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紅亮: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
在 2012/1/12 19:54:49 发布

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

(首發)

 

王紅亮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二章:“幽(幽王,幽王)及白()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是()惠王,【7】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矦()乃殺惠王于 (),周亡王九年,邦君者()()()不朝于周。【8】晉文矦乃逆坪()王于少鄂,立之于京(),三年乃東(),止于成周。”

關於“周亡王九年”,整理者認為是幽王滅後九年。[1]

陳劍先生認為,從上下文看此句決爲“周有九年沒有王”之意(因攜惠王被殺、平王尚未被迎立;諸侯因而自此不朝於周),而斷非如整理者所說“應指幽王滅後九年”[2]也就是說,“周亡王九年”是指攜王被弒,周有九年的時間無王,然後平王即位。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也持類似的看法。[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上述此說法難從。因為按照這種看法,晉文侯十年幽王被殺。幽王死後,攜王在位21年,為晉文侯所殺,那麼,晉文侯三十一年殺攜王。再加上“周亡王九年”,勢必超過晉文侯的在位年數35年。[4]

筆者以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上述駁論是正確的。那麼,如按照整理者“周亡王九年”是幽王滅後九年的說法,是否就無矛盾了呢?

按照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的說法,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點:

從幽王死後到出現了攜王、平王(被稱為天王)的稱“周二王並立”(《紀年》),這一段時間即是《繫年》所言的“周亡王九年”。

一直到幽王死後九年,即晉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平王正式被認可為周王,接續幽王。

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

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即晉文侯三十一年。

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幽王被犬戎所殺在周幽王十一年,晉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次年,即公元前770年,為周平王元年、晉文侯十一年,此年平王“東遷雒邑”。《史記•晉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這說明《表》與《世家》是相符合的。按照《史記》的說法,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第二年(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並且在這一年東遷雒邑。《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汲冢竹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這與《清華簡•繫年》的說法一致,此二十一年為攜王的在位年。[5]也就是說,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即晉文侯三十一年,公元前750年。

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與上文《史記》等的說法相比較,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不同主要是:

第一、平王元年是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61年;而《史記》為代表的傳統說法認為公元前770年。

第二、平王東遷在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85年;而《史記》的說法是公元前770年。

可見,兩者差別甚大。之所以出現以上差別,關鍵在於對《繫年》簡文的理解。

《繫年》中明顯的時間是四個定點:第一、幽(幽王,幽王)及白()盤乃滅,周乃亡;第二、是()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矦 ()乃殺惠王于 ();第三、晉文矦乃逆坪()王于少鄂,立之于京(),三年乃東(),止于成周。第四、周亡王九年,邦君者()()()不朝于周。

這四個定點中先確定第二個定點——()惠王的在位年。()惠王在位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50年。這一個定點是確定的。下面討論其它三個定點:

第一個定點:幽王與伯盤死,如上文所述在公元前770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國語•鄭語》:“幽王十一年而斃”。《繫年》認為此年“周乃亡”。這一個定點也是確定的。

第三個定點:晉文矦乃逆坪()王于少鄂,立之于京(),三年乃東(),止于成周。按此,則晉文矦立平王于京師是在東遷前三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平王元年,東徙雒邑”。《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束晳云:

《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束晳云:案《左傳》“攜王奸命”,舊說攜王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盤,非攜王。伯服立為王積年,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其事或當然。[6]

据此,則平王在幽王死前,由申侯、魯侯及許文公在申既立為王,其稱天王。束晳說“伯服立為王積年”,這表明伯盤而在幽王生前幾年已經立為王,或認為伯盤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稱王。[7]筆者以為,伯盤應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稱王[8]

據《繫年》“晉文矦乃逆坪()王于少鄂,立之于京(),三年乃東(),止于成周”,則平王先到了少鄂,晉文侯接其到了京師,此京師應為《晉姜鼎》的“京()”,为晋国都城,或認為在今夏縣[9]。三年後,東徙成周(或以為成周即雒邑,恐非[10])。問題在于,平王元年是哪一年?筆者以為,《繫年》“三年乃東()”並非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是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而是指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才東徙。

第四個定點——“周亡王九年”,筆者認為在公元前779年至公元前770年。為何稱“周亡王”呢?《史記•周本紀》: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可見,在周幽王三年王廢申後及太子而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時,就已經感到禍患已成,實際上,當時的史書也以周幽王三年作為周亡的開始,《史記•周本紀》載:“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按照《正義》的說法,此《史記》可能是諸侯國的史書,這種《史書》就以幽王三年為周亡的標誌。幽王仍在,史家為何如此記载呢?表面上看,是因為幽王廢嫡立庶,但此恐不足以構成周亡的理由,當時可能發生了更加重大的事件,筆者認為可能即是因為幽王立伯盤為王,上引束晳所云“伯服立為王積年”恐非虛言。

伯盤被立為王後,諸侯不承認其地位,所以史家稱為“周亡矣”!此亦《繫年》所載的“周亡王九年”的開始。而周真正亡的時間是幽王與伯盤死的那一年,即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也即《繫年》所谓的“幽(幽王,幽王)及白()盤乃滅,周乃亡”。

按照《繫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者()()()不朝於周”,也就是在周亡王九年,諸侯始不朝周。《史記•周本紀》載:“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熢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熢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這說明諸侯不朝周,就發生在周幽王三年寵倖褒姒之時到幽王被殺者一段時間。關於《史記•周本紀》所謂“烽火戲諸侯”[11]的導致諸侯不朝王,這種說法可能是後世之傳說,真正使諸侯不朝的原因可能就是幽王立伯盤為王[12]。伯盤稱王,惹怒了宜臼,其稱“天王”,“天王者,以表无二尊是也”[13]即是要壓過伯盤稱王之勢。故出现了《繫年》“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可見幽王已與平王水火不容,最後,幽王在申人、曾(繒)人和西戎的幫助下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

綜上可見,《史記》與清華簡《繫年》的說法是並行不悖的。在周幽王三年(即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很可能在將伯盤立為太子之後,即立其為王,所以當時諸侯的史書載“周亡矣”,《繫年》将其称为“周亡王九年”的开始。在周亡王九年(即公元前779年——公元前771年)中,诸侯不朝王。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徙,此年乃平王元年。



[1] 整理者云:「應指幽王滅後九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12月,第一三九頁。

[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清華(貳)》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6),2011-12-23 14:32:37

[3]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書後(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9),2011-12-29 09:56:25

[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0),2011-12-31 14:58:17

[5] 李學勤:《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第71頁。

[6]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114頁。

[7] 晁福林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50頁。

[8]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幽王三年“王取褒姒”,是幽王三年始取褒姒也;《史記•周本紀》載:“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是幽王三年立褒姒為后、伯盤為太子也。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王取褒姒、褒姒生伯盤、立伯盤为太子等事件全发生在幽王三年当中呢?实际上不是,古人纪事习惯把许多事件压缩于一年记述,如《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是幽王十一年,這並不是說立褒姒子伯盤為太子在幽王十一年,實際上這是為敘述諸侯叛周,而追敘其原因才附帶記載立伯盤事。因此,筆者以為幽王取褒姒、生伯盤應在幽王三年以前,而幽王三年真正所發生的大事即是廢嫡立庶,伯盤稱王。

[9] 童書業:《晉公銘“□宅京”解》,《童書業著作集》第二卷《春秋史料集、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47頁。

[10] 《國語•鄭語》:“當成周者”,韋昭注:“成周,雒邑。”陳奐曰:“成周,雒陽,非雒邑也。《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洛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又曰:‘初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是王城一曰雒邑,為漢之河南縣。平王遷於王城,謂之東都。周公營成周,為漢之雒陽縣。韋注以成周為雒邑,誤矣。”元誥按:“成周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北。”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61頁。

[11] 《史記•周本紀》所謂“烽火戲諸侯”與《呂氏春秋•疑似》相近,只是前者云“以熢燧大鼓”,後者言“傳鼓”,日本學者白川靜認為《周本紀》的說法采自《呂氏春秋•疑似》,參:白川靜著,袁林譯,徐喜辰校:《西周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8頁。

[12] 或认为伯盤年少恐难稱王,学者已驳之,可參晁福林:《論平王東遷》,《歷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1314頁。

[13] 顧炎武引趙氏說,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6頁。



点击下载附件: 1017王紅亮: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wrg1215 在 2012/1/12 20:10:47 评价道:第1楼

    我虽是方外人,但我坚决不同意楼主这种主观推断,周幽王没死,怎么能说周灭亡呢?

  • 王紅亮 在 2012/1/12 21:13:49 评价道:第2楼

    <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是“周亡王”指周幽王,古人習以亡國之君稱“亡王”,如西晉潘嶽《西征賦》:“鑒亡王之驕淫,竄南巢以投命”,李善注:“亡王,謂桀也。”([]肖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84頁。)那麼,“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元前773年,那麼,在此時期“邦君者()()()不朝於周”也合適。另外,後文又曰:“晉文矦乃逆坪()王於少鄂,立之於京(),三年乃東(),止於成周”,很可能晉文侯立平王於京師也是承前文的“周亡王九年”。三年以後東遷,即是元前770年,也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謂的“平王元年,東徙雒邑”。筆者以為這種可能性更大。

    </DIV><!--EndFragment--></DIV><!--EndFragment--></DIV>

  • 虞人 在 2012/1/12 22:31:38 评价道:第3楼

    第二、平王東遷在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85年——应是“公元前758年”

  • 虞人 在 2012/1/12 22:44:13 评价道:第4楼

    前文先说“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文末又说“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徙,此年乃平王元年”——怎么理解?被立三年后才有元年?

  • 王寧 在 2012/1/13 8:42:45 评价道:第5楼

    《系年》說幽王、伯盤被殺之後“周乃亡”,其後言“周亡王”乃是指幽王被殺到平王即位這段時間,也就是攜惠王在位的二十一年,都屬於“亡王”時期,因為《系年》不承認攜惠王是正式的周王。“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是指幽王被殺後的九年,也就是攜惠王即位後九年,諸侯開始不朝周了。

  • 王彪 在 2012/1/13 21:14:28 评价道:第6楼

    有一點不甚明白,如果是幽王三年立伯盤為王,那幽王地位如何呢?“太上王”嗎?能理解為西周出現父子同時為王的情況麼?伯盤至多當被立為太子而非立為王。我認為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應當還是對幽王這種廢長立幼、毀壞國本行為的哀歎,而非西周出現二王的記載。

  • zj505 在 2012/1/13 23:15:39 评价道:第7楼

    “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周亡王”指攜惠王,前八年,一些諸侯还来朝,九年及以后的十二年都不来朝,二十一年被害。

  • 王寧 在 2012/1/15 16:54:01 评价道:第8楼

    “王與伯盤,逐平王”,應當是王喜愛伯盤,立他當繼承人,也就是立他當太子,故而驅逐了故太子平王,並非“立伯盤為王”的意思。《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疏引《竹書紀年》:“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為太子。”《御覽》卷八十四引《紀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盤)以為太子”,都是說這事情。

  • laomen 在 2012/1/23 0:29:24 评价道:第9楼

    ----------------------------------------

    公元前771年 - 幽王、伯盘被杀

    公元前770年 - 携惠王元年 = 平王元年(追记)

    公元前762年 - 平王立于宗周

    公元前759年 - 平王东迁成周

    公元前750年 - 携惠王被杀

    公元前746年 - 晋文侯薨

    公元前720年 - 平王陟

    ----------------------------------------

    参考本人博文:《系年》所见之两周之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0xlqp.html

  • laomen 在 2012/1/23 0:31:29 评价道:第10楼

    “周亡王九年” =  “宗周无王”之第九年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58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