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網摘:2011年6月
在 2011/8/2 10:13:30 发布

 

網摘:20116

任攀 整理

說明

  本文爲網站定期製作的網摘,內容包括本站20116月發佈的學術論文的實名評論。這些論文今後不會再製作網摘,請網友們不要再在這些論文後添加實名評論。如需對這些論文發表意見,可在學術討論區發帖或向本站郵箱投稿。

  摘錄的評論內容,儘量保持評論原樣,僅在保持評論人學術觀點不變的基礎上作一些技術性改動,這些技術性改動包括:

1.文字統一改爲繁體中文。

2.標點符號統一改爲中國大陸地區通用標點。

3.錯字、漏字、衍字、語病等,凡編輯發現者徑直更正。

4.網絡詞彙替換爲正式用語,如改爲

5.因技術問題丟失的圖片徑補,部分以圖片格式添加的評論轉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說明之處,以編輯按語形式用〖〗括注。

  網摘摘錄依照本網的《實名討論制度細則(試行)》進行。原則上,網摘只摘錄實名評論的內容,非實名評論不予錄入。在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反復討論的特殊情況下,在無法避開非實名評論時,酌情收錄個別非實名評論以使實名評論的學術信息保持完整。這些非實名評論,儘量改署實名,無法知曉評論人者,徑以網友指稱。實名評論中,不涉及學術觀點的言論以及評論人又跟帖聲明放棄的學術觀點,不予摘錄。

  本次摘錄按論文分節,每篇論文下的評論均單獨作爲一節。每節下依討論內容的不同依次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多則評論,且字數都不多,就用一個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反復討論,即便字數很多,也用一個編號。同一問題的評論,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摘錄的評論截止2011731日。

  歡迎網友們在網摘評論中對網摘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歡迎網友們以其它形式將意見和建議告知本網。本網不會製作網摘之網摘,因此請勿在網摘後進行學術性評論。

  由於本站編輯水平有限,摘錄中錯誤不可避免,敬請讀者諒解!如摘錄中存在曲解評論人原意之處,責任概由摘錄編輯負責。

陳劍《讀秦漢簡札記三篇》

  本節爲陳劍《讀秦漢簡札記三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18)的文後評論。

1.

郭永秉(201168日;第12樓):漢簡中的字被誤釋,還有一例,也不知過去有無人指出,附陳劍先生大文驥尾一提。甘肅金塔肩水金關出土的守禦器簿中有所謂烽(字原从蓬从火)火幂板一(圖版——見《甘肅金塔漢簡》,重慶出版社,20086月,第23頁全貌照片、第30頁局部照片;前幾年同社出版的《河西簡牘》也收有該簿冊的全部照片),過去的釋文似皆如此(如初師賓先生《漢邊塞守禦器備考略》,《漢簡研究文集》145頁、李天虹先生《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110頁、李均明先生《秦漢簡牘文書分類集解》306頁等)。于豪亮先生早在《釋漢簡中的草書》一文(《于豪亮學術文存》244頁)釋出《甲》1128烽火圖板1207與(輿)地圖,並指出1128蓬火圖板”“乃是把圖繪在木板上,這是小區域內蓬(引按,下从火)隧位置地圖,其說極為正確。金關守禦器簿的烽火圖板字寫法與于先生所論字全同(看下圖)。金關簡即將出版,不知這個錯誤有否改正。

230×493

 

程少軒《也談<周訓>的“維歲冬享駕之日”和“臘之明日”》

本節爲程少軒《也談《周訓》的“維歲冬享駕之日”和“臘之明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19)的文後評論。

1.

陳劍(201164日;第2樓)雲夢龍崗秦簡203邋(獵)而爭﹦(爭,爭)而不克者(下殘)獵而爭即田獵而爭,可能既包括獵射時爭奪目標,也包括獵獲後爭其歸屬(即古書之爭禽爭獲)。秦律有此類內容,可聯繫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之公車司馬獵律理解。字科學出版社《雲夢龍崗秦簡》第40頁釋爲;中華版《龍崗秦簡》第133頁釋爲遇(?),解釋其大意謂相遇而進行抗爭,抗爭而不能取勝者……”。按其形作413×293,所从也是本文所說秦漢時旁的常見寫法,也未被正確釋出(摹本因而亦不準確)。

2.

陳劍(201164日;第3樓)睡虎地秦簡《日書•星》之“軫”條,甲種簡95正壹以生子,必駕,乙種簡95壹作生子,必賀,此即秦簡以字爲之的證。

3.

程少軒(201167日;第4樓):文中稱所有的簡文都當斷為“维某日,龏大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貳之,用茲念也……”,此說不妥。如果“曰”後面是周昭文公的訓誨之辭,則簡文應斷為“维某日,龏大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貳之,用茲念也……”。

 

 

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

本節爲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34)的文後評論。

1.

劉雲(2011613日;第1樓):傳抄古文中的字寫作(《傳抄古文字編》1366頁)。此亦可作我們將釋為,讀為的證據。

范麗梅《釋簡帛<五行>“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

本節爲范麗梅《釋簡帛<五行>“疋膚膚”、“索纑纑”、“衡盧盧”》(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57)的文後評論。

1.

蕭旭(2011617日;第2樓):“疋盧盧”、“索盧盧”一聲之轉。“索盧盧”即“索盧”之衍音。“索盧”為二漢前俗語詞。《呂氏春秋·尊師》:“索盧參,東方之钜狡也。”《漢書·王莽傳》:“索盧恢等舉兵反城。”師古曰:“索盧,姓也。”《後漢書·索盧放傳》李賢注同。《晉書·姚萇載記》有“索盧曜”。此以“索盧”為複姓者。《宋書·州郡志》:“索盧令何江左立。”《魏書·地形志》有“索盧城”,《北齊書·慕容紹宗傳》、《隋書·律歴志中》有“索盧縣”。此以“索盧”為地名者。

“索盧”疑即“都盧”、“都慮”之轉 ,圓轉滾動之義。《漢書·地理志》:有夫甘、都盧國。顔師古注:都盧國人勁捷善緣髙。又《西域傳》: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戯以觀視之。晉灼曰:都盧,國名也。李奇曰:都盧,體輕善緣者也。”“都盧言緣高杆之端旋轉以為戲也,其國人善此技,故國名即為都盧也,亦取圓轉滾動之義。《水經注》卷6引司馬彪《後漢郡國志》:自都慮至羊腸倉。《御覧》卷64引作都盧。俗言嘟嚕都婁者,即都盧之俗寫也。音轉又作扶盧,《國語·晉語四》:“侏儒扶盧。”程瑤田曰:“余謂……蒲盧又轉之爲𤬜’,爲‘箶簏’箭室也。……又轉之爲‘都盧尋橦’……‘扶盧’猶‘都盧’也。以‘都盧’爲尋橦者之名,蓋名之以其能。”(程瑤田《果臝轉語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522頁。)

索盧盧,後代作“骨鹿鹿”、“骨碌碌”、“骨魯魯”等。形容快速滾動。此文形容達諸君子道之迅速。

“衡盧盧”不詳。

 

曹建敦《霸伯盂銘文與西周時期的賓禮》

本節爲曹建敦《霸伯盂銘文與西周時期的賓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60)的文後評論。

1.

陳劍(2011622;第2樓)第二行記歸物事後之字讀爲訓爲,或如黃、張文之訓爲,俱感不順。按此字應爲字之誤,畢也,西周金文中此類用法之字極爲多見。

兩字形近易誤。郭店簡《緇衣》簡1“則民飭(?)而刑不頓字之形誤(《上博(一)·緇衣》簡1、今本皆作),是其佳證。

2.

陳劍(2011622;第3樓):此銘所記“延賓”、“贊賓”等,與小盂鼎頗多可對比印證之處。

 

侯乃峰《釋“”》

本節爲侯乃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65)的文後評論。

1.

張崇禮(2011624日;第2樓):這個字應該就是吅、讙、喧字,與上口下大訓為喧嘩的字為一字(參《漢語大字典》577頁)。包山簡之字似以何有祖先生讀為為是,上博五之字似以季旭昇讀為為是。

張崇禮(2011624日;第3樓):甲骨文中地名也應該是,安陽和肥城的直線距離僅四百多里路,到此處打獵是完全有可能的。

蘇建洲(海天;2011624日;第6樓):張崇禮先生所說的“”應該就是古文字“吳”的隸定寫法,如(師酉)、(《包山》2.98),(《包山》2.122,黃錫全釋)。《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吳”即,嘩也。《史記》異文記作“娛”。將“”與“吳”聯繫一起,學者已有提過,但尚未得到公認,原因是楚文字“吳”與“”寫法還是有所不同。一種可能是“”從“吳”字底部加一橫筆分化出來分擔歡娛、喧嘩用法的職務(《說文》謂之“大言”),其下部與“立”無關。“吳”在楚竹書中作國名、族名、虞官解,與歡娛、喧嘩用法不衝突。古音是匣紐歌部,與“吳”(疑紐魚部),聲韻皆近,古書中當病癒講的“瘥”,楚簡文字多作“”,“瘥”屬歌部,“”屬魚部。此是歌、魚二部的字音相近的例子。當然也與聲,見紐元部。格,見紐鐸部,皆是音近可通。胡亂猜測,提供一哂。

張崇禮(2011624日;第10樓):從異文和作為聲旁來看,該字無疑都指向得聲,而又讀若。該字從構形上看,像人張口大呼狀,所以有以上想法。至於和的關係,我也考慮過,從訓為大言大言即謂譁吳,讙也等訓釋看,在這個意義上,該字可能就是。但畢竟古文字中二字寫法有別,所以我沒有提而說了上口下大的那個字。我猜測,在表的意義上,二者可能是分化字。

 

2.

蘇建洲(海天;2011624日;第6樓):侯先生大作注20提到“這種現象應當可以支持我們所說的字根本不存在的看法。”董蓮池先生有相近說法,可以參看《金文編校補》31-32頁。

3.

孟蓬生(2011624日;第11樓):陳斯鵬先生《張家山漢簡〈引書〉补釋》認為去臥當讀為闔臥(《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我在陳文基礎上讀去臥合臥(指面朝下而臥,《簡帛研究2005》,廣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侯先生文中將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天地相去讀為,兩種語料時間相近,似可互證。

 

張新俊《據清華簡釋字一例》

本節爲張新俊《據清華簡釋字一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2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3)的文後評論。

1.

周波(2011630日;第1樓):拙稿《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已據施謝捷老師的意見將《璽彙》25762580 首字均釋為“殷”。施老師指出,《璽彙》25812582號首字與《璽彙》25762580之字區別僅在於从“土”與否,均應當釋讀作殷氏之“殷”, 用此形體表示“殷”還見於銀雀山漢簡《六韜》(簡686687741)和漢印(《漢印文字徴》13.13)。

2.

張崇禮(201171日;第10樓)

有。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迫,其殷節不疾,此戰之幾。是故疑陣敗,疑戰死。”

“速”、“迫”、“疾”為義近的形容詞,“殷節”似當為與“去”、“就”類似的動詞。“殷”有“正”、“調正”義,“節”有約束、控制義,二者義近。“殷節”此處可能是指對士卒、陣形的調整與控制。

張新俊(201171日;第11樓):前幾天宋華強先生曾經向我提出過與崇禮先生相同的建議。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殷節詞性相同的話,那麼它後面應該也有個連接才對。基於這一點考慮,我認為殷節可能會有些區別。但我一時又沒有很好的解釋。

劉雲(201171日;第12樓):張崇禮先生認為“‘殷節’此處可能是指對士卒、陣形的調整與控制”,質諸上下文,此說很有道理。循此思路,“節”或可讀為“次”。“即”和“即”聲字與“次”和“次”聲字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字資料中多有通假,讀“節”為“次”是沒有問題的。“殷”有“正”、“調正”之義,這一點張崇禮先生已經指出,“次”有“行列”、“隊列”之義,這樣,“殷次”就可以理解為調正隊伍的行列。古書中有“亂次”、“失次”之說,說的是隊伍的行列失去次序,正與“殷次”相對。“亂次”、“失次”的結果是戰敗,如《左傳·桓公十三年》:“及鄢,亂次以济,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正與“殷次不疾”而“敗”、“死”的結果相符。

宋華強(jiaguwen1899201172日;第13樓)為什麼殷節後面要有個才見得是個動詞性的片語呢?殷節是兩個動詞,或如張、劉先生所說把殷節看作動賓片語,句式都無不通。未必上文有兩個動詞++不啥,下文就必須是動詞++不啥,否則不啥前面就不會是動詞性片語,古書句式常常並不如此死板。

《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弭節雖然有不同理解,但弭節總應是和不迫相應的,應該是指把車停下來,如此則弭節的反面應該就是把車開動。義,義,與義相反,則上一字恐怕仍有可能是字(參看施先生在蘇先生文章下的回帖中所說戶攴確實有衹能釋為的異體的印例),啟節大概是說發動戰車,也就是開戰的意思,啟節不疾是說發動攻擊之不速也。就之是靠近敵軍,去之是退離敵軍,都沒有提到交兵開戰,故需言啟節之行為才算說全,故下文始得總稱此戰之機也。

3.

蕭旭(201172日;第14樓):“弭節”的弭是按撫義,他的反面不是“開”、“啟”。“弭節”也寫作“靡節”、“彌節”,《文選·為鄭沖勸晉王牋》:“迴戈弭節,以麾天下。”李善注:“《長楊賦》曰:‘靡節西征,羌僰東馳。’今以靡為弭,誤也。”李周翰注:“弭,按也。” 《文選·揚雄傳》:“靡節西征,羌僰東馳。”吕向注:“靡,按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弔秦二世賦》:“彌節容與兮。”《漢書》、《類聚》卷40作“弭節”。方以智曰:“弭節,通作‘靡節’。”(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頁。)《漢書·李廣傳》:“彌節白檀。”李奇曰:“彌節,少安之貌。”顧炎武曰:“彌,與弭同。”(顧炎武《日知録》卷27,黃汝成集釋,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962頁。)考其本字,是敉、侎。《説文》:“敉,撫也。《周書》:‘亦未克敉公功。’讀若弭。侎,敉或從人。”《廣雅》:“侎,安也。”《玉篇》:“侎,安也。本作彌,注作敉。”《廣韻》:“敉,撫也。侎,上同。”《龍龕手鑑》:“侎,音弭,安也,撫也。”識字之功深,故訓之力淺,余有深恨焉。

宋華強(jiaguwen1899201173日;第15樓)先秦文獻弭節只見于《楚辭》,《離騷》兩見,《湘君》一見,《遠遊》一見,《離騷》王逸一訓按節徐步,一訓弭節徐行,《湘君》王逸訓弭,安也,弭情安意。《離騷》之弭節,後來學者雖故訓多方,然多不認為弭節本身即有少安之意,如洪興祖訓,林仲懿訓旌節,王樹枏訓弭節止策(參《離騷纂義》)。今人王泗源《離騷語文疏解》則以《湘君》王逸注為誤,而斷以弭節駐車之義,可以參考。有沒有可能漢以後(包括漢)靡節”、“彌節”之語,本皆源自《楚辭》之弭節?而其少安之訓,亦沿《湘君》王逸注而來?如陳劍先生論《離騷》之乃漢人誤認字,其後則沿訛字以傳訓詁,皆以為有義矣。

蕭旭(201173日;第16樓):節,馬行、車行的節奏。林仲懿訓“節”為“旌節”,斷然錯了。“靡節”、“彌節”就是《楚辭》的弭節,用的都是借字。弭節與“按節”是同義的關係。《說文·手部》:“按,下也。”段玉裁注:“以手抑之使下也。”今言抑制、控制。再引申,就是“止”。《史記·司馬相如傳》“於是楚王乃弭節徘徊。”《集解》引郭璞曰:“或云:節,今之所杖信節也。”《索隱》引司馬彪云:“弭,猶低也。”弭訓按抑之使下,故為低也。以“信節”說“節”,則非。又《子虚賦》:“按節未舒。”《索隱》:“郭璞曰:‘言頓轡也。’司馬彪云:‘按轡徐行,得節,故曰按節。馬足未展,故曰未之舒也。’”“按節”也就是按轡,控制他的節奏,故云“未舒”;馬足未展,慢慢也就停了,故郭璞曰“言頓轡也”(頓就是止)。王樹枏訓弭節止策,義雖不失,然非訓詁義。王泗源以《湘君》王逸注為誤,而斷以“弭節”為“駐車”,“駐車”亦非訓詁義。王氏所謂知一十矣,而不知二五也。《漢書·五行志下》:“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徐行。”顏師古注引服虔曰:“謂行遲。”按節徐行,弭節徐行,控制他的節奏,慢慢點跑,故云“徐行”。王逸注云“按节徐步”不誤,李奇少安之訓,也不誤。《史記·司馬相如傳》《弔秦二世賦》:“彌節容與兮。”彌節容與,控制他的節奏,慢慢跑,多自在啊,故云“容與”。《索隱》:“司馬彪云:‘弭,猶低也。或云:節,今之所言杖節信也。’”(《漢書》注、《文選》注引全作郭璞語。)或說亦誤。

 

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本節爲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6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4)的文後評論。

1.

蕭旭(2011630日;第1樓):《淮南子·兵略篇》“疾如彍弩,勢如發矢”。“疾”、“勢”二字當互易,蓋傳寫而誤倒也,治《淮南》諸家皆未及。《六韜·龍韜·奇兵》:“疾如流矢,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為《孫子》及《淮南》所本。《晉書·樂志上》張華《勞還師歌》:“積勢如鞹弩,赴節如發機。”亦其旁證。彍、鞹,並讀為彉,《說文》:“彉,滿弩也。”《廣雅》:“彉,張也。”字或作橫,《黃帝內經素問·寳命全形論》:“伏如橫弩,起如發機。”今則“擴”行而諸字並廢矣。勢如彍弩疾如發矢者,言其靜處之勢則如張滿之弩待發,而發動則如發矢之迅疾也。此文云:“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尃(迫),其殷節不疾,此戰之幾。”《爾雅》:“殷,中也。”“中”讀去聲,得其中也。《莊子·外物》郭注:“殷,當也。”《左傳·昭九》:“孟僖子如齊殷聘。”殷聘,中聘。殷節,猶言中節、赴節。去之不速,就之不迫,赴節不疾,則皆失戰之機矣。

2.

施謝捷(llaogui2011630日;第2樓):古璽文字的“”“”大多可以釋為“殷”,但“”確實有衹能釋為“啓”的異體的印例,秦漢印文字中的“”“”大多衹能釋為“殷”;

秦漢文字中的“殷”有很多被工具書誤歸在“段”字下;“段”“殷”在漢時有混用的情況存在(如秦漢印中,複姓“段干”有作“殷干”的印例,人名“殷周”有作“段周”的印例);

作爲偏旁的“段”與“叚”往往亦混用,有些“叚”字則被誤釋為“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8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8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0916網摘:2011年6月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4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