【7

貞告𢀛方于上甲……………………………【8

貞告𢀛方于上甲……………………………【9

𢀛[]上甲…………………………【10】正

  告于上甲…………………………………【11

貞告𢀛方于唐三……………………………【12

貞于唐告[𢀛]方……………………………【13

貞于唐告…………………………………【8

貞于唐告…………………………………【14

貞勿𢀛方于[]…………………………【15

[]大丁告𢀛[]…………………………【13

貞于大甲告𢀛方……………………………【16

[]大甲告𢀛[]…………………………【17

[][]告……………………………【9

貞于大甲告…………………………………【13

貞于大甲告𢀛方出…………………………【18

[于大]甲告𢀛[]………………………【19

𢀛方于祖乙………………………【20

于羌甲…………………………………【17

于祖丁…………………………………【17

𢀛[]于黃尹…………………………【18

告于黃尹………………………………【9

[]于黃尹告𢀛方…………………………【21

貞告𢀛方于…………………………………【22

貞勿于黃尹告二…………………………【22

 

貞于河告𢀛方………………………………【11

𢀛方于河匄………………………………【23

貞沚爯冊告于大甲…………………………【7

貞王比沚…………………………………【11

貞王勿比沚………………………………【8

貞王比沚…………………………………【8

令望乘……………………………………【14

比望乘……………………………………【14

取……………………………………【17

…………………………………【19】反

[]先…………………………………【20

貞不隹…………………………………【6

[]子卜賓貞气步伐𢀛方受又十二月……………………【24

戊子卜㱿貞匄𢀛方于一………………………………【25

丁未卜亘貞𢀛方出隹我𡆥一月小告一小告三小告 …………………【26

丁未卜賓貞勿令[]𢀛方………………………………【27

丁未卜賓貞勿令𢀛方弗其受又………………………【28

    貞叀[]𢀛[]……………………………【29

     叀乎伐𢀛[]………………………………【30

    貞叀[]𢀛…………………………………【31

丁未卜爭貞勿令以眾伐𢀛一…………………………【32

丁未卜爭貞勿令以眾伐𢀛二…………………………【33

貞王勿令以眾伐𢀛方…………………………【34

丁未卜㱿貞勿令𢀛弗其受[]一……………………【35

貞勿令𢀛弗其[]二……………………【36

戊申卜㱿貞勿隹王往一…………………………………【35

戊申卜㱿貞勿隹王往二…………………………………【36

辛亥卜㱿貞勿隹王往伐𢀛方一…………………………【37

    貞勿隹王往伐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一二告………【37

    貞叀王往伐𢀛…………………………………【31

      茲雨隹庚…………………………………【31

1】(4036) 【2】(4037) 【3】(6073) 【4】(18596) 【5】(6074) 【6】(6095) 【7】(6134)【8】(6135) 【9】(6137) 【10】(6136) 【11】(6133) 【12】(6138) 【13】(6139) 【14】(6148)【15】(6140) 【16】(6141) 【17】(6144) 【18】(6142) 【19】(6143) 【20】(6145) 【21】(6146)【22】(6147) 【23】(6152) 【24】(6292) 【25】(6154) 【26】(6091) 【27】(6296) 【28】(6297)【29】(6298) 【30】(6299) 【31】(6211) 【32】(26) 【33】(27) 【34】(28) 【35】(6294) 【36】(6295)【37】(6220

這群卜辭至少反映以下幾方面信息:第一,武丁某年十一月𢀛方可能又有蠢蠢欲動之心,因此,商王命貞人“賓”占問“𢀛方其亦征/𢀛方不亦征”。關於“亦”,胡厚宣先生讀作“夜”(《殷代𢀛方考》),楊樹達釋“亦”爲“又”(《積微居甲文說》),我們傾向於後種看法,有關理由請參看拙文《釋亦》(待刊)。從《合》6095一版來看,十一月果有𢀛方發兵,於是商王親自向神靈祈求保佑,並反復占卜,向先祖上甲、唐、大丁、大甲、祖乙、羌甲、祖丁乃至河神祈求平安。可見𢀛方來勢兇猛,令商王震怖。

第二,十二月戊子或之後短時期內,曾受令前去討伐𢀛方。

第三,戊子後二旬“丁未”曾請當時著名貞人㱿、爭、賓反復占問是否令率隊出征,接下來又在第二天“戊申”等日反復占問商王是否前往督陣,可見戰爭進展得也許不太順利,需要商王親自出征。

第四,作為重要將領,他的任命可能是此前十月實施的,這可從《合》40364037中窺見一斑。關於,當另文探討。

4.第四组事件:

[辛丑卜]爭貞曰𢀛方其凡于土[]𦎫允其𦎫四月……………………【1

辛丑卜爭貞曰𢀛方凡于土其𦎫允其𦎫四月……………………【2】正

       曰𢀛[][于土]𦎫……………………【3

□□[]□貞曰𢀛[于土其𦎫]允其……………………【4

[]丑卜㱿𢀛方其來王勿逆伐一/[]丑卜㱿貞靈妃不死一…………【5

辛丑卜㱿𢀛方其來[王勿]逆伐二/辛丑卜㱿貞靈妃不死二……………【6

辛丑卜㱿𢀛方其來王勿逆伐三/辛丑卜㱿貞靈妃不死三……………【7

辛丑卜㱿𢀛[方其來王勿逆伐]/辛丑卜㱿貞靈妃不死四……………【8

壬子卜賓貞𢀛方出王萑 五月一………………………【9】正

壬子卜㱿𢀛方出不隹我𡆥五月………………………【10】正

壬子卜㱿𢀛方出隹我𡆥…………………………【10】正

戊午卜賓貞王往萑…………………………………【11

     𢀛[]出不我𡆥………………………………【12

    貞𢀛方出隹我𡆥……………………………【13

       不隹我𡆥……………………………【13

     貞不允出……………………………………【13

       允出……………………………………【13

    貞𢀛方出王自饗受又五月………………………【1

           受□月………………………【3

□□[]𢀛方出帝………………………………【14】正

□□[]𢀛方出帝不隹……………………………【14】正

□□卜亘貞 五月…………………………………【14】正

□□卜亘貞 五月……………………………………【14】正

癸巳卜㱿[] …………………………………【14】正

癸巳卜㱿 …………………………………【14】正

庚子卜亘貞 一小告一小告…………………………【14】正

乙卯卜爭貞沚爯冊王比伐土方受……………………【10】正

貞王勿比沚三……………………………【10】正

/冊錄土方………………………【15】正

𢀛王比伐受[]…………………………【15】正

貞沚[]爯冊[]比伐[𢀛]……………………【16

[]爯冊王比伐𢀛[]………………………【17】正

貞沚爯冊[𢀛]𦎫卒王比受[]……………………【17】正

爯冊𢀛[]𦎫卒王比下上若受[我又]…………………【18

[]爯冊𢀛[][]𦎫卒王比受……………………【19

爯冊𢀛王比上下若受我[]………………………【20

𢀛[]王比………………………【21

爯冊𢀛[]王比我受[]/爯冊王…………………【22

壬辰卜㱿貞今者王*土方受[]………………………【2】正

癸巳卜㱿貞今者王*土方受[]………………………【2】正

[]庚其酘吉受又其隹壬不吉………………………【10】反

[王占]曰吉不………………………………………【17】反

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 一…………………………………【23】正

(癸未) 王占曰㞢㣇來艱乞至九日辛卯允來艱自北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23】反

癸巳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來艱乞至五日丁酉允[艱自]西沚告曰土方征于我東啚[]二邑𢀛方亦侵我西啚田………………【23】正

[]告曰土方[征于我東啚二邑𢀛]亦侵我西啚…………………【24

[癸巳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東啚二邑王步自[辛丑]壬寅王亦冬夕*…………………【23】反

癸巳卜永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來艱]隹丁五日丁酉允[來艱][]于我東鄙[□邑]二告三二告三………………………【25】正

癸卯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來艱五日丁未允來艱[圉六[]一…【23】正

[癸卯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來艱乞至七日己巳允來艱自西友角告曰𢀛方出侵我示田七十人五………………………【23】正

□□卜□[貞旬亡𡆥]五月 …………………………………【23】正

王占曰其有來艱…………………………【25】反

[]未卜㱿[]王勿逆伐𢀛[]下上弗若不我其受又六月三……【26】正

辛未卜㱿貞王勿逆伐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又]………………………【27

癸酉卜爭貞王勿逆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 一………………【28

癸酉卜爭貞王勿逆伐𢀛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又]三…………………【29

壬申卜㱿[]于河[𢀛]方………………………………【26】正

壬申卜㱿于河匄𢀛方…………………………………【27

       貞𢀛方于河匄…………………………………【30

1】(Y543) 【2】(6354) 【3】(6355) 【4】(6356) 【5】(6197) 【6】(6198) 【7】(6199)【8】(6200) 【9】(6096) 【10】(6087) 【11】(9591) 【12】(6085) 【13】(6086) 【14】(6093)【15】(6404) 【16】(6164) 【17】(6163) 【18】(6161) 【19】(6162) 【20】(6160) 【21】(6165)【22】(6166) 【23】(6057) 【24】(6059) 【25】(6058) 【26】(6204) 【27】(6203) 【28】(6201)【29】(6202) 【30】(6152

上揭卜辭至少可以反映如下信息:第一,武丁某年四月辛丑,𢀛方與土方聯合,騷擾“”地,規模可能不大,貞人㱿占問“商王不用去迎擊吧”。到五月壬子,𢀛方大舉來侵,商王親自“萑”(讀作“觀”),瞭解敵情;商王親自“饗”祭祖宗神靈,祈求授佑[22]。到六月,再次占問“商王不用去迎擊𢀛方吧”,同時向河神祈求保佑。此外,亦有占問是否“乍𡆥”,可見引起了王室的高度關注。

第二,從本群卜辭所在干支來看,辛丑在四月,壬子在五月,辛未、壬申、癸酉在六月,可以推斷這年的五月最多29天,從而可以有力反駁商代無大小月的說法。見下圖(雙線邊框屬於五月):

第三,能反映這次戰爭規模較大,還有一條證據:“人…”(《合》6093正),儘管這是一條殘辭,但至少可以表明當時商王僅靠王室之兵士是不夠的,需臨時“人”若干才可滿足用兵之需。

第四,《合》6057正面有五條卜辭,反面有兩條卜辭,其內容基本反映了土方、𢀛方共同對商發動了襲擊。其中一條殘辭,僅見“五月”,可以推測這次襲擊發生的大致時間,其干支和事類與“四月辛丑𢀛方凡”吻合,可相系聯。

第五,商王這次既要應對𢀛方入侵,同時也要派兵討伐土方。在四月辛丑之前近十天的壬辰、癸巳,王已*土方,到五月壬子大舉來侵之後的第四天乙卯,商王占問冊命沚,讓他與商王一同參戰,共同對付𢀛方與土方,可見𢀛方與土方的距離也許並不遙遠,他們方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商。

5.第五組事件:

□□卜㱿[𢀛][][]戉十月一二告…………………【1

己巳卜㱿𢀛方弗允戉十月三不玄黽……………………【2

戉十月…………………………【3

      𢀛戉……………………………………【4

己丑卜㱿貞令戉來曰戉𢀛方才十月一……………………【5

□丑卜㱿[]戉來[𢀛]方七月二 十月……………………【6

      貞戉弗其伐𢀛方     ………………………【7

貞戉弗其伐𢀛[]    ………………………【8

貞戉弗其[𢀛]    ………………………【9

[弗其][𢀛]   ………………………【10

1】(6370) 【2】(6371) 【3】(6372) 【4】(6369) 【5】(Y1179正) 【6】(6379正)【7】(6376) 【8】(6377) 【9】(6378) 【10】(6380

檢視拓片,《合》6379正“七月”作,釋文似正確無誤。但《英藏》1179正作“己丑卜,㱿貞:令戉來,曰戉𢀛方。才十月。一”,所卜事類與《合集》6379正相同,且兩辭卜兆相連,我們懷疑《合》6379的“”旁少刻一豎筆“”,當為“十”。產生這種懷疑並不是沒有根據,《合》637063716372所卜“𢀛方不會對戉有所災害吧”或“確實對戉有災害”,事件都發生在“十月”,應與《英藏》1179、《合》6379正所反映商王命令戉前來讓他去𢀛方的事件相關。從干支來看,“己丑”與“己巳”相隔兩旬,同在一月應無問題。

如果我們的推測不誤,那麽上述卜辭反映至少如下一些事實:武丁某年十月己巳,商王預料到𢀛方可能入侵戉,於是命㱿反復占問“𢀛方是否真會對戉帶來災難”,經過兩旬,商王再次命㱿占問是否讓戉前來聽令、討伐𢀛方,可見,𢀛方已進入戉地。

6.第六組事件:

甲申卜㱿貞勿乎帚妌以燕先三…………………………【1

甲申卜㱿貞勿乎帚妌以燕先于四…………………………【2

□□[]㱿貞乎帚妌以燕先 …………………………【3

      乎帚先……………………………………【4

乙酉卜㱿𢀛王其勿告于[]乙三………………………【1

乙酉卜㱿𢀛率伐不王其征,勿告于祖乙四…………………【2

□□[]㱿𢀛率伐不王告于祖乙其征匄又七月……………………【3

□□[]㱿𢀛率伐不王其征告于祖乙匄又…………………【3

𢀛勿告于祖乙……………………………【4

貞告𢀛方于祖乙…………………………………【4

𢀛…………………………………【5

𢀛 …………………………………【6

癸酉卜永貞旬亡𡆥 三 二告…………………………【7】正

癸未卜永貞旬亡𡆥七日己丑友化乎告曰𢀛方征于我奠七月……【7】正

1】(6344) 【2】(6345) 【3】(6347) 【4】(6349) 【5】(6350) 【6】(6351) 【7】(6068

上述有關𢀛方事件都發生在“七月”,第一件事涉及𢀛[23],從相關卜辭排譜可見時間是在七月的“乙酉”;第二件事涉及𢀛方侵擾商的奠[24],時間是七月的“己丑”。如果兩件事發生在同一月裏,就應理解為乙酉𢀛方採取防衛措施,五天后的己丑侵擾奠

7.從以上事件推測商與𢀛方之間戰爭持續的時間

第一二組事件可以系聯,上文已有說明,其時間發生在13-1-2月(A);第三組事件發生在10-11-12-1月(B);第四組事件發生在4-5月(C);第五組事件發生在10月(D);第六組事件發生在7月(E)。以下分別列出各組事件所涉干支:

第一二組事件(A)所呈現干支(第一組用斜體、第二組用下劃線標識,既有斜體又有下劃線表示兩組均見):

第三組事件(B):本組事件所見干支用斜體加粗表示,下同。

第四组事件(C):

第五组事件(D):

第六组事件(E):

對六組事件作干支驗對,BD相容,BE也相容,B已跨年,可以推斷BDE三組事件發生在兩年,CB可以相容,A不能與其中任何一個相容,從而表明ABCDE可能分屬於三年,也就是說商與𢀛方的戰爭至少在三個不同的年份裏發生過。這個結論雖與董、范氏的結論大體一致,但方法也許更穩妥些。

8.用夏含夷“微細斷代法”測算商與𢀛方戰爭持續時間

微細斷代法由夏含夷先生提出[25]。該方法認為,一條卜辭只要有干支和月份作為標記,就可以推出該月份所在年的一月一日的參數量(即干支區間),如果兩條或兩條以上卜辭所推出的一月一日所在干支區間相容,就可以說明它們所占事件可能發生在同一年,反之,就不會在同一年。

該方法有一個假設前提,即年曆按大小月相間排列,大月30天,小月29天。儘管從目前有關研究結論來看,殷曆是否按大小月相間排列還存有爭議[26],但微細斷代法仍可以為卜辭排譜提供一些參考。我們這裏不妨用這種方法測查一下上文我們推測的商與𢀛方戰爭所持續的時間。因篇幅所限,具體計算過程略去。

六組事件的一月一日的參數量列表如下:

 

 

上述六組事件的參數量ABF之間存在交集156-65,表示這三組事件可能發生在同一年,C-【1】(或C-【2】)與DE之間的交集是141,表示這三組事件發生在兩年,ABFCDE不相交,表示二者發生的事件不在同一年,綜上,表明六組事件至少發生於三年。正好與上文所推商與𢀛方戰爭持續時間相吻合。

三、關於𢀛方的地望

關於𢀛方的地望,前人做過較多的探索[27]。胡厚宣借助“地名系聯法”和“文獻印證法”,考證出沚在今山西南部汾水以東,長在今山西虞鄉縣附近,陝在今河南陝縣,方在今山西夏縣,鄭在今陝西華縣之北,臿當與陝、方、鄭相近,戉在今山西平陸東北,唐在今山西蒲州迤西及于聞喜,則𢀛方必在今山西以西陝西省之地。並得出結論說:“則𢀛者,必為《大雅·阮共》之“共”,即𢀛方之地,必在今之陝北也。”

胡氏按此去考察𢀛方地望,思路可行,但結論是否那麽週全呢?不妨作些驗證。第一,𢀛方在殷之西邊,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毋庸贅言。第二,胡氏認為與𢀛方發生關係的方國有:沚、長、臿、戉;與𢀛方發生關係的地名有:唐、土。據卜辭來看,所謂“唐”地,僅一例,即:□午卜,爭𢀛于唐。(續3.8.7=8588),且是殘辭,“唐”是否作為地名,需斟酌,暫不用。關於土的辭例也少,僅《合》3298612861296130正幾條,尚無法考釋其地望。以下就對前述方國,一一考辨。

1.關於沚的地望

拙文《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討論“方”的地望時已考察過沚的地望,大致可知其東有商,東北有土方,北有羌方,西有𢀛方,附近有,地望當在今山西南部。

2.關於長的地望

所謂“長”,胡厚宣先生所舉為《菁》2=《合》6057正和《續》3.40.2=《合》584正甲之“”。關於這個字形,《殷墟刻辭類纂》將其列入字頭(“微”的初文)下,該字頭收有如下一些異體:**等,後來學者們多有討論[28]。林澐先生將其分成三類,並同意陳世輝先生的看法,認為類字形當釋為“髟”,讀作“飄”;同意裘錫圭先生把*類字形看作“徵”字的初文;只同意把*類字形釋作“微”。這三種形體的演變軌跡看似各異,但仔細琢磨,卻嫌未安。首先,*類形體的字與類形體的字有互作的例子。還是來看著名的“四方風名”之卜辭,儘管有關問題,經胡厚宣先生論證[29],已為甲骨研究者所熟知,但依然有進一步引述的必要:

辛亥卜,內貞:帝于北方曰伏,風曰伇,年。

辛亥卜,內貞:帝于南方曰,風夷,年。

貞帝于東方曰析,風曰劦,年。

貞帝于西方曰彝,風曰年。(14295,師賓間類)

東方曰析風曰

南方曰因風曰

西方曰風曰彝。

[北方曰]伏風曰伇。(14294,典賓類)

茲將兩版的四方與四風作一比較:

有關東與北之方風名兩版相同,西方風名兩版顛倒了位置,南方風名兩版差異較大,據裘先生論述“夷”(14295)疑是“因”(14294)的音近訛字,又疑“夷”()即《說文》所謂“從反身”的“”字,“因”與“”音同[30],據此表明南方風名兩版也應是刻倒了位置,其他方風名要麽相同要麽顛倒,從而可證明是同一字之異寫。島邦男、彭邦炯也持這種觀點[31]。由此說明,*兩類字形內部有可互作之處。

第二,*兩類字形也可能是一字之異寫。如以下一組商代晚期黃組卜辭:

1)癸巳卜,在貞:王于射,往來無災。十冬。(36775

2)□卯[卜],在[貞]:王于□,[亡]災。(36776

3)癸□[卜],[在][貞]:[王]步[于]□,[亡災]。(36777

上揭三條卜辭中的圖片字顯系同一地名,林澐先生將(1)的圖片列為*類字形,將(3)的圖片列為類字形,可見*兩類字形也可說是一字之異寫。

第三,至於*應為一字,基本一致認可。彭邦炯曾引用島邦男《綜類》來說明這個問題[32]:甲骨文中的字,有時下加寫作,《合》3333有對貞的“侯”與“侯”。

第四,*也應為一字。兩字形之差異在於有無,《綜類》第586頁附有為同一字例,兩字形同版,出自《甲》641=27310,屬無名組),顯系一字。

胡厚宣先生最早釋即微,謂“《堯典》言‘鳥獸希革’,希微義近”,又謂“南風曰即微,風暖則微矣”。楊樹達先生說:“南方之風曰,胡君讀為微,字形甚合。獨曰風暖則微,又引《堯典》‘鳥獸希革’,謂希微義近,則似非是。今謂當讀為豈。”[33]並引《詩經》《爾雅》《呂氏春秋》《淮南子》相證。按:楊說可從。林澐先生認為當如陳世輝釋作“髟”,《說文》:“髟,長髮猋猋也。”《詩經·卷阿》有“飄風自南”得到證明。發按:如只針對“南方風曰某”(14294)而言,可以作這樣的推論,但將前舉兩版四方風名卜辭進行對比後發現,另一版的南方曰該如何釋讀,很明顯,兩字應相同,但林先生將其歸為*類,釋作“微”,如此,則割裂了兩版之間的聯繫。

其實,三類字形都應是*的變體,徑可釋作微,在卜辭中多作地名,如:

4)在。(767反,賓一類)

5)貞:叀乎(呼)往于*。(5478正,典賓類)

6)丁巳卜,㱿貞:乎𠂤盤往于W956,典賓類)

7)貞:不其受年。二告(9791正,𠂤賓間類)

8其受年。(9791反,𠂤賓間類)

該字在第(4)至(6)條卜辭中置於介詞“在”“于”之後,顯然表示地點;(7)(8)兩條卜辭正反對貞,也是甲骨文中常見的卜年辭,這主要反映了商與該地的關係密切,其是否豐收將直接影響到商的國家利益。

殷周時期,以地為氏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該地的首領以其為氏,如“戈□”“友角”“友唐”“*友化”。辭例如下:

9)癸未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其來艱。乞至□日□□,允來艱自西,戈□告曰:𢀛方征于我奠。(584正,典賓類)

10[癸卯卜,㱿貞:旬亡𡆥]王占曰:㞢㣇,其來艱。乞至七日己巳,允來艱自西,友角告曰:𢀛方出,侵我示田,七十人五。(6057正,典賓類)

11友唐𢀛[]臿示昜。戊申亦來自西,告牛家。6063反,典賓類)

12)癸未卜,永貞:旬亡𡆥。七日己丑,*友化乎(呼)告曰:𢀛方征于我奠。七月(6068正,典賓類)

該地首領被商王封為伯,如:

13)貞:勿取白(伯)。二告/貞:乎(呼)取白(伯)。(6987正,賓三)

14)壬子卜,貞:亡疾。(20084𠂤小字類)

據此,可將《類纂》所列字形之間的關係圖示如下:

關於*字,過去一般釋作“長”,如《殷曆譜》、《殷代𢀛方考》,也有釋作“”,即“”,讀作“澀”,如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34]。饒宗頤先生謂:“舊釋為長,按與實為一字,四方風名‘南方曰”(京津428),字亦作(拾掇二158=14294)可證當釋,間或益止作(續編5.10.1=584),石鼓文‘微’作,其中所從與此同。”[35]饒氏所釋甚是。

*三種形體都可以隸定作可以隸定作可以隸定作,古文字中“止”與“彳”常通用,故又可以作,無論還是,都應是微的初文。史牆盤作,石鼓文作,《說文》小篆作,《老子》甲本作,《北海相景君銘》作,《趙寬碑》作,其字形發展可謂一脈相承[36]

胡厚宣先生將誤釋作“長”,懷疑即“張”,認為是張楊城,又名東張城,在虞鄉縣西北四十里[37]。字釋錯誤,地望考釋就不可信了。

文獻中有地名“微”。《尚書·微子》:“微子。”孔安國傳:“微,圻內國名。子,爵。”孔穎達疏:“微國在圻內,先儒相傳以為然。鄭玄以為微與箕俱在圻內,孔雖不言箕,亦當在圻內也。”[38]《尚書地理今釋》:“微,孔安國傳:‘微,圻內國名。’《寰宇記》云:‘微子城在潞東北,今山西潞安府潞城縣東北十五裏有微子鎮,即故城也。’”[39]《山西通志》卷十九《山川》潞安府潞城縣:“微子嶺在(潞安)縣東北二十里,高二里,袤十里,盤踞二十五里,上有三廟,下有微子村,相傳微子封此。”[40]《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博州聊城縣:“微子城,紂之庶兄封邑于此,故有城存。”[41]發按:潞城在今山西長治東北五十里。商亡後,微子受武王封于宋,事見《史記·宋微子世家》。《春秋地理考實》卷四《列國興廢説》:“宋,子姓,公爵,出自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啟,食采於微,謂之微子。周武王誅紂,立其子武庚,武庚以三監畔,成王誅之,乃更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禮樂車服悉如商舊,作賓王家。《漢地理志》:‘梁國睢陽縣,故宋國微子所封,今歸徳府商丘縣是也。’”[42]發按:梁國睢陽縣,即今河南商丘市。《詩地理考》卷五:“武王伐紂,乃以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封紂兄微子啟為宋公,代武庚為商後,其封域在《禹貢》徐州泗濱西及豫州盟豬之野。”[43]發按:徐州泗濱西及豫州盟豬之野當在殷商之東南,大概在今河南東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四省交界之地。准此,微子之名來自采邑之名“微”,在山西潞城一帶,即今長治東北,武王滅商以後,封微子于宋,管理商之遺民,宋地在今河南東部。故微子始有采邑在西,又有封地在東,不過時代不同罷了。正是如此,才讓人費解,饒宗頤先生謂《天壤》五九、《屯乙》四六五三、《金璋》五零七、《屯甲》二二五八、《珠》二九三、《屯乙》六五五“俱為地名之證。即微,《微子之命》鄭注曰:‘微,采地名。’在山東泰安,與此之微是否同地,尚難遽定。”[44]饒氏將微子受武王之封地與當初的采邑混同起來,故產生了這一疑惑。

3.關於臿的地望

所謂臿,其字形作等,王襄釋為“關”篆文作“”,並引段氏注《說文》“許書無此字,而送朕皆用為聲,此亦許書奪漏之一也”(《簠考·地望》七頁上)。孫海波《甲骨文編》、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字頭1038之按語、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並從之。魯實先亦從之,並進而指出“(發按:即朕,篆文字形作)之為字乃從舟從弁以會意,舟以象其履,弁以示其冠,冠履者一人之服,故於自稱為小名”,故釋為“弁”(《新詮》之二,《東海學報》三卷一期三九至七二頁)。楊樹達釋為“滕”(《積微居甲文說·釋宗》卷下五二頁)。郭沫若釋為“撞”,與舂、沖同(《甲研·釋挈》一頁)。諸家之說均欠安,獨張秉權先生釋“臿”甚獲我心(《卜辭臿化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二十九本),李孝定先生從之(《集釋》二四一四頁)[45]。陳年福先生亦釋為臿,認為是“插”“鍤”等字的初文[46]。張先生已將臿之字形分析得很清楚了,此不贅言。

臿應是一個地名,有“于臿”“往臿”“臿受年”等用法,分別可見《合》5536319819791正反,卜辭中也有“臿方”“臿某方”的記錄,限於篇幅,當另文探討。因地為氏的首領叫臿化,有時也簡稱臿,如:

1)貞:臿化其𡆥。(151正)

2)貞:臿亡疾。(13743

因臿地臣服于商,其首領受商封為官,卜辭中有射臿,也許是善射之官,如:

3)乙酉卜,貞:射臿獲羌。(165

饒宗頤氏謂:“按臿為射官,故稱‘射臿’,此冠官名於人名前之例。”[47]姚孝遂、趙誠也說:“……此處‘臿’為名氏,‘射’為職官名。”[48]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

臿之地望如何?胡厚宣先生據以下卜辭作了適當的推測:

4)[癸巳卜,爭]貞:旬亡𡆥。[四日丙申]允來艱自西,臿告曰:[𢀛方],夾、方、四邑,十三月。(6063=1182

5壬辰亦有來自[西][臿乎告曰:𢀛]征我奠,[]。(584反甲)

這兩條卜辭反映出臿與奠及,夾、方、四邑相隔不遠,因此,從考察鄰近地區來推測臿的地望是可行的。胡先生認為,奠即鄭,系周宣王弟鄭桓公采邑,據《括地志》,鄭故城在華州鄭縣西北三里,即今陝西華縣之北也;夾即陝,今河南陝縣;方即房,在今山西夏縣。由此,胡先生認為,臿當與這幾處地方相近。可是,奠雖在卜辭中可作地名,但未必是後來鄭桓公采邑之所在,裘錫圭先生認為它另有所指:

殷墟卜辭中常見用為動詞的“奠”字。有些“奠”字用“置祭”的本義,多數“奠”字的意義已由對祭品或其他東西的放置引申為對人的安置。……商王往往將被商人戰敗的國族或其他臣服國族的一部或全部,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地區內。這種人便稱為“奠”,奠置他們的地方也可以稱奠。[49]

先生提出這種看法也是有根據的,董作賓《帚矛說》中說:“奠…假為甸…奠之用,略同於郊鄙,可知當即‘郭外曰郊,郊外曰甸’之甸,為王城郊外之地。”[50]陳夢家《綜述》中也將“我奠受年”之語中的“奠”讀為郊甸之“甸”,並引用了關於“邦內甸服”的文獻,他還認為西周銅器免簠、師晨鼎的“奠”也應讀作“甸”[51]。郭沫若《〈〉銘考釋》將“錫奠七伯”的奠讀為“甸”,認為“即《君奭篇》‘小臣屏(並)侯甸’之甸,亦即所謂甸人”[52]。楊寬《試論西周春秋間的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認為師晨鼎的“奠人”“當讀為‘甸人’,即相當於《周禮》的‘遂人’”[53]。此外,王貴民先生認為,卜辭中的“奠”“不是一個專有地名而是一種地區,那就是王畿之‘甸’”,甸的任務“和周代的甸服及其甸人或甸師的職掌內容相近”[54]

如果真如裘先生所說,憑藉奠去考察臿是不行的。但從陝、方去推測,也可以說臿地可能在今河南、陝西、山西交界一帶。

綜上,我們知道,𢀛方侵犯過的方國有沚、微、臿、戉等。沚與土方、、馬方、戉、羌方等方國發生過聯繫,相距不遠,其地在山西南部;微在山西潞城;臿與陝、方等地有關係,其地在陝西、山西、河南交界一帶。以此看來,𢀛方所侵之地主要集中於陝西、山西、河南交界一帶。當時,周方國處於岐山,在陝西渭河流域,據胡厚宣先生推測,𢀛方處於陝西北部,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那麽精確,畢竟,這一帶可能也會是羌方、馬方的領地,按說𢀛方的勢力既然很強大,敢於屢次騷擾商之邊邑,其地也會隨洛河、涇河延及西北甘肅地區。

胡厚宣先生進而推測共即𢀛方之國,結論可能未必正確。王應麟《詩地理考》卷四:“張氏曰:‘阮,國名。共,阮國之地名。皆在今涇州,今有共池即共也。’《氏族略》:‘阮,商諸侯國,在岐渭之間。’鄭氏曰:‘阮也,徂也,共也,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55]共國處於岐渭之間,涇州一帶,不過是周方邊上的一個小國而已,力量未必能夠達到可以經常騷擾當時國力最強的商。故處於陝甘一帶力量又比較大的𢀛方,我們寧可認為它是一行蹤不定的遊牧民族為安。徐南洲釋𢀛為胡[56],雖其釋字難以信從,但認為𢀛方是少數民族卻值得考慮。

之所以認為𢀛可能是行蹤不定的遊牧民族,主要基於這樣的考慮:第一,有關𢀛方的卜辭主要是典賓類,時代即武丁晚期[57]。其後,出組僅一例(24145)。原因無非有兩種:一是被商滅了;二是被商打跑了。從前面的論述來看,𢀛的力量強大,給商造成過極大的威脅,被商滅掉的可能性極小。如果是行蹤不定的遊牧民族西遷就好解釋了。第二,如果𢀛方是一地望清楚,居有定所的方國的話,它的歷史、它的文化不可能不在以後的文獻或出土實物中得到反映。但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此外,我們還有兩條證據可證“𢀛”可能爲少數民族:

第一,趙林先生曾引用馮家昇《匈奴民族及其文化》一文討論“胡”的讀音:

“胡”者匈奴之自稱,何以知之?曰單于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即爲例證。大抵“胡”係“匈奴”之急讀,皆其自稱之辭。其義已由“胡者天之驕子”一句而知之;今試就土耳其、蒙古、通古斯語族中,尋求其語源。

今土耳其語族中Turk語“人”曰Kun,Kunen

        Woghul語“人”曰Kum,Khum,Kum

        匈牙利語“人”曰Kun

蒙古語族中之Khalk語“人”曰Kun

       Kalmuk語“人”曰Kun,Ku

       Dakhur語“人”曰Khun,Ku

        Burjat語“人”曰Khung,Kung,Kun

所謂KuKunKhun正爲“胡”之對音,其義爲“人”。尋求“胡者天之驕子”之義,正如猶太人自命爲上帝之選民。[58]

趙林先生說:“按𢀛讀若工,根據高本漢,工的古音今音皆爲Kung。工的讀音與匈奴語中‘人’(即匈奴人所自稱的‘胡’)的讀音相同。……按工字的音讀與Burjat語‘人’之音讀竟完全相同,換言之,𢀛便是‘胡’,便是匈奴。”[59]

第二,趙平安先生從金文、璽印、馬王堆帛書中找出“曷”或從“曷”的一些字,據此認為“𢀛”應釋作“曷”,即晉世崛起的“羯”[60]。是否應釋作“曷”尚需進一步論證,但把它看作少數民族卻是可以信從的。

 

附一本文引書簡稱

《甲骨文合集》-《合》;《英國所藏甲骨集》-《英藏》;《甲骨拼合集》-《拼集》

附二拓片號前字母所代表書名(來自《甲骨文合集》的拓片一般不標書名)

B-《甲骨文合集補編》;

Y-《英國所藏甲骨集》;

D-《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L-《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

W-《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T-《小屯南地甲骨》。

 



*本文是筆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骨军事刻辞的分期分类排谱、整理与研究”(10XZS00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商代甲骨军事卜辞语言研究”(09YJC740059)的階段性成果,是筆者博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寫作中得到導師喻遂生教授的悉心指導,全文得到馮時先生、部分內容得到羅琨先生的審閱並指正,“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海大學,201011)上李宗焜、趙林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謹此一並鳴謝。文中錯誤概有作者本人負責。

[1]董作賓:《殷曆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11月;又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一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月。

[2]胡厚宣:《殷代𢀛方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二冊,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年;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月。

[3]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269頁,中華書局,1988年重印。

[4]范毓周:《殷代武丁時期的戰爭》,載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又《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5]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第75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

[6]林義光:《𢀛方黎國並見卜辭說》,《國學叢編》一期二冊,轉引自《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721頁。

[7]羅琨:《“高宗伐鬼方”史蹟考辨》,載《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273-274頁,中華書局,1988年重印。

[9]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第64頁,科學出版社,1959年。

[10]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第138-14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1]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王宇信:《武丁期戰爭卜辭分期的嘗試》,《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兩篇文章均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27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12]趙林:《商代的羌人與匈奴》,國立政治大學邊政出版社,1985年。趙平安:《甲骨文“”即“曷”字說——兼談“羯”的族源》,原載《揖芬輯——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又載《國際中國學研究》第5輯,韓國中國學會,2002年;又收入作者《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第6576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

[13]黃天樹先生也視其爲𠂤小字類,參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第128頁,科學出版社,2007年。

[14]戉在武丁中期賓一類卜辭中還與商爲敵,受到過雀等率兵征伐(6952正),到晚期典賓類卜辭已反映出同商友好,代表商參加對𢀛的征伐(6376-6380)。因此,戉受到𢀛方的侵擾也視爲對商的入侵。

[15]這裏“我”是人稱代詞,非方國名,因爲原句爲“𢀛方不我”,與先秦漢語中大量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相同。

[16]584正甲+9498+7143+D0571b+B5597,《甲骨拼合集》第295則,學苑出版社,2010年。

[17]從裘錫圭先生釋“”作“視”。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原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後經追記,發表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2),2008510

[18]6188=B02026

[19]6191+2987,參考B3932正遙綴。

[20]Y556=39865

[21]筆者的同事鄧飛先生經過窮盡統計殷墟甲骨所有含干支的卜辭後認爲:干支類時間與占卜時間同時屬於一個完整的60干支計日系統之中,而不會涉及到下一輪60干支計日系統。詳參氏著《殷商甲骨卜辞中“干支类”时间的指称研究》,待刊。我們認爲,此“癸丑”不在下一甲子,即103天之後,因爲占卜者應該是默認在同一甲子之中,如果超出了一個甲子,會以月份區分。

[22]《拼集》130(即《合》5240+8538):“貞𢀛方其來王自鄉。”黃天樹先生認爲“自鄉”即“自向”,是卜問𢀛方來犯,是否由王親自迎戰。但我們似乎也可以認爲是卜問𢀛方來犯,是否由王親自“饗”祭祖宗神靈,祈求授佑。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序》,學苑出版社,2010年。

[23]該字唐蘭先生釋“還”,見《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第六十一片,胡厚宣氏《殷代𢀛方考》從之。我們認爲當釋作“衛”,有關理由可參筆者的博士論文《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第五章“軍事動詞”有考辨。

[24]奠,胡厚宣先生讀作“鄭”,詳參《殷代𢀛方考》;裘錫圭先生認為是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詳參《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六十四本三分,1993年;又載于《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15-22頁。,胡厚宣讀作“豐”,但兩字構形不同,恐怕不確。

[25]夏安夷:《殷墟卜辭的微細斷代法——以武丁時代的一次戰役為例》,《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台中研院史語所,1998。又《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六冊,202205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又收入夏含夷《古史異觀》,第193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臺灣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第192193頁也有介紹。其具體推算方法,也可參閱筆者的博士論文《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第一章“武丁時期的戰爭”。

[26]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第299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又《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二冊181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27]因篇幅所限,此不贅引。詳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720-728頁,中華書局,1996年。

[28]詳參林沄《釋史牆盤銘中的“逖虘髟”》,原載《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輯,三秦出版社,1994年;又載于《林沄學術文集》,第17418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林沄《說飄風》,原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又載于《林沄學術文集》,第3034頁。

[29]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冊第369381頁,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年;又《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第53頁,19561期。

[30]裘錫圭:《釋南方名》,《古文字論集》第51頁,中華書局,1992年。

[31]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附《通用·假借·同義用例》,第584頁,汲古書院,1967年。彭邦炯:《從商的竹國論及商代北方諸氏》,《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彭先生釋作“長”,卻是我們所不同意的。

[32]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第581頁,汲古書院,1967年。彭邦炯:《從商的竹國論及商代北方諸氏》,《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3]楊樹達:《甲骨文中四方風名與神名》,《積微居甲文說》卷下第8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4]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第244頁,中華書局,1989年。

[35]胡氏與饒氏的觀點參《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第72頁,中華書局,1996年。

[36]字形采自《漢語大字典》(三卷本)上冊,第837頁,1990年。

[37]胡厚宣:《殷代𢀛方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二冊,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年;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第252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6月。

[38]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標點本)第26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9][清]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叢書集成初編》,第89頁,中華書局,1985年。

[40]《山西通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42),第617頁,1983年。

[41][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69),第456頁,1986年。

[42][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81),第325-326頁,1986年。

[43][清]王應麟:《詩地理考》,《叢書集成初編》(3046),第251頁,中華書局,1985年。

[44]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第594-595頁,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45]上引觀點均可參《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第979-985頁。

[46]陳年福:《甲骨文詞義疏證》第31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7]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第591頁,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48]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24頁,中華書局,1985年。

[49]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659頁,1993年;又載于《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15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50]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第2冊644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51]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324頁,中華書局,1988年重印。

[52]郭沫若:《文史論集》第310頁,人民出版社,1961年。

[53]楊寬:《古史新探》第157頁,中華書局,1965年。

[54]王貴民:《就甲骨文所見試說商代的王室田莊》,《中國史研究》1980370頁。

[55][清]王應麟:《詩地理考》,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046)第185頁,中華書局,1985年。

[56]徐南洲:《“𢀛”字門外談》,原載《考古與文物》19873期;又《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42頁。

[57]請參上文關於𢀛方的辭例分佈。另參林小安:《再論“歷組卜辭”的時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1期11頁。關於卜辭分類所反映的時代,亦可參看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科學出版社,2007年。

[58]馮家昇:《匈奴民族及其文化》,《禹貢》半月刊第22-23頁,第七卷,第五期,1937年,轉引自趙林《商代的羌人與匈奴》第62-63頁,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出版,1985年。

[59]趙林:《商代的羌人與匈奴》第62-63頁,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出版,1985年。

[60]趙平安:《甲骨文“*”即“曷”字說——兼談“羯”的族源》,原載《揖芬輯——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又載《國際中國學研究》第5輯,韓國中國學會,2002年;又收入作者《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第6576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



本文為提交“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海大學,2010年11月)論文。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2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0765有關商與𢀛方關係的甲骨刻辭之整理與研究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战国时代 在 2010/12/21 11:25:09 评价道:第1楼

    所謂臿,其字形作等,王襄釋為“關”篆文作“”,並引段氏注《說文》“許書無此字,而送朕皆用為聲,此亦許書奪漏之一也”(《簠考·地望》七頁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襄釋為“關”篆文作“”,這個繁簡錯誤…………

  • jiaguwen1899 在 2010/12/22 0:27:09 评价道:第2楼

    文中说:

    但將前舉兩版四方風名卜辭進行對比後發現,另一版的南方曰 該如何釋讀,很明顯,兩字應相同,但先生將其歸為 類,釋作“微”,如此,則割裂了兩版之間的聯繫。

     

    南方风名的两种字形,先生后来在《说飘风》中已经对之前自己认为其中一种字形是“微”作了订正,认为都是髟。

  • 虎夷 在 2010/12/23 23:25:26 评价道:第3楼

    本文引用《詩地理考》卷五:“武王伐紂,乃以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封紂兄微子啟為宋公,代武庚為商後,其封域在《禹貢》徐州泗濱西及豫州盟豬之野。”以此解释说明微的方位,这是准确的话,与微发生战争的工口方也只能在这一带,最后怎么又结论为可能是行蹤不定的遊牧民族?夷人就没有这种可能吗?武丁时期的西部边鄙究竟在什么地方?真的是在陕甘一带吗?这个已成定论的结论,真的值得探讨探讨。封微的徐州滨泗一带可是殷商东土。

  • 云间 在 2010/12/24 12:46:51 评价道:第4楼

    牧誓出现过微,后来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这个古国。

    另外,士山盘里的诸家读为惩治的惩,我以为可能也是微。

    微子是灭商以前的地名,与宋关系不大。

  • lifae103 在 2010/12/26 22:54:17 评价道:第5楼

    战国时代:

    所謂臿,其字形作等,王襄釋為“關”篆文作“”,並引段氏注《說文》“許書無此字,而送朕皆用為聲,此亦許書奪漏之一也”(《簠考·地望》七頁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襄釋為“關”篆文作“”,這個繁簡錯誤…………

    many thanks.

  • lifae103 在 2010/12/28 8:38:12 评价道:第6楼

    感謝各位同道關注!某些問題我們需要繼續研究並加以討論。

    另文中所舉師小字類有一片,拓片號《合》8583當爲6353,抄錄失誤,謹此深表歉意。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