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十三
在 2011/1/8 12:44:08 发布

佔畢隨錄之十三 

(首發)

 

單育辰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一、清華《程寤》簡7“隹(雖)容納棘,抑【7】欲惟柏。”

“ 容”前之“隹”應讀爲“雖”。

 

二、清華《金縢》簡11:“ 王捕書以泣”

“ 捕”,整理者讀爲“布”,復旦讀書會讀爲“搏”或“把”, [1] 按,應讀爲“把”,捕,並紐魚部;把,幫紐魚部,二字古音至近。如包山簡中的“郙”,李學勤先生釋爲“巴” ,甚確。[2] “把”有握、持之義,如《逸周書·克殷》“ 周公把大鉞”、《說苑·雜事第二》“不知公子王孫,左把彈,右攝丸”、《戰國策·燕策·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章》“臣左手把其袖” 等。

 

三、清華《皇門》簡8+9: “我王訪良言於是【8】人,斯乃非休德以應,乃維乍區以答,俾王之無依無助。”

“ 乍區”,整理者讀爲“詐詬”,並引《廣韻·侯韻》訓“詬”爲“巧言”(第169頁)。然“詬 ”典籍中多作辱罵的意思,訓“詬,巧言”只見於《廣韻》,時代甚晚,且不可信。[3] “乍區”仍應從文獻讀爲“作誣”。區,溪紐侯部;誣,明紐魚部,侯部與魚部相通之例甚多,故二字古音相近可通。當然,“乍區”讀爲“詐誣”也未嘗不可。

 

四、清華《皇門》簡13:既告汝元德之行,譬如(舫)舟,輔余于險,營余于濟。

舟”,整理者認爲“舟”是掌船的意思,又說“字從舟,或專指掌船”(第171頁);復旦讀書會讀爲“主舟”。[4] 但當“掌管、掌握”意的“主”在先秦兩漢典籍中並不和“舟”、“船”連用,且“掌船”與險並無直接的邏輯關係。“主舟”用在句中很別扭。

按,“”字應和《鄂君啓舟節》(《集成》 12113)中的“”爲一字,二字除右上的“大”形或省或不省外,其他完全一致。《鄂君啓舟節》辭例爲“屯三舟爲一,歲返”,“”字陳劍先生釋爲陽部的“航”,[5]我認爲陳先生認爲“”爲陽部韻確切無疑,但釋“航”則不如直接讀爲同是陽部的“舫”。《爾雅·釋言》:“舫,舟也。”郭璞注: “竝兩船。”《戰國策·楚策》:“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鮑彪注:“舫,併船也。”《太平御覽》引王隱《晉書·顧榮傳》:“ 遂解舫爲單舸,一日一夜行五六百里。”《南史·孫瑒傳》:“及出鎮郢州,乃合十餘船爲大舫。”可見合多船爲一大船亦可稱爲“舫” 。在我的博士論文《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研究》中, [6] 已依羅長銘先生的意見,直接把《鄂君啓舟節》的“”讀爲“舫”,[7]銘文“屯三舟爲一(舫)”,與併船爲舫的“舫”文義密合。

同理,《皇門》簡13的 “舟”亦應讀爲“舫舟”,典籍中“舫舟”(亦寫成“方舟”)多見,如《石鼓文·靈雨篇》“濟濟□□,舫舟西逮。”《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說苑·善說》:“水遊則連方舟,載羽旗,鼓吹乎不測之淵。”《文選·王仲宣贈蔡子篤詩》“舫舟翩翩,以泝大江。”蔡邕《述行賦》“乘舫舟而泝湍流兮,浮清波以橫厲。”而“航舟”未嘗一見。

因舫舟船體大,比一般船要安全,故典籍常以“舫舟”濟河以喻雖涉險而所有依恃。清華《皇門》簡13相關之句是說:“我已經告訴你們符合大德的行爲,你們要象舫舟一樣,輔佐我涉險濟河”。

由《鄂君啓舟節》中的“”可省作《皇門》中“”,可以看出,陳劍先生認“”的右旁所從是“六國文字中添加飾筆而形成的特殊的‘亢’ 字”,可能有問題。《鄂君啓舟節》的“”其實就是從“主”得聲,“主”,章母侯部;“舫”,幫紐陽部,二字音近,故“”可读为“舫”。此外,陳劍先生曾把左塚漆梮的“”釋爲“綱”、上博五《三德》簡 10的“”釋爲“岡”,都應該是正確的,“綱”、“岡”,見紐元部,和幫紐陽部“舫”古音也很近。

梁橋形布有“梁釿百當鋝”、“梁釿五十當鋝”,陳劍先生曾改釋爲“衡”。我們認爲,吳振武師舊讀“”爲“重”仍是正確的。[8]古文字的“重”多寫作從“石”從“主”的“”,“”從“主”得聲。[9] “主”,章母侯部;“重”,定紐東部。從“ 主”的“”可讀爲“重”,從“主”的“”讀爲“重”自然也毫無問題。“重”與“綱”、“岡”、“ 舫”的古音也相近,所以古文字中,“”即可以讀爲“重”,也可以讀爲“綱”、“ 岡”、“舫”。

由此出發,再看郭店《語叢四》簡26+27:“家事乃有:三雄一雌,三(提),一王母【27】保(抱)三嫛兒”。 [10]我們認爲其中的“”應讀爲“鍾”,“鍾”是一種壺,典籍常見,考古實物亦多有發現。《語叢四》那句話是說“如果按以下方式持家,家事就會做不好:三個雄性和一個雌性在一起,三個酒壺共用一個提練,一個老祖母抱著三個嬰兒”。

 

五、清華《楚居》簡1+2:女曰妣隹,秉茲率【1】相,詈四方。

《楚居》簡2之“詈由”,疑讀爲“盤遊”。《尚書·五子之歌》“乃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言,疑紐元部;盤,並紐元部。由、遊並喻紐幽部。故 “詈由”可讀爲“盤遊”。“盤遊”是連綿詞,又可作“遊盤”,如《文選·西征賦》“厭紫極之閑敞,甘微行以遊盤。”

 

六、楚簡中常見“戚郢”,而若依清華簡《楚居》整理者的釋文,“戚郢”在其中未嘗一見,似乎可疑。其實,《楚居》中是有“戚郢”的,但被整理者釋爲從水從禾從水的“”,“”字在清華簡中凡五見,見於簡8”、簡9”、簡13”、簡14”、“”,從簡13和簡14第一字看,此字兩水所夾之字爲一上下構形的字,和禾通常的寫法有一些區別。整理者所釋的“”其實就是“黍”,新蔡零415的“黍”字作“”,與之類似,但改爲水點居於上下而已。新蔡甲 3.414+412亦有此字,作“”,宋華強先生已疑其爲“黍”。[11]“黍”與“戚”古音可通,如“戚”與“叔”都從“尗”得聲,“戚”,清紐覺部,“叔”書紐覺部;而“黍”,書紐魚部,魚、覺二部是有通假條件的,比如《詩·邶風·雄雉》“自詒伊阻”,“ 阻”,《左傳·宣公二年》引作“慼”,“阻”,莊紐魚部(所從之 “且”,清紐魚部),通清紐覺部的“慼”。故書紐魚部的“黍”與 “戚”也可相通。

 

 



[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金縢〉研讀札記》, 20111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4

[2] 參看李學勤:《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第6期,第5- 8頁;又,李學勤:《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中國文化》第2004年第1期,第14- 17頁。

[3] 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諞:《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7月,第2117頁。

[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 20111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5

[5]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7月,第152- 182頁;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網,201010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276

[6]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振武,20106月,第41頁。

[7] 羅長銘:《鄂君啓節新探》,《羅長銘集》,黃山書社,199412月,第92- 93頁。

[8] 吳振武:《說梁重釿布》,《中國錢幣》1991年第 2期,第21- 26頁。

[9] 參看李守奎:《〈曹沫之陣〉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6月,第492~499頁。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 ”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7月,第155頁;又“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網,201010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276

[10] 釋文參看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 “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完成日期: 2009220,第 144頁。

[11] 參看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月,第449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0779佔畢隨錄之十三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金滕 在 2011/1/8 14:25:02 评价道:第1楼

    區,溪紐侯部;誣,明紐魚部,侯部與魚部相通之例甚多,故二字古音相近可通

     

    二者声韵皆有距离,尚不能肯定。如所谓“侯部与鱼部相通之例甚多”,学界争议较大,如宋华强《新蔡初探》116-1173认为鱼侯到西汉才有合流的倾向,亦见邵荣芬《古韵鱼侯两部在前汉时期的分合》)、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95页、《古研》2846页。

  • 沈培 在 2011/1/8 14:45:34 评价道:第2楼

    “主”,章母侯部;“重”,定紐東部。從“ 主”的“”可讀爲“重”,從“主”的“”讀爲“重”自然也毫無問題。

    ---此點可注意。頗疑簡文从舟主聲之字當讀為「同」,或許就是「同舟共濟」的「同」的專字。

  • 野狼爹 在 2011/1/9 19:48:00 评价道:第3楼

    “綱”、“岡”,見紐元部,——

    這是從哪裡查到的呵?俺怎麼找到的不是這樣寫的?(注:俺只會查書。)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