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董珊:讀清華簡《繫年》(續)
在 2012/1/1 18:33:53 发布

 

讀清華簡《繫年》(續)

(首發)

 

董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九、世作周陪

 

第三章:“西遷商蓋之民于邾圄,以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最末一字,整理者隸定爲“”,原字形寫作: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143頁注釋[一三]字似從尸從山,疑即《說文》“屳”字,讀爲“扞”訓爲“衛”。鄔可晶先生認爲是“危”字之異體,讀爲“衛”。[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既提出與鄔可晶先生類似的看法,又提出該字可能是《說文》扈字古文“”的看法,但于文意無說。[2]

我認爲《繫年》此字從山、勹聲(幫母幽部;伏,母職部)[3],隸定爲“”,讀爲陪臣之“陪”(母之部)。《廣雅·釋詁一》:“陪,臣也。”《大雅·蕩》:“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毛傳:“無陪貳,無卿士也。”《釋文》:“陪,本又作培。”《左傳》昭公七年:“逃而舍之,是無陪臺也。”《廣弘明集》卷一一《對傅弈廢佛僧事》引古本《竹書紀年》:“秦無曆數,周世陪臣。”[4]“周世陪臣”與“世作周陪”語義相近。

這裡可以再談一下“”的造字本意。“”可能是表示“小山”意的“部//”或“附”的形聲字。《說文》:“附,附婁,小土山也。從、付聲。《春秋傳》曰:附婁無松柏。” 《左傳》襄二十四年子大叔曰:“部婁無松柏。”杜預注:“部婁,小阜。”《風俗通義·山澤第十》“培”條下:“謹按《春秋左氏傳》:培塿無松柏。言其卑小。部者,阜之類也。今齊、魯之間田中少高卬者名之爲部矣。”。王利器《風俗通義校註》四七三頁註釋[](中華書局,1981年):

《拾補》曰:見襄二十四年《左傳》,此作“培塿”,非。觀下文兩“部”字猶不改,可證本皆作“部”字。《禦覽》“部”皆改作“培塿”,不可從。器按:《禦覽》引見卷五十六。《說文》“附”下引《左傳》作“附婁”,《淮南原道》注:“嶁讀嶁無松柏之嶁。”則又作嶁,並音近通假。《倭名類聚鈔》一引“培塿”與今本同。源順自注云:上音部,下音嶁。《方言》:“冢,秦晉之間或謂之培。自關而東謂之丘,小者謂之塿。”郭注:“培,音部。《書鈔》一五七引《墨子》:“培塿之工,即生松柏。”

可見“部//是小土山,字或作“附”。《說文》大徐本:“重土也。一曰:滿也。从、咅聲。《說文解字繫傳》:“陪,一曰陪臣。陪,備也。”《書·禹貢》:“至于大伾”僞孔《傳》:“山再成曰伾”,《釋文》:“伾,本或作岯,字或作。”孔穎達《尚書正義》引《爾雅·釋山》:“再成英,一成岯。”及李巡注:“山再重曰英,一重曰岯。”《禮記·曲禮下》:“自稱陪臣某”鄭玄注:“陪,重也。” “岯”、“陪”皆訓“重”,與“部//”都可視爲同源詞。

孔穎達《禮記正義》解釋“陪臣”說:“其君已為王臣,己今又為己君之臣,故自稱對王曰重臣也。”《國語·楚語下》:“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韋昭注云:“臣之臣為陪。”西周中期的詢簋和師酉簋都提到官司邑人先虎臣後庸其中被管理的人有“秦夷” 銘文所見詢和師酉都直接受周王的冊命,他們是王臣,則他們所管理的秦夷為周王朝“陪臣”,這可與古本《竹書紀年》“周世陪臣”與清華簡《繫年》“世作周陪”兩句話互相佐證。

 

 



[1]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貳)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12-23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32011-12-22

[3] 《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册870047號“勹(伏)”字條下,中華書局,1996年。

[4]見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58頁第[三〇]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月。

 

2012-1-1寫于周公廟考古工地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1012董珊:讀清華簡《繫年》(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战国时代 在 2012/1/1 19:36:38 评价道:第1楼

    顷检《广弘明集》:
    一答。秦仲已下三十五世六百余年者。对曰。史记云。自殷已前。诸侯不可得而谱。为多失次第年代难知。故尚书但以甲子为次第。而无年月者。良以史阙不记也。邪见乃始于秦仲迄于二世。有六百余年者。一往似长。出何的证。案春秋已前。秦本未有。春秋已来始有秦伯。当春秋时秦仲时渐霸。但是周之小邑。孝王之世。令非子放马于汧渭之间。不承天命。未有正朔。曾孙秦仲。宣王之世。始受车马侍御之臣。仲孙襄公以送平王东迁。进爵为伯。文公已下始见史记。自兹讫灭。不过二百余年。史记竹书及陶公年纪。皆云。秦无历数,周世陪臣。故隐居列之在诸国之下。何因得有年纪。续至胡亥。史记但从厉公列之。一百一年。终于二世。纵有年代。皆附春秋自无别纪。赧王之末。秦昭襄王因周微弱。始灭周国僭号称王。诸史相承。秦惟五世四十九年。齐秘书扬玠史目云。秦自始封至灭。凡三十五世六百余年者。盖取始封秦号经六百余年。非霸统中国经多年也。邪见乃延秦短祚冒上长年。一何虚妄哉。
    ,

  • 陈民镇 在 2012/1/1 22:45:25 评价道:第2楼

    董先生的隸定甚有理據。這裏提供一個不成熟的意見,根據董先生的隸定,該字或可讀作“服”。“服”與“勹/伏”通。《詩經·大雅·文王》云:“上帝既命,于周服。”可與此參證。故該句可讀作“世作周服”,於理甚愜。謂秦始納入周朝政治網絡之中。這裏涉及畿服制的問題,茲不展開

  • llaogui 在 2012/1/1 22:50:28 评价道:第3楼

    還是「𡴲(危)」吧。

    順便貼個印。

     

  • 小狐 在 2012/1/2 9:30:39 评价道:第4楼

    順著董先生的思路提個很野的想法:

            此字可能是“弣”字,讀爲“附”。

        《釋名》:“弓中央曰弣。弣,撫也。人所持撫也。”《廣韻》:“弣,弓弝中也。”《禮記•曲禮》:“左手承弣。”《儀禮•鄉射禮》:“有司左執弣,右執弦而授弓”。可知“弣”是指弓背中部手撫的地方。

          此字之上部,若不參照其它字形(比如璽印中的字形)的話,也即不受到偏旁制約的話,顯然是“弓”字。而“弓”之下部連接在下面“山”形之中央。——也許“山”形本是“弓”形之變,下筆連接處本來是想指示“弓弣”之部位的~

        《說文》:“附,附婁,小土山也。從阜、付聲。《春秋傳》曰:附婁無松柏。” 《左傳》襄二十四年作:“部婁無松柏。”

         弣,可以讀爲“附、培”~

  • 陈民镇 在 2012/1/2 14:57:51 评价道:第5楼

    頃見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此前已經讀作“世作周服”,且字形亦往“伏”考慮:

    (二六)「世作周服」,,整理者云:「,字似從尸從山,疑即《說文》『』字,在曉母元部,在此讀為匣母元部的『扞』,《左傳》桓公十二年杜注:『衛也。』」(第一四三頁。)案,此說疑誤,疑是「服」字。於甲文之中,常作「鳧」形,或作一人之伏在「朋」上之形,即《說文》的「伏」字(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已說)。簡文作一人伏於山之上,可視為從山、伏聲之字,通假為「服」。意乃「五服」之「服」,有四方邊鄙之地之義。

     

    見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書後(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920111229日。

  • 落叶满空山 在 2012/1/2 15:14:18 评价道:第6楼

    正如小狐先生所讲,单从字形来看,此字上部极像“弓”字,若按“弓”字理解,整字可能读为股肱之“肱”。“世为周肱”即“世为周之重臣”。

  • laomen 在 2012/1/27 14:19:55 评价道:第7楼

    “瀤”即“淮”之说不成立。再者,《左传》之中,“淮”字常见,何以舍“淮”不用而用“怀”字?况且,从《左传.昭公五年》引文来看,“南怀”未必是一个泛泛的地名,而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小地名”。古河内有“怀”地,殷、周之际称“邘”,晋、秦、汉称“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南怀”之名,当为与河内之“怀”相区别而命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0xnat.html

  • laomen 在 2012/1/27 14:22:53 评价道:第8楼

    “蔑”、“末”同声是没有问题的,典籍中例证很多。二字还可通“灭”。《国语.周语》曰:“蔑杀其民人”—— 此“蔑”即通“灭”。二字还可通“无”—— “不要”(not to)的意思,《左传》和《国语》中有很多例子。“蔑”、“末”、“灭”都是月部,上古音可简拟为“muag”;“无”在鱼部,上古音可简拟为“ma”。

     

    问题是,这些字可以通得音于“会”之“郐”吗?“会”乃是一个中古见母字,其上古声母应是“g/k”起头。会,“合”也,老闷简拟其上古音为“gliag”(注:老闷之所谓“简拟”,乃是声母忽略“g”、“k“之别,都记为“g”,而韵母忽略入声尾细节,仅为与非入声相区别,加“g”收尾)。显然,“郐”与“蔑”读音区别很大,二者不可能通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0xohz.html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