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𢤱悷”、“摩何”語源考
(首發)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提要:“𢤱悷”一詞大量出現在三國以後的漢譯佛經中,作為字書,梁代顧氏《玉篇》最早收錄,其後韻書、佛經音義書都對他作出了正確的釋義。但他的語源,唐代的惠琳已不明了,認為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本文認為“𢤱悷”是“狼戾”的音轉,而“狼戾”則是“狠戾”的形誤;“狠戾”是“很戾”的俗寫,很亦戾也,屬同義連文結構。漢譯佛經中“摩何”一詞,其義學界未得其解,本文認為即“䩋𩉙”、“懡㦬”、“𩉑𩉙”之音轉,當訓為慚愧。
關鍵字:𢤱悷,摩何,語源,考證
一、“𢤱悷”語源考
1.“𢤱悷”最早見載於《玉篇》:“𢤱,𢤱悷。”又“悷,𢤱悷,多惡。”
其後韻書、字書亦加收錄。《廣韻》:“𢤱,𢤱悷,不調。”又“悷,𢤱悷,多惡。”《龍龕手鑑》:“𢤱,𢤱悷,不調也。”又“悷,𢤱悷,拙惡也。”
“𢤱悷”的用例大量出現在內典中,也寫作“𢤱戾”、“儱戾”、“儱㑦”:
(1)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2:“專愚𢤱悷。”宋本作“𢤱戾”。
(2)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5:“𢤱悷而自用,不從尊師教。”
(3)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6:“假使有人儱戾自用,性不修調。”宋、宫本作“儱㑦”,元、明本作“𢤱悷”。
(4)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7:“諸子不隨顛倒𢤱悷想者。”宋、宫本作“儱戾”。
(5)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言童子經》卷1:“供養於此𢤱悷蛇蚖,因由邪行。”宋本作“儱㑦”。
(6)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卷5:“一曰𢤱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宋、元、明、宫本作“𢤱戾”。
(7)東晉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8:“發寶馬心,離𢤱悷心不調故。”宋、宫本作“𢤱戾”。
也寫作“𢤱㑦”、“攏悷”、“儱悷”、“攏麗”:
(8)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卷2:“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著之羈絆,加諸杖痛,然後調良。”唐怀素《四分律開宗記》卷1引作“𢤱㑦”,敦煌寫卷S.516《曆代法寶記》作“攏悷”,敦煌寫卷P.2125、P.3717《曆代法寶記》並作“攏麗”[1]。
(9)唐澄觀《華嚴經行願品疏》卷6:“𢤱悷難制,佛能伏之。”宋竺道生《法華經疏》卷1作“儱悷”。
又寫作“籠戾”、“龍戾”、“嚨戾”、“聾戾”:
(10)唐普光《俱舍論記》卷23:“復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狩(獸)龍戾,故說名生。”正中二年寫東大寺藏本、元祿十五年本並作“嚨戾”。唐法寶《俱舍論疏》卷23作“𢤱悷”,正中二年寫東大寺藏本、元祿十五年本並作“籠戾”,唐圓測《解深密經疏》卷7亦作“籠戾”。唐遁麟《俱舍論頌疏記》卷23、唐玄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並作“𢤱悷”。(11)宋妙源《虛堂和尚語錄》卷6:“舌貫鼻端,牛行虎視。祇者形模,轉增聾戾。”
按:“𢤱”、“儱”、“攏”、“籠”、“嚨”、“龍”、“聾”並同音。“悷”、“㑦”為“戾”增旁俗字,“麗”則為“戾”的同音借字。中土文獻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5:“啐啄同時,𢤱悷調伏。”其實亦是用的內典。
2.在佛經音義書中,收錄“𢤱悷”、“𢤱戾”、“籠戾”三詞,對這三詞的解釋是:
(1)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9:“𢤱悷者,不調之貌,出《字書》。”
(2)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01《音釋》:“𢤱,𢤱戾,多惡不調也。”宋懷遠《楞嚴經集註》卷8:“佷者,𢤱戾,性不調也。”
(3)《玄應音義》卷8:“𢤱戾:諸經有作籠,同。下《三蒼》作㑦,同。很戾也。謂很戾剛強也。”《玄應音義》卷22“很”作“佷”,又卷24“㑦”作“悷”,“很”作“佷”,其餘解釋皆相同。《玄應音義》卷23:“𢤱戾:謂佷戾剛強也。”《慧琳音義》卷28“很”作“恨”。恨,讀為很[2],不從也。《慧琳音義》卷48“㑦”作“戾”,“很”作“佷”,其餘解釋亦相同。很、佷,正、俗字。
按:《玄應音義》卷8此條為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3《音義》,檢經文作“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卷5同,聖本作“𢤱戾”。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34亦作“𢤱戾”。玄應指出“𢤱,諸經有作籠,同”,是玄應所見有作“籠戾”者。
(4)《慧琳音義》卷14:“𢤱悷:諸字書中並無從人作者,應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唯《綦(纂)韻》中從心作𢤱[3]。下音麗。《義說》云:‘𢤱戾者,掘強咈戾,難調伏也。’並從心,經從人非也。”又卷45:“𢤱悷:𢤱悷者,剛強不伏也。字書並無從心作者,經文以意為之。”又卷66:“𢤱悷:此二字諸字書中先無綴文,學士以意書出,相傳音之。案:儱悷者,是剛強難調伏也,大意如此,故無別釋,亦形聲字也。”
(5)《慧琳音義》卷68:“籠戾:案:籠戾,剛強難調伏也。撿字書並無本字,論作籠,假借用也。諸經論中亦有作𢤱悷,並從心。《韓詩》曰:‘戾,不善也。’鄭箋《詩》云:‘戾,䓙(乖)也。’[4]《廣雅》云:‘疾(戾),很也。’[5]毛《詩》云:‘暴戾無親也。’《文字典說》:‘戾,曲也。’”
諸書釋“𢤱悷”為“很戾剛強”、“剛強不調伏”,釋義是對的。慧琳認為“字書並無從心作者”,則是失檢《玉篇》;慧琳又認為“𢤱悷”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學士以意書出,相傳音之”,則是臆測,未能得其實也。
3.“𢤱悷”為“狼戾”之音轉。𢤱、狼二字來母雙聲,韻則東、陽旁轉。“龍鍾”又作“隴種”、“籠東”等形,音轉則為“郎當”[6],此即𢤱、狼音轉之例。東、陽旁轉,古音學者論述不多,茲舉例以見之。上舉“龍鍾”、“郎當”相轉,此其證一。周《卯敦銘》:“旁人不盄,孚(俘)我家窒。”阮元曰:“此銘篆文極古,詞如典誥,定為周初之器。字多借聲,如邦作旁,室作窒。”[7]旁,陽部字;邦,東部字。此其證二。字或省作“方”,《書·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楊樹達曰:“方者,殷周稱邦國之辭。故干寶云:‘方,國也。’”[8]“方”即“邦”借字,楊說猶未盡。方,陽部字;邦,東部字。此其證三。《大戴禮記·勸學》:“南方有鳥,名曰鳩。”《荀子》作“蒙鳩”。從妄得聲,當是陽部字;蒙,東部字。此其證四。《上樂鼎》銘文:“上樂(廚),厽(三)分。”王輝曰:“即容。不見於字書,字從肉,庚聲,庚屬陽部,東陽旁轉。”[9]此其證五。《史記·司馬相如傳》:“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漢書·枚乘傳》:“北備榆中之關,南距羌筰之塞。”“邛筰”即“羌筰”。羌,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六。《古文苑》卷4揚雄《蜀都賦》:“邙連盧池。”章樵註:“邙即邛字。”邙,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七。《書·堯典》:“靜言庸違。”惠棟曰:“《楚辭·天問》曰:‘康回馮怒。’……《楚辭》所謂‘康回’者,即《書》所云‘靜言庸違’也……古庸字或作康,故《楚辭》言康回,秦《詛楚文》云:‘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董逌釋康為庸,是也。”[10]《左傳·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論衡·恢國》:“靖言庸回。”“康回”即“庸違”,亦即“庸回”。康,陽部字;庸,東部字。此其證八。《書·康誥》:“無康好逸豫。”《史記·三王世家》作“毋侗好佚”,《漢書·武五子傳》作“毋桐好逸”。康,陽部字;侗、桐,皆東部字[11]。此其證九。《史記·樂書》:“太一貢兮天馬下。”《索隱》:“按《禮樂志》貢作況,況與貢意亦通。”《漢書·禮樂志》作“況”,《類聚》卷93引漢《天馬歌》作“貺”,《御覽》卷570引《史記》、又卷894引《漢書》並作“貺”。況、貺,皆陽部字;貢,東部字。此其證十。《管子·小匡》:“徐(衛)開封處衛。”王念孫曰:“‘開封’當為‘開方’,聲之誤也。《大匡篇》曰:‘游公子開方于衛。’”[12]方,陽部字;封,東部字。此其證十一。《論衡·順鼓》:“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月毁於天,螺蚄舀缺,同類明矣。”[13]《字彙補》:“蚄疑即蚌字。”吳承仕曰:“諸子傳記說此義者,通作‘螺蚌’,唯此作‘蚄’。蚄者,蚌之異文。東旁轉陽,故字亦作蚄。而‘蚌’字相承亦有並梗一切。”[14]此其證十二。“蚄”字或省作“方”,《淮南子·天文篇》:“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高誘注:“方諸,隂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錢塘曰:“依本注,方諸為蚌。《符子》曰:‘鏡以曜明故鑒人,蚌以含珠故內照。’曜明故能取火,含珠故能下水。義可知也。方諸一名蚌鏡,故古謂之鑒。”[15]“方”即“蚄”之省借,亦即“蚌”之音轉,“諸”即“珠”之借音字。此則錢氏所未及。此其證十三。龐光華在論證“賡”、“唐”二字相通時説:“‘賡’是‘續’的古文……‘續’上古音為邪母屋部,‘唐’的上古音為定母陽部。屋部的陽聲為東部,東部與陽部古音很近,完全可通假。”[16]此其證十四。
《廣雅·釋詁三》:“狼、戾,很也。”又《釋詁四》:“狼、很,盭也。”《戰國策·燕策一》:“趙王狼戾無親。”《漢書·嚴助傳》:“今閩越王狼戾不仁。”《文選·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李善註:“狼戾,乖背也。”吕向注:“狼戾,壯勇也。”《文選·洞簫賦》:“狼戾者聞之而不懟。”吕向注:“狼戾,惡性也。” “狼”、“戾”同義連文。王念孫指出“狼亦戾也……狼與戾同義……狼戾乃雙聲之字,不可分為二義”。[17]
然“狼”實無“戾”義,“狼”是“狠”的形譌,“狠”是“很”的俗字[18],其誤在二漢前已產生,故魏張輯《廣雅》“狼”訓“很盭”,此習非成是者也。“𢤱悷”的最早用例,檢得出于吳支謙譯的《佛說維摩詰經》、吳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𢤱悷”大量出現在二晉、梁代的漢譯佛經中,故梁顧野王收錄於《玉篇》中,此則岐之又岐者也。而其語源,至唐代已不明了,慧琳便目之為譯經者據相傳音的自造字。胡吉宣《玉篇校釋》、趙少咸《廣韻疏證》則引《廣韻》、《慧琳音義》、《龍龕手鑑》以互證[19],皆未能揭其語源。
二、“摩何”語源考
1.漢譯佛經中有個疑難詞語“摩何”,也寫作“磨何”、“摩訶”,用例如下:
(1)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卷1:“是五百守禪比丘,聞深經不解不信,摩訶而去。”宋、元、明、宮、聖本作“摩何”。
(2)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1:“收屏蓋藏衣服、臥具,摩何而去。”
(3)《廣弘明集》卷26梁武帝《斷酒肉文》:“身既有瑕,不能伏物,便復摩何,直爾止住。”唐懷信《釋門自鏡錄》卷2作“摩訶”。
(4)北京圖書館8300號敦煌寫卷《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卷1:“爾時太子見母頭戴石五升麥,來向磨坊中。太子不忍認母,二人眼中泣淚。手捉馬鞭,拔(拂)母頭上,麥幡(翻)著地,磨何而去。”[20]
(5)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卷24:“爾時難陀脫三法衣,更被白服,磨何而去。”宋、元、明本作“摩何”。
(6)後秦竺佛念譯《中陰經》卷1:“即從坐起收攝衣服,摩訶而去。”
(7)梁寶唱《經律異相》卷29:“其王告曰:‘我今處世,變易不停,興者必衰,會合有離,難可常保。更改形容,如乞士法。摩何自退,往適深山。思惟道德,可以自娛。”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卷23作“磨何”,宋、元、明本作“摩何”。
日本學者辛島靜志指出:“梵本中沒有與這一疊韻詞‘摩何(móhé)’對應的詞,所以我們無法確定這個詞的意思。”辛島氏根據上舉(2)、(3)、(4)三例,歸納說:“從以上三例來看,我們可以推定這個詞(摩何)的意思為‘若無其事地’。”[21]
辛島這裏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摩何”是個古漢語詞,梵文中沒有它的對應詞,並不妨礙我們確定這個詞的意思。確定古漢語詞的詞義,當從漢語研究本身出發。核查梵文中的對應詞形式,只起印證的作用。一味地倚重與外典的對比,並不十分可靠。辛島氏歸納其詞義為“若無其事地”,也只是臆測。辛島猜測錯了。
2.“摩何”還有一個形式,寫作“無何”,一音之轉也[22]。摩、無明母雙聲,其韻則歌、魚通轉。例證如下:
(8)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希望經》卷1:“六十比丘適聞此言,益懷憂慼,意不歡悅,甚不欽樂,講是經義,即從座起,無何而去。”
(9)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10:“爾時坐上七百比丘,密從座起,收攝衣鉢,無何而去。”
按:比較此二例與例(6),顯然“無何”即“摩訶”。
(10)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卷6:“婆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足,數日之中,無何而去。”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8、唐道世《法苑珠林》卷55、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4、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6並同。
(11)唐道世《法苑珠林》卷6引《感應緣》:“二僧答云:‘貧道本住此寺,往日不憶與君相識。’(王)胡復說嵩高之遇。此僧云:‘君謬耳,豈有此耶?’至明日,二僧無何而去。”
(12)唐道宣《續高僧傳》卷9:“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從午至夕,無何而退。”又卷11:“並從容辭讓,無何而退。”又卷15:“所有魔事,無何而退。”
(13)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3:“(慧乘)爾時獨據詞鋒,舉朝矚目。致使異宗,無何而退。”
3.比堪諸文,“摩訶”[23]、“摩何”、“磨何”、“無何”是慚愧、難為情、不好意思的意思,吳方言謂之“沒意思郎當”。
在傳世的字書、韻書中,寫作“䩋𩉙”、“懡㦬”、“𩉑𩉙”,《玉篇》:“䩋,眉可切,[䩋𩉙],面青(赤)皃。𩉙,力可切,䩋𩉙。”[24]《廣韻》:“懡,懡㦬,人慙。”《集韻》:“懡,懡㦬,慙也。或作𩉌、𩉚、䩋。”又“㦬、𩉙,懡㦬,慙也。或從面。”《龍龕手鑑》:“懡㦬:上忙果反,下郎可反,懡㦬,面慙也。”又“𩉑、䩋、𩉙,上二莫可反,下一勒可反,面慙貌。”宋善卿《祖庭事苑》卷1:“懡㦬:上忙果切,下郎可切,慚也。”宋林希逸指出“懡㦬”為“鄉邦俗語,即方言也”[25]。
(14)唐王轂《紅薔薇歌》:“公子亭臺香觸人,百花懡㦬無精神。”
(15)唐和凝《宫詞》:“貢橘香匀䩋𩉙容,星光初滿小金籠。”
(16)宋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7:“於鼓山面前納一場敗闕,懡㦬而歸。”
(17)宋道謙《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卷1:“師再三搖手云:‘爾去不是不是?’僧懡㦬而退。”
(18)宋王明清《揮麈後録》卷9:“張澂不納,世修懡㦬而退。”
按:比較此三例與例(7),是“懡㦬”即“摩何”也。《大藏經》中宋代以後的文獻中,“懡㦬”用例極多。
(19)宋楊萬里《和太守霍和卿韻》:“走馬看山真懡㦬,忙中拾得片時閒。”
在敦煌寫卷中,又寫作“磨攞”、“麼攞”、“縻攞”,S.619《碎金》:“面磨攞:莫我反,力我[反]。”P.3906《碎金》:“面麼攞:莫我反,力我[反]。”P.2717《碎金》:“面縻攞:莫我反,力我反。”朱鳳玉曰:“‘麼攞’當是‘懡㦬’取音假借。”[26]或作“磨邏”,S.5752《醜婦賦》:“仡(扢)脂磨邏之面,惡努胮肛之觜。”[27]S.2073《廬山遠公話》:“於是道安被數,非常,恥見相公,羞看四衆。”“”當即“𩉑𩉙”之誤。倒言則作“㦬”、“𩉙𩉌”,《廣韻》:“㦬,㦬,慙也。《玉篇》又作‘𩉙𩉌’。”鉅宋本“”作“懡”[28]。周祖謨曰:“㦬當作懡㦬。”[29]趙少咸曰:“此注作‘㦬懡’,誤倒。又本書懡原誤,今依各本及《集韻》、《手鑑》、《玉篇》正。”[30]二氏改作,皆無必要。“”、“懡”通用,省旁則作“磨”、“麼”;疊韻之字,固可倒作,安可執彼以改此?
4. “摩何”與“䩋𩉙”、“懡㦬”、“𩉑𩉙”下字聲部相隔較遠,其何以有此音變,頗疑譯經者漢語不純正所致。存疑待考。
5.《廣韻》:“𣋟,𣋟曪,日無色。”《集韻》:“𣋟,𣋟曪,日無光。”日無光為𣋟曪,故字從日;面無光為𩉑𩉙,故字從面;心慚愧為懡㦬,故字從心;其義一也。借音則作“摩訶”、“摩何”、“磨何”、“無何”、“磨攞”、“麼攞”、“縻攞”等形,其義遂晦。不求之於音,而拘之於形,宜乎不得其解也。宋楊萬里《小溪至新曲》:“人煙懡㦬不成村,溪水微茫劣半分。”此例“懡㦬”不訓“面慙”,當訓光色不明,用同“𣋟曪”。要之為同源詞,故其義得相會通也。
考查同源詞,是探究古漢語疑難詞語的一條有效但又很艱險的路子,比對對甲本乙本、查查字書韻書,自然難走多了。
[1]S.516收入《英藏敦煌文獻》第1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頁。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一卷)》誤錄作“攏捩”,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頁。P.2125、P.3717分別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6、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02年版,第156、90頁。
[2]《爾雅》:“鬩,恨也。”《釋文》:“恨,孫炎作很,云:‘相很戾也。’”《漢書·楚元王傳》:“忤恨者誅傷。”王念孫曰:“恨,讀為很。”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5,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41--42頁。王氏舉例極多,茲不備錄。
[3]徐時儀曰:“綦,據文意當作纂。”徐說是,《慧琳音義》共引“《纂韻》”12次。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
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51頁。
[4]徐時儀曰:“䓙,據文意似作乖。”徐說是,《詩·節南山》鄭箋正作“戾,乖也”。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2頁。
[5]“疾”當作“戾”,字之誤也。今本《廣雅》作“戾,很也”。徐時儀失校,以“疾很也”連文,非也。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9頁。
[6]黃生曰:“‘郎當’之轉口即‘籠東’。”郝懿行曰:“‘籠東’與‘郎當’聲相近。”郭在貽亦謂“隴種”、“龍鍾”音轉為“郎當”。我另作《“郎當”考》詳細論之。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1頁。郝懿行《證俗文》卷6,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頁。郭在貽《〈荀子〉札記》、《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瑣記》、《唐詩與俗語詞》,並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8--9、26、70頁。蕭旭《“郎當”考》,日本早稻田大學編《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9卷,2010年9月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
[7]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6,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8頁。
[8]楊樹達《釋〈尚書〉“多方”》,收入《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15--216頁。
[9]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76頁。
[10]惠棟《九經古義》卷3《尚書古義》,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70頁。
[11]當以“康”為正字。康,荒也。顏師古曰:“桐,輕脫之貌也。”王念孫讀桐為侗,訓長;朱駿聲讀桐為詷,訓誇誕;李慈銘讀桐為童,童心。我舊作申王説,皆非也。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6,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9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5頁。李慈銘《漢書札記》,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48頁。蕭旭《漢書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307頁。
[12]王念孫《管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7,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00頁。
[13]“舀”為“臽”、“陷”之誤,說見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85頁;又參見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13頁。
[14]吳承仕《論衡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15]錢塘《〈淮南·天文訓〉補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57頁。錢説與惠士奇說略同,蓋即襲自惠氏。惠說見《禮說》卷13,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38頁。《符子》見《御覽》卷717引。
[16]龐光華《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頁。
[17]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7,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35頁。
[18]胡三省、錢大昭、張文虎、瀧川資言、鄭良樹諸家皆有校說,我另作《〈廣雅》〉“狼,很也、盭也”補正》詳細論之,《學燈》2010年第4期,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83。
[19]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6頁。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493頁。
[20]方廣錩校“幡”為“翻”,“拔”為“撥”。方廣錩《藏外佛教文獻》,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頁。方氏後說未必確。“拔”讀為拂。《戰國策·楚策四》:“君獨無意湔拔僕也?”《文選·廣絶交論》:“至於顧盼增其倍價,翦拂使其長鳴。”李善註引《策》,又云:“湔拔、翦拂,音義同也。”黃丕烈曰:“拂、拔同字。”黃丕烈《戰國策札記》卷中,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776頁。
[21]辛島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一)》,收入遇笑容等編《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觸問題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頁。
[22]《續高僧傳》卷16:“生來不至僧廚,忽無何而到。”又卷20:“忽感書生無何而至。”宋、元、明、宮本作“無為”。又卷25:“以隋大業八年,無何而來居住雒邑。”《華嚴經傳記》卷5:“又有青衣梵童子,無何而至。”這幾例“無何”是無緣無故的意思,與此文“無何”同形異詞。
[23]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5:“摩訶,此含三義,謂大、多、勝。”宋智圓《阿彌陀經疏》卷1:“大者梵云摩訶,而含三義,大義、多義、勝義。”與此文“摩訶”亦同形異詞。
[24]胡吉宣曰:“今依疊韻字通例,補‘䩋𩉙’二字,改青為赤……義既為慙,因改面青為面赤。人怒則面青,慙則面赤。‘赧’下云:‘面慙,赤也。’”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5頁。
[25]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槁》續集卷28,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847頁。
[26]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39頁。
[27]“仡”讀為扢,磨拭也。伏俊璉曰:“仡,高聳。《說文通訓定聲》:‘仡,假借為屹。’”非也。參見蕭旭《敦煌賦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838頁。
[28]此節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29頁。蕭旭在《敦煌賦校補》中說:“磨邏,即‘磨羅’,‘磨合羅’(也作‘磨喝樂’)的略語,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大誤,亟當訂正。亦收入《群書校補》,第838頁。
[29]周祖謨《廣韻校勘記》,《廣韻校本(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02頁。
[30]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2111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0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0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62蕭旭:“[忄龍]悷”、“摩何”語源考
《古文苑》卷4揚雄《蜀都賦》:“邙連盧池。”章樵註:“邙即邛字。”邙,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七。《書·堯典》:“靜言庸違。”惠棟曰:“《楚辭·天問》曰:‘康回馮怒。’……《楚辭》所謂‘康回’者,即《書》所云‘靜言庸違’也……古庸字或作康,故《楚辭》言康回,秦《詛楚文》云:‘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董逌釋康為庸,是也。”[10]《左傳·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論衡·恢國》:“靖言庸回。”“康回”即“庸違”,亦即“庸回”。康,陽部字;庸,東部字。此其證八。
此二例皆形近而誤,與音無關。
龐光華在論證“賡”、“唐”二字相通時説:“‘賡’是‘續’的古文……‘續’上古音為邪母屋部,‘唐’的上古音為定母陽部。屋部的陽聲為東部,東部與陽部古音很近,完全可通假。”[16]此其證十四。
此說極不可信
說“𢤱悷”為“狼戾”之音轉,證據確鑿,十分精彩!說“狼戾”為“狠戾”之誤,卻讓人感到遺憾!
龍聲字與陽部字相通,從金文中就開始了。下面把我最近一篇札記中例子列舉在下面,作為對蕭兄資料的補充:
諧聲:如如大家熟悉的“龏(常借為恭字)”或加“兄”為聲符。
韻腳:《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故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唐開元占經》卷一百十六引《呂氏春秋》:“禹年三十未娶,行於塗山,思時晚慕失制,乃曰:‘吾之娶,必有應焉。’乃見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服也;九尾,其徵矣。’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龎龎。成家成室,我都彼昌。’禹因娶塗山氏女。”《漢書·王莽傳》晉灼注:“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痺,莫我敢當。”
聲訓:《初學記》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龍之為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云興。”
通假: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禹鑿孟門而通大夏,斬八林而焚九□。” 孟門,即龍門。(注:兄孟同源)
《說文·犬部》:“狼,从畗省,亡聲。”(注意,我不認為許慎字形分析正確,只是想借此說明許慎認為二音相同或相近)。亡聲與明聲、孟聲、兄聲相通,就不舉例了。
以上這些一般看作東部字跟陽部字相通。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我的同事王志平先生已經考定龍聲字本收-m尾(《也說“銛糸龏”的“糸龏”》,《古文字研究》第28輯)。所以龍聲跟陽部字相通,實際是侵或談跟陽部字相通,也屬於談魚通轉的范圍。
谢孟先生补充。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亦引《塗山之歌》:“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宾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兹則行。”韵脚尤长。
然则《白虎通義·德論》:“風者何謂也?風之為言萌也,[以]養物成功。”《御覽》卷9引《春秋考異郵》:“風之為言萌也,其立字,虫動於几中者為風。”《玉篇》:“風,風以動萬物也。風者,萌也,以養物成功也。”風,侵部字,亦其证乎。我不懂古音,请孟先生指示。
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今朝鮮語稱風為 바람 palam(孛纜)
另請問蕭先生
佛經這詞可不可能與[剛愎自用]的剛愎相同?
孟蓬生:
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孟先生之尊姓,与贵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无关吧,应该是周文王之后裔。春秋后期鲁孟孙氏是其姓氏之始,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皆以排行称,简之则为“孟”。
謹簡覆如下,是個人淺見,歡迎指教:
1.佛經“籠戾”和“剛愎”義近,但不是一詞。
2.風為孛纜,字或作“勃闌”、“勃藍”、“勃蘭”、“㪍籃”、“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16:“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閑見之于書史中,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闌……蒲為勃盧。”《說郛》卷23喻文豹《唾玉集》:“俗語切腳字,勃籠,蓬字;勃藍,盤字;突落,鐸字;窟陀,窠字。”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25《梨園市語》:“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如以秀為鯽溜,以團為突欒……以盤為勃蘭。”明·徐伯齡《蟫精雋》卷3“世語”條:“世語中有切母成音,若今所謂綺談市語者,人自不覺,習久而不以為異耳。如㪍籃蓋即盤字切音……團曰突圞,今作團圞,是疊牀上之牀也。”參見王鍈《宋元明市語匯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10頁。但王氏釋義有點問題。
吳方言謂藤盤為“孛欒”,又謂盤(此盤是名詞)為勃籃,亦取盤旋、圓轉為義而命名之也,皆記其音耳。(吳方言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431頁)
趙家棟:孟蓬生: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孟先生之尊姓,与贵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无关吧,应该是周文王之后裔。春秋后期鲁孟孙氏是其姓氏之始,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皆以排行称,简之则为“孟”。
谢谢,我是开玩笑,先生别当真呀!因为我认为凡(平凡)皿一字,所以用了一个双关语。
“𢤱悷”之“𢤱”可能與“儱偅/龍鍾/隴種/躘踵/儱侗"有關,《玉篇·人部》:“儱,力用切。儱偅,行不正也。”又“倲,都聾切。儱倲,儜劣皃。”是否這樣理解“𢤱悷”本作“儱戾”,乃是“儱偅/儱倲+佷戾”構詞之省簡乎?
“龍鍾”、‘隴種’、‘躘踵’、‘儱偅’、 ‘籠東’、‘瀧涷’、 “襱緟”、“襱褈”、 “籠籦”、 “攏𨝯”、“𢤱橦”、“籠僮”、“籠銅 ”、“籠東”、“瀧涷”、“儱倲”、“儱𠍀”、“壠東”、“隴東”、 “儱偅”、“龍鍾”、“躘踵”、“躘蹱”、“躘鐘” ,是另外一家子,為“郎當”之轉音,潦倒笨累之狀。郭在貽謂“隴種”、“龍鍾”音轉為“郎當”。我另有专文考证。
“儱侗”、“䡁𨈹”、“徿㣚”、“襱𧙥”、“𢤱侗”、“籠侗”、“𢤱統”、“儱統”、“籠統”、“籠桶”、“攏統”、 “籠總”,又是另一家子。皆渾淪、含混、糊塗、不明晰之義。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