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簡帛〈五行〉「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
(首發)
范麗梅
中研院文哲所
出土文獻〈五行〉共有郭店楚簡與馬王堆帛書兩個文本。其中馬王堆帛書還有相關的解說文字,三者對於先秦兩漢經典文本流傳的情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此外,〈五行〉所載關於孔孟之間子思學派的學說思想,更是研究先秦兩漢儒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自郭店楚簡公佈以來,馬王堆帛書也相應的受到高度的重視,相關的注解與研究勝義紛陳,然而對於郭店文本中「疋膚膚」,與馬王堆文本「索纑纑」、「衡盧盧」此一重要關鍵字詞卻沒有很好的解釋。本文主要通過整理先秦兩漢相關的異文材料來論證此一詞彙的考釋。
郭店楚簡〈五行〉簡四十二至四十四論述君子集大成與成德情況時,有如下文字:
疋膚膚達諸君子道,謂之賢。[1]
相同的一段話又出現在馬王堆帛書〈五行〉:
索纑纑達於君子道,謂之賢。[2]
以及〈五行說〉行三零四至三一五:
「衡盧盧達【於君子道,謂之賢】」,衡盧盧也者,言其達於君子道也。能仁而遂達於【君子道】,謂之賢。[3]
其中形容達諸君子道的情境,郭店楚簡有所謂「疋膚膚」一詞,而馬王堆帛書〈五行〉作「索纑纑」,〈五行說〉作「衡盧盧」。此詞學者多所考釋,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以「索」為「素」的假借字,但未進一步考釋。[4]而龐樸以為即《呂氏春秋.尊師》所載的「索盧參」。[5]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的整理認為「索」與「衡」皆「率」字之誤,而「纑」與「盧」讀為「儢」,引《荀子.非十二子》解為「學道之人不費力而可達到目的。」[6]池田知久以為「索」作索求之意,「纑纑」大概是表現索求樣態的副詞。[7]魏啟鵬則讀「疋」為「赫」,解為盛,有明德之貌。而讀「膚」為「曥」,表日照光明之貌。並進一步解釋「有志者篤而行之,達於大成之境界,盛德至矣哉,故有顯盛昭明之貌。」[8]此外,魏啟鵬校釋帛書本則認為「索纑纑」當從後文〈說〉作「衡盧盧」,「衡」借為「赫」,解為盛。而「盧盧」通「皪皪」、「朗朗」、「烺烺」、「曥曥」,皆光顯昭明之貌。[9]廖名春讀「疋」為「胥」,訓為「皆」;訓「膚」為「大」,解為「都非常通達於君子之道」。[10]王志平讀「胥膚膚」等為「胥慺慺」,解為皆敬謹的意思。[11]以上各家說法大多未能合乎〈五行〉全篇的脈絡,同時就文字使用的情況來看,各家也未能就這些字的通假或異文情況提出考釋的堅實基礎。只有魏啟鵬的釋讀不僅合乎〈五行〉全篇脈絡,還有合乎儒家思想的背景作為依據,同時也提出這些字在後世通假的情況,所讀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唯其說拆解此一詞彙,分作兩個詞彙來解釋則有待商榷。並且魏說所引證的文獻材料,諸如《文選》、《文苑英華》、《篇海》等中古文獻,其時代都比較晚,證據力略顯不足。
簡文「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應是一個詞,不能分開來解釋。依據諸字古音:疋,疑紐魚部;膚,幫紐魚部;索,心紐鐸部;纑,來紐魚部;衡,匣紐陽部;盧,來紐魚部。其韻部皆在主要元音相同,而韻尾可對轉的魚、鐸、陽三部,具備通假的條件。
在上古文獻中,此詞又作「赫戲」,赫,曉紐鐸部;戲,曉紐歌部,其古音正與簡文諸字具有同樣的主要元音以及可以對轉的韻尾。「赫戲」一詞見於《楚辭.離騷》:「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王逸《注》:「皇,皇天也。赫戲,光明貌。」洪興祖《補注》:「西京賦云『叛赫戲以煇煌』,赫戲,炎盛也。戲與曦同。」[12]黃靈庚:「赫戲,連語,字無定體,其作曦者,以訓詁字為之也。《文選》卷一五《思玄賦》注引作戲,而羅、黎二本《玉篇》『兮部』『羲』條引並作羲,《慧琳音義》卷九四倒乙作曦赫,然引《韻詮》亦作赫曦,卷九四引又作炎羲。」[13]簡文「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又作「赫戲」,正表現字無定體的情況。
文獻中亦作「赫赫」、「赤赤」、「虩虩」、「壑壑」、「爀爀」等等,如《詩經.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馬王堆〈五行說〉作「赤赤」[14]、郭店〈五行〉作「虩虩」[15]、〈晉公盆〉作「虩虩」[16]、馬王堆〈五行〉作「壑壑」。又如《詩經.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經典釋文》作「爀爀」。[17]又如《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郭店、上博〈緇衣〉作「虩虩」。[18]
這一類形容詞除了字無定體,同時其組合也各有變化,簡文諸例只是重疊了後一字。在上古文獻中還有其他相同的例子,如形容幽遠不清的「杳冥」一詞便是,在文獻中此詞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包括「杳冥冥」、「杳以冥冥」、「杳冥」、「杳杳」、「窈窈冥冥」等,例如:
《楚辭.九歌.東君》:「撰余轡兮高駝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楚辭.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楚辭.九歎.怨思》:「經營原野,杳冥冥兮。」
《楚辭.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楚辭.惜誓》:「馳騖於杳冥之中兮,休息虖崑崙之墟。」
《楚辭.七諫.自悲》:「莫能行於杳冥兮,孰能施於無報?」
《楚辭.九章.哀郢》:「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19]
《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20]
由此可知「疋膚膚」等詞,實已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不必如魏啟鵬所舉《文苑英華》卷二十九喬潭《群玉山賦》「赫曥曥、高崇崇,秘精義乎其中。」之時代較晚的中古文獻。
通過以上討論,可知簡帛〈五行〉「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等詞應讀作「赫戲戲」,與「赫戲」、「赫赫」、「赤赤」、「虩虩」、「壑壑」、「爀爀」等詞彙意義相同。〈五行〉所謂的「赫戲戲達諸君子道」,正與同篇所謂的「虩(赫)虩(赫),聖也」的意思相同,指達至聖人或君子道的光明顯耀的境界。此讀應有助於簡帛〈五行〉文本的解釋,同時也連繫了先秦兩漢相關文獻的關係,使得其中的儒家思想得以進一步深入地闡釋。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頁34、151。
[2] 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8月二版),頁28。
[3] 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8月二版),頁36-37。
[4]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
[5]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月),頁74。
[6]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頁25注28。
[7] 池田知久著、王啟發譯:《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頁392。
[8] 魏啟鵬:《簡帛五行箋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7月),頁49。
[9] 魏啟鵬:《簡帛五行箋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7月),頁80。
[10] 廖名春:〈郭店楚簡《五行》篇校釋札記〉,《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1年),頁33-34。
[11] 王志平:〈說「索纑纑」〉《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12] 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12月),頁83。
[13] 黃靈庚:《楚辭異文辨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頁139。
[14] 馬王堆帛書〈五行〉與〈五行說〉相關異文根據龐樸所附圖版,見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8月二版)。又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
[15] 郭店竹書〈五行〉相關異文據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16] 青銅器銘文相關異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17] 傳世文獻相關異文根據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18] 上博楚簡相關異文根據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19] 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12月),頁131、137、481、217、375、410、226、235。
[20]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頁381。
本文寫於2007年7月,曾於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政治大學、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壇「中日博士生學術研討會──第二屆東亞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學術研討會」上發表。2011年6月修訂。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6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6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0883范麗梅:釋簡 帛《五行》“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
,个人浅见,此文论证不足。比如说“在上古文獻中,此詞又作「赫戲」”,有何根据?
“疋盧盧”、“索盧盧”一聲之轉。“索盧盧”即“索盧”之衍音。“索盧”為二漢前俗語詞。《呂氏春秋·尊師》:“索盧參,東方之钜狡也。”《漢書·王莽傳》:“索盧恢等舉兵反城。”師古曰:“索盧,姓也。”《後漢書·索盧放傳》李賢注同。《晉書·姚萇載記》有“索盧曜”。此以“索盧”為複姓者。《宋書·州郡志》:“索盧令何江左立。”《魏書·地形志》有“索盧城”,《北齊書·慕容紹宗傳》、《隋書·律歴志中》有“索盧縣”。此以“索盧”為地名者。
“索盧”疑即“都盧”、“都慮”之轉 ,“圓轉”、“滾動”之義。《漢書·地理志》:“有夫甘、都盧國。”顔師古注:“都盧國人勁捷善緣髙。”又《西域傳》:“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戯以觀視之。”晉灼曰:“都盧,國名也。”李奇曰:“都盧,體輕善緣者也。”“都盧”言緣高杆之端旋轉以為戲也,其國人善此技,故國名即為都盧也,亦取“圓轉”、“滾動”之義。《水經注》卷6引司馬彪《後漢郡國志》:“自都慮至羊腸倉。”《御覧》卷64引作“都盧”。俗言“嘟嚕”、“都婁”者,即“都盧”之俗寫也。音轉又作“扶盧”,《國語·晉語四》:“侏儒扶盧。”程瑤田曰:“余謂…… ‘蒲盧’又轉之爲‘瓠𤬜’,爲‘箶簏’箭室也。……又轉之爲‘都盧尋橦’……‘扶盧’猶‘都盧’也。以‘都盧’爲尋橦者之名,蓋名之以其能。”(程瑤田《果臝轉語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522頁。)
索盧盧,後代作“骨鹿鹿”、“骨碌碌”、“骨魯魯”等。形容快速滾動。此文形
“衡盧盧”不詳。
瞎説一通,博雅有以教我。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