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洪濤:戰國官印考釋兩篇
在 2011/9/27 8:10:49 发布

 

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首發)

 

刘洪涛

北京大學

摘要:本文由考释战国官印的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考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楚国二合官印,把印文过去误认作两个字的字改释为“”,读为“虞”,是掌管山泽之官。第二篇考释《玺汇》0198号齐国官印,把印文第四字改释为“”,认为是伺察之“伺”的异体。把印文读为“阳都邑伺选矿之玺”,指出此印为阳都邑主管探察选矿之事的职官所用的印。

关键词:官印;虞;伺;选矿

 

一、释

刘正成先生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编·先秦玺印》著录的105号印是一纽楚系二合印,现藏上海博物馆。我们把印文揭示于下:

孙慰祖先生把印文释写为“州”二字,读为“泸州”(刘正成主编200341206)。我们认为印文只有一个字,应释为“”。

古文字“”字一般作下引之形:

《集成》10174

或在“鱼”旁左右加对称的羡笔,又在竖画上加一点或一横,使下部变作“火”字形:

《集成》271     《集成》9715

有的则加两横画,如下引古玺“鱼”字:

《玺汇》0563    《玺汇》0564

这两个“鱼”字下部所从的“火”已经同上面的笔画写断开。“”所从的“鱼”也有这种情况:

《集成》2840     《古钱大辞典》302

根据我的理解,印文的这个字应该原作如下之形:

上部从“虍”,下部跟上引诸字所从之“鱼”的写法相近,可见应该释为“”。这个字所从的“鱼”跟常见的“鱼”字有三点不同。第一,省掉“鱼”字外部所从表示鱼形外廓的弧形笔画,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借用“虍”字的笔画来表示。请看:

徐王粮鼎铭(《集成》2675)“鱼”字作:

写法与此相近。古文字“”有借用笔画的例子,如:

侯马盟书963

可证我们的看法是有根据的。第二,弧形笔画内的U字形笔画两侧有两对对称的笔画,其中上面一对借用边框表示。我们上面所作的摹本就是按照这种理解摹写的。古文字“鱼”所从的这对对称的笔画有时连笔写作一横,例如下引“鲁”字:

《集成》2815

上引徐王粮鼎铭的“鱼”字,是这类写法的中间环节,对称的笔画已经连接,只要再把笔画拉直就变作一横了。因此,这个字原本也可能是作下引之形的:

不管原作哪种字形,都是借用玺印的边框作为笔画的。邬可晶先生看过本文初稿后,认为这个字所从之“鱼”弧形笔画内的U字形笔画两侧只有一对对称的笔画,并未借用边框作为笔画。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第三,下部所从比“火”字形多出一对对称的笔画。但上引徐王粮鼎铭的“鱼”字也比一般写法的“鱼”多出一笔,此多出两笔并不奇怪,也应是羡笔,可与战国文字“光”、“尗”、“褢”等字所从的两对对称笔画比较(何琳仪2003261-262)。因此,把印文此字释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郭店竹简《缁衣》6号有下引之字:

上从“亡”中从“木”下从“水”。上博竹简《缁衣》4号与之对应的字作“”,裘锡圭先生(2004)据此认为此字是“”字之讹,“上端之‘亡’与‘木’的上半为‘虍’之误摹,‘木’的下半和下部横置的‘水’为‘鱼’之误摹”。把印文“”字误释为“州”二字,跟把“”误摹为郭店竹简《缁衣》之形情况类似。这也可作为我们把印文此字改释为“”的旁证。

《古玺汇编》1650号“左吴”官印,吴振武先生(1991)读为“左虞”,认为是掌管山泽之官。本文所讨论的“”印是一纽二合印,从这一点来看应该是一枚官印。疑印文“”字也应读为“虞”,也是掌管山泽之官。战国文字吴越之“吴”经常用“”或从“”声的“䱷”字等表示,例如工大叔盘、工王姑癹聂反之弟剑、工䱷大子姑發聂反剑、工䱷王皮㸐之子者减钟等(施谢捷1998121)。根据《说文》的分析,“虞”从“吴”得声,所以“”可以用作“虞”。如果进一步分析,“虞”、“”二字都应该是两声字,所从“虍”、“吴”、“鱼”三旁皆声。既然它们都从“虍”得声,自然可以通用。古代的虞官主要有二,一是山虞,一是泽虞,分别是掌管山林和川泽的职官。《周礼·地官》对它们的具体职掌有详细的记载,《山虞》说: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春秋之斩木不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

又《泽虞》说: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颁其馀于万民。凡祭祀、宾客,共泽物之奠。丧纪,共其苇蒲之事。若大田猎,则莱泽野,及弊田,植虞旌以属禽。

《古玺汇编》5562号“中阳都吴(虞)王勹(?)”印、《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先秦玺印》419号“易都吴(虞)”印等,都是燕国地方上的虞官所用的印。此“虞)”印前不著任何限定语,当是楚国中央系统的虞官所用的印。

二、释

《古玺汇编》著录的0198号印是一枚典型的齐国官印,据传出自山东沂水,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下面先把印文揭示于下:

我们要讨论的是第四字的释读。第四字原作下引之形:

A

清人宋书升(1989)释为“埾”, 今人则多释为“圣”(李学勤1959;曾宪通1995;何琳仪1998;张振谦2008;孙刚2010)。我们认为,这个字应该释写作“”,是伺望之“伺”的异体。

古文字中的“𦣞”一般都用作偏旁,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金文未注明具体著录者均出自《金文编》,下同):

a1 㺇父丁卣           季遽父卣

a2 《集成》10087      吴王光鉴

a3 《玺汇》3181         《玺汇》3184

a4 伯作井姬甗

b1 鲁伯愈父鬲         《集成》3894

b2 䣄王子钟           曾姬无恤壶

b3 吊姬瑚             格伯作晋姬簋

b4 《集成》910       干氏吊子盘

c1 季宫父瑚           中伯盨

c2 《集成》9641       中伯壶

c3 鲁伯瑚             伯百父蓥

d1 包山176          《玺汇》3224

d2 上博《缁衣》17

a1是“”字的基本写法,a2a1的裂笔写法,a3a2的连笔写法,a4则是a1的省写。b类写法是在a类写法基础上加羡点的写法,b1b2a2a3的加点写法,b3b4a4的加点写法。c1a1a2改变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c2c1拉直笔画的写法,c3则是c1c2省掉一横的写法。d1b1改变笔势、改变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d2为李家浩师(2006)所释,是在d1基础之上,既裂笔又改变笔势与笔画组合关系的写法,跟c2b4的后一种写法都有相近之处。

古文字中有下引二字,我们认为也是从“”的

《集成》3566    《玺汇》2409

旧或分别释为“”与“”。比较上引a2a3两种写法,可知二字所从也都是“”字之变,应该分别释为“姬”和“”。《集成》3566原文为“□姬作乙尊彝”,“□姬”是女子的名字。我们知道,女子名字中必须有她的姓,“”不是姓而“姬”是姓,可以证明我们把这个字改释为“姬”是可信的。《玺汇》2409号原文为“策”,“”用作姓氏,可能读为“姬”,也可能读为“熙”。古玺中有巸氏,见《玺汇》3181-3185等号,一般认为就是熙氏。

《玺汇》0198号的A,上部左侧所从类似“耳”字形的笔画,与c2c3的后一种写法、a3的前一种写法以及上引“”字所从“”的写法都有相近之处;右侧“卜”字形笔画,与b4的后一种写法和c3的前一种写法相同;而其整体则d2写法的“”字相近;应该也是“”字之变。A下部作“”字形,则其字应该释写作“”。我们知道,“”字形笔画有不同来源,既有从“人”字形变来的,也有从“土”字形变来的(汤馀惠1986)。把“”释为“埾”和释为“圣”两种意见,就分别把它所从的“”字形看作“土”和“人”。单从“”字本身出发,无法判断哪种意见正确。

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西周微氏青铜器群中,有作册斦所作的一套青铜酒器,铭文内容相同,《殷周金文集成》分别著录为600293039895三号。铭文中有下揭之字:

一般都释为“(朢)”,王晖先生(2005)则释为“(圣)”。按古文字中无论是“朢”还是“圣”,都未见字形中间有写作一竖的,二说恐均不可从。这个字上部所从跟本文所举的b4写法的“”字完全相同,因而金美京女士(2007)改释为“”。她认为“”是伺望之“伺”的本字:

我们认为,“”字很可能就是为“察”义的“伺”而造的(引按:《玉篇》:“㺇,察也,今作伺、覗。”)。从古文字来看,像“见”、“望”、“听”等字都是立人上有身体器官字,其作用应该是为了强调这些身体器官的功能。“伺”字从“”,也有可能是为了表示人在伺望时头向前伸,因而下巴也好像向前伸出。如果此说可靠的话,“”字应该就是“伺”字的表意初文,同时“”也起表音的作用。后来“”被改成常见字“司”,并且把形旁“人”跟声旁“司”并列而写,就成了单纯的形声字“伺”了。

金女士关于“”字构造的看法,是采用《说文》的传统说法,认为是“颐”的本字。不过从上引a1类写法来看,此说是很可疑的。于省吾先生(1979a)根据出土的实物,认为“”象梳篦之形,是“䇫”的本字。此说显然较优。因此,金女士关于“”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也是可疑的。这个字形体构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借用于省吾先生提出的一个理论来解决。于先生(1979b)有一篇名文《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指出早期古文字中有个别象形字的部件具有标音功能,其中所举甲骨文“羌”、“姜”二字,可以跟“”字类比。“羌”、“姜”古本一字,甲骨文作戴羊角的人形,区别在于前者为站立人形,后者为跪坐人形,其中代表羊角形的部件兼起表音作用,标明这两个字的读音与“羊”字相近。“”字大概本作向远处伺望的人形,人形的上部是一个侧写的作张望之状的头部之形;“伺”、“”二字音近古通,而b4写法的“”字又很像是侧写的头部之形,所以就把“伺”字象形初文上部所从的头部之形写成b4写法的“”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部分表音功能的独体象形字,也可以看作是变形音化之字。我们这种看法同金女士的意见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避免了把“”看作“颐”字初文的缺点。因此,说“”是伺望之“伺”的表意初文,还是可以成立的。

A作“”,应是在上引金文“”字的基础上加两横画羡笔而成的,也就是说,其所从“”字形是从“人”字形变来的。因此,A应该与“”同字,也是伺望之“伺”的异体。

《玺汇》0198号印文为“昜(阳)都邑伺(徙)(盟)之鉨”。“阳都”是地名,《汉书•地理志》城阳国有阳都,在今山东沂水流域(朱德熙1979)。“”是职事名,又见《玺汇》0200020102020322号等印。“”字从“辵”从《说文》“徙”字古文,就是“徙”字的异体,清人宋书升(1989)已释出。“”字为葛英会先生(1991)、曾宪通先生(1995)释出,是“盟”字异体,曾先生指出其字上旁与侯马盟书“明”字左旁写法相同。不过“徙盟”的读法学术界有不同意见,葛英会先生(1991)读为“徙甿”,曾宪通先生(1995)读为“誓盟”,李家浩师面告疑应读为“选矿”(《说文》“囧,读若犷”),赵平安先生(2003)则释读为“徙盐”。按齐国铜器铭文陈簋、叔弓鎛“徙”字古文都用作选择之“选”,从这一点来看,此“徙”字也可能是用作选择之“选”的,家浩师之说为优。“伺”字不应该跟“阳都邑”组成一词,而应该跟“徙盟”组成“伺徙盟”一词。“伺”有候察之义。《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周礼·地官·小司徒》“以比追胥”郑玄注:“胥,伺捕盗贼也。”又作“司”。《周礼·秋官·禁杀戮》“禁杀戮掌司斩杀戮者”,又《地官·媒氏》“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郑玄注并云:“司,犹察也。”“伺选矿”与“司斩杀戮者”、“伺捕盗贼”文例相同,其“伺”字也应是候察之义。“伺选矿”即候察、选取矿石。《周礼·地官·卝(矿)人》“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郑玄注:“物地,占其形色,知咸淡也。授之,教取者之处。”孙诒让《正义》:“《管子·地数篇》云:‘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惠士奇云:‘荣者,山之精神,征为形色。占其气,知其味,谓之物地。知咸淡即知金玉,金咸而玉淡,故洗金以盐。……卝人既物地,而知金玉锡石所生之处,乃以图授其徒,教使取之。“物其地”、“占其形色”即“伺选矿”,是通过占候土质而勘察是否有矿石以及是何种矿石。据此,《玺汇》0198号印为阳都邑中主管候察选取矿场或矿石之事的职官所用的印。

 

参考文献

葛英会  1991  《战国齐“徙甿”玺与爰土易居》,《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16期,页43-46

何琳仪  1998  《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页1539

何琳仪  2003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

金美京  2007  《释西周作册斦诸器铭文的“伺”》,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40辑,页65

李家浩  2006  《释上博战国竹简〈缁衣〉中的“𦣞”合文——兼释兆域图“”和𠫑羌钟“”等字》,《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26页。

李学勤  1959  《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7期,页53;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页307

刘正成主编  2003  《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荣宝斋出版社。

罗福颐主编  1981  《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

裘锡圭  2004  《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页77;收入《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308-309

施谢捷  1995  《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书升  1989  《〈续齐鲁古印攈〉序》页4-5,载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攈》,上海书店。

    2010  《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页305

汤馀惠  1986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页2931-32

    2005  《作册旗器铭与西周分封赐土礼仪》,《中国历史文物》1期,页14-15

吴振武  1991  《战国玺印中的“虞”与“衡鹿”》,《江汉考古》第3期,页85-87

吴振武  2006  《说徐王粮鼎铭文中的“鱼”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页224-229

于省吾  1979a  《释》,《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页66-67

于省吾  1979b  《释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甲骨文字释林》,页435-443

曾宪通  1995  《论齐国“之玺”及其相关问题》,《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页72-81;收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181-191

张振谦  2008  《齐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黄德宽教授),页317

赵平安  2003  《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华学》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页107-113;又《考古》2004年第8期,页56-61;收入《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页131-142

朱德熙  1979  《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页119;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年,页111

 

附记:本文及另外一篇有关玺印文字的考释文章曾请李家浩师、吴振武先生、施谢捷先生等多位师友审阅指导,名单太长,请恕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9月2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9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54刘洪涛: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 , ,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小狐 在 2011/9/27 9:51:59 评价道:第1楼

    第二則有意思,沂水確實有礦產資源,主要是鐵礦;

    不過,不知道先秦時期是否有開採,若能找到相關可印證的記載就好啦~

    轉:

    沂水县发现43种矿产,占全县已发现矿产种类的54.8%,其中金属矿产7种,非金属矿产34种,水气矿产2种。探明储量矿产10种,其中金属矿产有铅(锌)、金、铁3种,……

  • lht 在 2011/9/27 10:00:17 评价道:第2楼

    有兩處錯誤需要糾正一下:

    1、第一篇倒數第二段,“《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先秦玺印》号“易都吴(虞)”印等,”

    “號”字前應加“419”三字。

    2、所引李學勤先生文章的發表年份應爲“1959”。

    3、原稿中有一處衍文,重復了一次“上有”,編輯先生已代為改正,非常感謝。

    另外,還有一些語言表達上的問題,如“这个字原本也可能原是作下引之形的”,有兩個“原”字。這篇文章寫作蘊釀已經超過半年了,想不到一讀還是有這麼多問題,這是實在不應該的。謹此向各位讀者致歉!

                                                                           作者

  • admin 在 2011/9/27 10:41:43 评价道:第3楼

    劉先生指出的文字失誤已在正文及word文檔中更正,如有需要,請重新下載文檔。

  • 水墨翰林 在 2011/9/28 14:42:23 评价道:第4楼

    釋例一所復原字形不塙,中間的U形應為“口”形,這從印文筆勢上可以看出,而非中間的裂線。

  • chencongjia 在 2011/9/28 21:52:38 评价道:第5楼

    《集成》3566,吴镇烽先生《商周金文资料通鉴》(2010年1月)20526号备注:“該簋屬真品,銘文系僞刻。”

  • lht 在 2011/9/29 15:14:41 评价道:第6楼

    多謝提醒,字體確實可疑。

  • 黄浩波 在 2011/10/7 18:54:08 评价道:第7楼

    齐国官印或许与齐国的“官山海”政策有关。

    刘诗中先生在《中国先秦铜矿》一书中言及齐国的铜矿开采,提到“官山海”政策,不过语焉不详。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