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出版
在 2011/5/20 20:46:01 发布

《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出版

鍾馨

 

  許雄志先生編《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於20114月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由裘錫圭先生題簽,吳振武先生作序,施謝捷先生擔任學術顧問,谷松章先生擔任責任編輯。

  該書平裝16開,印數1500冊,定價 200元。

附:介紹、序言、目錄、書影

 

介紹

  封泥爲古代紙張沒有發明之前,印章蓋在泥上的遺存。古代封泥保留了諸多歷史、地理、文字、藝術信息。晚清以來,各地出土了大量的封泥,時代包括戰國、秦、漢。孫慰祖先生主編的《古封泥集成》即收有 2600餘品,這還不包括近年出土的大批秦封泥。封泥也是古代印章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封泥的譜錄是以拓片方式輯成的,其與古璽印不同之處在于陰文印變爲陽文封泥。封泥邊有厚有薄,無規律可言,文字與封泥邊時有殘斷、粘連等,從篆刻欣賞的角度去看,別具一種古樸蒼茫、變幻莫測的空靈迷蒙之美。這些偶然但生動的效果不能不對印人有所啓發。

  在流派印“印外求印”的熱潮中,印人們對封泥入印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吳昌碩、王石經、王冰鐵、趙古泥、鄧散木、侯福昌等都有不少仿封泥的作品傳世,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

  《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收錄了許雄志先生鑒印山房珍藏的秦漢封泥311品,每品均有面圖、背圖、拓片。時代涵蓋戰國、秦漢。均爲首次發表,其中不乏珍罕之品,對于古代歷史、地理、藝術的研究借鑒具有重要意義。比如以前的封泥著述,全部戰國封泥僅僅幾十品,而此書新披露的戰國封泥就超過此數,其價值可見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許雄志先生作爲篆刻名家,所選封泥均品相上佳,幷且精心鈐拓,對于篆刻藝術的借鑒非常有利。

 

吳振武先生序

  中州篆刻名家許少孺先生收集古印有年,在繼四年前推出《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之後,近又出其所藏古封泥三百餘枚,分爲“戰國·新蔡”、“秦·相家巷”、“西漢· 臨淄”、“秦漢·平輿”、“未明出土地域”五部分,輯成《鑒印山房藏古封泥菁華》一書面世。可喜可賀!

  自晚清以來,古封泥的收藏與著錄,大抵以私家爲主。此類小件古物,相對于繁富的傳世文獻和名碑巨碣而言,從來都是被歸在“竹頭木屑”之列的。然而,此類資料對於講求“二重證據法”的中國古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來說,却有著不平凡的效用和價值。即以過去發現數量尚不能以百計的戰國封泥爲例,江蘇鹽城所出楚“□ □亭鉨”封泥(《考古》1964127頁、2005968頁),對於學者破解先秦古文字中的“亭”字並進而考察戰國時期有關“亭”的制度,具有突出的作用。又譬如有明確出土記錄的河北平山靈壽城遺址所出中山國“信完”封泥(《文物春秋》1989年創刊號65頁、《古封泥集成》5·19),不僅可以印證傳抄古文中的“完”字,在研究古代封印制度方面,亦具特殊價值。因此,古封泥資料除因其樸素端莊的藝術價值而受到篆刻家的青睞外,也一向是古史和古文字研究者所珍視的資料。本書所收錄的三百餘枚新出古封泥資料,其史料價值和文字學價值,尚有待于學者的深入研討和發掘。

  少孺先生或無意于做收藏家,他之所以長年不辭辛苦地收集古印和古封泥,當與他所從事的藝術創作工作有關,所謂“取法乎上”。但憑著他的執著、眼力與眼光,在推出含本書在內的兩本《菁華》後,他的古印收藏家地位已堅實確立。在當下這個有“收藏熱”的時代,像少孺先生這樣“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相信對玩收藏的朋友,是會有啓發意義和示範作用的。

吳振武

20101215日于長春

 

目錄

序……………………………………………………………………吳振武

戰國·新蔡…………………………………………………………  1

秦·相家巷…………………………………………………………  26

西漢·臨淄…………………………………………………………  40

秦漢·平輿…………………………………………………………  50

未明出土地域………………………………………………………  153

後記…………………………………………………………………  158

 

書影

e4c0d4015974992825780f281bc3b101_orig

89272428dc505a6892ed2452cc88fa53_orig

0ff50d38a9e741bda696742768b3af3c_orig

5d8f68b2cd081b0ab57e944c88757c55_orig

759f022742bc428525d90e454ba6d796_orig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