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董珊:郳公[韋皮]父二器簡釋
在 2012/4/10 21:56:26 发布

父二器簡釋

(首發)

 

董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最近吳鎮烽先生披露四件一組流散的春秋晚期小邾國青銅鎛(北京3件,香港1件),形制、紋飾、銘文相同,大小相次,其三件著錄在《金文通鑒》1.2版(2012年1月)之15814、15827、15828。鎛銘80字:

 

王正九月元日庚午,余有(融-終)之子孫,(郳)公父,愓戁(勤)大命,保朕邦家,正和朕身,台(以)正朕(服),台(以)共(恭)朝于王所,又)吉金,(刑)(鑄)和鍾(鐘),敬監(临)(祼)祀,乍(作)朕皇祖(龏-恭)公、皇考惠公彝,爯(稱)(祼)(瓒),用旂(祈)壽考,子之子孫之孫,永(固)是保。

 

“王正九月元日庚午”,周正的九月初一為庚午。查張培瑜《中国先秦史曆表》之《春秋朔閏表》,前509年即周敬王十一年,周正建子,九月庚午朔,此年為魯定公元年。前一年,即魯昭公三十二年《春秋》經:“冬,仲孫何忌會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衛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據杜預注,此年晉召集諸侯,次年“正月庚寅栽,三月而畢”。銘文下文說:“台(以)共(恭)朝于王所”,應即此事。

“余有(融-終)之子孫,(郳)公父”,“有(融-終)”指陸終。郳即小邾,是陸終後裔。

“愓戁(勤)大命”,《說文》:“愓,放也。从心、昜聲。一曰:平也。”段《注》注“一曰:平也”曰:“《玉藻》:行容愓愓,注:直而疾貌也。”“勤大命”見《禮記·祭統》引孔悝之鼎銘,鄭玄注:“將行君之命。

“保朕邦家,正和朕身”是說修身齊家,保國。“正”是治理的意思。

“台(以)正朕(服),台(以)共()朝于王所。” “朕”之“”,可能讀成訓為“職事”的“服”。“朝于王所”如上述,實指與諸侯城成周事。

“又吉金”,“又”字承接上文“以正朕寶,以共(供)朝于王所”。“”讀為“”,《說文》:“貤,重次弟物也。”據段《注》引《漢武帝詔》:“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應劭訓貤為移,是指有等級的移贈。鎛銘是小邾人城成周而邾公受

(刑-型(鑄)和鍾(鐘)”,即鑄和鐘。

“敬監祀”,“監”或讀為“臨”,意思就是臨祭祀。“”從吹、果聲,讀為祼祭之祼。“吹”是歌部字,也可能是加注聲旁。

“乍(作)朕皇祖(龏、恭)公、皇考惠公彝。”為(韋)父之祖恭公、考惠公作這套禮器編鐘。

杜預《春秋釋例》之《世族譜》(《左傳正義》莊公五年引)及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卷十:

 

小邾,邾俠之後也。夷父顔有功于周,其子友別封爲附庸,居郳。曾孫犁來始見《春秋》,附從齊桓以尊周室,命爲小邾子。穆公之孫惠公以下《春秋》後六世楚滅之

 

邾穆公見《左傳》襄公七年566年)及昭公三、四、十七年(前525年),其孫惠公不見于《春秋》經傳。結合鎛銘與這條記載,其世系爲:

 

穆公——恭公——惠公——

 

因為據前文考證晚在32年、定元年509已為小邾君;據《春秋》經,穆公最早死於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所以小邾恭公、惠公兩代在位時間最多有16年,比較短,這應該是穆公在位時間太長(最少41年)的緣故

“爯(稱)(祼)(瓒),用旂(祈)壽考,子之子孫之孫,永(固)是保。”“稱”訓為舉,“(瓒)”字常見西周金文,或隸定為“”,是“甗”字初文,鎛銘此字從二口、從玉,讀為“瓚”,“稱祼瓚”即舉起祼祭所用之瓚,意思是舉行祼祭禮。“”從古聲讀為“固”,字已見燕客銅量等材料,拙文《楚簡簿籍與楚國量制》亦從古聲讀為“故”。

約在2004年12月24日,友人出示一件雁形器的照片,銘文為鳥書8字,器主也是父:

 

(郳)公父自乍(作)(商-象)宴(雁)兄(觥)。

 

”原銘合寫成一字,“”即象雁形的酒器觥。

2012-4-10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4月1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4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1056董珊:郳公[韋皮]父二器簡釋

,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秉太一者 在 2012/4/10 22:53:21 评价道:第1楼

    愓,或可属上读,为郳公名。

  • 苦行僧 在 2012/4/10 23:08:27 评价道:第2楼

    愓,亦或可讀為“荒”、“康”,訓為大。

  • 王寧 在 2012/4/11 8:48:29 评价道:第3楼

    ”字見清華簡《皇門》,用為庫門之“庫”,網友llaogui先生疑是胡壽的“胡”字,竊以為是正確的(見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下跟帖),疑此仍當是《詩》“胡考之寧”的“胡”,從老古聲,這裡訓“遠”,《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注:“胡,猶遐也,遠也。”“永胡”意思約略同於“永遠”。

  • 海天 在 2012/4/11 8:53:21 评价道:第4楼

    「愓戁(勤)大命」就是毛公鼎的「(庸)堇(勤)大命」、《新收》0755四十三年逨鼎的「(庸)堇(勤)大命」。「」、「」讀為「庸」,是裘錫圭先生的意見。(裘錫圭:〈甲骨文中幾種樂器的名稱-釋「庸」、「豐」、「鞀」〉《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204注2。)另參見張富海:〈讀新出西周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235。「庸」,喻紐東部;「昜」,喻紐陽部,二者音近可通。 ,

  • 海天 在 2012/4/11 9:08:46 评价道:第5楼

    *」也見於上海博物館藏齊國璽印「*-胡)毋公信璽」。學者或認為是「」可能為楚文字中「故」的專字,似說不死。 ,

  • 海天 在 2012/4/11 9:33:59 评价道:第6楼

    關於「庸」、「昜」相通,補個通假例證,湯炳正先生認為《詛楚文》「康回」為連綿辭,「奸邪」之意。引《左傳.宣公三年》「康回」又作奸回。引《尚書.堯典》又作「庸違」。《論衡》、《潛夫論》引之作「庸回」(《楚辭類稿》291頁)。蕭旭先生〈𢤱悷”、“摩何”語源考〉复旦網,2011.10.10:「《楚辭》所謂‘康回’者,即《書》所云‘靜言庸違’也……古庸字或作康,故《楚辭》言康回,秦《詛楚文》云:‘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董逌釋康為庸,是也。”《左傳·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論衡·恢國》:“靖言庸回。”“康回”即“庸違”,亦即“庸回”。康,陽部字;庸,東部字。此其證八。《書·康誥》:“無康好逸豫。”《史記·三王世家》作“毋侗好佚”,《漢書·武五子傳》作“毋桐好逸”。康,陽部字;侗、桐,皆東部字。此其證九。

     

    可見「庸」、「昜」通假絕無問題。

  • jiaguwen1899 在 2012/4/11 9:57:06 评价道:第7楼

    “愓”疑当读为“将”,即董先生大作所引《祭統》郑玄注“将行君之命”的“将”。“将命”之语见于古书,如《仪礼•聘礼》“束帛将命于朝”,郑玄注:“将,犹奉也。”“将勤大命”即“尊奉并勤行大命”,“将勤”也就是郑注的“将行”。
    与之辞例相同的金文“X勤大命”之X,疑亦当读为“将”,其字从廾从某酒器,疑是动词“觞”的表意初文,字形象举觞敬人,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觞曲沃人”,《吕览达郁》“官仲觞桓公”。《金文编》164页父见方彝有从爿从某酒器之字,疑即该字加注声符爿的写法。廾上所从与X不同,疑都是一种酒器,义符通用。
    动词名“觞”,所举酒器当亦可以名“觞”,故《玉篇》云“觞,饮器也”。长安沣东斗门镇花园村出土M17:38酒器自名从羊从鬯从欠,疑即自名为“觞”之例,从“羊”是加注声符,羊、昜音近相通。
    “有X于天”“有X于我家”“有X于周邦”之X,疑亦可读为“将”。

  • 孟蓬生 在 2012/4/11 10:03:47 评价道:第8楼

    海天兄厉害!給兄補個證據:唐,本从庚聲,或作啺。康亦从庚得聲。然則愓之於庸,猶康(回)之與庸(回)也。

  • 萧旭 在 2012/4/11 10:29:49 评价道:第9楼

    《莊子·天下》:“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荒唐”就是㝗㝩躴躿䆡䆲”的音转,“空虛”之義。

  • 王寧 在 2012/4/11 11:07:23 评价道:第10楼

    在下一直以为“康”、“庸”古文形近易讹的,并非音近通假。

  • 战国时代 在 2012/4/11 11:16:13 评价道:第11楼

    毛公鼎及逑鼎文例,我以为当读为“恭勤大命”,见拙文论杨家村铜器。且与从同、爵、廾之字地位相同的“共”字,已见于柞伯鼎读为功(有功于周邦),已可证明。

  • 海天 在 2012/4/11 11:19:33 评价道:第12楼

    战国时代:

    毛公鼎及逑鼎文例,我以为当读为“恭勤大命”,见拙文论杨家村铜器。且与从同、爵、廾之字地位相同的“共”字,已见于柞伯鼎读为功(有功于周邦),已可证明。

    上引張富海先生的文章已提及董珊先生的意見,並有討論。

  • 战国时代 在 2012/4/11 11:40:28 评价道:第13楼

    曾考虑过“扬勤大命”,“扬”与“命”的搭配文献中也屢见。又《尔雅释诂》“赓、扬,续也。”“扬勤大命”就是即位继续勤大命。

  • 王寧 在 2012/4/11 11:54:40 评价道:第14楼

    《集韵·平聲三·十陽》以“愓”字為尸羊切,音與“商”同,據此覺得“愓”字讀為“尚”或“上”(書禪旁紐)用為敬辭,“尚勤大命”似乎也能講通。

  • 孟蓬生 在 2012/4/11 11:57:19 评价道:第15楼

    战国时代:

    毛公鼎及逑鼎文例,我以为当读为“恭勤大命”,见拙文论杨家村铜器。且与从同、爵、廾之字地位相同的“共”字,已见于柞伯鼎读为功(有功于周邦),已可证明。

    在“功勞”的意义上,功、庸同源;在“恭敬”的意义上,恭、庸同詞。愓則為庸之轉音,其義為“恭”。愓之於庸,猶龏兄(从兄聲)之於恭也。

     

  • 黄杰 在 2012/4/11 15:40:30 评价道:第16楼

    個人淺見,“永是保”恐是賓語前置句(金文中相似的句式有“邾邦是保”(《集成》1.245)、“子孫是保”(《集成》7.4096)),猶云“保有永”,“永”是個名詞。“”當讀為“嘏”,福也。“永嘏”即長久的福祿。 ,

  • 孟蓬生 在 2012/4/11 15:58:25 评价道:第17楼

    “永*是保”也有可能讀為“永祜是保”。黃國器有“則永祜寶”的辭例,而拓片不清,祜寶兩字難辨。從黃子匜看,二字的分別較為清楚,或以為“寶”通“福”。我現在疑心“則永祜寶”也許就是“則寶永祜”的意思。

  • 孟蓬生 在 2012/4/11 16:00:17 评价道:第18楼

    跟樓上撞車了!哈哈!嘏、祜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 张崇礼 在 2012/4/11 18:38:16 评价道:第19楼

    愓,或當讀為慯。《說文》:“慯,憂也。”《廣雅·釋詁二》:“悠,慯也。”戁,《說文》:“敬也。”《爾雅·釋詁下》:“懼也。”大命,天命。《書·太甲上》:“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偽孔傳:“天視湯德,集王命於其身。”《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李善注:“大命,謂天命也。”愓戁大命,憂懼天命。《尚書·無逸》:“嚴恭寅畏天命。”《尚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 昨非 在 2012/4/11 19:07:19 评价道:第20楼

    永(固)是保
    案董先生讀“固”可從,固有“久”的意思。(看《故訓》xx頁)“永(固)是保”即“永(固)保是”,就是永久寶愛此鎛的意思。
    又(貤)吉金

    (貤),似乎可直接讀為“賜”,《盤庚》“不惕予一人”,惕,《白虎通》引作“施”,可為其證。

  • 昨非 在 2012/4/11 19:19:00 评价道:第21楼

    也可直接讀為“古”,永古,檢得《楚辭》注:終古猶永古也。

  • 黄杰 在 2012/4/11 19:58:55 评价道:第22楼

    孟蓬生:
    跟樓上撞車了!哈哈!嘏、祜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呵呵,是的。閉門之思,能與先生合轍,幸甚!

  • 海天 在 2012/4/11 20:37:16 评价道:第23楼

    孟蓬生:

    給兄補個證據:唐,本从庚聲,或作啺。康亦从庚得聲。然則愓之於庸,猶康(回)之與庸(回)也。

    謝謝先生補證!

  • 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 在 2012/4/11 22:30:17 评价道:第24楼

    私以为“正和朕身”的“正”,与其说是“治理”,不如说是匡正。下“以正朕服(?)”的“正”,或更近于“治理”的意思?

    16、17楼说得有道理,不过董先生和20楼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永(老-古)是保”,大概就是“永寿用之”的意思吧。“是”作为宾语直接前置,也许是指代所铸造的器物吧。前边祈祷得到寿考,是铸造者对自己的希望;能长久保有这个器物,则是对子孙、对家族的期望。16楼已引《陈逆簋》“子孙是保”,但那话好像也是说,好好保管这个东西。想来铸造器物的人所祈祷的眉寿长生,子孙是无法替他永保的吧。

    感觉董先生的说法仍有道理。这两者究竟该如何选择,请各位指教。

  • zisus 在 2012/4/11 23:09:05 评价道:第25楼

    董珊先生关于“又貤吉金”的解释较为勉强。我们觉得此四字应该即是“以择吉金”,“又”、“有”乃一字分化,可与“以”相通,“又”、“有”俱为匣纽之部字,“以”喻纽之部字,余匣二纽极近。典籍中亦有通用之例,《书•益稷》“车服以庸”,《春秋繁露•度制》作“车服有庸”,《大雅•皇矣》“临下有赫”,《潜夫论•班禄》引作“临下以赫”。“它”、“也”亦一字分化。“也”为喻纽鱼部,“睪”喻纽铎部,“擇”定纽铎部,鱼铎对转。但没有文献实例,也可能是小邾国地方语音色彩,因其在诸国中影响力不大,其地方色彩的语言可能失于典籍。

  • 张崇礼 在 2012/4/12 11:43:18 评价道:第26楼

    “又貤吉金”或可讀為“有施吉金”。“施”,予也。

  • 张崇礼 在 2012/4/12 12:01:16 评价道:第27楼

    张崇礼: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family:

    讀“慯”之說欠考慮。“戁”當訓為敬,“愓”應讀為一個與之義近的字。“恭”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8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