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李學勤先生主編、劉國忠教授編著的《走近清華簡》(清華簡研究叢書)於2011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第一部向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系統介紹清華簡及其整理工作現狀的專書,書中詳細介紹了清華簡的入藏、整理保護及研究工作的歷程,並對清華簡中所反映的一些重大學術問題進行了討論。全書平裝16開,定價42元。
附:書影、目錄、序言、後記
目錄
序(李學勤)
引言 一個特殊的會議 1
壹 書於竹帛 3
中國古代簡帛興廢史 3
國外的簡牘 8
貳 孔壁與汲塚——中國古代竹簡書籍的發現 11
中國古代竹簡書籍發現概述 11
孔壁與汲塚的驚人發現 13
叁 世紀簡帛 21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簡帛發現 21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簡帛發現 23
簡帛研究的迅速發展 33
肆 清華簡的搶救性保護 35
清華簡的入藏 35
清華簡的搶救性保護 37
清華簡內容初識 42
伍 清華簡的鑒定與拍照 47
清華簡的鑒定 47
調研工作的開展 48
清華簡的拍照工作 51
陸 清華簡的釋讀整理工作 55
清華簡的通讀 55
清華簡內容的初步公佈 56
清華簡的編排整理 59
清華簡第一冊整理報告的編寫 61
柒 《尚書》之謎 65
《尚書》的編輯 65
《尚書》的流傳與古文《尚書》的真偽問題 67
對古本《尚書》的尋求 71
清華簡《尚書》的意義 73
捌 周文王遺言 79
清華簡《保訓》的內容 79
《保訓》與周文王稱王之謎 80
《保訓》與周文王事商 84
《保訓》所見“中”的思想 90
玖 清華簡《金滕》與周公居東的真相 93
《金滕》的疑問 93
《金滕》“周公居東”內容的爭論 96
清華簡《金滕》與周公居東的真相 105
拾 大夢先覺——周文王的受命與清華簡《程寤》 109
夢占為大 110
《程寤》與周文王受命的問題 112
《程寤》與《酒誥》 115
拾壹 清華簡九篇釋文簡注 121
尹至 121
尹誥 124
程寤 126
保訓 128
耆夜 131
金滕 135
皇門 139
祭公 143
楚居 148
拾貳 僅僅是開始 155
清華簡的學術價值 155
清華簡:未來的顯學 159
建議進一步閱讀的書籍 160
附錄 161
初識清華簡 李學勤 161
周文王遺言 李學勤 166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169
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 李學勤 173
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 李學勤 177
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 李學勤 181
清華簡保護及研究情況綜述 劉國忠 184
清華簡《保訓》與周文王事商 劉國忠 194
周文王稱王史事辨 劉國忠 202
清華簡《夜》 李學勤 209
清華簡九篇綜述 李學勤 213
海外漢學界的盛會——記在美國舉行的清華簡《保訓》研討會 劉國忠 224
清華簡研究所見論著目錄 227
清華簡工作大事記 233
後記 237
補記 239
《走近清華簡》序
李學勤
劉國忠博士的這本《走近清華簡》,是第一部向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系統介紹清華簡及其整理工作現狀的專書。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省稱,這個詞近期由於在媒體多次出現,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這批特別珍貴的戰國竹簡,傳聞在2006年冬已流落到香港,淹沒在當時充斥的假簡之間,屢經曲折,其真實價值很晚才得到確認。經清華校友捐獻,2008年7月溽暑難當的一天,這批簡終能入藏到學校,簡的保護和整理工作也就自那時開始。
劉國忠博士一直參加清華簡的各方面工作,從清理保護到考釋研究,所有環節他都有重要的貢獻,有豐富的親身體驗。必須說,這批簡的整理工作是非常複雜困難的,其中種種艱辛,殊難為外人道。劉國忠博士投身于這項工作,所做的犧牲之大,是我們同人都深知和稱讚的。
熟悉簡帛研究的人們都瞭解,劉國忠博士對這一學科有多年積累的深厚基礎,發表過一系列論作,不少讀者會看過他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帛書》,知道他怎樣擅長以通暢的文筆敘述艱深的學問,真正做到深入淺出。這部《走近清華簡》可以說是又一個例子。
清華簡之所以備受關注,是由這批簡的性質和內容決定的。這批簡全部是秦火以前的寫本書籍,並且系以傳統所說的經、史之類為主,從而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者認為這批竹簡的出現,堪與前漢的孔壁、西晉的汲塚比美,也未為過譽。但也正因為如此,整理考釋不免是難上加難。我們的一些主觀條件,由於歷史原因,不能與去古未遠的孔安國或荀勗、束皙相比,而所遇到的難題卻是相似甚或相同的。孔壁所出,主要是古文《尚書》,清華簡有《尚書》及類似《尚書》的文獻二十來篇;汲塚所出,主要是《竹書紀年》,清華簡也有體例近似的史書《系年》。對這樣的竹簡典籍試作整理,無疑是非常沉重的學術任務。
讀者容易從《走近清華簡》,尤其是這本書附錄的一些文章看到,我們對竹簡內容的認識經歷了艱辛的過程。在開始通過媒體介紹這批竹簡時,若干提法不夠成熟,甚至是錯誤的。例如當時看到一支簡,文句與《尚書·康誥》最末相同,以為發現了《康誥》,後來證明是不對的。最先發表的《保訓》釋文,也僅僅屬於初步,至今修正的已有許多。劉國忠博士在書中,已經向大家展示了這樣的經過。今是而昨非,是我們在工作進程中經常的感想,不過所謂“今是”是否真是,還需要大家來判斷。
清華簡的內涵太豐富了。簡的保護、整理以至發表,是我們的責任;這批簡的深入研究,則屬於學術界大家。希望讀者通過劉國忠博士這本書瞭解我們已做的工作,給我們指點和批評,使我們能夠做得更好一些。
李學勤
2010年9月14日
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後記
自從清華簡在2008年7月入藏以來,我有幸追隨李學勤先生,一直參加了對清華簡的搶救性保護、照相、整理和研究工作。這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與竹簡實物天天朝夕相處,大大增強了我對竹簡的感性認識和對竹簡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刻體會。每天的工作雖然異常繁忙、勞累,但心裡卻十分充實、興奮。我們都很清楚,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些工作,是注定要載入史冊的;而清華簡的學術價值,更將會為我們的後人所長久銘記和深入探討。因此,我們今天的這些努力和付出,和清華簡所會產生的巨大影響相比,就顯得那麼地微不足道,而又那樣地物有所值了。
按照李學勤先生的要求,我從2008年7月15日清華簡入藏後,就開始每天檢查竹簡的保存狀況,撰寫工作日志,不知不覺中已經寫了厚厚的一冊。閒暇時自己隨意翻翻,那些難忘的日子又一一浮現在眼前。今年年初,記不清具體是哪一天了,我突然想,何不把自己積累的這些材料整理一下,寫成一個較為通俗的文稿,讓更多的人瞭解清華簡,瞭解我國“書於竹帛”的歷史,瞭解清華簡的學術意義呢?我把這一想法告訴了李學勤先生,得到了他的積極肯定和大力支持。於是,在工作之餘,我就開始搜集資料,投入到這本小書的寫作之中,經過斷斷續續幾個月的修改寫作,總算把這部小書完成了。
我知道這是一本不太成熟的小書,由於清華簡的整理工作才剛剛開始,清華簡中的眾多篇目還來不及整理與研究,我只好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情況,在這裡走馬觀花地大致介紹了一下有關的情形。篇中的一些觀點是綜合了李學勤先生等眾多學者的意見,也有一些是我自己的初步想法,其中肯定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懇請讀者予以賜教。
這篇書稿的完成,是和許多人的關心、幫助和支援分不開的。
感謝我的博士導師李學勤教授與葛兆光教授多年來對我的關心與指導。在李先生的支持和鼓勵下,我才得以投入到清華簡的相關工作之中。我寫的有關清華簡的一些小文都曾請李學勤先生審閱,得到他的肯定,我才敢斗膽拿出投稿;葛兆光教授雖然遠在上海,但是一直對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十分關心;我的碩士導師晁福林教授也一直對我鼓勵有加。三位先生的研究思路和對我的耳提面命更是讓我終生受益無窮。
感謝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各位同事。中心的趙平安、李均明、廖名春、彭林、李守奎、趙桂芳、沈建華等諸位先生都給予了我眾多的幫助,他們的淵博學識和細心講解幫我解決了許多工作上的困難;感謝在中心做博士後研究的劉風華、陳穎飛、袁金平、孫飛燕以及馬楠、賈連翔等同學,我從他們那裡也學到了許多東西;同時,也感謝在中心一直負責安保工作的張滿良先生。兩年多來,中心的各位同仁相互幫助,相互配合,氣氛融洽,大家就像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中,令人倍感親切。
感謝清華大學謝維和副校長等校領導的關心;感謝文科建設處蘇竣、彭方雁、仲偉民、段江飛等諸位先生的指導;特別是蘇竣教授還親自幫助審校初稿,補充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感謝圖書館、化學系、生物系、保衛處、新聞中心等各單位老師對我工作的支持,感謝歷史系各位同仁平時對我的幫助。
感謝美國達慕思大學艾蘭教授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在今年3月底赴美國,與西方漢學家們就清華簡的相關問題進行對話與交流。
感謝劉樂賢、邢文、江林昌、王澤文等諸位師兄弟多年來對我的無私照顧,同門各位師兄弟的相互體貼和支持使我倍覺溫暖。
感謝發表我那些小文的學術刊物和編輯。由於他們的支持,使我這些不夠成熟的小文可以得以拿出來向學術界的同行請教。
最後還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玉衡女士為本書所做的大量工作,沒有她的關心和督促,本書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也不可能這麼迅速地與讀者見面。
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本書的介紹也只能是初步的,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精彩內容讓世人驚喜連連。
期待著各位讀者朋友的指教。
2010年10月19日於清華園
補記:
這本小書稿在排印期間,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又已經取得了眾多的成果,其中第一冊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已經於2010年年底正式出版,為了讓讀者們能更好地瞭解清華簡第一冊各篇的內容,根據本書編輯王玉衡女士的建議,在2011年春節期間,我又臨時補寫了對第一冊各篇加以注釋的一章,其它內容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做太多的改動。清華簡的內容晦澀,這一注釋是在整理小組的整理成果基礎上根據筆者的理解而完成的,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
作者於2011年2月18日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9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