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蔑曆”補釋
(首發)
范常喜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
【摘 要】本文據戰國楚簡材料中“、邁”,“蔑、”相通假的現象,推測金文習語“蔑曆”中的“蔑”可讀作“ 勵”,訓為勉勵,為于省吾先生在1956年提出的“ 蔑”當讀作“厲”的觀點提供了直接的通假例證。文末還對郭店簡和上博簡中兩處與“蔑”相關的文句提出了個人的釋讀意見。
【關鍵詞】金文;蔑曆;楚簡
一
“ 蔑曆”一語多見于商末至西周晚期的金文,其中“曆”多寫作 “”,為減少造字麻煩,本文徑寫作“曆”。“ 蔑”也或寫作“”。相關辭例如[1]:
小子卣:貝,唯蔑汝曆。(10·5417)
保尊:蔑曆於保。(11·6003)
段簋:王段曆。(08·4208)
繁卣:公繁暦。(10·5430)
長甶盉:穆王蔑長甶,以即井伯氏。井伯氏不姦。長甶蔑曆,敢對揚天子丕休。(15·9455)
師遽方彝:師遽蔑曆。(16·09897)
史墻盤:史牆夙夜不墜,其日蔑曆。牆弗敢沮。(16·10175)
師俞簋蓋:艅其蔑曆。(08·4277)
“ 蔑曆”的“曆”,多讀為“歷”,訓為歷行、功勞或功績,學者間分歧不是太大,只是“蔑”字的訓釋頗具爭議,因此,有關“蔑曆”的解釋超過30餘家。不過從銘文前後文意來看,大部分學者都同意“蔑曆”是指上級對下屬的勉勵嘉許,所以諸家說法中仍以“黽勉”、“懋勉”、“勉勵”、“嘉勉”諸說較易為學者接受。[2]
後來,張光裕先生據新發現的曶鼎銘文中“叔父加曶曆”的說法,認為“加”、“蔑”二字構形雖異,但是從句式及內容對比,兩者用意應無大別。《說文》云:“加,語相增加也。”因此,“加曶曆”可以理解為時王褒獎和增添“曶”的功績。“加”亦與“嘉”相通。“嘉”亦有表彰、嘉許、讚美之意。如《尚書·大禹謨》云:“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左傳》莊公十七年有:“秋,蔡季自陳歸於蔡,蔡人嘉之也。”均可說明“加曶曆”,可以讀為“嘉曶曆”。[3]
曶鼎銘文中“加曶曆”的出現,進一步明確了“蔑曆”中“蔑”當與“ 嘉勉”義相類。雖然“蔑”的意思逐漸明朗,但“蔑”為何有這一義項卻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釋。于省吾先生認為“蔑”字, 從戈 聲, 其所從的“”即眉字古文。眉屬脂部, 而萬字屬祭部 , 兩部相近。萬與邁同字 , 意與勱同, 訓為勉。[4]唐蘭先生則認為“蔑”字當讀若末 , 和伐一樣皆屬祭部。在字義方面, 蔑和伐亦通用。所以蔑當讀伐,訓為誇美,後世的“伐閱”一語就是金文“蔑曆”的變異。[5] 晁福林先生則認為“蔑”字從“眊”得音 , 通假而讀若冒, 用如“勖”,訓為“勉”。[6]可見,學者們在“蔑曆”中的“蔑”字為何有“嘉勉”義這一點上分歧仍較大。
二
近年發表的戰國竹簡材料可以為“蔑曆”一語中“蔑”字的釋讀提供一些線索。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有《耆夜》一篇,記載了周武王伐耆(即黎)勝利之後,舉行“飲至 ”禮,飲酒中武王和周公分別作詩的情況。其中周公所作《蟋蟀》詩多有與今本《詩經·蟋蟀》詩句相同者,其中一節為“今夫君子,不憙(喜)不藥(樂)。日月亓(其) (邁),從朝﨤(及)夕。母(毋)已大康,則夂(終)以(祚)。”其中“日月其”一句,今本作“日月其邁”。 [7]可證“蔑”與“萬”可以相通。
此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有《曹沫之陣》一篇,記曹沫(文獻中也寫作劌、翙、昧)與魯莊公問答,是一種久佚的先秦古兵書。簡文中曹沫的“沫”寫作“蔑”、“”、“”、“”或“”。“蔑”或“萬”與“沫”上古音同屬明母月部,讀音相同。[8] 亦可證“蔑”與“萬”可相通假。
以上兩篇戰國竹簡材料中“、蔑”與“邁、”相通假的例子,可以證明金文“蔑曆”中的“蔑”可讀作“ 厲”或“勱”[9] ,訓為勉勵。《說文》:“勱,勉力也。《周書》曰:‘用勱相我邦家。 ’讀若萬。從力萬聲。”今本《尚書·立政》作:“其惟起士,用勱相我國家。”孔穎達疏:“其惟任用善士,使勉力治我國家。”《逸周書·和窹》:“王乃厲翼于尹氏八士,唯固允讓。”可見,上引諸家說法中,于省吾先生的觀點正確可從。 [10] “蔑曆”一語中只用“蔑”或“”,不用金文中相對多見的“萬”、“”、“厲”、“邁”等字,可能與其記詞習慣有關,西周晚期之後“蔑曆”一語趨于沉寂,後人又選用了“厲、勱、勵”等音字來記錄語言中的勉勵義,從而造成了我們對金文習語“蔑曆”理解的困難。
三
根據以上對金文及楚簡材料中“蔑”的認識,可以順便談一下楚簡中其他兩處與“蔑”相關的辭例。郭店簡《尊德義》簡35: “ (均)不足以坪(平)正(政),不足以安民,(勇)不足以沫眾,尃(博)不足以智 (知)善,快(決)不足以智 (知)侖(倫),殺不足以 (勝)民。” [11]其中“(勇)不足以沫眾”中的“沫”字,李零先生疑讀作“蔑”;[12] 劉釗先生懷疑讀為“沒”,意為“掩蓋”、“ 超過”,整句話的意思是說“英勇不足以超過眾多之人。”[13] 根據前文所引《曹沫之陣》中“曹沫”的“沫 ”作“”[14]、“蔑”或“”可以推知,此處的“沫”可直接讀為“勵”,訓為“激勵” 。整句是說“英勇不足以激勵眾將士”[15] 。《逸周書·酆保》篇載周公論治國之道時曾提出過七厲(勵),分別為:“一翼勤厲務,二動正厲民,三靜兆厲武,四翼藝厲物,五翼言厲復,六翼敬厲眾,七翼厲道。”其中第六條“厲(勵)眾”似與簡文“沫(勵)眾”意同。
上博簡《融師有成氏》簡6:“……蔑師見兇[16],毀折鹿(離)[17]戔(殘)……”,我們懷疑此處的“蔑師”可讀作“勵師”,與郭店簡《尊德義》中的“沫(勵)眾”相類,同樣可訓為激勵士兵。《國語·吳語》:“請王勵士,以奮其朋勢。”“ 蔑(勵)師”是誓師禮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古代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一般會舉行誓師儀式,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兵的戰鬥意志。[18] 《尚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於師曰:濟濟有衆,咸聽朕命。”《淮南子·要略》:“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天子之位。”簡文“蔑(勵)師見兇,毀折離殘”大意似指勵師時遇到兇兆,隨後得到“毀折離殘”的後果。
[1] 金文辭例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 1983-1994年。辭例後括注的編號為該書中的冊數和編號。為減少造字,在不影響文意的前提下釋文從寬。
[2] 諸家對“蔑曆” 的訓釋可以參見邱德修《商周金文蔑曆初探》,台灣五南出版社 1987年。亦可參見後文所引于省吾、唐蘭、張光裕、晁福林三位先生的文章。
[3] 張光裕《新見曶鼎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0年 6期。
[4] 于省吾《釋“蔑曆”》,《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 2期。
[5] 唐蘭《“蔑曆 ”新詁》,《文物》1979年5期;
[6] 晁福林《金文“ 蔑曆”與西周勉勵制度》,《歷史研究》2008年 1期。
[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頁 154,中西書局 2010年。
[8]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頁24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寫作“ ”見于5號簡,參見該書第96頁。
[9] 古籍中厲、勱、勵常混用無別,勱、勵是厲的孳乳字,今勵專用于獎勵,勱字已廢。參見于省吾《釋“蔑曆”》,《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 1956年 2期。
[10] 可能是因為當時于省吾先生只是從音理及用韻等方面分析了“蔑”、“萬”相通的可能性,未能舉出二者直接相通的例證,所以才導致後人未能盡從其說。
[11]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頁174,中華書局 1998年。
[1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頁141,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3]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頁129,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 “沫”、“蔑” 相通亦可參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頁 610-611,齊魯書社1989年。
[15] 此處的“眾”當訓為軍隊,《管子·輕重乙》:“誰能陷陳破衆者賜之百金。”《左傳·昭公元年》:“既聘,將以衆逆,子産患之。”杜預注:“以兵入逆婦。”
[16] 整理者釋作“兇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頁 15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裘錫圭先生釋為“悤”,並認為“由於上引簡文的意思不大清楚,不能肯定此字究竟表示哪一個詞;不過由於‘兇’、‘悤’音近,讀為‘兇’ 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參見氏著《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從“ 兇”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頁 9,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17] “鹿”讀作“離 ”從陳劍先生,參見氏著《楚簡“”字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8”論文,芝加哥,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又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4輯,頁15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8] 參見陳偉武師《簡帛兵學文獻探論》頁38-39,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85金文“蔑曆”補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