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整理
本文爲網站定期製作的網摘,內容包括本站2011年3月發佈的學術論文的實名評論。這些論文今後不會再製作網摘,請網友們不要再在這些論文後添加實名評論。如需對這些論文發表意見,可在學術討論區發帖或向本站郵箱投稿。
摘錄的評論內容,儘量保持評論原樣,僅在保持評論人學術觀點不變的基礎上作一些技術性改動,這些技術性改動包括:
1.文字統一改爲繁體中文。
2.標點符號統一改爲中國大陸地區通用標點。
3.錯字、漏字、衍字、語病等,凡編輯發現者徑直更正。
4.網絡詞彙替換爲正式用語,如“俺”改爲“我”。
5.因技術問題丟失的圖片徑補,部分以圖片格式添加的評論轉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說明之處,以編輯按語形式用〖〗括注。
網摘摘錄依照本網的《實名討論制度細則(試行)》進行。原則上,網摘只摘錄實名評論的內容,非實名評論不予錄入。在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反復討論的特殊情況下,在無法避開非實名評論時,酌情收錄個別非實名評論以使實名評論的學術信息保持完整。這些非實名評論,儘量改署實名,無法知曉評論人者,徑以“網友”指稱。實名評論中,不涉及學術觀點的言論以及評論人又跟帖聲明放棄的學術觀點,不予摘錄。
本次摘錄按論文分節,每篇論文下的評論均單獨作爲一節。每節下依討論內容的不同依次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多則評論,且字數都不多,就用一個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反復討論,即便字數很多,也用一個編號。同一問題的評論,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摘錄的評論截止2011年4月30日。
歡迎網友們在網摘評論中對網摘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歡迎網友們以其它形式將意見和建議告知本網。本網不會製作網摘之網摘,因此請勿在網摘後進行學術性評論。
由於本站編輯水平有限,摘錄中錯誤不可避免,敬請讀者諒解!如摘錄中存在曲解評論人原意之處,責任概由摘錄編輯負責。
本節爲劉波《清華簡<尹至>“僮亡典”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1)的文後評論。
王寧(3月5日):此幾句斷句爲“民允曰:餘及汝皆亡,惟災虐、德暴、僮無典”,讀起來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疑當斷句爲:“民沇(允)曰:‘余及女(汝)皆芒(亡)!隹(惟)胾(災)(虐)悳(德),(暴)亡(典)’”,“胾”當讀爲“茲”,“惟茲”之語古書習見,《大禹謨》:“惟茲臣庶”,《召誥》:“我亦惟茲二國命”,《天問》:“惟茲何工?”,等等。“”疑當讀爲“動”,指動作、行爲,“暴動”,暴戾其行爲,也就是行爲暴戾的意思;“亡典”即亡失典常。“惟茲虐德,暴動亡典”,都是對應的四字句。
故此數句用寬式寫出來疑當作“民允曰:‘余及汝皆亡!惟茲虐德,暴動亡典’”,這是說有夏的民眾們都發自內心地說“我和你一起逃走吧。這個夏桀虐害德行,行爲暴戾,亡失典常。”這樣似乎更順一些。
陳民鎮(3月5日):同意王寧先生斷至“德”後,然愚意以爲當讀作“惟災虐德,暴動無典”。“惟災虐德”一語,“災”、“虐”均作動詞解,“德”乃是“災”、“虐”的賓語,謂夏桀殘暴,戕害道德。“暴動無典”一語,“暴”修飾“動”,“無典”則就“暴動”而言,謂夏桀舉止乖戾,不循法度。義近《呂氏春秋·愼大》所謂“桀爲無道,暴戾頑貪”、《尚書·多方》之“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
本節爲趙鵬《讀契劄記一則——釋“”及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3)的文后評論。
蔣玉斌(3月5日):關於“出”字从“凵”與从“口”的兩種異體,再補充一個兩者共版的例子:合12954正反(珠683)+合15620(文攈1088)。其上刻有一組貞問王出的相間刻辭,“出”字出現4次,从“凵”、从“口”者同見;从“凵”者又是尖底與平底同見,很有意思。
王寧(3月5日):竊意也有可能是《說文》里的“䁍”字的本字,《說文》:“䁍,目陷也。從目咸聲。”段注:“《廣雅》:‘䁍,陷也。’引申爲凡陷之稱。”這個字從目從凵或從大口,可能就是會“目陷”之意。《集韻》或作“𥇌”,即從目臽聲。
網友id“暉甫”(3月6日):照王寧先生的意思,“目”也是一種動物?“目陷”之“陷”是動詞?
王寧(3月6日):在下的意思是:這個字可能是會意兼形聲,從目從凵,會目陷之義;凵亦聲,讀若陷。故懷疑可能是“䁍”的本字,在卜辭中被用爲陷獸之陷,屬於假借。“目”並非是一種動物。
網友id“暉甫”(3月6日):甲骨中有一堆從凵的字,均是會動物陷於凵中之意,均可釋爲陷。按王寧先生的意思,現在又出現一個從目從凵的字,是個會目陷之意的會意字,讀音和上面一堆“陷”完全一樣,是形容詞{陷}的同源詞{䁍};而這個字在卜辭中用法與那一堆“陷”相同——但卻是假借。您不覺得這樣解釋很彆扭么?
本節爲小草《<岳麓書院藏秦簡>(壹)考釋一則——兼談“育”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6)的文后評論。
劉雲(3月7日):“夢蛇入人口,不出”與《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所載“有蛇入口中,挽不出”表達的意思相似,“”與“挽”相對應,兩者意義當相近。此處的“挽”字意同古人所云“挽弓”之“挽”,即拉、拽的意思,用古人的話說是“引”的意思。如果該字確是“育”字的話,似可讀爲“抽”。“育”與從“由”聲的“胄”古書中多有相通之例,可見,將“育”讀爲從“由”聲的“抽”是沒有問題的。《說文·手部》:“㨨,引也。……抽,㨨或从由。”
本節爲裘錫圭《再談古文獻以“埶”表“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9)的文后評論。
趙彤(4月8日):白一平先生的文章是2008年芝大會議論文,正式發表於《簡帛》第五輯(2010)。拙著《戰國楚方言音系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和《戰國楚方言音系》(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均已將“勢”和“設”的上古聲母撥爲舌根清鼻音。白先生的文章失引。
本節爲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36)的文后評論。
蕭旭(3月18日):宋張杲《醫説》卷2引《類苑》:“醫用艾,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爲法也,其用若干壯,壯人當依此數,老幼羸弱量力減之。”(考《梁書·太祖五王傳》:“安成康王秀,字彦逹……劉孝摽使撰類苑書未及畢而已行於世。”又《劉峻传》:“安成王秀好峻學,及遷荆州,引爲户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抄錄事類,名曰《類苑》,未及成,復以疾去。”《隋書·經籍志》:“《類苑》,一百二十卷,梁征虜刑獄參軍劉孝標撰。”則《類苑》出於梁代。)宋陸佃《埤雅》卷17、宋沈括《夢溪筆談》卷18說並同,蓋亦出《類苑》也。以“壯”爲量詞者,取體壯者作標準,一灼謂之一壯。各人體質不同,老幼羸弱者當減其數。段玉裁、朱駿聲謂壯爲灼之語轉,不可信。“灼”本爲動詞,亦可虛化爲量詞也。《說文》:“壯,大也。”又音轉作“裝”、“將”,參見《爾雅》郝氏說。“寬壯”、“寬綽”同義,並不是“壯”要讀爲“綽”也。
本節爲王元鈞《張家山漢墓殘簡綴合五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3月2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41)的文后評論。
周波(3月25日):王先生第四則綴合很精彩。其中“朐忍”原整理者已經指出,並屬之巴郡。原釋文“朐忍、□□□□□□”,王子今、馬振智二位先生改爲“朐忍、符、□□、閬中”,指出“臨邛”前二字當爲“閬中”,並推測“朐忍”與“臨邛”之間,似乎也應是巴蜀縣名(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釋“朐忍”下一縣名爲“符”當誤,其它意見則都是可取的。不少學者已經指出,《秩律》縣名的排列是有規律的,當可信從。《秩律》簡447-450說的是秩八百石縣令的情況。其中簡447“朐忍、郪、資中、閬中、臨邛、新都、武陽、梓潼、涪”,整理者已經指出,“臨邛”屬蜀郡,“新都”至“涪”均屬廣漢郡。從綴合後的簡文來看“朐忍”至“閬中”當均爲巴郡屬縣。“郪”,“資中”《漢書·地理志》分屬廣漢郡、犍爲郡,漢初當均屬巴郡。《漢志》:“廣漢郡,高帝置。”《華陽國志·蜀志》:“高祖六年,分置廣漢郡”,又“元鼎六年,分廣漢置犍爲郡。”《巴志》:“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置廣漢郡。孝武帝又兩割置犍爲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廣也。”《水經注·江水》:“(高帝)六年,乃分巴、蜀置廣漢郡於乘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反映的“郪”,“資中”二縣在漢初屬巴郡這一狀況正可與上引傳世文獻相互印證。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4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5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0855網摘:2011年3月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