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的理解
(首發)
董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此銘在網上已有黃錦前、白軍鵬、蘇建洲三人的文章以及衆多網友的跟帖討論。他們的看法,有待將來在詳細的論述中再引用。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盉蓋上的五十二字,可分爲三句話:
气(乞)誓曰:余某弗爯(尊)公命,余自無(御),則鞭身、笰傳(轉)出!
報氒誓曰:余既曰:余爯(尊)公命。襄(儻)余亦改朕辭,出棄!
對公命,用乍寶盤盉,孫子子其萬年用。
銘文中無器主之名。
第一句,“气(乞)誓”之“ 气(乞)”訓“求”,器主被要求發誓。“余某”,“余”、“某”爲同位語,“ 某”指代發誓者的名字。“爯”可讀爲“尊”;“無”讀爲“御”,訓爲“用”,“無(御)”的賓語是承上省略的“ 命”,“自御[命]”,即自用命,師心自用,自作主張。“弗尊公命”與“自用命”是假設的兩種情况。若這兩種情况發生,則其懲罰是“鞭身”與“茀傳出”。“笰”是蔽車之席;“傳”可讀爲“轉”,即“轉(傳)乎溝壑 ”之“轉”,訓爲“棄”;“出”是大出,即出喪。“笰傳(轉)出”意思是用席裹尸而葬,不葬于族墓地。
第二句,“報氒誓”即答對上述之誓辭。“襄”讀爲假設連詞“儻”,“亦”是句中語氣助詞,無意義。“改朕辭”,改變我的話,即不遵守我自己所曾說的誓辭。“出棄”,出喪而棄尸,意思略同于“笰傳(轉)出”,而用詞有所不同。
第三句,“對公命”,“對”的意思是 “記錄”。“公命”即上述被要求發誓和隨即發誓兩事。
這三句話,翻譯一下就是:作器者被公要求發誓說:“我某某人將來若不尊公命,我若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則生前身受鞭刑,並且死後僅得以席裹尸而葬。”作器者對答這個誓言,說:“我已經發誓說我尊公命,儻若我改變了我說的話,就將死無葬身之地!”爲了記錄公命令作器者發誓這件事,因此做了這套盤盉。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5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5月5日。
点击下载附件:0860董珊: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的理解
“自無”也有可能讀為“自許”。
爯即稱字,有隨、從、服、順等義。(故訓匯纂,1632頁)
旭按:轉訓棄,唯見於《淮南·主術》“生無乏用,死無轉屍”高注。《說文》:“轉,運也。”轉運其屍於溝壑,其結果是為“棄”。“棄”非訓詁義。《逸周書·大聚解》:“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為《淮南·主術》所本。《文子·上仁》亦作“傳”。惠棟讀傳為轉。《漢書·髙惠髙后文功臣表》:“生為湣隸,死為轉屍。”應劭曰:“死不能葬,故屍流轉在溝壑之中。”《路史》卷30作“傳屍”,有注:“傳,音轉。”《國語·吳語》:“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韋昭注:“轉,入也。”《孟子·公孫醜下》:“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趙岐注:“轉,轉屍於溝壑也。”散氏盤“傳棄之”之“傳”,也讀為轉,運輸、轉運,不是讀為斷,訓棄。
战国时代:
“自無”也有可能讀為“自許”。
“傳”可讀爲“轉”,即“轉(傳)乎溝壑 ”之“轉”,訓爲“棄”。
我們在討論時,無斁兄也提出了這樣的看法,但結合訓匜等銘文和傳世文獻來看,似乎不至於有那麼重的懲罰,故未從。
“余某”结构是否如(黑+敢)钟铭文之“余臣儿”?李家浩先生云:“‘臣儿’是第一人称代词‘余’的同位语,是(黑+敢)的谦称。”(《黑+敢)钟铭文考释》)这里的“某”能否是谦辞?
回覆重耳兄:我的意思是:(1)“轉”當取轉運義,高氏訓棄,隨文釋義,非訓詁義。《國語·吳語》“轉於溝壑”韋昭注:“轉,入也。”亦是隨文釋義,非訓詁義。(2)轉在文中有棄義,切切不是讀為“斷”字。(3)惠棟讀傳為轉,以“轉”為本字,得之。
我沒有誤解蕭兄的意思,呵呵。
句首的“气”,是不是理解成虚词会好点。沈培先生讨论过甲骨文“气”字的虚词用法,认为是表示最终、终究的意思。将铭文中的“气”这么理解,好像会合适些。
爯为蒸部字,而尊为文部字,将爯读为尊,不知是否有先例,且愚以为不如读为“稱”,“稱”有“适宜、相当之意”,如“称心如意,称职”等。《国语·晋语六》“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韦昭注:“称,副也,副晋之德而为之宜。”(参《汉语大词典》(缩印本)第1095页。),铭文“爯公命”即“稱公命”,可以理解為符合遵从公命之意。
“襄”字讀法精彩!所謂“气”字還是以理解為人名为妥,但不一定是器主。下文“棄”字前似可斷句,這樣“棄”字有可能理解為人名,即器主。“出”當是“逐出”或“出亡”之義,不一定是“出喪”。《左傳·文公十八年》:“遂出武、穆之族。”《史記·宋微子世家》:“遂出武、穆之族。”《集解》引賈逵曰:“出,逐也。”盟誓雙方(即“气”和“棄”)都以“出(逐出)”作為違背誓言的懲罰。“笰”即金文“簟弼”之“弼”,亦即《詩經》“簟茀”之“茀”。《詩·大雅·韓奕》:“簟茀錯衡。” 鄭箋:“簟茀,漆簟以爲車蔽,今之藩也。” 孔疏:“茀者,車之蔽;簟者,席之名。言簟茀正是用席爲蔽。”“笰傳”可以理解為“以竹席為蔽的傳車”,此處似指逐出罪人的“囚車”。“笰傳出”是偏正結構,指“以笰傳逐出”。
李学勤先生在清华讲过此铭,他把“襄”读为“尚”,训为曾经(按此说,或许应读为“曩”)。
我觉得这个"尚"或许一直管到"践公命"一句,跟单育辰<中国文字>新三十四期上所讨论的"尚"是一个词.
很精彩
此器似乎剔過銹。首字是否有可能有筆畫沒有剔出來?
精彩极了。
另外,“无”不知道能不能读作“舞”训作与“舞弊”一类意思?
“舞”古有“弄”意。
另外,“无”也可读作“谋”。
“自舞/自谋”在铭文中似乎也是合适的。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高, 實在是高!
“無”有没有可能读为“亡”,大概表示逃跑之类的意思。
一上示三王 在 2011-5-6 14:44:48 评价道:
此器似乎剔過銹。首字是否有可能有筆畫沒有剔出來?
------------------
这个意见很重要。似乎:
进一步推测:其下部可能不单单是一个“口”字,很可能是“一+口”。即“口”之上当为反对称的双“匕”结构。
ryknight:
进一步推测:其下部可能不单单是一个“口”字,很可能是“一+口”。即“口”之上当为反对称的双“匕”结构。
未見原器,僅憑照片所作推測難以坐實 。
昨夜读大观帖,于大王帖中见有从米气字,气之笔法与此略同,第二划下竖之笔略短,第三划下垂之笔作横钩状。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