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成果發佈暨出版座談會舉行
在 2011/1/5 15:06:55 发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成果發佈暨出版座談會舉行

 

  15日上午,備受學術界矚目的清華簡首批成果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在清華大學主樓發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整理報告主編李學勤教授介紹了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我中心裘錫圭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教授、上海文藝集團董事長張曉敏先生、中西書局常務副總經理秦志華先生以及清華大學謝維和副校長分別發表講話。

说明: 
http://news.tsinghua.edu.cn/../pic/2011/01/05/1huichang.jpg

發佈會現場

说明: 
http://news.tsinghua.edu.cn/../pic/2011/01/05/2lixueqin.jpg

李學勤教授介紹該成果的價值

说明: 
http://news.tsinghua.edu.cn/../pic/2011/01/05/3.jpg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出版,是向即將到來的清華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清華簡再現了失傳2000多年的文化典籍,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採編自“清華新聞網”: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 id=24523&home=1

 

 

 

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介紹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國竹簡。據整理統計,竹簡數量(含殘片)約2500枚,其內容多爲經、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將會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産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領銜的團隊已初步整理出60餘篇文獻,總共計劃出版15輯整理報告。首批整理研究成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已于2010年12月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正式出版。該輯共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獻。全書刊印有竹簡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圖版,放大2倍的文字圖版,以及釋文、注釋和字形表等。其主要內容、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清華簡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前八篇都屬于《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尚書》是研究先秦歷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彙編,傳說孔子選編的《尚書》有百篇之多,但經秦代焚書,大多失傳。漢初濟南伏生只傳28篇,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末(或說武帝時)曲阜孔壁發現《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了16篇,後又佚失。又有杜林在西州得到的“漆書”本,也亡失了。從那時兩千年來,清華簡是首次發現《尚書》以及類似的典籍。清華簡中還有性質類于《尚書》的前人未見的文獻,如本輯所收《保訓》一篇,是焚書以來從來沒有人知道的。簡文講述周文王臨終前對其子武王的遺言,提到堯舜和商朝先祖上甲微的傳說,其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學意義。與《尚書》類似的文獻,根據初步整理,預計清華簡中還有十餘篇,也將陸續公布。
  (二)清華簡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現存《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裏有據說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書》,經過宋代以來許多學者研究,已論定是後人僞本,但直到現在還有學者爲之翻案。清華簡中真古文《尚書》的出現,有助于解决這方面的論爭。清華簡還證實了傳世《逸周書》中一些篇是可與《尚書》比肩的重要文獻。如《皇門》、《祭公》兩篇,保存良好,《皇門》記載了周公訓誡群臣獻言薦賢、助己治國的相關內容;《祭公》是周穆王時大臣祭公謀父臨終的囑托。這兩篇均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字古奧,很多地方可以與金文相對照,將其與傳世本對讀,可以糾正傳世本中的許多問題。
  (三)清華簡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清華簡《耆夜》一篇,記載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即黎國)得勝回到周都後,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參加者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詩的內容均見載于簡文。該篇與《尚書·商書》的《西伯戡黎》相關,幷糾正了《尚書大傳》、《史記》以爲伐黎爲文王時事的說法。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其中周公的一首詩竟然與現在《詩·唐風》中的《蟋蟀》一詩有密切關係,更是出人意料。
  (四)清華簡復原了楚國歷史及歷史地理。清華簡《楚居》一篇,竹簡長度將近半米,是清華簡中最長的。該篇非常詳細地叙述了歷代楚君的世系及居處建都之地,從傳說中楚的始祖季連開始,一直講到戰國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舉列世建都的地點以及遷徙的原因。其中許多地名可與已發現的楚簡聯繫對照,爲楚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綫索,必將推動楚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
  (五)清華簡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收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九篇文獻,都是以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字書寫的,具有特殊的結構風格。其中《金縢》、《皇門》、《祭公》等有傳世本可相對照,對于推進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可以新識出一系列楚文字。而書末所附字形表,收錄了本輯中所有簡文字形,更極大地方便了研究者檢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出版,是向即將到來的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清華簡再現了失傳2000多年的文化典籍,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2月版,定價900元。資料來源:中西書局。)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