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
在 2011/1/9 17:00:42 发布

《清華簡》考釋四則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一)

《金縢》的「縢」字在簡文中兩見:

 

(簡6(簡10

整理者隸定為「」,認為讀為「縢」。 [1] 謹案:整理者說法可從,但是「」未見於字書,筆者以為這個字就是「綾」。《包山》153「東與君佢()疆」,此文例又見《包山》154「東與()疆」,兩字形分別作:

《包山》153《包山》154

可見「」就是「」,《14種》將兩個字都釋為「陵(從艸)」[2],施謝捷先生《包山》釋文逕釋為「菱」字則更加直接明瞭。學者根據這種異文現象將《尊德義》簡14釋為「陵」自然也是合理的。[3] 我們可以注意到《尊德義》簡 14「陵」字與上引兩「」字的「仌」旁顯然是相同的,是以筆者以為這個字就是「綾」。其次,《說文》11下「𣎎」曰:「仌出也。從仌朕聲。詩曰:『納于 𣎎陰』」。凌,𣎎或從夌。《段注》曰:「夌聲也。」(118)關於《說文》這條資料,筆者翻閱諸家說法,未見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古文字詁林》9 307頁、《說文解字詁林》11308-11310頁、《說文解字考正》454頁、《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758[4] 、何九盈〈《說文》段注音辨〉[5] 。所以可以證明【朕與夌】可以通假,自然簡文「綾」可以讀為讀為今本的「縢」。

宋華強先生從音理上反對上面的說法,認為「」有可能是「繃」的異體,簡本寫作「金綳之匱」和今本「金縢之匱」是同義關係。[6] 筆者不贊同這樣的說法,我們知道音例重於音理,如果音例上可以成立,加上又可以對應今本,為何要捨棄此說,偏偏立異挑選從未見過的異文同義字呢?宋文說簡本《金縢》和今本《金縢》的某些異文屬於同義或近義關係,不屬於通假關係,如簡本「克殷」,今本「殷」作「商」;簡本「未可以戚吾先王」,今本「吾」作「我」;簡本「遘害虐疾」,今本「害」作「厲」;簡本「乃有備子之責在上」,今本「在上」作「於天」;簡本「乃流言於邦」,今本「邦」作「國」;簡本「周公宅東」,今本「宅」作「居」;簡本「禍人乃斯得」,今本「禍人」作「罪人」。這些說法當然是合理的,這些異文典籍都很常見,但是「金縢」未見寫作「金綳」,其所舉例是「繃之」作「緘之」,這就難免讓人起疑了。總之,筆者認為「」就是「綾」,可讀為「縢」,與今本對應。

 

(二)

《金縢》與《耆夜》兩篇竹書的「人」形寫得很特別,如下:

《耆夜》05《耆夜》04《金縢》06《金縢》08

《金縢》09《金縢》11《金縢》12《金縢》13

這種寫法讓筆者聯想到《苦成家父》一個怪字,簡9:「女(汝)出內庫之(囚) 而余(予)之兵。」[7] 字如何理解,學界說法很多,如陳劍先生認為:「表示的當是一個動詞,在結合字形考釋時,其意義似當往『赦免寬宥』、『説服』或『組織』、『編排』一類的方向去考慮。」並將「囚」字斷讀。其他學者多釋為「回」,讀為「圍」。[8] 最近戶內俊介先生指出形體與「回」字並不相同:

“回字在其他楚簡中的寫法。比方說,上博楚簡《鄭子家喪( 甲本) 》第3 簡、上博楚簡《鄭子家喪( 乙本) 》第3 簡、《凡物流形( 甲本) 》第9 簡、《凡物流形( 乙本) 》第7 簡、《君子者何必安哉( 甲本) 》第1 簡、第2 簡、第3 簡、第4 簡以及《君子者何必安哉( 乙本) 》第1 簡、第2 簡、第3 簡、第4 簡中的 字都寫成內外兩重形的”“。此外,字所從的也在《說文》中被分析為從“回”的字(原注:「弋,入水有所取也。從又在下。,古文回。回,淵水也。讀若沫。(卷三下 又部)」)[9]字在楚簡中寫作”(上博楚簡《曹沫之陣》第9)” (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第 3),其所從的部件也跟稍微不同。

他根據「曶」字小篆作從曰的,籀文作從口的 (《說文》卷五上·曰部),《古文四聲韻》(入聲·11頁碼 a),這些字的上邊部件很像的差異只不過是有無下邊的「曰」或「口」而已,所以他本文將看作「 () 」的簡體或者通假為「曶」之字,「曶」具有「迅速」的意思,後文的「而」字,看作是狀語「曶而」的副詞後綴。接者他分析上面也是「回」,所以還是承認是「回」字。

謹案:除了戶內先生所指出的例證,其它像《說文》古文「回」作、金文字(《集成》14.8906),《金文編》釋為「回」,皆與有距離。其次,戶內先生分析上從「回」之後,就會出現他自己所說的「按照本文的分析來把『 ()』字的上邊部件視為『回』的話,就必須假想在旋渦形的『回』字以前有寫作『』的『回』字』」最後甚至出現不認為「」是「曶」字的不合理看法。其實徐在國先生已經指出(金文) (《說文》)的字形演變,[10]其上面自然與「回」無關的。況且解為「回」或「圍」也不能讀通簡文。現在根據《清華簡》的資料,我們可以將釋為「人」,簡文讀作「汝出內庫之囚人而予之兵。」「囚人」古籍常見,如《說苑 貴德》:「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誣詞以示之」、《中論 亡國》:「囚人者、非必著之桎梏,而置之囹圄之謂也,拘係之、愁憂之之謂也。」等等。

學者之所以不將釋為「人」,一方面字形怪異,另一方面也因為同簡也有「人」字作,二者形體差異頗大。不過,隨著越來越多材料的出土,我們知道這種同詞異字的現象並不少見,如:《上博·用曰》第19號簡「甚」也是有兩種寫法:。又如:《弟子問》「者」字作:

050506060914

1818弟附

可以說寫法相當固定,但是簡21「者」字作。《性情論》「者」字共46例,有39例作形(簡7),有5例作形(簡22-24),簡382例作對應《弟子問》大多數「者」的寫法,則對應的寫法。[11] 《郭店老子(甲)》中,「道」字有「道」、「」兩種寫法;《郭店 忠信之道》中,「皆」字有「皆」、「」兩種寫法。孟蓬生先生也指出:「或許有人會問,同一個『疑』字,爲什麽或用『牪』,或用『矣』,前後異字?答曰:同篇異字,甚或同簡異字,所在多有,蓋不足致疑。即以《曹沫之陣》而言,同一『使』字,而或用『囟』,或用『』,或用『思』。」[12] 宋華強先也說:「在戰國竹書中我們也能看到另一種並不罕見的情形:同一書手所抄同一篇竹書中,也存在同詞異字現象。如《上博(四)·曹沫之陳》中曹沫之名大量出現,絕大多數都寫作從『蔑』聲之字;但是5號簡又寫作從『土』、『萬』聲之字;《上博(四)·柬大王泊旱》數字之『三』既寫作『三』(1618),又寫作『厽』(16)。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如《柬大王泊旱》16號簡兩見『三日』,一作『三日』,一作『厽日』。」[13]綜合以上, 釋為「人」是沒有問題的。。

 

(三)

《尹誥》簡1(夏)自亓(其)又(有)民」,所謂「」字作:

整理者釋為「絕」。張新俊先生與筆者同時指出此字中間所從是「弦」, [14] 不過張先生認為讀為「捐」,捐者,棄也。

謹案:楚簡「弦」如下:

,《包山》192《三德》01《用曰》12

右旁與《包山》、《三德》同形,左旁弓訛變為尸形古文字常見,所以此字應該隸定為「」。《史記夏本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則「弦」,匣紐真部或可讀為「虔」,群紐元部。《說文》曰:「虔,虎行貌,從虍文聲。讀若矜。」「矜」從「令」聲,【令與臤】、【玄與臤】;【令與民】、【玄與民】古籍都有通假例證,[15] 可見【弦與虔】通假沒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鄔可晶先生也同意釋為「弦」之說,他說:「『夏自 A其有民』的A是從『弦』聲之字,前面幾位學者已經指出來了。若此,疑可讀爲『殄』。《禮記·月令》『乘玄路』鄭玄注:『今《月令》曰:乘軫路,似當爲袗字之誤也。』是從『玄』聲字與從『』聲字相通之證。《左傳·宣公二年》『敗國殄民』,《尚書·召誥》『亦敢殄戮用乂民』。不過《皇門》篇以『吝』爲『殄』,與此用字不合,故聊備一說耳。」[16] 其說很有參考價值,既然【玄與 】可以通假,且《皇門》篇12以「吝」爲「殄」,顯然「文」聲首跟這一系列字也存在通假的關係。《說文》「虔」字分析從虍文聲,徐鉉(五上十七)、段玉裁(五上四十二)都認為「文」非聲,今由以上材料來看,《說文》的說法是有根據的,高鴻縉分析「虔」為從虎省文聲是有道理的。[17] 王引之曰:「咸者,滅絶之名。《說文》曰:,絕也。讀若咸。聲同而義亦相近。故《君奭》曰:誕將天威,咸劉厥敵。咸、劉皆滅也,猶言遏劉、虔劉也。《逸周書世俘篇》、《漢書律厤志》引《武成篇》並云『咸劉商 王紂』」[18] 王引之認為「咸」、「劉」皆滅也,而「咸劉」猶言「虔劉」,可見「咸」、「虔」、「劉」三者意思相去不遠。而「殄」也是絕、滅的意思。[19] 換言之,「虔」與「殄」聲義皆近,是同源的關係。則簡文讀為「(夏)自(虔或殄)亓(其)又(有)民」,「虔或殄」相當於《史記夏本紀》的「武傷」,考慮到用字習慣的問題,或許讀為「虔」是較好的選擇。

(四)

《耆夜》簡6(《》:“)戎備(服)」,讀書會指出:“”,整理者認爲:“字從賏聲,疑讀爲‘央’或‘英’。”“”當从三“貝”省,或可讀爲賏聲。但“賏”在耕部,“央”和“英”在陽部,相通例子不多(《古字通假會典》有“罌與盎”一例),恐未必可信。[20]

謹案:即「嬰」,字形作,可以聯繫到香港簡 7「晏嬰」的「嬰」作是省掉女旁。讀書會所指出的通讀問題有其道理,筆者以為可以讀為「盛」。「盛」,禪紐耕部,中古三等開口,「嬰」,匣紐耕部,中古三等開口,聲韻關係密切,聲紐相通如「十」是禪母和從之得聲的「/協」是匣母。《耆夜》簡9「盈」作「城」,而【盈與井】、【嬰與井】可以通假,[21] ,所以【嬰與盛】有通假的可能。古書常見盛服的說法,可見簡文可讀為「盛盛戎服」。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 160頁。

[2]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9月)56頁。

[3] 黃德寬、徐在國先生:〈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月,105頁。

[4] 蔡夢麒:《《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下冊,齊魯書社2007年, 758頁。

[5] 何九盈:《語言叢稿》,商務印書館2006年, 205頁。

[6] 宋華强〈清華簡《金縢》校讀〉,簡帛網,2010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370#_ednref29

[7] 「出」、「囚」兩字釋讀見陳劍:〈《上博()》零札兩則〉,簡帛網,2006022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16

[8] 見户内俊介:〈上博楚簡《姑成家父》第9 ()” 字考釋〉一文所作的集釋,復旦網, 2010120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19

[9]

[10]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11] 詳見拙文:〈《上博五弟子問》研究〉。

[12] 孟蓬生:〈「牪」疑〉,簡帛網,2007.09.2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721

[13] 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的一個字〉,簡帛網,2008.06.10

[1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網, 20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52後面的評論。

[15]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月)858861頁。

[16]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網, 20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52後面的評論。

[17] 《金文詁林》 3123頁。

[18]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四《尚書》「咸劉厥敵」條,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9月,100頁。

[19]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月初版二刷)1189頁。

[20]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網,20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7

[21]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月)54956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84《清華簡》考釋四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孟蓬生 在 2011/1/9 18:08:36 评价道:第1楼

    建洲兄“囚人”之說甚好,俺傾向於相信。

    考釋文字時有一個就近原則。“”字自當讀如“縢”字,不必舍近求遠,讀為“繃束”之“繃”。就像以前表示水邊的“淲”字(上博簡),我讀為“滸”,有人愿意讀為“浦”。縢(說白了,就是繩字)、“繃”為同源詞,大概也問題不大。冰朋古音相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孔疏:“詩云:亦釋掤忌。掤與冰,字雖異,音義同。”),繃縢同源,正像冰𠗲(凌)同源一樣。華強先生說聲母稍隔,蓋一時失察。

    ”字從字形分析,既可以是縢字,也可以是綾字,這個只能看當時人的約定。假如現在還沒有發現此字記錄“綾”這個詞的材料(聲明,我沒有測查呀),不如先假定它就是縢字的異體,等將來有更多材料再說。

  • 蘇建洲 在 2011/1/9 18:29:40 评价道:第2楼

    謝謝蓬生先生鼓勵!

  • jiaguwen1899 在 2011/1/9 22:40:22 评价道:第3楼

    谢苏先生问难及孟先生赐教。

    金仌读为金縢当然是最直接的,唇音与舌音相通的例证当然也能找到(小文中也说了),说声母稍隔是指一个唇音,一个舌音,发音部位不同,写时未查书,不知说“稍隔”是否不妥?仌与夌通,夌又与縢通,所以仌可与縢通,这当然是可以讲通的,写作小文时苏先生所引这些材料大抵也都查出考虑过。不过这样相通毕竟是需要以夌为中介,而夌是来母字,来母字几乎可以和任何发音部位的字相通,若以来母字为中介,则何声母不可通呢?想到这个,我胆子就小了。苏先生说音例重于音理,诚然,但是其实并无仌与縢相通之例,苏先生所引只有仌与夌相通和夌与縢相通之例,凌阴作从仌、朕声之字,该字仌是义符,之前的回帖中已经说过,凌阴并无写作仌(或仌声字)阴的例子。仌与縢通是间接相通,仌与繃是直接相通,从音考虑更为直接,从义来看也能讲通,是以提出假说。至于有些词从未见过,出土文献中所在多有,我想不必举例。孟先生所说同源词问题,我也考虑过,但是这涉及到历史语言学问题,我胆子就更小了,所以不敢这么说。

  • 孟蓬生 在 2011/1/10 7:09:04 评价道:第4楼

    華強先生太客氣了。先生上貼說:

    凌阴作从仌、朕声之字,该字仌是义符,之前的回帖中已经说过,凌阴并无写作仌(或仌声字)阴的例子。

    這個涉及到材料的認定。在我看來,𠗲字是雙聲字,仌(冫)朕皆聲,而仌(冫)又是什么呢?過去說,它是冰字。現在看來,它實際上是金文象金餅之形的“金”字(作兩塊金餅形)。關於這一點,可參考劉傳賓先生《說“金”字的一種特殊形體》。我在那篇文章的跟貼中曾說過要爆料,就是想說金文中“凌”字其實是從金聲的(更猛一点的还是以後写文章請大家批吧),那兩點就是金餅的變形,而不是象什么冰形。

    先生可能不會認可以上這些意見,那就說個近點的,難道先生不認為“㐭”聲的“稟”就是一個脣音和舌音相通一個很好的例子嗎?(說實在話,這都是在不大承認復輔音的音系框架內說話的。換句話,都是拿中古音直接往上推的結果。我也常常這么說,因為從常識說起,會讓讀者感到舒服些)

    還有一點,我贊成古文字考釋中要有詞的觀念。即在變動不居的字形(異體字、古今字、假借字等)中找到它們所記錄的詞。以字論字,可以稱為字本位。以字求詞,可以稱為詞本位。《裘锡圭自选集》後附“作者簡介”中說:“在研究文字時,比較注意從語言的角度看問題。”我總覺得這是“夫子自道”,很值得我們揣摩。

  • 王寧 在 2011/1/10 9:16:21 评价道:第5楼

    《耆夜》里的“婴”这个字,突然想到了“蓥”,这两个字读音相似,古音都是影母耕部的字。《说文》里说:“蓥,器也。从金,熒省聲。讀若銑。”记得有莘之国的“莘”或作“姺”、“侁”,则这里的“婴婴”有没有可能读为“莘莘”?“莘莘戎服”,言其众多之义。《国语·晋语》:“莘莘征夫”,韦昭注:“莘莘,多貌也。”

  • 高佑仁 在 2011/1/12 20:20:44 评价道:第6楼

    釋「人」的說法令人感到相當震撼,很有道理!

  • 海天 在 2011/1/13 9:09:35 评价道:第7楼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 小松 在 2011/1/13 9:58:37 评价道:第8楼

    海天: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今年上半年吧。

  • 小松 在 2011/1/13 10:03:20 评价道:第9楼

    小松:
    海天: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今年上半年吧。

    記錯了,應該是將刊於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應該是這個名頭),是論文集刊。上半年估計能出來。稿子都弄好了。

  • 海天 在 2011/1/28 11:32:17 评价道:第10楼

    古人之文不嫌於複凡經傳中同一字而上下異形者不可枚舉即用韻之文亦有之。王念孫:《讀書雜志》皆繼,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45頁。

    1.《楚居》9 (莊)囂(敖)10「至 (莊)王」亦為一例。

    2.《銀雀山‧王法》「弱而不事強,胃(謂)之撓(招)央(殃);小而不事大,胃(謂)之召(招)害。」蔡偉《《銀雀山漢墓竹簡》0910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33

    3.單育辰先生《試論《詩經》中“瑕”、“遐”二字》09022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08 宋華強《凡物流形》“五音才人”試解090620)皆可以參看。

  • 孟蓬生 在 2011/1/28 18:29:02 评价道:第11楼

    補充兩例:

    清華簡《祭公》簡1:“公亓(其)告我印(懿)德。”簡10:“敢口㚔(告)天子。”

    清華簡《祭公》簡2:“ 氵弔(淑)疾甚。”簡18:“寺(時)隹(惟)大不弔(淑)哉。”

  • 海天 在 2011/1/28 20:26:33 评价道:第12楼

    孟蓬生:

    補充兩例:

    清華簡《祭公》簡1:“公亓(其)告我印(懿)德。”簡10:“敢口㚔(告)天子。”

    清華簡《祭公》簡2:“ 氵弔(淑)疾甚。”簡18:“寺(時)隹(惟)大不弔(淑)哉。”

    謝謝先生補充!

  • 孟蓬生 在 2011/2/7 9:15:05 评价道:第13楼

    季旭昇先生论字形歧异,虽然不是同词异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蘇建洲 在 2011/4/4 10:28:21 评价道:第14楼

    我們在作《包山》釋文時曾將簡20也釋為從夌,釋為聆。令夌音近可通,也有通假例證。且楚文字未見其他聆字寫法。此人名亦見於《包山》47。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