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剛:釋楚簡中從“冊”的兩個字
在 2012/4/1 16:11:23 发布

釋楚簡中從“冊”的兩個字

(首發)

 

劉剛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09級博士生

 

一、釋()

新蔡楚簡中有這樣一段話:

 

*□。是(壯--創)而口,亦不爲大訽(詬),勿卹,亡(無)咎。 零:11522

 

學者多將“是”後面一個字隸定為“”,宋華強先生認為“”從“冊”得聲,讀為“刺”[1]

秦漢文字中又有下列之字:

 

秦代印風92《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

劉釗《‘癟’字源流考》劉釗《‘癟’字源流考》

 

劉釗先生將兩字分別釋為“癟”和“翩”。認為“癟”字所从之“)“最初是由“扁”字訛變而來的,“癟”字與《說文》的“”字很可能本為一個字,後來因字形的訛混或詞義的區別,才分化出了“癟”字[2]高佑仁先生最早將新蔡簡的“”與上述秦漢文字聯繫起來,并根据“首”、“自”兩種形體訛溷的例子怀疑新蔡简此字也有可能就是“癟”[3]

劉釗先生在《‘癟’字源流考》一文的結尾說:“癟”字所从之“)”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字,與“扁”并無關係的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從上釋秦文字中的“癟”和“翩”所从之“”都从“𣏟”來看,“”有可能最初就从“𣏟”,是後來才訛混成从“冊”的。

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字當是從“”演變而來的。上舉劉先生文已經列舉了一些“冊”、“𣏟”訛混的例子:

 

溫縣T4K6250

溫縣T1K13797 中山文字編140頁玉飾璽彙2876

 

新出清華簡二也為“”字本從“𣏟”作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證據,第十四章記載郤克率師救魯,敗齊師于摩笄之山。其中與“摩”對應的字作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liugang\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94608473\QQ\WinTemp\RichOle\TU89%]_IUSIVB{O[K]%7UA2.jpg形。從石、“𣏟”聲,當即“磨”字,讀為“摩”。所從“𣏟”形與“”字所從全同。字應該分析為從首、“𣏟”聲,循音求之,當即“髍”之本字。《說文》:“髍,㾫病也。从骨、麻聲。”《說文》:“㾫,半枯也。从疒、扁聲。”

“癟”字本從“髍”得聲。“癟”字的上古音在並紐質部,髍”在明紐歌部,聲近韻通,所以“髍”可以用作“癟”的聲符。“扁”字的上古音聲在幫紐,韻或歸元部,或歸真部。髍、㾫二字聲義俱近,劉釗先生認為“癟”字與《說文》的“”字很可能本為一個字的說法應該也是正確的。

再回過頭來看新蔡簡的簡文, “髍”在文中有微小之意。《漢書第十五·敘傳》“又況幺髍”顏師古注:幺、髍,皆微小之稱也。《讀書雜誌·漢書第十五》:“髍之言靡也,幺、髍二字連文,俱是微小之意。”《廣雅·釋詁二》“麼,小也”王念孫疏證:《漢書敘傳》“又況幺髍”,文選作麼。

簡文“是髍(壯--創)而口,亦不爲大訽(詬)。勿卹,亡(無)咎。”可以理解為:嘴巴受了小傷,但也不會帶來大耻辱。不用擔心,沒有凶咎。

 

二、釋(焚)

《上博五·苦成家父》敘述了晉厲公殺三郤的故事,簡九:“長魚翯(矯)自公所,敂(拘)人於百(豫)(以)內(入),(囚)之。”

”字作“说明: F:\新建文件夹\每人都用資料\B3\05\04\09\08.jpg”形,此字眾說紛紜,不具引[4]。我們認為當釋為“焚”。楚簡 “焚”字作:

 

说明: F:\新建文件夹\每人都用資料\B3\05\07\10\39.jpg三德10.39说明: F:\新建文件夹\每人都用資料\B3\05\08\02A\26.jpg鬼神02A.26说明: F:\新建文件夹\每人都用資料\B3\05\08\08\17.jpg鬼神08.17说明: F:\新建文件夹\每人都用資料\B3\06\07\09\12.jpg用曰09.12

 

“冊”形作“林”形,相似的訛變現象也可以參考“磨”字[5]

 

郭店•緇衣说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liugang\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94608473\QQ\WinTemp\RichOle\TU89%]_IUSIVB{O[K]%7UA2.jpg清華簡二簡36博一·緇18

 

“焚”字當讀為“返”。 “樊”可讀為“返”[6],而焚、樊聲近,《說文》:“焚,燒田也。从火、棥,棥亦聲。”是“焚”也可以讀為“返”。

簡八說“(晉)厲公懼,乃命長魚矯”云云。長魚翯(矯)焚(返)自公所,敂(拘)人於百(豫)(以)內(入),(囚)之。這句則是說長魚矯從晉厲公處回來,施行了晉厲公交代的事情。

楚簡中“𣏟”形或寫作“冊”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字現象。

 

 



[1]宋華強《新蔡葛陵簡初探》172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月。

[2]劉釗《“癟”字源流考》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5-8

[3] 高說見劉釗先生《“癟”字源流考》後跟帖。

[4] 參看蘇建洲《<苦成家父>9“字考釋》。簡帛網200868日。

[5] 即便把“冊”形看成“𣏟”形之訛,也不影響把“ ”字釋做“焚”字的異體。

[6]參程燕:《說樊》,簡帛網201116日。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年第3期。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4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4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1051劉剛:釋楚簡中從“冊”的兩個字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