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郭店·語叢三》簡15“蓾”字考
在 2011/7/15 0:14:04 发布

 

《郭店·語叢三》簡15「蓾」字考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郭店·語叢三》簡14-15

遊【14】△,嗌(益)。嵩(崇)志,嗌(益)。才(存)心,嗌(益)。【15[1]

其中「△」字作:

整理者隷定作「」,無說。[2]其後學者都注意到「」字與《說文》「」字的關係,如何琳儀先生隸定作「」,解釋說:「《說文》:『,糞也。從艸,胃省。』《集韻》:『,或作,通作矢。』『矢』與『失』音近可通。……『游』疑讀『游佚』。」[3]李零先生贊同何先生的意見,並指出此字應該分析為從心從省(參看《性自命出》簡26的「」字和吉日壬午劍的「胃」字)。[4]徐在國先生看法相同,並舉了《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有失伍及不來者」,「」即《說文》的「」,書紐脂部;遲,定紐脂部,故秦簡假「」為「遲」。「」應隷作「」,讀為「逸」。簡文「游(逸)」義為游樂。古書中有「游逸」一詞,如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游逸無度,不恤國政。」[5]劉釗先生也指出「」字從「」從「心」,「」即屎字,在此疑讀為佚。並將下一句「嵩志」讀為「縱志」,並認為《璽彙》4340格言璽「從志」應讀為「縱志」。[6]

謹案:整理者隸定不可從,學者已經指出。其次,《說文》分析「」字從「胃」省,小篆字形作。前引《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作。甲骨文未見「胃」字,《古文字譜系》將(《合》7022)、(《合》2753)歸入「」下,以為是「(胃)」的初文,並不正確,[7]這些字應釋為「鹵」。[8]到春秋早期方見「胃」作(《集成》2714 公鼎)、(《集成》4016 公簋);春秋晚期三晉系吉日壬午劍(即「少劍」)「胃」字作(《集成》11697),戰國時期中山王壺作(《集成》9735.3B)。春秋金文「胃」字寫法上部與「」所從相同,但是楚文字「胃」字常見,卻從未有如此的寫法,而是作(《魯穆公》02)、(《語叢四》13),類似「囟」形;(《極先》06),類似「西」形;(《老子甲》07),類似「目」形等等寫法。[9]況且類似「」形體,並沒有理由一定釋為「胃」,如「果」作(果簋),其上部形體亦相近,所以必須加上「肉」、「木」旁來加以區別,裘錫圭先生稱之為「複雜象物字」。[10]總之,筆者以為從楚文字甚至齊文字(《語叢》目前認為是齊文字的抄本)的書寫習慣來看,將「」分析為從「胃」省,釋為從「」,在字形上並沒有堅強的證據。[11]其實筆者一直懷疑《說文》分析「」字從「胃」省的說法,經驗告訴我們,《說文》所分析的省形、省聲並不全然可信。[12]《集篆古文韻海》「」下收有「」字,[13]即「屎」字。李春桃先生指出:「早期甲骨文中『屎』作,像人遺糞便之形,(原注:相關討論看裘錫圭:《讀逨盤銘文劄記三則》、《文物》2003年第6期)是會意字。到了後來人們可能對該形逐漸不熟悉,為了明確其讀音,便把下面的小點換成『矢』,屬於古文字中常見的變形音化。」[14]說可從,《張家山漢簡脈書》07「小者如馬」正作「屎」用。《集篆古文韻海》「」下還有一形作,比對字,我們可以合理懷疑「」是由象糞便之形的「」訛變而來。也就是說《說文》的「」與《睡虎地》的「」可能都是象糞便之形,與「胃」無關。再看《璽彙》3081*,吳振武先生隸定作「」,認為其下的「米」形是來源於糞便的象形,並分析說:「我們有理由把璽文這個字看成是當糞便講的『矢』字的古寫或『屎』字的異體。其結構當分析為『從屎象形,矢聲』,或『從屎省,矢聲。』」[15]此字亦見於齊國陶文(《圖錄》2.702.3)。[16]」從「米」形正與《睡虎地》的「」所從相似。「」是否真如以上的分析還有待材料證明。

其次,諸家將簡文「遊」讀為「遊逸」或「遊佚」或「游佚」,三者意思相同。但是古書對「遊逸」以持反面態度居多,如上引徐在國先生的文獻《風俗通怪神》:「遊逸無度,不恤國政。」又如:

《書大禹謨》:「罔遊于逸,罔淫于樂。」《正義》曰:「淫者,過度之意,故為過也。逸謂縱體,樂謂適心,縱體在於逸遊,適心在於淫恣,故以遊逸、過樂為文。二者敗德之源,富貴所忽,故特以為戒。」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墨子尚同下》:「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

《漢書五行志上》:「去貴近逸遊不正之臣」

《後漢書陳王列傳》:「故皋陶戒舜『無教逸遊』……周穆王欲肆車轍馬跡,祭公謀父為誦祈招之詩,以止其心。誠惡逸遊之害人也。」

《後漢書皇甫張段列傳》:「凡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遊,唱造不義。亦宜貶斥,以懲不軌。」

可見簡文讀為「遊逸,益」恐怕也是有疑問的。

筆者以為「」應分析為從「蓾」從「心」,可隸定為「」。「鹵」字可以比對底下諸字:(《合》7022)、(《集成》10161免盤)、(《集成》2826晉姜鼎)、(覃[17],《集成》2826晉姜鼎)。(瓶[18],《集成》9981樂司徒瓶)。戰國齊系文字「」作[19]

《陶錄》3.442.1 《陶錄》3.442.4 《陶錄》3.443.2 《陶錄》3.443.3

戰國楚系文字如《新蔡》甲三818貞人名「(桓)」之「」作:

以上字形都可以證明「」隸定為「」是合理的。再看一條證據:《張家山二年律令•秩律》简451有個地名作[20]整理者釋為「蓾」,考釋說:「蓾,字亦作『鹵』,漢初屬北地郡。」[2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意見相同。[22]但是劉釗先生指出:「釋文認為(蓾)字結構為從艸從鹵,字通作『鹵』,其地漢初屬北地郡。按該字其實並不從鹵,這個字見於《說文·艸部》,《說文》訓為『糞』,分析結構為從艸胃省。這個字還見於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語叢三,多出一『心』字旁)。至於此字在張家山漢簡中具體指何地,則還有待研究。」[23]劉釗先生將此字與《語叢三》「△」聯繫起來看是很有見識的。周波先生認為劉釗指出此字即《說文·艸部》「」字,可从。並指出:

《說文·艸部》:「,糞也。從艸胃省,式視切。」《玉篇·艸部》:「,糞也,亦作矢,俗作屎。」《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有失伍及不來者,遣來識戲次。」整理者注:「,讀為遲。」「」字又見於《二年律令·金布律》(436)。原釋文云:「有贖買其親者,以為庶人,勿得奴婢。諸私為(鹵)鹽,煮濟、漢,(原注:該處王子今先生斷句為「諸私為 <>鹽煮,濟漢」(王子今:《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鹽政史料》,《文史》,2002年第4期)及有私鹽井煮者,稅之,縣官取一,主取五。」整理者釋文作「(鹵)」。此種處理方法恐欠妥當。從文義看,「」顯然用作「鹵」,但「」、「鹵」音義皆不同,那麼「」應當是個訛字。推測「」本是「蓾」的訛字。《說文艸部》:「,艸也。可以束。從艸魯聲。蓾,或從鹵。」《爾雅釋草》:「蓾,蔖。」陸德明《釋文》:「蓾,本又作鹵。」「蓾」以音近讀作「鹵」。所以釋文應改作「〈蓾(鹵)〉」。據此推測,《秩律》所見「」也是「蓾」的訛字, 當讀作「鹵」,原釋文「(蓾)」也應改作「〈蓾(鹵)〉」。「鹵」,侯國名。即《漢書·地理志》(下簡稱《漢志》)「安定郡」下之「鹵」縣,漢初屬北地郡,具體地望不詳。[24]

首先,以上內容又收入於《〈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一書。[25]其次,文中所引《二年律令·金布律》的字形作[26]看的出來,周波先生是根據《說文》的)及《睡虎地》的)來判斷也是「」,但是根據文義後二者只能是「鹵」,遂認為是《說文》「蓾」的錯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周波先生文章之後,施謝捷先生評論說:「秦戳印陶文『鹵市』、『鹵亭』及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鹵土』的『鹵』寫法與此相同。」[27]這個意見很重要。據陶榮先生的《甘肅崇信出土的秦戳記陶器》一文報導,1985年春至1987 年秋,崇信縣文化館從本縣九功、錦屏、赤城和銅城等鄉鎮徵集到帶有戳記的陶器42 件。除其中的四件出土情況不明外,其餘均出土於不同地點的九座墓葬中。器物有陶鼎、罐、盆、釜、甑和繭形壺等。墓葬和器物時代,「上限可早到戰國中期,下限可晚至秦統一時期」。此批陶文全為市亭作坊的陶文。[28]「鹵市」、「鹵(亭)」圖版如下:[29]

  

看得出來與《說文》的)及《睡虎地》的)的偏旁寫法完全相同。其次,《馬王堆五十二病方315「一,蒸○土,裹以熨之」,[30]「○」字作:

[31]

整理者隸定為「」,認為是「圈」字。[32]施謝捷先生認為「」為「」字異構。《集韻》有「」字,意為「糞也」。《名醫別錄》有「人屎」,可「解百毒」。《新修本草》「人屎」注謂:「破丁(疔)腫開以新者封之,一曰根爛。」與帛書方以「土」治「□爛者」相符。[33]但從上引施先生的評論來看,顯然已認為是「鹵」字了。魏啟鵬、胡翔驛《馬王堆醫書校釋》引用李學勤先生的意見說:「據江陵張家山竹簡及一些陶文的發現,確證為鹵字。鹵土當即《神農本草經》的鹵鹹,《唐本草》注云:『鹵鹹既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此是鹼土,名鹵鹹,今人熟皮用之,斯則於鹼地掘取之。』」[34]張顯成先生也認為是「土」就是「鹵鹹」(《神農本草經》),即鹼土。亦即「寒石」(《吳普本草》),「石鹼」(《本草衍義補遺》)等,也就是鹽鹵凝結而成的含氯化鎂的物質。《神農本草經下品》說:「鹵鹼,味苦,寒,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吐下蠱毒,柔肌膚。」據《吉林中草藥》載,鹵鹼具有「強心、鎖靜、助消化、抗痙厥、消炎」的作用。此與上引《五十二病方》以之治燒傷相符。但他認為「」是由「鹵」字省簡上面部分的省筆俗字,則不一定可信。[35]由此可知,秦漢文字的「鹵」與「」(糞也)已經產生形混,都可以寫作,具體釋讀要根據文義而定。這是可以理解,《說文》說「」從「胃」省,[36]則演變過程是: 。而「鹵」也寫作,類似「胃」形上部,自然也可以演變為。所以《張家山》的,整理者直接釋為「蓾(鹵)」未嘗不可。

回頭來看《語叢三》「」字的讀法。「鹵」旁是聲符,來紐魚部,可讀為「豫」,喻紐魚部。喻四古歸定,自然可以與來紐相通,如《郭店五行》簡6:「不安則不藥(樂),不藥(樂)則亡德」。樂,來紐藥部;藥,喻紐藥部。通假例證如:《書大誥》:「誕敢紀其緒」,孫星衍《疏》曰:「《漢書》作『誕敢犯祖亂宗之序』……緒與序通。」[37]《呂氏春秋異用》:「今之人學紓」,《新書諭誠》「紓」作「緒」。[38]則【予與者】聲首可以通假。而《曾侯》簡10鞍」、簡58韋之席」,白於藍先生分析「」為從丹「鹵」聲,讀為「赭」。[39]則【者與鹵】聲首可以通假。可見「」讀為「豫」是可以的。《孟子梁惠王下》:「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趙歧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諺語也。言王者巡狩觀民,其行從容,若遊若豫,豫亦遊也。《春秋傳》曰:『魯季氏有嘉樹,晉范宣子豫焉。吾王不遊,吾何以得見勞苦吾何以得見勞苦蒙休息也。吾王不豫,我何以得見賑贍助不足也。王者一遊一豫,行恩布德,應法而出,可以為諸侯之法度也。」[40]相似內容也見於《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四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遊晏子對以省耕實第一》:「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問也。聞天子之諸侯為巡狩,諸侯之天子為述職。故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夏諺曰:『吾君不遊,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說苑脩文》也記載說:「天子曰巡狩,諸侯曰述職。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述職者,述其所職也。春省耕,助不給也;秋省斂,助不足也。」簡文的「遊豫」也是指這種可以為諸侯法度,可以為百姓行恩布德,「無非事者」的巡狩、述職之遊豫。可見簡文讀為「遊(豫),益」是可以的。

20085月初稿

20117月改定



[1] 釋文參照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9月)頁257

[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月)頁209

[3]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月)頁167。亦收錄於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頁62

[4]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月)頁153

[5] 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三考〉《簡帛研究二○○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月)頁180。亦收錄於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頁33-34

[6]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2月)頁213

[7]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月)第三冊頁3026

[8]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5月)頁643-644、方稚松:〈甲骨文字考釋四則〉,復旦網,20095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78

[9]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月)頁255-258、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月)頁216-218。上述李零所指出的《性自命出》簡26」作也與「」形體不近。

[10]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8月)頁118120

[11] 高明、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月)頁890

[1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8月)頁164

[13]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上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11月)頁64

[14] 李春桃:〈古文考釋八篇〉,簡帛網,2011041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7

[15] 吳振武:〈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10月)頁74-75

[16]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月)頁138

[17] 上從「鹵」,見季師旭昇:〈談覃鹽〉《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11月)頁255-262。又載於,復旦網,20093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32#_ednref5、孟蓬生:〈師簋「弗假組新解」〉,復旦網,200902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05

[18] 左旁從鹵,見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中國文字》新29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12月)頁196

[19]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月)頁240300-301;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下編(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5月)頁314

[20]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1月)頁44

[21] 同上,頁198

[22]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月)頁75

[23] 劉釗:〈《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5期。也見於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3月)頁192

[24] 周波:〈讀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又見於復旦網,20080314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76

[25]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月)頁2562、頁2719

[26]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1月)頁43

[27] 2008年3月1917:33:05評論。

[28] 陶榮:〈甘肅崇信出土的秦戳記陶器〉《文物》199105期頁90-94;袁仲一、劉鈺:《秦陶文新編》上編-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月)頁249

[29] 袁仲一、劉鈺:《秦陶文新編》下編-圖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月)頁591-592

[30]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月)圖版30頁、注釋61頁。

[31]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月)頁258。彩版照片見湖南省博物館編, :《湖湘帛書書法選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12月)頁3031

[32]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月)注釋61頁。

[33] 施謝捷:〈武威、馬王堆出土古醫籍雜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第5期,頁13-19

[34] 魏啟鵬、胡翔驛:《馬王堆醫書校釋》壹(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頁124

[35] 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10月)頁84-85

[36] 此說有待證實。

[37]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2月第2版)頁345

[38]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月)頁353

[39] 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中國文字》新29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12月)頁198

[40]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10月)頁122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7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7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0898蘇建洲:《郭店·語叢三》簡15“蓾”字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單育辰 在 2011/7/15 11:56:40 评价道:第1楼

    拙見以爲草下所從實爲“思”之變體,應隸定爲“葸”,讀“思”,“遊思”、“嵩(崇)志”、“才(存)心”,“思”、“志”、“心”詞類完全一致。,

  • 海天 在 2011/7/15 13:37:19 评价道:第2楼

    多謝單兄惠賜高見!所論釋為從「思」的意見,我也曾考慮過。原因在於拙文中所引《新蔡》甲三8、18貞人名「」除作,也作(乙四35),可見「鹵」旁也作「囟」形【當然也有人認為是西】。文中所引到的「覃」,晉姜鼎中寫作,上從「鹵」;金文中還有,其上「鹵」旁也作「囟」形。則本來寫作「囟」的「思」或許也可以寫作「鹵」形,是一種雙向的訛混寫法。但是這畢竟是猜測,沒有實例可証明「思」的「囟」旁寫作「鹵」形。加上翻查了《漢語大辭典》「游思」條謂「不專一的心思」。明高攀龍《高子遺書‧三時記》:「工夫不密,內有游思,則主不一;外有惰行,則儀不飭,非敬也。」這跟後面的「崇志」意思配不起來,總覺得不大放心,所以最後就沒有採取此說了。 ,

  • ee 在 2011/7/15 15:25:22 评价道:第3楼

    《漢語大辭典》所收辭條義項不盡全面也不盡準確。可參看以下辭例:

    《文選·張景陽雜詩十首》:“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沈。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晉書》卷九十四:“(索襲)游思於陰陽之術,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啟發。”

    《魏書》卷四十八:“敦心六經,游思文藻,終辭寵命,以之自保。”

    《廣弘明集》二十九北魏高允《鹿苑賦》:“恬仁智之所怀,眷山水以肆目。玩藻林以遊思,絕鷹犬之馳逐。”

  • 海天 在 2011/7/15 15:31:14 评价道:第4楼

    說是,在漢籍中有看到。

  • 萧旭 在 2011/7/15 18:42:41 评价道:第5楼

    假如説應隸定為“遊思”,則是“潛心”、“留心”的意思。或說成“游心”、“遊精”、“遊神”。《方言》卷10:“潛,遊也。”曹植 《魏德論》:“既遊精於萬機。”《高僧傳》卷13:“遊心佛義。”《文選·雜詩》:“遊思竹素園。”張銑注:“言游思古人典籍也。”《抱朴子外篇》卷2:“游神典文。”又卷3:“遊神九典。”

  • yangan 在 2011/7/16 13:38:38 评价道:第6楼

        愚以為從所謂“鹵”的字蘇老師分析的很好,但是總覺得《語從四》中的那個字有個“心”的偏旁限制,可能單老師的意見還是準確。冒昧了。。。

  • 刘云 在 2011/7/16 13:41:38 评价道:第7楼

    蘇先生對該字字形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似不宜捨此而另闢蹊徑。我們認為該字或可讀為“慮”(可能該字就是“慮”字的異體)。該字子聲符為“鹵”,“鹵”古音為來母魚部,“慮”古音亦為來母魚部,兩字古音相同,相通當無問題。“慮”與“志”、“心”詞性相同,意義相近,三者並舉,頗為順暢。古書中“慮”與“志”、“心”都有並舉的例子。如:

    《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楚辭·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列子·仲尼》:“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

    《榖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史記·張儀列傳》:“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

    《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yangan 在 2011/7/16 13:48:30 评价道:第8楼

    语从三。。。这个拼音太不给力了。。。见谅

  • yangan 在 2011/7/16 13:51:52 评价道:第9楼

    我是覺得吧,“慮”在楚簡中似乎有相對固定的寫法,這樣的異體情況。。。不敢說一定不是,但是總有些懷疑。。。

  • 张崇礼 在 2011/8/3 18:46:02 评价道:第10楼

    刘云:

    (可能該字就是“慮”字的異體)

     

    劉先生此說有理。“遊慮”當即勤於思考、樂於思考之意。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