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羅運環教授《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於2011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是“珞珈史學文庫”的一種,收錄羅運環教授在古文字學、歷史學等領域的論文41篇。全書32開平裝,共504頁,定價58元。
附:書影、目錄、前言、後記
目錄
前言……………………………………………………………………………………………II
古文字研究篇
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1
甲骨金文鄂字考辨……………………………………………………………………………7
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變規律…………16
楚金幣“爯”字新考…………………………………………………………………………22
字考辨………………………………………………………………………………………26
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30
論失傳已久的垂露篆…………………………………………………………………………49
金文簡帛考論篇
論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國別……………………………………………………………………54
安居新出鄂侯諸器與楚熊渠所伐之鄂………………………………………………………62
嘉魚所出楚公逆鐘新論………………………………………………………………………65
楚王酓章鎛銘文疏證…………………………………………………………………………70
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77
郭店楚簡的年代、用途及意義………………………………………………………………81
包山楚簡貸金簡研究…………………………………………………………………………83
蟻鼻錢發微……………………………………………………………………………………86
楚錢三考………………………………………………………………………………………91
論楚璽及其他…………………………………………………………………………………96
制度研究篇
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101
論包山簡中的楚國州制………………………………………………………………………116
釋包山楚簡“”、“敔”、“”三字及相關制度……………………………………121
郭店楚簡有關君臣論述的研究——兼論《語叢四》的問題………………………………128
楚國諡法研究…………………………………………………………………………………132
楚國的太子制度研究…………………………………………………………………………142
楚國后妃考……………………………………………………………………………………147
論楚國的客卿制度……………………………………………………………………………155
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新解………………………………………………………………165
歷史考論篇
荊楚文明起源與楚人早期國家新探…………………………………………………………168
論楚國家的形成………………………………………………………………………………197
金文簡牘中的漢水與楚國……………………………………………………………………206
西周楚國落後說相關史料辨證………………………………………………………………211
楚都丹陽地望考論……………………………………………………………………………216
論鄂君子晳之鄂………………………………………………………………………………224
葛陵楚簡鄩郢考………………………………………………………………………………229
《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史事考證……………………………………………………232
甲骨金文所見商周與楚關係問題發微………………………………………………………237
古文字資料中所見楚國同各諸侯國的關係…………………………………………………247
屈原與齊楚關係研究…………………………………………………………………………258
一個困惑後世的古國:曾國…………………………………………………………………263
文化研究篇
楚地出土簡帛與荊楚文化……………………………………………………………………274
論先秦兩漢時期的荊楚巫術文化……………………………………………………………281
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291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296
後記……………………………………………………………………………………………300
前言
楚國出土文獻資料,數量多,內容豐厚,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近些年來,新出土的資料不斷問世,簡直到了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石刻、璽印、古貨幣文等資料結合傳世文獻及考古實物資料研究楚史,故名之為《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
楚史是我比較用功的一個領域,在這方面代表性的專著是《楚國八百年》。其實,我是以楚國歷史為個案來研究先秦兩漢史的。先秦史,尤其是西周以後,主要是幾個大國的歷史,楚國在先秦曾經擁有半壁河山,解剖楚國這一“麻雀”,可深化先秦史的研究;雖說漢承秦制,但文化上多承于楚,深入研究楚史,也可深化秦漢史的研究。以楚史為個案來研究先秦兩漢史,是我治學的一個特點,因而在這方面的論文相對多一些,先匯一集,至於《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史研究》的問世則有待來日。
研究古文字主要是為研究先秦兩漢史服務,將古文字學與歷史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我的一種研究風格。對我學術風格影響深遠的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個是于省吾先生,一個是珞珈史學的學術氛圍。于省吾先生是授我古文字學的老師。用現今人的說法,他應是泰斗級的古文字學家,從他學古文字是我一生的榮幸,落到實處,受益匪淺。記得于老在他家中領著我們研讀《甲骨文合集》(當時只出數冊)等拓本著錄書,研討中總是強調“嚴絲合縫,絲絲入扣”。他的嚴緊和治學理路深深地影響到我的學術風格,這在本書中都有所體現。
本書所收論文41篇,是我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逐年積累起來的。其中也有一些是我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08JJD770095)後寫成的,故特在本書的版權頁上注明。本書論文共分五組,五組論文內容自成體系。以下按組作些簡要介紹。
第一組“古文字研究篇”,收入論文7篇,都是考證楚文字的。首篇《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系統地探討了楚文字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有益於楚文字的認識。2-5篇,主要運用偏旁分析等方法研究一些疑難字或一些字的特殊寫法。如《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變規律》分析了“月”、“肉”、“舟”之間和“之”、“止”、“出”之間的異同。又如《楚金幣“爯”字新考》中的“爯”(即稱)字是楚國金幣的一個很重要的字,這個字的古文字字形與後世“爯”字字形相差太遠,而與“爰”字字形相近,一些學者總習慣沿用錯誤的釋讀。本文詳加考辨,弄清楚了“爯”字在戰國有秦楚(或六國)兩系,楚(或六國)系失傳,後世所通行的是秦系文字中的“爯”字,故易誤解。這一考證尤受錢學界的重視,《中國錢幣》雜誌還特地轉載了本文的主要內容。6-7篇,關於楚簡楚金文字體的研究。第6篇是首次對楚簡字體系統地分類分析,指出戰國時代楚國已形成不同風格的書法流派;第7篇是首次討論失傳已久的楚國垂露篆,是我出席臺灣文字學會議的論文並發表在臺灣出版的論文集中,內地尚難見到。
第二組,“金文簡帛考論篇”,收入論文10篇,側重于出土文獻文本的研究。1-4篇,是有關金文文本的研究。《論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國別》,是因乖伯簋與夔子國關係問題爭論所引發的。乖伯簋的研究不僅涉及到大量的相關西周金文,更多的是涉及到器形、紋飾的比較研究,相當費力,但也感到很成功。堅持乖伯簋與夔子國關係的一方是沿襲郭沫若先生的說法。我們的研究表明此器不是宣王時(或西周晚期)而是楚共王時器,證實其與楚夔子國沒有關係。該篇被稱為系統研究乖伯簋的力作。又如《安居新出鄂侯諸器與楚熊渠所伐之鄂》提出熊渠所伐之鄂為隨州之鄂,所封之鄂為鄂州之鄂;《楚王酓章鎛銘文疏證》提出的“曾西陽”等新見解,修正了舊有認識。第5-7篇,是有關楚簡文本的研究。其中如《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將我“率先識讀為‘東宮之師’”的杯文,[1]詳加考證,並對墓主人及竹簡斷代提出了見解。又如《包山楚簡貸金簡研究》,系統揭示出楚國重視扶植農業的重大舉措。第8-10篇,是對楚璽、楚貨幣文的研究,重在識讀疑難字並發掘其文化內涵。
第三組“制度研究篇”,收入論文9篇,主要是楚國的一些重要制度。第1-3篇,是研究楚國官制和地方行政建制的。傳世文獻中戰國官制資料十分缺乏,《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充分發掘這方面的資料和內涵,率先努力填充這一空缺。包山楚簡中有不少屬於民戶編制的州都冠以人名和官名,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云:“其意義尚待研究”。[2]故率先作《論包山簡中的楚國州制》進行了探索。《釋包山楚簡“”、“敔”、“”三字及相關制度》,考證“”是國字的一種寫法,是一種封國,縣政有干預權;“敔”(為虞的假借字)是少數封國、大關口特設的虞官體制;“”是一種比州大的食稅性質的大邑。並由此發現吳起變法以後,“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並制約著楚國的發展。第4-7篇,是與國君、太子、后妃有關的制度層面的研究論文。第4篇,討論君臣關係、戰國時國君用人制度的變化以及相關文本《語叢四》的問題。楚國諡法起源於西周中葉,楚人“不與中國之號諡”,實行“敖諡”制,獨具一格。春秋早期,楚國國君稱王,引入周禮諡法,實行“王諡”制。故《楚國諡法研究》首次提出楚諡法有“敖諡”制與“王諡”制之別。《楚國太子制度研究》,揭示出楚國太子的系列制度。《楚國后妃考》,雖大量篇幅在考證后妃,但要旨則在最後“綜合而言”的四條裡,所以將其編入制度類。第8-9篇,是特別制度方面的論文。客卿,據李斯《諫逐客書》,是指異國人在本國為官者,或稱之為“羈旅之臣”,其位在卿大夫。客卿制度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代通行於列國的重要制度之一。《論楚國的客卿制度》從制度層面系統地探討了客卿的地位、作用與性質。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論,是中國古史中的著名言論,但在他所言的十等中沒有“庶人”,長期困惑着研討者。《楚芋尹無宇“人有十等”新解》,從無宇“人有十等”所針對的物件入手,參考《周禮》提出了新的解釋。
第四組“歷史考論篇”,收入論文12篇,主要討論楚史中的重大問題、都邑地望及楚與列國關係。1、2篇,主要討論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的重大問題,這兩篇以及我的專著《楚國八百年》和《楚史概說》的有關內容,反映出我對楚國家形成認識的全過程,即由周初熊繹受封之際說(《論楚國家的形成》)、鬻熊居丹陽時說(《楚國八百年》、《楚史概說》)、到“夏商時期楚兩度建立國家”說(《荊楚文明起源與楚人早期國家新探》)。第3、4篇,也是討論楚國史的。楚國家形成于春秋初年楚武王說者,大都認為西周時楚國落後弱小,故寫《西周楚國落後說相關史料辨證》一文進行駁論。《金文簡牘中的漢水與楚國》就漢水有關資料,從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商貿、經濟等方面研究了漢水對楚國歷史文化的作用和影響。第5-7篇,探討早期楚都丹陽、鄂君子皙之鄂及葛陵楚簡鄩郢等都邑地望。考定:楚鬻熊所居丹陽在丹淅合流處,從熊麗起楚都丹陽當在雎水荊山之間,枝江丹陽說、荊山丹陽說都有可能,而可能性最大的是枝江(包括當陽)丹陽說(《楚都丹陽地望考論》);子皙之鄂在“東鄂”不在“西鄂”(《論鄂君子皙之鄂》);鄩郢即漢代的尋陽縣,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葛陵楚簡鄩郢考》)。第8-12篇,都是關於楚與列國關係方面的論文。《〈史記•楚世家〉懷王十一年史事考證》,採用二重證據法,對《史記》有關楚懷王為縱長率六國攻秦史事錯誤之處進行訂正。《甲骨文金文所見商周與楚關係問題發微》、《古文字資料中所見楚國同各諸侯國的關係》充分利用甲骨文、金文、簡帛、石刻等資料研究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楚與商周及列國關係。《屈原與齊楚關係研究》是對屈原兩次出使齊國的評論。《一個困惑後世的古國:曾國》,在研究曾國歷史的同時討論曾楚關係的特殊性。
第五組“文化研究篇”,收入論文3篇,綜合探討楚文化。《楚地出土簡帛與荊楚文化》,利用簡帛資料研究荊楚文化,涉及到道家、儒學、詩賦、史學、法律等諸多層面。《論先秦兩漢時期的荊楚巫術文化》,對楚人的多神崇拜、楚人的巫術等進行了深度的探討。《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從屈原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屈宋辭賦與中國文學、楚人的巫道與中國的哲學和宗教、豐富的出土楚文化資料與現代學術文化等層面,對先秦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進行了研究。這篇論文是2000年應約為紀念屈原誕辰2340周年而作,轉載率很高,或列為“大學必讀”。
以上是全書五組論文的簡要介紹,不知是否能對讀者鳥瞰全書有所裨益。限於學力和識見,論文不免謬誤,希望不吝指教。
2010年6月
後記
本書受到中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08JJD770095)”的資助。
按習慣,本書所引出土文獻,凡能確定字數的缺字,以“□”代表一個字;凡殘缺而不能確定字數的以“”表示;凡補出的字以“[ ]”表示;非常見字和通假字注出常見字,以“( )”表示。
本書有的文章在發表時,新的出土文獻資料尚未全部發表,此次收錄時,對相關出土文獻資料引文適當作了訂正,並在注腳和“編按”中進行了說明。
書中所收論文,大多是電腦寫作以前發表的,編校時請打印社先行打印,然後自我校對。論文的特點古文字多,所要複製和造的字也很多,編輯校對工作異常艱辛。交稿在即,進展太慢,研究生張丹、郭銳、沈威、資維維、靳騰飛等5人前來幫助校對10天,其間還有研究生要二峰、張星、范陳玲、吳俊、李匯洲、博士後王準也多次參與校對,最後總算告竣交稿。在此特地感謝幫助我校稿的諸位同學。
2010年6月於珞珈山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