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王連龍先生的專著《〈逸周書〉研究》於2010年1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本書從源流、篇章、制度及思想等角度對《逸周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先秦時期《逸周書》的存在形態、汲冢“《周書》”爲《六韜》、荀勖等編撰《周書序》、晋人整合《逸周書》篇章、清華簡《保訓》爲《逸周書》篇章、《皇門》篇爲周公致政訓誥、《逸周書》制度及思想具有戰國時期特徵等新觀點,有些已爲學界所認可。這是一部能够反映目前《逸周書》研究水平和現狀的專著。
全書343頁,定價65元。
附:書影、目錄、前言、後記
書影
目錄
緒論…………………………………………………………………………/1
第一編 《逸周書》源流考辨
第一章 《逸周書》原生形態問題………………………………………/13
第一節 先秦《逸周書》存在形態考察……………………………/13
第二節 《逸周書》成書問題………………………………………/22
第二章 汲冢“《周書》”問題…………………………………………/27
第一節 汲冢“《周書》”相關問題通考…………………………/28
第二節 汲冢“《周書》”爲《六韜》考…………………………/34
第三章 晋人對《逸周書》的整理………………………………………/45
第一節 《周書序》…………………………………………………/46
第二節 “解”………………………………………………………/57
第三節 整合篇章……………………………………………………/62
第四章 西晋後《逸周書》流傳問題……………………………………/68
第一節 隋唐時期《逸周書》的流傳………………………………/68
第二節 唐後《逸周書》的流傳……………………………………/71
第五章 《逸周書》流傳問題中的個案研究……………………………/76
第一節 《月令》异名問題…………………………………………/76
第二節 《世俘》篇來源問題………………………………………/82
編語…………………………………………………………………………/89
第二編 《逸周書》篇章講義
第一章 三《訓》…………………………………………………………/93
第二章 《大武》…………………………………………………………/110
第三章 《文儆》…………………………………………………………/120
第四章 《皇門》…………………………………………………………/130
編語…………………………………………………………………………/164
第三編 《逸周書》制度考證
第一章 《逸周書》所見農業制度………………………………………/167
第一節 土地問題……………………………………………………/167
第二節 耕種問題……………………………………………………/173
第三節 農民問題……………………………………………………/178
第二章 《逸周書》所見商業制度………………………………………/184
第一節 商人問題……………………………………………………/184
第二節 市場問題……………………………………………………/193
第三節 招商問題……………………………………………………/202
第三章 《逸周書》所見貨幣制度………………………………………/208
第一節 貨幣(金錢)借貸問題……………………………………/208
第二節 貨幣“母”、“子”問題…………………………………/212
第四章 《逸周書》所見糧食賑濟制度…………………………………/218
第一節 倉廩賑糧……………………………………………………/218
第二節 移粟救民與移民就粟………………………………………/223
第五章 《逸周書》所見行政制度匯考…………………………………/229
第一節 “三吏”考…………………………………………………/229
第二節 “什伍”考…………………………………………………/234
第三節 《逸周書》所見郡縣制度考………………………………/239
編語…………………………………………………………………………/246
第四編 《逸周書》思想發微
第一章 《逸周書》經濟思想的篇章研究………………………………/249
第一節 救荒與常策:商業問題的考察——《大匡》(十一)…/249
第二節 恤民:以農爲本——《程典》……………………………/252
第三節 爲民愛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文傳》……/255
第二章 《逸周書》所見灾荒思想………………………………………/260
第一節 《逸周書》對灾荒的認識…………………………………/260
第二節 《逸周書》的救灾觀念……………………………………/262
第三節 《逸周書》灾荒思想的時代背景…………………………/264
第三章 《逸周書》所見軍事思想………………………………………/267
第一節 戰爭與經濟條件……………………………………………/267
第二節 戰爭與商業…………………………………………………/270
第三節 戰爭與農業…………………………………………………/271
第四章 《逸周書》所見四民思想………………………………………/275
第一節 四民幷重思想………………………………………………/275
第二節 四民分業定居思想…………………………………………/276
編語…………………………………………………………………………/280
結語…………………………………………………………………………/281
附錄一 從古書辨僞說起——關于《逸周書》研究的一點認識………/284
附錄二 最近二十年來《逸周書》研究概述……………………………/290
附錄三 對姜廣輝先生《〈保訓〉“十疑”》一文的幾點釋疑………/299
附錄四 再談姜廣輝先生對《保訓》篇的疑問…………………………/307
附錄五 談清華簡《保訓》篇的“中”…………………………………/314
參考文獻……………………………………………………………………/321
後記…………………………………………………………………………/342
序
古書須存辨僞,亦須能證實,考其僞托之時代,以便爲學術所用。若不知辨僞,則不能學術;聞其僞而唯恐避之不及,亦非能學術者也。然則辨僞斷代,乃抉微發隱之基礎,前賢積功著矣。今人若欲擇隙置喙,其難可知,非志于學而慧于識鑒者,絕難爲繼。昔王荊公《游褒禪山記》有雲:“夫夷以近,則游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餘謂學術亦然。今日科學昌明,以檢索代讀書,以剪裁替積聚者衆。風氣浮華,便擇機巧,持“夷以近”而趨時逐利,弃 “險以遠”而待“非常之觀”。國學若此,實不能無憂。所幸疾風之下,尚有勁草;寒窗之內,豈無學人。餘執教數十年,縱少有傳人,而得則必佳,此足以慰藉矣。
王連龍學棣,敦厚篤誠之人也。天性好學,手不釋卷。敏于思而勤于筆,志于道而勇于問。不辭枯寂,不避險遠,矻矻營營,爲學日益。其碩士築基于史學及義理,博士乃欲增廣其眼界,艱難其歷練,因取《〈逸周書〉研究》爲論文題目,以備挑戰。蓋《逸周書》者,舊考以爲僞書,乃漢魏人所作,後人輯入《漢魏叢書》以明之,今之學者亦多斥之避之,除數篇已證實爲西周者外,其餘泯泯無聞焉。連龍學棣所肆力處,曰傳本源流,若其部分篇章之早期以“書”、“志”形式存在,戰國由魏人集結成書,晋人荀勖等整合汲冢“《周書》”,撰《周書序》等;曰篇章斷代,若三《訓》成文與戰國諸子;曰考史,若《大匡》之貨幣史料與“閭次均行”之類;曰制度,若 “荒政”等。綜覽密梳,識疑發隱,考據入微,析論見著。他山之石,資取于目前;會通之意,游弋于掌握。斯文縱有缺憾,而收穫已豐,學術大進矣。
連龍學棣獲得博士學位後,轉攻文獻學,兼習簡牘、金石文字之學,期以考古與傳世文獻相互發明,占學術風氣之先。其孜孜以求者,《〈逸周書〉研究》之磨礪改進也。若新出戰國簡《保訓》與《文儆》、《文傳》諸篇之關係,《皇門》爲周公致政成王之訓誥等等,皆有所發明者也。其餘之董理推敲,自不待言。
《逸周書》研究序今其書成,定名《〈逸周書〉研究》者,已得“非常之觀”也;傾七年心力于是書者,求其“險以遠 ”也。其矢志如此,既通險夷之情,復達權變之道,爲學駸駸日進,可謂傳薪有人焉。值其書付梓之際,連龍學棣請序,爰爲贅語,冀以共勉可也。
陳恩林
己丑霜降時節于吉林大學逸齋
後記
一九九九年,我求學金門,師從歷史學家金景芳先生弟子楊英杰先生學習先秦史。記得楊師主講先秦文獻導讀課時,曾言及《逸周書》。從那個時候起,我便開始關注《逸周書》。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是感覺這部不若《尚書》詰屈聱牙的“周時誥誓號令” 很容易上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寫些讀書心得,作爲作業向導師交差。但隨著研讀的深入,我發現《逸周書》幷非如想像中那樣簡單。後來,我便有了以《逸周書》爲題作碩士論文的想法。那時正值郭店楚簡公布,簡本《老子》成爲學界的研究熱點。爲了追求時尚,蒙楊師允許,我臨時改定以《老子》作爲碩士論文題目,從而與《逸周書》擦肩而過。現在看來,這也不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以當時我個人的學術能力來說,研究《逸周書》還是會非常吃力的。二〇〇二年,我又師從金先生弟子陳恩林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入學伊始,陳師結合我的實際情况,决定讓我發揮金門歷史文獻研究的强項,以《逸周書》爲題作博士論文。因爲有早年的研讀基礎,我從二〇〇二年開始正式寫作《逸周書》研究,歷時三年,二〇〇五年春完成初稿,幷呈陳師審閱。陳師對論文的框架安排、篇章布局、材料使用及文辭句讀都提出了詳細的修改意見。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修改,二〇〇五年十二月,論文順利通過答辯,幷獲得清華大學李學勤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晁福林先生、南開大學趙伯雄先生、東北師範大學詹子慶先生等評審專家的好評。
呈現在諸位面前的這本小書,就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指算來,我對《逸周書》的關注已近十年。老實說,十年才出一本這般的小書,還是非常慚愧的。當然,這裏也存在著一些客觀原因。博士畢業後,我轉到文獻教研室工作,準備及主持教育部青年項目《新見北朝墓志集釋》的研究工作,加上研究生教學工作占用了部分精力及時間,《〈逸周書〉研究》書稿的修改斷斷續續,不成系統。之外,這部書稿拖到今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對它也不是非常滿意,總是認爲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二〇〇九年,經過系統修改的《〈逸周書〉研究》書稿通過學校學術委員會審核推薦、專家組評審,被選定爲吉林大學二〇〇九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出版資助項目,遂有這本小書的出版。作爲這本小書的作者,我有必要向諸位同仁介紹一下它的特色:其一,研究方法的系統性。本書主要運用了以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以歷史學、思想史與文獻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以宏觀論述與細微考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它符合現代學術研究的要求,可以保證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其二,學術觀點的創新性。本書提出了先秦時期《逸周書》的存在形態、汲冢“《周書》”爲《六韜》、荀勖等編撰《周書序》、晋人整合《逸周書》篇章、清華簡《保訓》爲《逸周書》篇章、《皇門》篇爲周公致政訓誥、《逸周書》制度及思想具有戰國時期特徵等新觀點,有些已爲學界所認可。但在我看來,這些新方法及新觀點也許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本書中的某些學術觀點及研究方法,能够對其它的研究者有所裨益及借鑒,從而推動《逸周書》相關問題研究,服務于學界,那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回顧這本小書的寫作及修改過程,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謝。首先,感謝那些從事《逸周書》研究的前輩及時賢。應該說,這本小書是在他們所作研究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完成的。我在稱引研究成果時,于前輩及時賢多有徑直稱呼姓名者,諒作者爲行文之便。關于《逸周書》的相關研究成果,我也儘量收集及交代出處,如有遺漏者,還請諸名家多多包涵。其次,感謝我的導師陳恩林先生。先生治學嚴謹,學術淵博寬廣;爲人和善,有儒雅謙謙君子之風。作人作學問皆爲我之楷模。拙文初稿滿卷朱筆小楷批改之文歷歷在目,怎一個謝字了得。爲先生關門弟子,于我又是何等的幸事。再次,感謝吉林大學相關領導及同事。古籍研究老所長張鶴泉先生最爲關心本書的寫作,定期檢查督促書稿的修改。所長馮勝君先生也在古文字學等方面給予本人無私的指導。同事吳良寶先生、朱紅林先生都曾給予我熱心的幫助。在此,謹對他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正是他們無私的愛和默默的支持,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勇氣和信心。
最後想說明的是,這本小書一定會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真誠希望學界同仁給予指正。
王連龍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五日于吉林大學南校區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