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尹至》“亡典”說
(首發)
汪亞洲
煙台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清華簡《尹至》篇有“惟災虐極暴,亡典”句[1],論者多有歧義。其中“亡典”意義亦多爭議:
整理者解釋“典”字為:“,《說文》古文‘典’,《周禮·天官·序官》‘典婦功’注:‘主也。’”[2]則整理者認為“典”為動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認為“亡典”之“典”是一個名詞,“亡典”疑指散亡典常、典法。[3]沈建華先生認為:亡,可通荒;,疑腆字異文,古文假借殄爲腆,殄,盡絕之義。[4]孫飛燕先生以為“忘典”與《書·西伯戡黎》“不迪率典”的含義近似,指不循法則。[5]黃人二、趙思木先生認為“典”意同“殷小腆”之“腆”,訓爲“善”,無腆卽“不善”,是老百姓對統治者施政不好的牢騷語。[6]王寧先生認為“亡典”卽亡失典常。[7]黃懷信先生認為“亡”,讀爲“無”,無典,謂不由典常。[8]陳民鎮認為“亡典”當讀作“無典”,意為“不循法度”,“無典”與《尚書·皋陶謨》“天叙有典”中“有典”相對。[9]
筆者同意讀書會“典”為名詞之說,但以為“典”即典籍、經籍、典策之意。《說文·丌部》:“典,五帝之書也。”《玉篇·丌部》:“典,經籍也。”《書·梓材》:“后式典集。”蔡沈集傳:“典,舊典也。”孔安國《尚書序》:“謂之五典。”孔穎達疏:“典,五帝之書也。”《文選·馬融<長笛賦>》:“融既博覽典雅。”呂向注:“典謂墳典也。”《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典謂經籍。”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一:“典者,尊藏之冊。”或謂“典”為《尚書》中“堯典”專稱,《後漢書·班固傳》:“固又作典引篇。”李賢注:“典,謂堯典。”藏於王朝的典籍是前代遺留的文化財產,包括一代或數代規章制度、禮樂文化(廣義的),是當代文化的集成,也反映了當時文化的最高水平。因而典籍十分重要。如《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其中有“典策”,楊伯峻注:“典策謂典籍簡冊,周禮盡在魯,必有典籍簡冊賜之。”[10]而同時受封的同姓國衛國、晉國則沒有“典策”,正是因為魯公為周公之後,周公功勳卓著,所以得封“典策”之物,以視重于其他諸侯。《漢書·敘傳》也說:“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同時承典策也是繼承大統的象徵,《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壬辰,晉太子炎紹封襲位,總攝百揆,備物典冊,一皆如前。”
“亡”為喪失、散失;“亡典”即喪失、散失典籍。古代王朝衰落滅亡多先亡其典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周衰微時:“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周守藏室之史也……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這是喪失掌管典籍的人。又有《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論語集注》張子曰:“周衰樂廢,夫子自衛反魯,一嘗治之。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衰,三桓僣妄,自大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11]李澤厚謂:“這些樂師遊走散失,流落四方,真是‘禮崩樂壞’。樂,不止言音樂,指的是傳統制度,體系的崩潰。”[12]廣義上看這個“樂”也屬於“典”。“亡典”除了本國(本朝)散失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如《漢書·高帝紀》載:“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這是王朝替代者搶奪或接收前代典籍的方式,也算是一種“亡典”。《尚書·多士》載周公言:“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可知周公得到了殷人的“典冊”,應看做是殷人的“亡典”,也即《史記·宋微子世家》“今殷其典喪”中“典喪”意。從這種意義上來看,“亡典”不僅僅象徵了典籍的喪失,更是學術文化、典章制度的流失,是王國滅亡的前兆。
以此角度再讀清華簡《尹至》“暴,亡典”句,則可理解為“(夏桀)侵淩社會弱勢群體;[13](并致)典籍亡散佚失。”看到這些現象,也就預示著夏將要滅亡了。這正可和殷人“亡典”相連接,也可理解“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了。
[1] 釋讀采用整理者說,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28頁。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29頁。
[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
[4] 沈建華:《清華楚簡〈尹至〉釋文試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5] 參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評論,2011年1月7日。
[6] 黃人二、趙思木:《清華簡<尹至>餘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5 ,2011年1月12日。
[7] 參見劉波《清華簡<尹至>“僮亡典”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421,2011年3月4日)一文下的評論,2011年3月5日。
[8] 黃懷信:《清華簡<尹至>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6,2011年3月17日。
[9] 參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評論,2011年2月27日。
[1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537頁。
[11] 張子謂大師以下皆為魯國卿士,筆者以為這樣理解較為狹窄。
[12] 李澤厚:《論語今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539頁。
[13] 採用張崇禮先生觀點,參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一文下的評論,2011年1月6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6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6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0882汪亞洲:清華簡《尹至》“亡典” 說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