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張玉金教授《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於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110元。
附:書影、目錄、後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虛詞及出土戰國文獻虛詞概貌
一、虛詞的定義及其範圍
二、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系統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的回顧暨展望
一、研究的回顧
二、研究的展望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的語料問題
一、出土戰國文獻的語料價值
二、出土戰國文獻的種類
三、出土戰國文獻的時代性問題
四、出土戰國文獻的地域性問題
第四節 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
一、為上古漢語虛詞研究提供了“同時資料”
二、在上古漢語虛詞研究方面得出一些可靠的新結論
第二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於”“于”“乎”
一、於
二、于
三、“于”和“於”的區別
四、乎
五、“乎”跟“于”和“於”的區別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在”“當”“方”
一、在
二、當
三、方
四、“在”“當”“方”的區別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自”“由”“從”
一、自、自從
二、由
三、從、從而
四、道
五、“自”“由”“從”的區別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至”“到”“遝”“晉”
一、至、至於
二、到
三、遝
四、晉
五、“至”和“到”的區別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盡”“終”
一、盡
二、終
三、“盡”和“終”的區別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以”及相關複音介詞
一、“以……為……”式
二、介詞“以”
三、“以”作語素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用”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因”
第九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與”
一、作共事介詞
二、作比事介詞
第十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及”
一、共事介詞
二、時間介詞
三、條件介詞
四、對象介詞
五、方面介詞
第十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為”
一、主事介詞
二、與事介詞
三、因事介詞
四、關事介詞
第三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以”及相關複音連詞
一、連詞“以”
二、“是以”和“此以”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用”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因”“因而”
一、因
二、因而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與”
一、並列連詞
二、選擇連詞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及”
一、連接名詞語
二、連接謂詞語
三、連接名詞語和謂詞語
四、虛詞“及”和“與”的區別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為”
一、原因連詞
二、假設連詞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而”
一、單句中的連詞“而”
二、複句中的連詞“而”
三、複音虛詞語中的“而”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則”
一、假設結果連詞
二、順承連詞
第九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既”
一、表示並列
二、表示讓步
第十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雖”
一、表示事實讓步
二、表示假設讓步
第十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且”
一、並列連詞
二、遞進連詞
三、選擇連詞
四、讓步連詞
第十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斯”“此”
一、斯
二、此
三、“此”“斯”“則”的區別
第十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故”“是故”
一、故
二、是故
三、“故”和“是故”的區別
第十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然”及有關複音連詞
一、然
二、然而
三、然則
四、然後
第十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假設連詞
一、“若”組
二、“苟”組
三、“藉”組
四、“倘”組
五、“其”組
六、“使”組
七、“有”組
第十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焉”
第十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連詞
一、順承連詞“是”
二、選擇連詞“抑”
三、條件連詞“無”
四、讓步連詞“縱”
五、原因連詞“唯”
第四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然”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之”
一、用在定中之間的“之”
二、用在狀中之間的“之”
三、用在中補之間的“之”
四、用在主謂之間的“之”
五、用在“主語+介賓”之間的“之”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者”
一、結構助詞“者”
二、限定助詞“者”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所”
一、結構助詞“所”
二、“者”和“所”的區別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其”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助詞
一、表數助詞“餘”
二、列舉助詞“等”“云”
第五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與”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也”
一、書寫形式
二、句末語氣詞“也”
三、句中語氣詞“也”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殹”
一、“殹”與“也”的關係
二、句末語氣詞“殹”
三、句中語氣詞“殹”
四、“殹”和“也”的區別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矣”
一、句末語氣詞“矣”
二、句中語氣詞“矣”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乎”
一、句末語氣詞“乎”
二、句中語氣詞“乎”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哉”
一、“哉”的語法位置
二、“哉”的語氣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焉”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語氣詞
一、語氣詞“耳”
二、語氣詞“爾”
三、語氣詞“已”
四、語氣詞“兮”
五、語氣詞“則”
第六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焉”
一、書寫形式
二、兼詞“焉(安)”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諸”
餘論
後記
後記
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師從裘錫圭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在接受先生指導的過程中,我逐漸悟出做學問、寫論文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第一、要重視文獻綜述,弄清楚前人和時賢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都有哪些觀點。裘先生自己在這方面就做出了榜樣。他的文章發表後,若發現以往有相近似的觀點,就一定以書面的形式表達歉意,表示這是不應有的失誤。
第二、研究一個問題,應把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原始材料都收集齊全。裘先生非常反對僅就一兩個例子就發表見解。比如若要研究甲骨文中的“若”,那就把“若”的用例以及與此相關的用例都收集起來,在此基礎上提出見解。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裘先生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讀書過程中,若遇到與某一問題有關的材料,就隨手記在單紙片上,放到一個信封內或筆記本裡。這樣逐漸積累,如果某一問題的材料積累齊全,觀點也成熟了,就可以動手寫論文了。裘先生跟我們討論問題時,常把他的某個信封或筆記本拿出來,讓我們看有關的材料。裘先生說過,我們跟清儒沒法比,他們的古文功底很好。但如果在研究一個問題之時,有關的書都查到,是可以彌補這一缺欠的。如今比過去更方便了,一些古籍有了電子文檔,更有助於檢索了。
第三、對某一問題的解答,要考慮多種可能。我記得,在我寫出論文交給他審閱時,他常常說,除了這種觀點外,也還有另外幾種可能。裘先生的意思是,當要研究一個問題時,在把所有原始材料收集齊全之後,在尋求對一個問題的解答時,要考慮到有多種可能,然後,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分析,提出一種最有可能的解答。這其中當然應有論證:為什麼是這種解答,為什麼不是其它的解答。在我看來,這一點對於搞學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想這是裘先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吧。一般人看到一些材料,可能就會形成一種觀點,然後就覺得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從方方面面加以論證,但卻可能是錯誤的。我記得,我請裘先生評論一位學者的學術研究,裘先生的評論是“愛鑽牛角尖”,我想這是指這位學者在形成了一種觀點之後,就不考慮其它可能了。
第四、研究學問時,一定要“忌主觀、重反證。”研究學問,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收集盡可能全面的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研究程式,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結論。所以,重要的是“忌主觀”。“忌主觀”就是讓我們自己的觀點符合實際存在的語言材料,而不是讓客觀的語言材料屈從於我們的觀點。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對自己已經初步得出的結論的偏愛,考慮到各種可能的解答,而根據實際的語言材料分析哪種觀點的可能性最大。我們得出一種觀點之後,要能用這種觀點解釋所有的相關材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很可能所得出的結論是不正確或者不全面的。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要特別重視與所得出的觀點相反的證據,這就是“重反證”。如果一些反證無法科學地解釋,就必須放棄自己的觀點。我非常重視“忌主觀,重反證”這六個字,曾把它寫成條幅,掛在床頭上。每當研究問題時,看看這六個字,心中就有警惕性。
第五、引例正確、分析綜合。研究一個問題,就要收集齊與此有關的全部語料。對每一條語料的解析,都應是正確無誤的。裘先生在審閱我的論文時,有時會指出我對甲骨文斷句有誤,並嚴厲地批評。為了對每一條語料都有正確的分析,他要求我們有寬廣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我研究甲骨文語法,裘先生就要求我認真學習甲骨學知識,如甲骨斷代學、殷代周祭制度等等。這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對一個語句分析錯了,那麼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結論也就不可靠了。在研究問題時,裘先生很重視對分析綜合方法的運用,而反對玩弄一些名詞術語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在裘先生的文章裡,見不到那些後面括著英文的時髦詞語,都是些樸樸實實的話。我記得一次外出參加學術會,回來後跟裘先生說自己學到了很多理論方法,覺得很受啟發。當時裘先生並不以為然,他表示,還是要把有關材料收集齊全,進行分析綜合。這種樸實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也最為堅實可靠。
最後,但也許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嚴謹踏實、認真負責的精神。裘先生給自己的公子取名為“裘實”,這是希望他實事求是。裘先生給我們講過幾次,做事一定要認真踏實。他說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下放到幹校勞動,就認真去做,結果也有收穫,自己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他的意思是做什麼事都要認真去做,結果總會有收穫。即使在今天,我也常常想起裘先生的這些話,努力按照先生的要求去做。
裘先生所傳授的這些治學方法,是十分寶貴的。不過,知易行難。即使在今天,我也不能說很好地領會了裘先生的治學思想並切實地付諸實踐。
本書研究的是戰國時代的虛詞。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語言是典範的文言文,而其中的虛詞又是這種語言的兩種主要語法手段之一,所以研究這種語言中的虛詞是很有意義的。以往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主要都使用傳世戰國文獻,但這種文獻有其局限性。它屢經傳抄刊刻,錯誤很多,有的經過改寫刪節,幾乎面目全非。就虛詞而言,這種失真的情況尤其嚴重。而出土文獻除去傳抄的古書以外,很少有這種問題。即使是傳抄的古書,通常也比傳世的本子近真。因此研究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能使我們看清楚戰國時代使用虛詞的真實情況。
2006年5月,我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虛詞理論與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獲准立項(06BYY036),此後就開始了研究工作。我首先收集了出土戰國文獻這種原始材料以及此前的相關研究成果,並進行了當代漢語虛詞理論的探究。然後從出土戰國文獻中收集每個虛詞的每個用例,逐例進行分析、歸類,對每個虛詞都進行了靜態描寫和必要統計,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概括出了出土戰國文獻的虛詞系統,並進行了必要的比較研究、專題研究以及對疑難問題的探討等。到2009年8月,我完成了這個項目,寫出了約50萬字的稿子,名曰《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
由於研究時所用的語料是古文字材料,不便於直接在電腦上寫作,而是先要寫在稿紙上,這樣就需要把所寫出來的文稿輸入電腦。這個工作都是由我愛人劉海霞女士來完成的(實際上近來我寫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部書稿都是她幫助我變成電子文檔的)。這部書稿字數比較多,難度很大,裡邊有許多需要造的字,她不辭辛勞,夜以繼日,終於按時完成了錄入工作。錄入完畢後,她又對全文一個字一個字地檢查(查出來不少問題),確保無誤,這令我十分感動。
在聯繫書稿出版的過程中,我結識了人民出版社總編室主任陳鵬鳴先生。陳先生對我的書稿評價很好,告訴我可以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於是我在2010年5月提出了申請。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邵敬敏先生、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辛丑先生作為同行專家做了推薦。蒙評審專家(到現在我也不能確切知道是哪幾位專家,請允許我在此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情)不棄,拙稿得以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批准號為10KYY002)。2010年10月,我收到了《入選通知》和《評審專家意見》。按照《評審專家意見》和出版社發來的體例要求,我又對全文做了一次全面的修改。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和時賢所做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他們打下的基礎也不會有本項成果。對於這些成果,一般都在參考文獻中列出了。若有個別遺漏,純屬疏忽,非敢掠美。
在本書即將出版的時刻,謹以感恩之心向上面提到的以及未能提到的女士們、先生們表示我由衷的謝意!
作者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於廣州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