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黃錦前:有兒簋釋讀及相關問題
在 2012/6/1 14:42:18 发布

有兒簋釋讀及相關問題

(首發)

 

黃錦前

河南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

 

20055河南上蔡縣郭庄王金鼎1號春秋楚墓出土一批青銅器,部分有珍貴的銘文,其中一件有兒簋的銘文,對於過去銅器銘文中有爭議的問題的認識或有幫助,這裏試作淺談,不當之處,尚請方家指正。

該器銘文著錄於吳鎮烽《商周金文資料通鑒》第05333號。其内底鑄銘文37字(又重文2,作:

 

隹(唯)正十月初吉丁亥,敶(陳)洹公之孫有兒自乍(作)爲其(簋),用亯(享)用祀,以祰(釁-眉)壽,𣇳(其)子=(子子)孫=(孫孫)永保用之。

 

這裏著重要討論的,是銘文中“洹”字的讀法及其相關問題。

該字原篆作,吳鎮烽將其釋作“洹”,當無問題。但將其讀作“桓”,謂該銘的“陳洹公”即“陳桓公”,則未必。下面我們試作辨析。

首先,該器的時代,吳鎮烽定爲春秋早期,恐失之過早。該器的器形目前尚未公佈,但據有關報導可知,其形制係方座簋。從其銘文字體來看,整體似春秋中晚期風格。其中某些文字如“期”字寫作“𣇳”,就目前所見,一般皆係春秋中期偏晚以後的寫法。此類格式(“××之孫”作器)的銘文,目前所知,一般也皆在春秋中期偏晚以後[1]

該墓出土的可能屬墓主所有的幾件競氏有銘銅器,我們曾據其形制和銘文風格,推定其時代約在春秋晚期前段[2]。同墓還出土有兩件曾與的器物(壺、浴缶各一),其時代約在春秋晚期後段。此外,該墓還出土有帶“吳王”、“許公”等銘文的銅器。發掘者認爲,同出的它國器物,可能係這些國家的貴族助喪的賵器。因此,有兒簋的時代,應與上述銅器時代相距不遠。

該墓的時代,發掘者認爲,從隨葬品和積沙內的陶器碎片看,約爲春秋晚期至戰國初年之際。

綜上所述,有兒簋的時代,當不早於春秋中期偏晚,似以定在春秋晚期前段爲宜。

據文獻記載,陳桓公的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54年至公元前707年,陳宣公在位的時間,自公元前692年至公元前648年。銘文曰器主有兒乃“陳洹公之孫”,則此陳洹公的具體身份,究竟是陳桓公還是陳宣公呢?從年代上來講,二者皆有可能。

其次,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就目前所見,兩周金文中的“桓”字,或寫作“𧻚”、“”,而未見有寫作“”者。相反,金文和楚簡中卻有“宣”寫作“洹”的例證。如曾侯乙鐘三十六之“宣鐘之在晉爲六墉”的“宣”即寫作“洹”[3]。 清華簡《繫年》中“周宣王”的“宣”亦寫作“洹”[4],而齊桓公、趙桓子、楚聲桓王的“桓”均寫作“𧻚[5]叔夷鐘銘曰:“有共于武靈公之所武靈公……[6]”過去學者多將“”讀作“桓”[7]。其實該字亦應讀作“”。“宣武”,威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仲尼曰:‘靈公汙,晏子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儉。君子也。’”吳則虞《集釋》引劉師培《校補》云:“‘宣’與‘桓’同……《爾雅·釋訓》:‘桓桓,威也。’《廣雅·释訓》:‘桓桓,武也。’”

綜上,我們認爲,簋銘的“洹”,應讀爲“宣”,陳洹公即陳宣公。

由此,我們對洹子孟姜壺的“洹”字的讀法,亦可重新加以審視。自晚清以來,學者多讀“洹”爲“桓”,謂“洹子”即《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田桓子”。最近,陶金據清華簡《繫年》等,認爲壺銘的“洹”應即“宣”,“洹子”即“宣子”,而非傳統認爲的“桓子”[8]。鑒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爲,此說應該是正確的。但他認爲“宣子”即陳僖子之子宣子其夷,則失之過晚。李學勤主張壺的年代應提早至春秋早期[9],可能是正確的。

最後,再簡要談談簋銘中“以祰眉壽”的“祰”字的訓釋。“祰”,《說文》:“告祭也。”《集韻》:“禱也,告祭也。”金文中常見的“壽”,辭例與之近似。在金文中,與之用法類似的還有“綏”字。如沈子它簋蓋銘曰:“用绥公唯壽。[10]鎛、鐘銘曰:“綏安乃壽[11]”“綏”亦應訓作“告”。《書·大誥》:“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書·盤庚下》:“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衆。”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尚書說·盤庚中》“我先后綏乃祖乃父”:“綏,告也。”

 



[1] 李學勤:《春秋南方青銅器銘文的一個特點》,載馬承源主編《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兩木出版社1997年;後輯入氏著《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月,第116-121頁。

[2] 拙文:《郭莊楚墓出土競氏有銘銅器試釋》,待刊。

[3]集成2.321

[4] 見於第3號簡,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12月,圖版,第40頁、釋文與注釋,第136頁。

[5]分別見於第20111119126號簡,參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12月,圖版,第499599102頁,釋文與注釋,第144186192196頁。第127135號簡的“陽城洹定君”之“洹”,整理者讀作“桓”(圖版,第103107頁,釋文與注釋,第196頁,第198頁注釋〔6〕),疑非,恐亦應讀作“宣”。

[6]集成1.276

[7] 如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7月,第14頁。

[8]陶金:《由清华簡<繫年>谈洹子孟姜壺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221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5

[9] 李學勤:《齊侯壺的年代與史事》,載《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2輯(總第8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後輯入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0月,第244-248頁。

[10]集成8.4330

[11]集成1.120123127130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6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6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1082黃錦前:有兒簋釋讀及相關問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海天 在 2012/6/4 15:39:06 评价道:第1楼

    “以祰眉壽”的祰是否從造聲,讀為禱,則與“﹝禱﹞壽”文例相同。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