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崇禮:釋楚文字中的“疫”
在 2011/9/1 11:38:05 发布

 

釋楚文字中的“疫”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我們曾寫過一篇《釋“瘟氣”》,[1]把見於上博七《吳命》第1簡的、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8簡的、望山M1 88簡的、包山83簡的釋作“瘟”,同時把見於《柬大王泊旱》18簡的、包山簡141簡的釋為“氣”。

“瘟”字之釋,我們現在覺得還可以成立。釋為“氣”的字,後來又出現在清華簡《楚居》16簡,作,整理者讀為“瘠”,[2]蘇建洲先生以為可以考慮讀為“”,也就是“疵”,病也。[3]

結合相關文句,我們認為這個字應該就是“瘟疫”的“疫”字,原來釋為“氣”是錯誤的。

”從“次”得聲,為精系脂部字,“疫”為喻紐錫部字。雖未見從“次”得聲的字直接和“疫”通假或諧聲的例子,但“次”聲和錫部的“朿”聲關係密切;整理者讀為“瘠”,其實也是讀入錫部的。

把“”釋為“疫”,《柬大王泊旱》的“邦家大旱,瘟疫知于邦”自然可通,《楚居》“邦大疫”的“大疫”,也是很常見的說法:

《呂氏春秋·孟春》:“(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

《史記·趙世家》:“二十二年,大疫。”

《漢書·西南夷列傳》:“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領。”

 

 



[1] 張崇禮:《釋“瘟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116日。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冊第192頁注[七九],中西書局,201012月。

[3]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文後的評論。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9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9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29張崇禮:釋楚文字中的“疫”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天 在 2011/9/1 17:07:59 评价道:第1楼

     

    整理者讀「」為「瘠」,聲韻條件是合理的。不過以用字習慣來說,楚竹書本有「瘠」字,如《君子為禮》3、《季康子問於孔子》18寫作「」。筆者以為「」可以考慮讀為「」或「疵」。「次」、「」音近可通,如《三德》簡4:「毋詬政卿於神(次)」,又「憂懼之閒,疏達之(次)」,《周易》簡7:「師左(次)」,簡53:「旅既(次)」。[1]「」字亦見於《包山》141,用為人名,林澐先生已指出此字應即《說文》「」的異構。[2]《說文》:「,瑕也。」段玉裁注釋曰:「之言疵也。」[3]換言之,簡文「」解為「」,也就是「疵」。《新蔡》乙一14地名「」,整理者認為「」即見於《史記·楚世家》的「茲方」,何琳儀先生進一步指出:「新蔡簡地名『此竝』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上海博物館所藏『次竝』戈(《文物》1963年9期)。」[4]董珊先生贊同此說。[5]可見「」讀為「疵」是可以的。《說文》:「疵,病也。」《尚書‧大誥》:「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國有疵」與簡文「邦大(疵)」正合。

      至於《簡大王泊旱》18「邦家大旱智於邦」,筆者曾提出「」可讀為「蘊」。【因與溫】聲系可通,如《郭店‧五行》13「安則(溫)」[6]。《詩‧大雅‧雲漢》:「旱既大甚,蘊隆蟲蟲」,毛傳:「蘊蘊而暑,隆隆而雷,蟲蟲而熱。」正義曰:「蘊蘊:暑氣附人之氣,故云而暑。」馬瑞辰《通釋》曰:「蘊隆謂暑氣鬱積而隆盛,蟲蟲則熱氣熏烝之狀也。」[7]高亨《詩經今注》、向熹《詩經詞典》俱解「蘊」為「悶熱」。[8]則簡文的「」讀為「蘊」正與《雲漢》情境相同,頗疑「」就是楚簡代表悶熱義的「蘊」的本字。


    [1]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8年4月,指導教師:裘錫圭教授)頁102-103,232條「次」。

    [2] 白於藍:〈《包山楚簡文字編》校訂〉《中國文字》新25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頁191,131條。

    [3]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10月)頁352。

    [4] 何琳儀:〈新蔡竹簡地名偶識——兼釋次竝戈〉,簡帛研究網,2002年10月20日。

    [5] 董珊:〈釋楚文字中的「汁」與「朐忍」〉《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164-165。

    [6]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頁339。

    [7]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頁978。

    [8] 高亨:《詩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頁448、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三刷)頁864。

    ,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