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在 2011/12/20 18:08:36 发布

 

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首發)

 

孫剛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東周時期齊國文字中的“達”有如下幾種形體:

 

  鎛 集成217 叔夷鎛 集成285  陶文圖錄3.352.1  

 

陶文中的“” 最早由李家浩先生釋出,他在考釋《九店楚簡》M5630號簡中的“達”時指出[1]

 

“達”字原文作“”。按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有人名“”,一一三號有人名“”,一一九號有人名“”。第二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 旁中間一豎與其下二橫相連。第三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旁下多一“口”。戰國文字从“口”與不从“口”往往無別,本墓竹簡的“丙”作“”即其例。因此,這三個字當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古文四聲韻》卷五曷韻“達”字引《古老子》作“”, 與之十分相似,可見上引包山楚簡文字都應當是古文“達”。本簡與包山竹簡的寫法十分相似,唯“”旁下多一短橫,他們顯然是同一個字,也應當是古文“達”。本簡日名之字,秦簡《日書》甲、乙種楚除皆作“達”,也可以證明把釋為“達”是可信的。戰國文字有(《古陶文字徵》二三七頁)、(《古璽文編》四二五頁)二字。與上引《古老子》“達”相近,大概也是古文“達”。 所从“”與上引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達”所从“”旁相似,黨是一個从“疒” 从古文“達”省聲的字。

 

後來公佈的郭店簡等材料,證明李家浩先生對“達”字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現將相關材料徵引如下:

 

包山簡119       九店M56      郭店《老子甲》簡8    《語叢一》簡60

《窮達以時》簡15 《窮達以時》簡11

包山簡111        包山簡113      《語叢一》簡61     《五行》簡43

 包山簡121       《六德》簡48    《性自命出》簡54

 

趙平安先生曾撰文對相關材料進行了梳理,并把鎛、叔夷鎛中的“”、“ ”也釋為“達”,趙先生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2]從目前所見到的文字材料來看,“達”從西周金文到戰國、秦漢文字似乎有著不同的發展脈絡,一條為“燕秦”系統,其文字演變一脈相承:

集成3787.2 璽彙1340 璽彙3948 睡虎地《日書》乙902

另一條,就是“齊楚”系統,上文所舉齊、楚兩系文字中的“達”與燕秦一系諸形體的確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我們認為“”、”、“”與“”應該是異體關係,“”右下部所從與金文和戰國陶文字中的“舌”極為相似:

 

舌:  舌方鼎 集成1220               集成10035

* 盂鼎  集成2837        

:   ()   集成2704

:   陶錄3.132.1                 陶錄3.133.1

其所从“舌”形的發展脈絡如下:

盂鼎  叔夷鎛、 陶錄3.133.1

“舌” 上古音屬船母月部,“達”屬定母月部,二者韻部相同,“船母”、“定母”二母同為舌音,這是二者可以相通的理論依據。《清華簡·楚居》篇記載了“自季連開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簡七有這樣的一段內容[3]

至宵囂(敖)酓鹿自焚(徙)居宵。至武王酓自宵(徙)居免。

簡文作:

李家浩先生認為武王“酓”就是典籍所記載的“熊達”[4]

“酓”下一字原文作從“奚”“”聲。“”字見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從四》19號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周易》27號,皆用為“舌”,當是“舌”的異體。楚武王名“熊達”,傳本《史記·楚世家》誤作“熊通”,參看梁玉繩《史記志疑》第二冊第1008頁(中華書局2006年)。上古音“舌”屬照組三等月部,“達”屬端組月部,二字韻部相同,照組三等與端組相近,可以通用,如《儀禮·既夕禮》“設衣撻焉”,鄭玄注:“今文‘撻’為‘銛’。”《說文》說“撻”從“達”聲,“銛”從“舌”聲,即其例子。……

 

通過李先生的論證我們可以知道,從“舌”得聲的字是可以讀為“達”的。我們再將 “”、”、“”與“”相比較可以發現,彼此最主要的區別僅在於文字的右下部,據此我們認為齊系文字中的“”、”、“”等形體是西周金文“”這種形體變形音化的結果(詳參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第七章[5]《古文字中的“變形音化”》),“”在演變過程中,其右下部改成了具有表音作用的“舌”字。

楚系文字中的“達”(如包山簡119郭店《老子甲》8,)一方面可能是由“”、“”變來,如果將中間的兩彎筆寫得平直些,就會變成;另一方面,可能直接來源於下列楚文字中的“舌”:

 上博五·姑5    上博五·姑7   上博三·周27老子丙 7

语丛四  19      鄂君启节集成12113  清華一 楚居7

其演變的過程可與“言”相參照:

 

 

包山2.159包山2.157

在“”的基礎上將兩橫筆寫成斜筆就變成了《語叢一》簡60),其變化過程可與“害”相比較:

 上博一·孔7      上博一·孔10

《性自命出》簡54)之類的形體趙平安先生在《“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一文中指出所從的“月”為累加的聲符,按等按下部所從與“月”並不相同,明顯是從“肉”,而戰國時期楚文字中的“舌”也都是從“肉”的,這正好說明這類形體的“達”是從楚文字“舌”的。

綜上,我們認為齊、楚兩系文字中的“達”來源於西周金文,是將金文中的一部分部件改換成“舌”聲而產生的異體,其文字演變如下: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87[一〇〇]條,中華書局,2000年。

[2]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廿七期51-63頁,[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12月;又載《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218-22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7月;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77-89頁,商務印書館,200912月。

[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81頁,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012月。

[4]李家浩:《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二輯)57頁,中西書局,2011年。

[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0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

 

 

 

本文在修改過程中導師馮勝君先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特此致謝!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2月2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2月20日。



点击下载附件:0992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战国时代 在 2011/12/20 22:42:11 评价道:第1楼

    拙文《新見魯叔四器銘文考釋》修改稿的一部分,可供参考:

    “弜其又達女(汝)于乃丂(巧)”句意是:沒有人能在工巧方面比得上你。在西周金文中,另有一個可与此句相比较的例句,附说于下。

    宋代著錄两件西周早期*父鼎(《集成》02671、02672。又稱“周麻城鼎”):“父乍(作)寶鼎,(肇)令(命)曰:有女(汝)多兄,母(毋)又(有)(達)女(汝),隹(唯)女(汝)率我友以(與)事(吏)。”其中讀為“達”(定母祭部)的字從“舌”(船母祭部)為聲,與《說文》中從“大”聲的“達”字是改換聲符的異體关系。父之語意為:你的諸位兄長,沒有人比得上你,你率領我的友僚和群吏。這是父認爲賢于其諸兄,所以讓繼承自己的職位,並為他製作一對鼎以記此事。將“有汝多兄,毋有達汝”和“弜其有達汝于乃巧”比勘,可見前一句話的“毋”是說已經不存在,后一句話的“弜”是說將來不會有。[1]


    [1] 參看裘錫圭:《說“弜”》,《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1979年;又載《古文字論集》117-121頁,中華書局,1992年。

    ,

  • 問道 在 2011/12/20 23:02:01 评价道:第2楼

    多謝先生賜教。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