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苗豐:卜辭“中录”補證
在 2012/3/25 18:20:38 发布

卜辭“中录”補證

(首發)

 

苗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碩士三年級

卜辭有“中录”、“中”、“”(圖版一、二、三),黃天樹先生指出可能是一個夜間時稱[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尹至》簡一:“隹(惟)尹自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1101/0774/image022.jpg(夏)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1101/0774/image023.jpg(徂)白(亳),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1101/0774/image024.jpg至才(在)湯。……(圖版四)”。郭永秉先生指出,此“说明: http://www.gwz.fudan.edu.cn/articles/1101/0774/image024.jpg”用法與黃天樹先生指出的卜辭之“”用法相同,結構亦同。[2]

根據“录、角、冓”的音韻聯繫,“中录”也許可以讀為見於《詩經》的“中冓”和“中姤”。

李家浩先生釋出西周晚期伯㦰父簋中的地名“冓”,指出記有同一戰役的翏生盨和噩侯馭方鼎中與之相當的地名寫作“角”,李家浩先生對二者相通做了解釋。這是“冓”與“角”直接相通的例證。[3]“录”與“角”幾乎同音,以他們為聲旁的字,都有見母和來母兩種,即音韻學者所說的複輔音聲母,韻部則都在屋部,典籍也有通用例證。所以“录”與“冓”可以相通假。

“中录”在卜辭中為夜間時稱,而“中冓”古注正是“中夜”。

《詩經·墉風·牆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經典釋文》引《韓詩》云:“中冓,中夜。”《漢書·文三王傳》谷永上疏:“帝王之意,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中冓”晉灼注語曰:“魯詩以為夜也。”

王先謙疏:據此魯、韓意同,“冓”當為“㝤”之借字。《廣雅·釋詁》:“㝤、昔、闇、暮,夜也”。《玉篇·宀部》:“㝤,夜也。詩曰“中㝤之言”,中夜之言也。”又云:“㝤,本亦作冓”。

《大雅·桑柔》“征以中姤”,傳“中姤,言闇冥也”與“中冓”義合,蓋“姤”“冓”,古字通也。[4]

王先謙又引《韓詩外傳五》“以明扶明則昇於天,以明扶闇則歸其人。兩瞽相扶,不傷牆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詩云‘惟彼不順,往以中姤’,闇行也。陳喬樅云:‘參之箋說,‘往’疑‘征’之訛’。愚案,陳說是也。‘中姤’言闇冥,與《牆有茨》‘中冓’音義皆同。” [5]

“征以中姤”本來的意思應該就是在“中冓”這個時段出外行走,夜裡啥也看不見,可能撞牆或掉坑裡,《韓詩外傳》用“兩瞽相扶”作比。

《大雅·桑柔》一般說是周厲王之時的詩,可見到西周末這個詞還活著。《墉風·牆有茨》一般說是春秋前期衛人刺上所作,此詩出自殷商故地,可能因為方言的關係這個詞在這裡得以流傳得更久一些。這個詞只見於《詩經》,大概也和《詩經》多有口語成分有關。《漢書》中的用法應該是引用《詩經》,不能反應到了漢代這個詞還活在口語中。

黃天樹先生認為“中录”的結構同於“中日”。陳劍先生也告訴我他很早就認為卜辭“中录”當讀為“中冓”,二者結構相同,“中日”最早就是太陽在中的意思,隨後慢慢抽象化、虛化。“中冓”之“冓”是個很古老的詞,現在還不能像 “中日”之“日”這樣落實。我自己原來懷疑“中冓”是一個整體結構,卜辭用為夜間時稱之“录”都是殘辭,完整的辭例皆作“中录”,經黃天樹、蔣玉斌先生綴合後的圖版三,看不清“录”上是否還有“中”字,所以卜辭是否有確定的單用“录”為夜間時稱的辭例尚不能肯定。《詩經》也只見“中冓”、“中姤”。《廣雅》、《玉篇》都有“㝤,夜也”之訓,不知是否和這兩部書的體例有關。陳劍先生認為清華簡“录”的用法能否論定,尚待其他具有明確限制性條件的辭例出現。

總之, “中录”、“中冓”或“中姤”是一個詞,是一個夜間時稱,一直從商代沿用到春秋前期。清華簡的“录”如果確實用如《廣雅》、《玉篇》的“㝤,夜也”,則如郭永秉先生所講,說明《尹至》這篇東西非常古老。

 

附記,本文原來做了不適當的發揮,幸得中心多位師友糾正,筆者十分感謝他們的鼓勵與指教,文中錯誤概由本人負責!

圖一:合13375

圖二:合14013

 



[1]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185-188頁。

[2] 郭永秉:《清華簡《<尹至>至在湯”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7頁。

[3] 李家浩:《讀金文劄記兩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46頁。

[4]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009年重印,220頁。

[5]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009年重印,950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3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 1049苗豐:卜辭“中录”補證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須臾高 在 2012/3/29 14:26:47 评价道:第1楼

    [中夕彔]似應為後來之[中宵]

    《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詩·召南》肅肅宵征。

    蓋剝削連言, 而㝤宵絕似

    甲骨以彔為麓, 麓即坡也, 此彔諧剝聲者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