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聖中先生《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出版
在 2011/9/4 20:35:57 发布

蕭聖中先生《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出版

鍾馨

 

  蕭聖中先生《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於20117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95元。

附:書影、目錄、序言、後記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竹簡編聯的局部調整

第三章 釋文補正

第四章 車馬兵甲的總計、分類與對應關係之考察

第五章 簡文所記車馬名稱考釋

第六章 簡文所記車馬器器名考釋

第七章 車與馬之配駕

第八章 兵車之配置與編隊組合

附錄一 楚簡車名錄釋

附錄二 楚國車馬制度考述

附錄三 紅外拍攝實踐之心得

附錄四 楚簡車馬材料匯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1951年長沙五裏牌竹簡發現以來,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已30多批、10萬字左右。這些重要的戰國文獻,大致分作文書和書籍兩類。屬書籍的,如郭店竹書、上海博物館藏竹書,以及正在整理中的清華大學藏竹書,是人們思想、觀念的結晶,當時即已比較廣泛地轉抄誦閱,後世也往往有或多或少的流傳,甚至成爲中華文化的經典,理所當然地受到學界重視。文書類簡冊,包括官府文書和私人文書兩種。而私人文書,又可區分爲世俗文書和喪葬記錄兩類。所有這些文書,當時的流傳面都相對有限,對後世的影響也不能跟書籍相比。加上解讀比較難,關心的人比較少。不過,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文書類簡牘同樣重要。在瞭解古人生活的全景和細節方面,其價值甚至是書籍類簡牘無法比擬的。

  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簡,屬上面說到的喪葬記錄。也許因爲是一國之君的遺物,其記載的程式和內容,與類似的包山簡、葛陵簡、望山簡有明顯不同。對於瞭解戰國時小國之君的喪儀及其蘊涵的歷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不過,由於發掘報告刊佈的照片不夠清晰,在整理者(裘錫圭、李家浩先生)的《釋文與注釋》發表多年以後,仍只有臺灣的謝映蘋、莊淑慧和吉林大學的張鐵慧等幾位學者的學位論文問世。1997年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等根據原始照片撰成《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一書,頗便學界,隨後白于藍、李守奎、袁國華等學者有幾篇重量級論文發表。近年,趙平安、劉信芳、李天虹等學者也參與曾侯乙墓竹簡一些疑難字詞的討論,情況漸有改觀。

  曾侯乙墓竹簡之所以研究比較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主體內容是車馬制度。漢代雙轅車取代先前的獨輈車以來,這方面的問題就一直令人困惑。根據《周禮》的《春官》、《夏官》以及《考工記》的有限記載,清代學者如戴震、程瑤田、阮元、鄭珍、王宗涑、孫詒讓等人對上古的車製作有較多探索。20世紀殷墟車馬坑發掘以後,更多的學者,如郭寶鈞、石璋如、孫機、鄭若葵、吳曉筠、黃富成等先生,注意以新方法和新材料進行研究,一步步逼近上古車制的真相。

  蕭聖中博士在2000年以前,對曾侯乙墓竹簡已有初步涉獵,並發表過幾篇論文。後跟我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參與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他承擔了曾侯乙簡、包山簡、望山簡和九店簡的紅外拍攝,並主持曾侯乙墓竹簡的重新整理和研究。當時他還在負責湖北省博物館一部分陳列展覽的設計,工作比較繁雜。但他克服困難,潛心鑽研,在曾侯乙墓竹簡的再整理和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論文令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利用紅外影像,新釋出一些簡文,幷調整多處編連。前者如第30414649等簡的”,55簡的“”,66號簡的“葈”, 77簡的“乘”,78號簡的“裏”,95簡的“”, 123簡的“”,174號簡的“駁”,183185199號簡中的“驈”,等等。後者如78號簡簡首“裏”字釋出後,比勘辭例,可知其上當與53號簡連讀;第70號簡簡末為“縞”字,第95簡簡首為“綏”字,“縞綏”一詞,在辭例中常見,將二簡連讀後,文義大體連貫;第52號簡開頭二字“馬”、“尹”之間,整理者原以爲有扁圓形墨塊,歸於A類中,看紅外影像,此處實無墨塊,根據書寫風格和內容,可以放心地接在210號簡之下。這些論斷,皆鑿然可信,爲曾侯乙墓竹簡文本的正確復原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論文對車馬及其器物名稱的考訂、對車陣和車馬配駕方面的研究,對車馬兵甲對應關係的考察,也儘量總結已有成果,有所推進。論文答辯時,通信評閱的幾位同行專家、李家浩教授主持的答辯委員會,都給以充分肯定。

  聖中畢業後留武大文學院講授文字學等課程,並在簡帛研究中心兼職。在承擔繁重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同時,他對學位論文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字數幾乎擴充一倍,較之先前已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戰國秦漢簡牘是一個大有可爲的學術領域。曾侯乙墓竹簡本身,也有許多奧義有待探索。希望聖中以博士論文的出版爲起點,在曾侯乙墓竹簡和戰國秦漢簡牘的研究中,作出更多成果。

陳偉

2010819於珞珈山

 

後記

  我的學位論文在2005年答辯時結稿匆促,沒有寫後記,今天算是做補記。

    大學畢業以後,我被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一混就是十多年。看不到前程,所以打定主意就這樣荒廢。我從沒有認真地去做我的所謂事業,所以對於自己的不成功一向也沒有太在意。

  1991年的時候,我籌備次年赴日本東京的展覽,裏面包含曾侯乙墓的十支竹簡,我自做了釋文,給王紀潮老師看,他說:“全是車馬制度的材料。好東西。”又過了六年,我已經30歲都過了,不想再這麼混下去了,決心學習做學問,想起王師所說的那句話,於是選曾侯乙墓竹簡的車名來做習作。在他的建議下,我去找劉信芳老師請教,說:“我就是混一混了,已經30歲了,才入門,來不及了。”劉說:“不晚,不晚。我也是30歲才讀研的。只要肯坐冷板凳,不說十年,五年就夠了。”他沒有說更多的話,只是指了指自己家裏櫃頂上和地板上鋪天蓋地的複印材料,說:“學問就這樣做。”

  19999月的時候,我列席了在武漢大學召開的郭店楚簡學術研討會,主要的收穫是:我是如此地喜歡這些材料,和這些人。

  20008月,我參加了在北京大學召開的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達園會議),今天回憶起在上海簡影本照片前面踮著腳摹字的那些傻傻的人們,不覺得自己也有超塵拔俗的感覺,第二次生命仿佛是從此時開始的。和陳偉老師在會上會下有了較多的交流,還一起去買書。他對我的鼓勵以及後來對我的教導與提挈,使我覺得自己此生再沒有理由荒廢。為了讀陳師的博士,我被迫從初中英語學起,苦戰兩年,去上那個考場。今天寫這一段,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感恩,以及拴牢記憶,因為有些恩情,甚至是你一輩子都無法報償得清的。

  學位論文所以選曾侯乙墓竹簡及其車馬制度來做,其實僅僅是因為以前接觸它多一點,做起來順手一些。適逢陳師主持的楚簡項目要拍紅外照片,我從2001年起便做了很多基礎的工作,自己也從中受益。但自己起點太低,一直是妨礙自己提高的瓶頸。博士論文的蘊釀時間很長,可能要從20007月我摘錄《戰國古文字典》和《楚系簡帛文字編》開始,而正式寫作的日子,則是2005年的33日到511日。我用琴弦緊繃,甚或是滾刀陣來形容那種日子,很多做學位論文的朋友都會深有同感。那時我一邊緊張地寫,太太在一旁想幫我,卻幫不上,只好踱步,後來乾脆說:“我逃到單位去吧,把房子讓給你,就算是幫你了。”其實與論文相關的許多材料,就是她幫我輸入電腦的。422日我才將第一篇《馬車的對應關係及對簡文所記車馬兵甲數量之考察》寄給陳師,一直到53日才寄完,今天想來,真的抱愧。陳師後來跟我說,他平生有且只有一次熬夜過了轉鐘兩點,就是給我的論文做批註。過後我統計了一下,他的批註共有448處。

  四月的時候,我在日記裏寫:“我的生命與智慧已用到了極限,成功在向我招手,可是最後的幾步也太難了,也許是我一輩子最難的時候了。有時都覺得挺不住了,但是還得過去。”五月的時候又寫道:“長長的世紀結束了,我用我最後的一點精神和力氣再一次將自己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今天回頭看,所以叫“難”,還是因為水準太次,好比讓一個百斤氣力的人去負百二十斤的重,能不吃力嗎?所以叫“難”,另一個原因是自己眼高手低,預留的時間不足,以致必須爭分奪秒地做。最終,我在生命的刀尖上起舞一過,閉目等死,卻僥倖逃得性命,待開眼時,見到妻子期待的目,她說:“你如此地不成就,只能期望你將來能做朱買臣了。”某笑:“你一定要挺住,不要像朱買臣那個傻妻子。”

  非常感謝答辯委員會主席李家浩先生,他在飛機上及登機之前看了我的論文,一口氣向我提出42個問題(其中大部分是不必回答的)。他肯定了我的細緻和對編連的心得,但我自己卻覺得汗顏。評委老師裏面,有元老級的熊鐵基先生,有一向極意愛護我的彭浩老師和徐少華老師,還有給我做古文字發蒙的李天虹老師,她和當時做答辯秘書的劉國勝師兄也曾經是我亦師亦友的鄰居,一併致謝。感謝給我做論文評閱的三位老師:彭裕商老師、趙平安老師、劉信芳老師,有他們的指點也是我個人的福氣。

  借此片紙,我也感謝滋養我成長的湖北省博物館,感謝已故的舒之梅館長對我的指導與幫助,還有王紅星館長、陳中行館長、萬全文副館長、唐剛卯副館長,王紀潮研究員、張吟午研究員,他們對我走入出土文獻領域也給予了大力支持。還有很多從材料,到照片拍攝,從諸多方面給予我支持和幫助的博物館的師長和朋友,韓壯麗、郝勤建、楊玉珍、胡偉慶、張翔、周松巒、趙雄、陳紹輝、余文揚、魏渝等我無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感謝不祗是出於禮貌,也含有一些揮之不去的情愫。

  完稿的時候,不自覺地回想起讀博士的那幾年,尤其是與我一同進校的四個小師弟:魯家亮、黃錦前、周波、何有祖,以及相互砥礪的日子。我是如此地喜歡他們,有非常多的鞭策,直到今天,他們長大成人,成長為學術新人。

  博士畢業以後,我受聘到武大文學院任教,講臺、講義,粉筆、黑板,一切被徹底簡化,再沒有風雲際會或是風花雪月的神奇夢境,我將要做一個皓首窮經的老雕蟲了嗎?答案是不太肯定的。我能活到皓首,也就够了。課太多,我甚至只能利用假期去寫點論文,而修改學位論文,星星點點地做,一直延捱至今,但是不管怎麼說,終於完成了,而且,內容擴充了一倍還多。

  感謝武漢大學文學院對本書的資助,感謝趙世舉院長、盧烈紅院長、劉禮堂書記等領導的支持與幫助。感謝科學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王光明先生大力和無私的幫助。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9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