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魏宜輝:釋清華簡《繫年》簡93之“辶彖”字
在 2011/12/22 17:58:52 发布

釋清華簡《繫年》簡93之“”字

(首發)

 

魏宜輝

南京大學文學院

清華簡《繫年》簡93:“齊莊公光率師以欒盈”,其中“”字整理者隸定作“逐”,以為“跟從”之意。註釋中或將隸定作“”。[1]網友暮四郎採用此說,認為“”當讀作“踵”,跟隨之意。[2]

字理解為“跟從”、“跟隨”之意顯然是正確的,但以上兩說對於字形的分析都有問題。所從的“”旁,應當就是陳劍先生《金文“彖”字考釋》中討論的“彖”字。我認為,簡文中的“”字似應讀作“跟隨”的“隨”。彖古音為透母元部,隨為邪母歌部,讀音關係很近。陳劍先生認為,“彖”字在絕大部份銘文中應讀為“惰”。[3]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隨、惰為諧聲,從彖的“”字讀作“隨”在音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史記·晉世家》:“八年,齊莊公微遣欒逞於曲沃,以兵隨之。”簡文的記載正與《史記》同。

 

[1]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178頁,註釋7,中西書局,2011年。

[2]暮四郎:《簡93齊莊公光率師以~ 欒盈~的釋讀》,“簡帛網”,2011-12-22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63

[3]陳劍:《金文“彖”字考釋》,載《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53頁,線裝書局,2007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2月2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2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97魏宜輝:釋清華簡《繫年》簡93之“辶彖”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天 在 2011/12/22 21:11:36 评价道:第1楼

    「冢」在西周金文中作(多友鼎),侯馬盟書作(六七:一)。楚簡文字中「冢」多寫作「从豕主聲」之形,如(《包山》202)、(《包山》203)(《包山》225),由「」到「」(或)爲變形音化的結果。(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頁105、白於藍:〈包山楚簡考釋(三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69、田穎:〈《說文解字》部首「勹」研究〉,復旦大學本科學位論文、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頁155注1)。字沒有「主」旁大概不能釋為「冢」。楚文字的「豕」其上本來可從類似「」形的筆畫,除上面所舉「冢」的寫法(202、203)外,又如(「豕昔」,《包山》200))又作(「豕昔」,《包山》202);(豢,《包山》200)又作(豢,《包山》203)。陳劍先生指出:「三晉文字“家”和“地”字中作(命瓜君壺“家”字所从)、(中山王鼎“家”字所从)、壺“地”字所从)、(侯馬盟書“地”字所从)……按類字形六國文字多見,實係由豕喙形的起筆往右下引長而變來的“豕”字異體,跟“彖”字完全無關。」(《甲骨金文考釋論文》頁257)。可見應該釋為「逐」。《楚辭‧九歌‧河伯》:「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王逸注:「逐,從也。」(以上見暮四郎:《簡93:“齊莊公光率師以~ 欒盈”~的釋讀》,“簡帛網”,2011-12-22,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63後的評論,2011-12-22 17:28)

      不過六國文字的「彖」目前看來是由「豕」變來,或以為是訛變(李家浩)或以為是省減(陳劍),如《上博(二)‧從政》甲3「教之以刑則(△2)」,其中「△2」字,整理者張光裕先生釋為「述」。[1]陳偉先生比對同簡的「」字作(△3),其底下的「豕」旁放大後作「」,與「△2」右上的確同形,認為這個字應釋為「逐」。[2]但是李家浩先生指出:

    古文字「彖」、「豕」形近,所以戰國文字「」多將「彖」旁寫作「豕」(參看《戰國文字編》878頁)。據此,可以把用作「遯」的「逐」看作「」的訛體,與「追逐」之「逐」是同形字。我傾向把簡文「逐」看作「」的訛體。「教之以刑則遯」與8號簡「罰則民逃」同意。[3]

    范常喜先生意見相似,認為「逐」字可能即是「」字,而「」即古「遯」字。[4]陳劍先生也指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甲》簡3『教之以刑則逐』的『逐』字,跟《山海經‧中山東經》的『逐』字相類,也源於這類『、遯)』字之省體。」[5](引自拙書《《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8年1月)頁131-133)。則後世以為是「」字,而讀為「隨」自然也是可能的。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頁217。

    [2] 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2003.01.10。

    [3] 引自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釋讀一則〉《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12)頁93-94。

    [4] 范常喜:〈上博二《從政甲》簡三補說〉,載於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1)頁229。

    [5] 陳劍:〈金文「彖」字考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4)頁269。

    ,

  • 孟蓬生 在 2011/12/22 22:04:45 评价道:第2楼

    整理者釋“逐”似乎並沒有錯(如果認為豕和彖同形,或者認為戰國時期豕和彖同形的話,那么釋𨔵也沒有錯),“逐”字古自有“隨”義,毋須通假。逐有追擊和追隨二義,猶從字古有追擊和追隨二義也,當然這也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問題。

    《楚辞·九歌·河伯》:“靈何爲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王逸注:“逐,從也。”《莊子·胠篋》:“故逐於大道。”成玄英疏:“逐,隨也。”《說文·辵部》:“从也。从辵,𡐦省聲。”《廣雅·釋詁三》:“隨,逐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秦韓之兵毋東,旬餘則魏氏轉韓從秦,秦逐張儀,交臂而事齊楚,此公之事成也。”《索隱》:“逐,謂随逐也。”

     這個帖子快寫完之時,發現簡帛網海天先生已經發表過大致相同的意見,可移步觀看: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63

  • 孟蓬生 在 2011/12/22 22:11:27 评价道:第3楼

    哈哈哈哈,原來我寫帖子時海天先生也在忙乎呀!

  • 海天 在 2011/12/22 23:16:06 评价道:第4楼

    這麼巧,呵呵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