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材料來源蠡測
蘇芃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玄應、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以及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不僅是“披讀校訂佛藏經典的音義典籍”,更是“中古小學著作的總結性彙編”。[1]這三種《音義》中大量引用傳世典籍,以《史記》爲例,共計210條,其中涉及《史記》古注30多處,本文嘗試通過梳理這些《史記》古注材料,進而探討推断其來源,以期對《音義》的編纂研究能有所裨益。
一、玄應《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玄應《音義》引《史記》材料共39處,其中8處涉及《史記》古注,列表如下:
|
玄應《音義》引《史記》古注 |
中華書局本《史記》 |
案語 |
(1)我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三,第62頁,此處爲徐時儀先生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的相關頁碼,下同)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此爲中華書局點校本[2]頁碼,下同) |
|
(2)我曹 |
《史記》:十餘曹循。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八,第180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3)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九,第186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4)酒鑪 |
《史記》:文君當鑪。韋昭曰: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也。(玄應《音義》卷第十一,第229頁) |
《司馬相如列傳》:而令文君當鑪。《集解》韋昭曰:“鑪,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第3001頁) |
|
(5)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群也。(玄應《音義》卷第十四,第296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6)一襲 |
《史記》:賜衣一襲。《音義》曰:衣禪複具爲一襲。(玄應《音義》卷第十八,第390頁) |
《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集解》單複具爲一襲。(第1798頁) 又,《劉敬叔孫通列傳》: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索隱》案:《國語》謂之“一稱”,賈逵案《禮記》“袍必有表不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杜預云“衣單複具云稱也”。(第2721頁) |
此處古注引文不見於今本《史記》,疑出自《劉敬叔孫通列傳》《集解》徵引的《漢書音義》,可能《集解》《索隱》合刻後,因與《索隱》有重複被刪。 |
(7)屩屐 |
《史記》:躡屩擔簦。徐廣曰:屩,草屝也。屝音扶謂反。屝,屨也,粗履也。簦音都恒反,笠有柄者也。(玄應《音義》卷第十九,第395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此處玄應《音義》引文與今本《史記》不同,疑因《史記》傳本正文用字不同而致異。 |
(8)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二十五,第502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以上材料,其中關於“曹”字釋義出現5處,幾乎全同,這處釋義在今存的原本《玉篇》殘卷曰部“曹”字下亦有出現:
似勞反。《毛詩》:乃造其曹。《傳》曰:曹,群也。《國語》:民所以曹好。《賈逵》曰:曹,猶共也。《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又曰:分曹循行郡國。服虔曰:分曹職案行也。《說文》:獄之雨曹治事者也。《廣雅》:曹,所也。[3]
玄應《音義》(3)“汝曹”條引《史記》及古注後又引:“《詩》云:乃告其曹。《傳》曰:曹,羣也。”這和原本《玉篇》引文以及引文格式也是一致的。下文慧琳《音義》(2)“我曺”條引文亦作:《毛詩傳》云:曹,群也。如淳注《史記》云:輩也。連引書次序和原本《玉篇》都一致。
又,原本《玉篇》“十餘曹循之”的“循”字形作“”,當是“備(偹)”字形訛。從《史記》上下文來看,此處文字講刺客提醒袁盎作必要之防備警戒,如若作“循”,即當是察看之義,而“循”作此義爲時甚晚,《漢書·爰盎傳》亦作“備”,此處當是“備”字。而玄應《音義》5處引文皆作“循”,疑是承襲同一訛誤,而這個訛誤極有可能就是《玉篇》。
二、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慧琳《音義》引《史記》153條,其中直接涉及古注材料23處,列表如下:
|
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 |
中華書局本《史記》 |
案語 |
(1)抑挫 |
如淳注《史記》:抑,屈也。(慧琳《音義》卷第八,第634頁) |
《劉敬叔孫通列傳》: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集解》如淳曰:“抑,屈。”[4](第2724頁) |
|
(2)我曺 |
如淳注《史記》云:輩也。(慧琳《音義》卷第九,第649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3)疇昔 |
如淳注《史記》云:家業世世相傳曰疇。(慧琳《音義》卷十二,第707頁) |
《曆書》:故疇人子弟分散。《集解》如淳曰:“家業世世相傳爲疇。”(第1259頁) |
|
(4)鈍根
|
如淳注《史記》云:頑鈍猶無廉隅也。(慧琳《音義》卷十三,第720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5)𢄐鈍 |
如淳注《史記》云:鈍猶頑印無廉隅也。(慧琳《音義》卷十七,第793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6)從廣 |
孟康注《史記》曰:南北爲從,東西爲横。(慧琳《音義》卷二十一,第864頁) |
《周本紀》:與諸侯約從。《集解》孟康曰:“南北爲從,東西爲横。”(第169頁) |
|
(7)金鉅 |
徐廣注《史記》曰:大堅䥫鈼(鉅)[5]。(慧琳《音義》卷三十四,第1102頁) |
《禮書》:宛之鉅鐵施。《集解》徐廣曰:“大剛曰鉅。”(第1165頁) |
|
(8)鞵屩 |
徐廣注《史記》云:草屝也。(慧琳《音義》卷三十五,第1124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
(9)檥方 |
如淳注《史記》云: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檥。孟康注云:附也。船著岸也。(慧琳《音義》卷五十一,第1395頁) |
《項羽本紀》烏江亭長檥船待。 《集解》徐廣曰:“檥音儀。一音俄。”駰案:應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音蟻,附也,附船著岸也”。如淳曰“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檥”。(第336頁) |
|
(10)臮令
|
徐廣注《史記》云:洎,肉汁也。(慧琳《音義》卷五十一,第1395頁) |
《孝武本紀》:水而洎之。《集解》徐廣曰:“洎音居器反,肉汁也。”(第470頁) |
|
(11)酒鑪 |
《史記》:文君當鑪。韋昭曰: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慧琳《音義》卷五十二,第1417頁) |
《司馬相如列傳》:而令文君當鑪。《集解》韋昭曰:“鑪,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第3001頁) |
|
(12)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慧琳《音義》卷七十一,第1755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13)一襲 |
《史記》:賜衣一襲。《音義》曰:衣禪複具爲一襲。(慧琳《音義》卷七十三,第1801頁) |
《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集解》單複具爲一襲。(第1798頁) 又,《劉敬叔孫通列傳》: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索隱》案:《國語》謂之“一稱”,賈逵案《禮記》“袍必有表不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杜預云“衣單複具云稱也”。(第2721頁) |
此處古注引文不見於今本《史記》,疑出自《劉敬叔孫通列傳》《集解》徵引的《漢書音義》,可能《集解》《索隱》合刻後,因與《索隱》有重複被刪。 |
(14)頑鈍 |
如淳注《史記》:頑鈍,猶無廉愧[6, , , ]也。(慧琳《音義》卷七十八,第1895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15)輼輬 |
《史記》云:輼輬,卧車也。因秦始皇死不發喪,遂以爲載柩車也。孟康注曰:輼輬,舊衣車也。有窗牖,閉則温,開則凉。(慧琳《音義》卷八十一,第1934頁) |
《李斯列傳》:宦者輒從輼輬車中可諸奏事。《集解》文穎曰:“輼輬車如今喪轜車也。”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温,開之則涼,故名之‘輼輬車’也。”如淳曰:“輼輬車,其形廣大,有羽飾也。”(第2548頁) |
|
(16)禊飲 |
《史記》云:武帝禊霸上。徐廣曰:三月上巳日祓除不祥謂之禊。(慧琳《音義》卷八十五,第2003頁) |
《外戚世家》:武帝祓霸上還。 《集解》徐廣曰:“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禊。”(第1979頁) |
|
(17)檐簦 |
《史記音義》曰:笠有柄曰簦。(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3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
(18)孱然 |
韋昭注《史記》云:孱,仁謹皃也。(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4頁) |
《張耳陳餘列傳》: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集解》韋昭曰:“仁謹貌。”(第2583頁) |
|
(19)偓𪘏 |
應劭注《史記》云:偓𪘏,急促之皃也。(慧琳《音義》卷九十二,第2090頁) |
《酈生陸賈列傳》:酈生聞其將皆握齱。《集解》應劭曰:“握齱,急促之貌。”(第2692頁) |
|
(20)皭法師 |
《史記》徐廣注云:白浮皃。(慧琳《音義》卷九十三,第2098頁) |
《屈原賈生列傳》: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集解》徐廣曰:“皭,疏淨之貌。”(第2483頁) |
《音義》引文與《史記集解》略有不同,疑《音義》“浮”是“淨”字之誤。廣益本《玉篇》:“皭,淨貌也。色皭皭白也。”可爲證。 |
(21)檐簦 |
《史記音義》曰:簦,《考聲》織竹爲蓋也。(慧琳《音義》卷九十八,第2159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此處《音義》引文有脫訛,《考聲》以下非《史記音義》文字。(17)“檐簦”條(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3頁)《史記音義》引文前亦有《考聲》之文,可爲證。 |
(22)孱然 |
韋昭注《史記》云:孱,仁謹皃。(慧琳《音義》卷九十八,第2159頁) |
《張耳陳餘列傳》: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集解》韋昭曰:“仁謹貌。”(第2583頁) |
|
(23)跕屣 |
張晏注《史記》云:跕,屣也。(慧琳《音義》卷九十九,第2173頁) |
《貨殖列傳》:跕屣。《集解》張晏曰:“跕,屣也。”(第3264頁) |
|
以上引文材料中,有6處是重合的,實際徵引《史記》古注材料只有17處,這17處的引文格式不全相同,共有2種類型:
一種是是先引《史記》,再引古注,這和原本《玉篇》、玄應《音義》引古注的格式是一致的。
還有一種是“古注作者姓名+注+《史記》”,然後直接列出古注內容,這應該是前一種類型的簡省。
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幾乎全見於裴駰的《史記集解》,文字上也基本一致。
另外,慧琳《音義》引《史記》正文的153條材料裏,還有一些不見於《史記》,其實是《史記》古注誤入《史記》正文,例如:
輼輬 《史記》云:秦始皇居輼輬車中。制如車,有窗牖,閉即温,開則凉,其形廣大,以羽飾之。(慧琳《音義》卷第九十四,第2115頁)
這處材料前半“秦始皇居輼輬車中”出自《李斯列傳》“置始皇居輼輬車中”,後半出自《李斯列傳》的《集解》引文: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温,開之則涼,故名之‘輼輬車’也。”如淳曰:“輼輬車,其形廣大,有羽飾也。”(第2548頁)
還有以《史記》古注誤作他書的:
屩履 《史記》躡屩擔簦。《廣雅》曰:屩,草屝也。屝音扶謂反。屝,屨也,粗履也。簦音都恒反,笠有柄者也。(慧琳《音義》卷第五十六,第1492頁)
此處“《廣雅》”當是“徐廣”之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這段文字在玄應、慧琳《音義》中多次被徵引。
三、希麟《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希麟《音義》引《史記》材料共18處,其中没有直接引用古注的,但是有3處材料實際出自《史記》古注:
魁膾 《史記》云:牡夫也。(希麟《音義》卷第一,第2216頁)
魁膾 《史記》云:壯夫也。(希麟《音義》卷第四,第2253—2254頁)
魁膾 《史記》云:壯大也。(希麟《音義》卷第六,第2282—2283頁)
這處材料不見於今本《史記》正文,而《留侯世家》“余以爲其人計魁梧奇偉”《集解》引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第2049頁),恐怕希麟《音義》引文正來源於此。而“牡”、“夫”皆是“壯”、“大”形訛。
另外,希麟《音義》中還有一處引其他史書亦稱《史記》的材料:
苻姚 《史記》云:健本洛陽臨渭人,因其家池中蒲生有異,遂以蒲爲姓。後孫背上草付字卻爲苻氏。(希麟《音義》卷第十,第2336頁)
此處文字不會是指司馬遷所撰《史記》,因爲其內容敘述的是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晉書》有所記載,但與該段文字又不全同。
四、原本《玉篇》引《史記》古注與裴駰《史記集解》的關係
現存的原本《玉篇》殘卷裏徵引涉及《史記》的材料共有73條,見諸66個字頭之下,其中字頭“康”下的書證是《爾雅》郭璞注轉引《史記》,其他72條材料皆是對《史記》的直接徵引。這72條徵引《史記》的內容又可以分作兩種情形:一種是徵引《史記》原文和相關的先唐古注材料作爲書證,共27條;一種是只徵引《史記》原文當作書證的,共45條。徵引《史記》古注的27條,涉及如淳、徐廣、蘇林、服虔、李斐等等諸家言說,分列於26個字頭之下。通過與裴駰《史記集解》逐一比對研究,我們發現這27條先唐古注直接引自《史記集解》。[7]
五、《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與《玉篇》、《史記集解》的關係蠡測
综合以上四個方面,對《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的來源問題可以作出如下歸納和梳理。
第一,《音義》三種《史記》古注引文幾乎全部見諸裴駰的《史記集解》。
第二,玄應《音義》“我曹”、“汝曹”條和原本《玉篇》曰部“曹”字釋義的重合,連訛字都相同,玄應《音義》與原本《玉篇》引《史記》及古注材料格式具有一致性。
第三,慧琳《音義》“我曹”、“汝曹”、“一襲”等條目和玄應《音義》引文幾乎全同,但比玄應《音義》簡明。
第四,慧琳《音義》“明諜”條引《史記》與原本《玉篇》“諜”字書證相同,而與傳世本《史記》不同。慧琳《音義》中有一條材料:
明諜 《史記》云:豈效此嗇夫諜諜利口辯給哉!
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第2752頁)而原本《玉篇》“諜”字條下書證:“《史記》:‘豈効[8]此嗇夫諜諜利口便給哉!’”
“辯”、“便”在《史記》中時常互爲異文出現:如《五帝本紀》“便程東作”,司馬貞《索隱》引《尚書大傳》作“辯秩東作”;《五帝本紀》“便章百姓”,《索隱》引今文《尚書》作“辯章”;《孔子世家》“辯辯言”,《索隱》引《論語》作“便便言”。可見,慧琳《音義》此條引文可能抄自《玉篇》。
第五,慧琳《音義》中存在避梁諱現象。根據筆者研究,《玉篇》殘卷現存7卷,其中書證材料涉及“綱”改“維”、“剛”改“堅”的嚴格改字現象,而且“卷第廿七”之下的糸部完整無缺,收字頭392個,其間與《說文解字》字序對應的“統”、“綱”二字未收,據此推斷産生這一系列現象的根源是因爲避梁諱(“統”避蕭統,“綱”、“剛”避蕭綱)而致,由此判斷原本《玉篇》殘卷的底本時代可以上溯到南朝梁代。[9]而慧琳《音義》徵引《史記》古注的材料對這種避諱改字現象有所承襲。
金鉅 徐廣注《史記》曰:大堅䥫鈼(鉅)[10]。(慧琳《音義》卷三十四,第1102頁)
《史記·禮書》:宛之鉅鐵施。《集解》徐廣曰:“大剛曰鉅。”(第1165頁)《說文·金部》:“鉅,大剛也。”䥫,即“鐵”字,《集韻·屑韻》:“鐵,古作䥫。”任廣《書敘指南》卷二十《雜備稱用》:“大剛鉄曰鉅鉄。”(清惜陰軒叢書本)“鉄”同“鐵”。
這裡徐廣注“大剛”,慧琳《音義》作“大堅”,聯繫《玉篇》殘卷多處引書避“蕭綱”嫌名諱改“剛”爲“堅”,慧琳《音義》和《玉篇》應是同一種避諱改字現象,從這點推斷,慧琳《音義》的《史記》古注有些應是抄自《玉篇》,這個《玉篇》可能是原本《玉篇》的傳本,也可能是唐代的傳本,但是其中避梁諱的改字一定未作回改。
最後,可以得出結論如下:
僅從玄應、慧琳《音義》承襲《玉篇》引文的諸多特徵現象來看,《音義》中所引的《史記》古注並非直接援用裴駰《史記集解》。從時代上看,玄應《音義》與顧野王《玉篇》時代非常接近,其中的《史記》古注極有可能直接節引自原本《玉篇》,慧琳、希麟《音義》中《史記》古注材料的來源可能有三:原本《玉篇》傳本,唐代《玉篇》傳本、玄應《音義》,而《玉篇》中《史記》古注的來源正是裴駰的《史記集解》。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圖解如下:
(注:圖中實線代表具有推理依據的傳承關係,虛線代表蠡測的關係。)
通過梳理《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的材料,大致可以推演出它們與原本《玉篇》引裴駰《史記集解》的傳承關係,據此也可窺測《一切經音義》對原本《玉篇》的承襲,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是古代字書傳承中的因襲問題。本文僅是抛磚引玉,關於《一切經音義》引古書古注與原本《玉篇》的引書材料將來學界同仁可以展開更加深入全面地比對研究,相信二者之關係會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附記:本文原刊於《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届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後又稍作修改補充。
[1]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緒論》第1頁。
[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2003年7月印刷。
[3] 《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9頁。
[4] 中華本“抑屈”二字之間未點斷。
[5] 原注:鈼,《獅》作“鉅”。
[6] “愧”當是“隅”字形訛。
[7] 詳參拙文《原本<玉篇>引<史記>及相關古注材料考論》,《文史哲》2011年第6期。
[8] 原卷字形作“郊”,誤。
[9] 參見拙文《原本玉篇>避諱字“統”、“綱”發微》,《辭書研究》2011年第1期。
[10] 原注:鈼,《獅》作“鉅”。
本文原刊於《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届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2月1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2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91蘇芃:《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材料來源蠡測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0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