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苑夙:《平王問鄭壽》考釋三則
在 2012/5/12 1:49:37 发布

 

《平王問鄭壽》考釋三則

(首發)

 

趙苑夙

中興大學博士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平王問鄭壽》經前輩學者考釋疏證後已能順利通讀,但其中仍有可再論處,筆者提出三點拙見以就教於各位方家。

〔一〕    君王與楚邦懼(俱)戁(難)

3末「君王與楚邦懼戁」一句,陳佩芬譯為「楚平王與楚國都要有恐懼和憂思。」[1] 陳偉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楚氛甚惡,懼難」,指出「懼難」即擔心發生災難,乃古人習語,簡5「邦必喪我」即「君王與楚邦懼難」實際所指。[2] 高佑仁贊同陳偉說法,認為「懼難」指「楚王與楚邦恐怕有禍患發生。」[3]

「懼難」確為古人習語,先秦文獻中見於以下兩處: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伯夙謂趙孟曰:『楚氛甚惡,懼難。』

《國語.周語上》:「《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

「懼」皆為動詞,「懼難」指害怕會發生災難,但傳世文獻的兩處「懼難」與簡文「懼戁」所處語境不同,「楚氛甚惡,懼難」中「懼難」的主語是說話的「伯夙」,《國語.周語》「懼難」的主語是「陳錫載周」的周文王,其主語為說話者或動詞「懼」前所提及之人。簡文「鄭壽:『如不能,君王與楚邦懼戁。』」「懼」字前是「君王與楚邦」,本該詮釋為「君王與楚國都擔心會發生災難」,但就上下文意觀之,此解不通,且「楚邦」亦不適合作「懼難」之主語,就算不論《左傳》、《國語》兩例「懼難」語境的不同,單就「懼」字的用法觀之,亦有此弊。高佑仁譯為「楚王與楚邦恐怕有禍患發生。」高氏所言「恐怕」的主語明顯為鄭壽,「君王與楚邦」處賓語位置,如此語意雖可通於上下文,卻與「懼」字用法不符,一般在說「A害怕B會發生某種情形」的句法為「AB……」,如《國語.楚語上》:「臣懼民之不信君也。」若A為說話者,則主語可省,如《國語.晉語八》:「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內事之邪,大夫之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從子之私,懼子之應且憎也。』」未見將賓語提前成「B懼……」者,是以筆者認為鄭壽所言「君王與楚邦懼戁」不能理解為鄭壽擔心楚王與楚邦會發生災難,或鄭壽恐怕楚王與楚邦有禍患發生,若要表達此意,其句式當為「懼君王與楚邦及難」、「懼君王與楚邦有難」。

「懼」或可轉讀為「俱」,「全」、「都」之義,「懼」為群母魚部,「俱」為見母侯部,聲皆為喉音,韻為旁轉。「戁」仍從整理者讀為「難」,「憂患」、「遭難」之義。「君王與楚邦俱難」的句型猶如《戰國策.西周策.秦欲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史記.伍子胥列傳》:「汝與吳俱亡」。「若不能,君王與楚邦俱難」即「如果做不到(以上所言之事),君王您和楚國都會遭難。」此處鄭壽之語氣並非略帶猜測性質的「擔心」、「恐怕」,而是肯定的「俱難」。簡5「王笑曰:『前冬言曰邦必喪,我及今,何若?』」與本段簡文相關,楚平王概括鄭壽所說之言用的是「邦『必』喪」,其所用「必」字亦可證鄭壽所言「君王與楚邦懼(俱)戁(難)」當為肯定語氣,而「喪」字則暗示「懼(俱)戁(難)」之「難」非指一般災禍,當是與君主、國家生死存亡相關的憂患。

〔二〕    君王●=戔(踐)●=(處)

陳佩芬讀「●=戔●=」為「居」,引《玉篇》:「跡也,履也。」《孟子.盡心上》:「居移氣。」趙岐注:「居,謂所處之位。」[4] 陳偉改隸「●=戔」為從「弗」從「」,釋「●=」為「處」,文炳淳亦釋作「弗」。[5] 凡國棟讀作「踐處」,謂《說文》:「田踐處曰町」之「田踐處」指田間之路,簡文「君王踐處」指平王來到鄭壽等待君王的那個路上。[6] 高佑仁亦讀「踐處」,但訓「踐」為「赴」、「前往」,此處強調楚王前往鄭壽之處就教。[7] 何有祖讀「●=戔●=」為「居」,謂簡文在強調楚王到鄭壽處去見鄭壽,可以體現禮賢及解決問題的誠意,范常喜從之。[8] 董珊讀作「閒處」,與「閒居」意同,「君王閒處辱於老夫」即「君王無故被老夫所辱」。[9]

多數學者從陳佩芬「●=戔」之隸定,唯陳偉、文炳淳認為其從「弗」旁。兩「戈」左右並排時,其橫畫常有連貫現象,而且在連筆後還有重複橫畫的情形,如「戔」原作左右分離的「」(信1.01),但「)」(包2.238)所從「戔」之橫畫已連筆,更有重複橫畫的「」(包2.202)寫法,所論「●=戔」即為此種寫法:

〈平王問鄭壽〉5

重複橫畫的「戔」旁與「弗」旁或有相似,但細察知其差異甚明,「弗」字例如下:

2.122  帛乙12.19  〈平王問鄭壽〉6

由上例可知「弗」字中間為類「弓」形的圓弧筆畫,非單純兩橫筆,且其兩豎筆向反方向彎曲。而所論字兩橫畫左右明顯無弧筆相連,豎筆皆往右微彎,其從「戔」旁無誤。

對董珊「閒處」之說,高佑仁有所評論:

「閒居」一般是指悠閒自在的安居……平王正處於國家危難之際,國祚與自身生命朝不保夕(即簡文所謂「君王與楚邦懼戁」、「邦必喪我」),實無「閒居」的道理。

反駁合理可從。

「遷」字雖有「移換所在地」之義,但其後若接處所類字詞,多用為「徙居」,而非單純的「往赴」義,「遷居」一詞亦是如此,如《尚書.周書.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爾」、《史記.秦本紀》:「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讀「●=戔」為「遷」不若讀為「踐」的「往赴」義來得直接。

凡國棟在釋義時提及「田踐處」指田間之路,似以「踐處」為「路」之義,如此則句法、文意皆難通,高佑仁將「踐」改訓為「赴」則文從字順,「君王踐處」意即平王前往鄭壽所在之處,筆者從此說。觀陳佩芬所引文獻,似以「●=弗帛乙12.19」為「往赴」義,以「居」指鄭壽所在之處,若此,則其義近於「踐處」之說,但古書「踐」字用例較多。

關於「踐處」的時間點,多數學者未明言,李天虹在討論「就」字時曾提及:

我一直懷疑同篇簡5~6記載第二年平王復與鄭壽相見,鄭壽所云「君王●=戔(踐)●=(處),辱於老夫」,是指「平王就鄭壽」這件事,「踐處」是說平王來到鄭壽的居所。

高佑仁亦言:「鄭壽表示前次國君主動就教……」,皆以「踐處」指「景平王就鄭壽」一事,董珊譯「君王●=戔(閒)●=(居),辱於老夫」為「君王無故被老夫所辱」,對時間點的理解似同於李天虹。筆者認為此處「踐處」所指當非前冬的「景平王就鄭壽」,而是發生於隔年的「王復見鄭壽」之時。在本篇簡文中楚平王第一次見鄭壽是「景平王就鄭壽,訊之於尸廟」,其訊問地點在尸廟甚明,「尸廟」並非鄭壽私人處所,當不會說是平王「踐處」。鄭壽在諫言不被平王採納後即「告有疾,不事」,既「不事」則此後鄭壽所處地點當為自宅,平王復見鄭壽時,鄭壽的動作是「出,居路以須」,是從自宅出至路旁等待平王,知兩人的第二次見面是由平王降尊紆貴的親赴鄭壽所處之地,故說是「踐處」。

〔三〕    君王所改多=(多多),君王保邦

陳佩芬讀為「君王所改多多,君王保邦」,未直釋簡文句意,其原論如下:

《易經.益》:「有過則改。」孔穎達疏:「改謂改更懲止。」「多=」,「多」字重文。「多多」,言益多。《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10]

高佑仁亦以「多=」讀「多多」,翻譯為「國君的改革非常多,您將保全楚國」。[11] 董珊斷讀為「君王所改多=(多,宜)君王保邦」,認為鄭壽仍堅持平王是因自己諫言而多所改過,並開始阿諛平王。[12]

陳佩芬未直釋句意,觀其引《周易》:「有過則改」,又謂「『多多』,言益多。」似是將「君王所改多多,君王保邦」理解為君王改過愈多,愈能保有國家,若此,與上接的「君王踐處,辱於老夫」看不出關聯,文意不順。

「多」為端母歌部,「宜」為疑母歌部,韻部雖同,但端、疑二母不好通假,且鄭壽此處是在回答楚平王「前冬言曰幫必喪,我及今,何若?」之問,鄭壽直言「君王多有所改,故能保有國家」較之「君王多有所改,有助於(宜)保有國家」,語氣呼應更好,故不從「君王所改多,宜君王保邦」之讀。

筆者認為「君王所改多多」非泛指楚平王在國政上有所改革,當是承上文而來,「臣為君王臣,介備名,君王踐處,辱於老夫」中鄭壽自謙為徒具虛名的冗臣,對此冗臣,平王都能降尊紆貴的親赴其居處就教,可知君王之禮賢下士與求教之急,由此看出君王已多有所改,故至今仍能保有國家。鄭壽此言是對平王「前冬言曰邦必喪,我及今,何若?」的技巧性回答,平王之問本帶有奚落意,鄭壽卻以正在發生的「君王踐處」一事為基礎做出不卑不亢的解釋,既不得罪平王,又不委屈自己,展現其機智的談話技巧。

 



[1] 陳佩芬,〈平王問鄭壽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59

[2]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07.09

[3]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11),頁441

[4] 陳佩芬,〈平王問鄭壽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61

[5]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07.09。文炳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平王問鄭壽》篇研究〉,《中國語文論叢》第43輯(韓國:中國語文研究會,2009年),頁62

[6]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2007.07.09

[7]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11),頁449

[8]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2007.07.09。范常喜,〈馬王堆簡帛古文遺跡述議(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20),2007.09.22

[9]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2007.07.10

[10] 陳佩芬,〈平王問鄭壽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62

[11]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11),頁408452

[12]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2007.07.10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5月1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5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1071趙苑夙:《平王問鄭壽》考釋三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飞马 在 2012/5/12 11:07:44 评价道:第1楼

    文中所引“景平王就鄭壽,訊之於尸廟”的“讯”,当释为“稽考”之“稽”(白于蓝《釋“稽”、“祢”》,《古汉语研究》2011年3期)。

  • 海天 在 2012/5/12 16:29:11 评价道:第2楼

    筆者曾認為「君王所改多=,君王保邦」可讀為「君王所改多也,君王保邦」。「多」,端紐歌部;「也」,余紐歌部(或歸支部),二者音近。《六德》15「……謂之君,以義使人多」,17「……謂之臣,以忠事人多。」,此「多」,顧史考先生〈郭店《成之》等篇雜誌〉(《清華學報》06.01 88)認為是「者也」合音,並說「多」與「也」音近。亦見氏著:《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頁206-207、注53。陳劍先生〈郭店簡《六德》用為“柔”之字考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65頁注1:「“多”有沒有可能是來源於“者也”合音呢?“多”跟“也”都是歌部字。“者也”合為“多”,又或可說“多也”(“……謂之婦,以信從人多也”),猶如“之乎”合為“諸”,古書中又常可說“……諸乎”。」

     

    附帶一提,《子道餓》簡1陳劍先生斷讀為「魯司寇奇,言遊於逡(術)楚(胥),曰”」,後一句可與《平王問鄭壽》04明歲,王復見鄭壽,鄭壽出,居路以須。」的「居路以須」參看。

  • 水墨翰林 在 2012/5/13 9:54:32 评价道:第3楼

    “踐處”之“處”不必為名詞處所,作動詞居、止解亦很恰切。

  • 趙苑夙 在 2012/5/18 12:28:08 评价道:第4楼

    水墨翰林:

    “踐處”之“處”不必為名詞處所,作動詞居、止解亦很恰切。



    先生所言甚是,以「君王踐處」之「處」為動詞,亦文從字順,若此,則「踐處」之後省略處所論元,由下接「辱於老夫」,可知平王是來到鄭壽所在處。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