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新見金文字編》出版
在 2012/6/5 19:27:53 发布

《新見金文字編》出版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編著《新見金文字編》於20125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為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資助項目成果。

附書影、凡例、前言及後記:

凡例

一、本書專收二〇〇〇—二〇〇九年發表的商周金文,酌收極少量此前發表而為《四版〈金文編〉校補》漏收者。

二、本書主體由正編(十四卷)、合文、附錄(上、下)組成。正編編排次序略依大徐本《說文》;《說文》所無之字則附相應各部之末,並在字頭右上角標“*”號,同部所附字頭不止一個者,略依筆畫數為序。個別字的處理從《金文編》,如“朋”附貝部,“康”隸“庚”後等。合文部分專收合書字例。仿《金文編》之例,以未識之“圖形文字”(一般用為氏族名稱或徽號)為附錄上,其他未識字為附錄下。附錄上所收有複合形體者,其局部或可識,但因其性質尚待研究,暫作一整體看待。

三、每字頭下字形的選取主要考慮寫法有代表性者,同時兼顧文例。每字形下依次出器名、時代、文例、出處。各字形排列略依時代先後為序,如一字頭下有結構、寫法明顯不同者,則先類聚,再按時代排序。時代的判定多據發表者意見或學術界一般看法,僅供參考。

四、字形盡量採自電子化的拓本或照片,再經電腦處理;原始圖片效果欠佳者,或另附摹本;個別原始圖片效果尤差甚或不可得者,則逕用摹本。摹本或採自各書,或為編者另摹,恕難一一注明。字形大小經過縮放,多非原大。

五、書中稱引書刊多用簡稱,詳參“引書簡稱表”。簡稱出現在案語中則加書名號。簡稱表中書以出版年份為序,刊按音序排列。

六、案語中稱引諸家論著一般以“作者(年份)”的形式出現,書末另附“參考文獻”,以備檢核。“參考文獻”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七、本書附有“筆畫檢字表”,表中同筆畫的字按書中出現先後為序。

前言

文字編的編纂一直是古文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作,極受古文字學者的重視。一部好的文字編,往往既是對某方面古文字材料考釋成果的階段性總結和整理,同時又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起點,有時還包含着編者個人的創新性意見,給讀者以有益的啓示。當前,文字編的做法是多樣化的。其中有兩種比較基本的做法,一種是重新做,一種是接着做。重新做的可舉劉釗、洪颺、張新俊三位先生合著的《新甲骨文編》和吳良寳先生的《先秦貨幣文字編》為例。接着做的可舉嚴志斌先生的《四版〈金文編〉校補》為例。現在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新見金文字編》即屬於後者。

金文是古文字材料之大宗,因此金文方面的字編在古文字研究上的意義尤其突出。容庚先生的名著《金文編》,初版於一九二五年,此後屢經修訂再版,長期以來成爲古文字工作者案頭必備之書,至今仍在發揮着重要作用。現在通行的《金文編》版本是由張振林、馬國權二位先生協助修訂的第四版。該版修成在一九八四年,刊行在一九八五年,此後金文資料不斷有新的發現,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又有續補增訂的必要,於是有了嚴志斌先生《四版〈金文編〉校補》等著作的誕生。嚴書取材緊接四版《金文編》之後,而斷限於一九九九年。其正編較《金文編》新增字頭有七百餘個之多,貢獻頗大。新世紀以來,地不愛寳,新見先秦有銘銅器絡繹不絕,據粗略估算,數量應在一千五百件以上。其中不乏新見之字、新見之寫法、新見之用法,正宜續加綜合整理,以更好發揮此新資料之新作用。在銘文的集中著錄方面,已先後有《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商周金文資料通鑒》等大型作品面世,但立足於單字的全面整理則尚未聞。筆者近年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承乏講授研究生課程《青銅器銘文研究》,感到依靠容、嚴二書,尚不足把握金文單字的全貌,於是萌生了接着嚴先生的工作,着手編纂《新見金文字編》的念頭。

本書的取材範圍主要是二〇〇〇—二〇〇九年間新發表的先秦金文,時間上恰與嚴書相接續,又剛好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這十年間新見的金文不但量大,而且學術價值也十分重要。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爲歷史資料的價值,二是作爲文字、語言資料的價值。現試結合本書的工作,簡單談談其第二方面,尤其是文字學方面的價值。

(一)出現大量新見字,為古文字學的研討提供珍貴的新材料。

本書所收錄的不見於《金文編》和《四版〈金文編〉校補》的新字(包括構形明顯不同的新異體)有近三百個之多。其中很大部分在先秦古文字資料中屬首次出現,填補了古文字單字體系的不少空白點。既有見於《說文》的,如“犫”、“”、“臡”、“簡”、“俅”、“想”、“零”等等,又有大量《說文》所無之字。不見於《說文》者音義或可考定,如“”(從“頁”,“聲)為“拜”之異體,“”(從“頁”,“氐”聲)為“”之異體,“”(從“斗”,“它”聲)為“”之異體,“馨”則分別有“”(從“鬯”,“”聲)、”(從“口”從“莖”之初文為聲)兩個異構,等等,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認識。至於那些音義尚未能定者,則為今後進一步研討之重要對象。

有些字雖然在別的古文字資料中出現過,但原來金文資料未見,造成缺環,也可藉此得以彌補,有助於我們作漢字歷史的考察。如“昏”字,原見於殷商甲骨文和戰國文字,近年新見於柞伯鼎,使西周時代的缺環得以上。又如“袤”字,以前見於睡虎地秦簡,今在師酉鼎銘文中出現,則其始見年代可提前至西周中期。再如“廦”字,以前最早也見於睡虎地秦簡,近年*簋銘文的發表,則又將其歷史上溯到西周早期了。

(二)許多字出現有特色的寫法,豐富了我們對古文字形體的認識。

新見金文資料中,有些字出現一些以往所未見的新寫法,這同樣值得重視。如“勿”字在器中寫作“”、“”等形;“易”字何簋作“”;“”字卌三年逑鼎作“”,從“大”不從“文”;“邁”字與兵壺作“”,鼎作“,“萬”字頭分別變作“婁”字頭和“鹿”字頭,等等,都使我們對古文字形體變化的豐富性、複雜性有更多的了解。另外,一些較特別的省略也值得注意。如“各(格)”字,二式簋作“”,卌二年逑鼎乙作“,省“口”,但作倒止之形。我們知道,戰國楚簡”字或作“(《郭店·性自命出》60)、“”(《上五·季庚子于孔子》15),所從“各”亦省作。現在看來,這種省略早在西周時期已經發生。又如鄭莊公之孫鼎“(烈)”省“刀”旁作“,正可與上博楚簡《性情論》19(烈)”之作“”相印證,可見春秋已有此寫法。

(三)不少字詞出現新的文例,有助於字義的考索和漢語史的研討。

例如,關於西周金文中“蔑厤”的釋義問題,歷來聚訟紛紜。新見曶簋銘云:“弔(叔)朕父加曶厤。”出現了“加某厤”這樣新的搭配,張光裕先生讀“加”為“嘉”,並類推“蔑”義亦當如之,顯然是很有道理的。又如“貿易”一詞,主要有交易和變易二義,《漢語大辭典》所引前一義的最早書證為《墨子》,後一義的最早書證為《後漢書》,而近出仲父簋銘云:“其或貿易,則盟(明)(殛)。”“貿易”用變易義。器屬西周晚期物,則書證年代可大大前推

在編纂體例上,本書試圖對《金文編》和《四版〈金文編〉校補》有所改進。比如,此二書移錄字形皆手工摹寫,本書則盡量用或照片的電子本剪貼(個別未見或照片,或者雖有而質量過差者除外),以保證字形的準確真實。又比如嚴書不出文例,容書也只出極少數文例,本書則盡可能每字形均出相對完整的文例,以見其具體語境,以便讀者考察其用法。而且每個單字的較有價值的文例基本上都收錄了,所以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單字索引的作用。

文字編通常是不加或極少加案語的。但其實適當的説明性案語對讀者是有幫助的,尤其是那些有爭議的字,最好能有所交代。這一點曾憲通先生的《长沙楚帛书文字编》就做得非常好,堪為典範。所以,本書嘗試效仿曾先生的做法,對於疑難字或新見字,盡量就見聞所及,參考諸家考釋意見,作簡要的集釋,然後斟酌去取,略加案斷。間有一得之愚,也附帶提出,以供商榷。如果這些工作能使這部文字編在工具性的基礎上增添些許的學術性,為讀者提供多一些有價值的參考,那就是編者最大的滿足了。但是否能做到,不敢自信,有待讀者的批評指正。

後記

本書的編撰工作正式發軔在二〇〇九年的上半年。同年九月,有幸得到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資助(項目名稱為“21世紀新見商周金文字編、索引及考證”,批准號“0924”),於是重新制訂工作方案,並增加時間投入。研究生石小力、蘇清芳二君欣然接受我的邀請,協助收集資料,切字歸字,出力頗多。至二〇一〇年下半年,字編已具雛形。當年十月,晤賴炳偉先生於香山古文字學研討會,以出版之事相商,幸得賴先生慨允支持。然後乃商定進一步修撰之體例,着手字編的後期加工。然而接下來的工作量有點出乎我的預想,再加上此期間別的工作也分走一定的精力,所以進展較爲緩慢,出版合同約定的交稿期限早就過了,而不得不再四推延。如今到了可以寫後記的時候了,儘管相當疲憊,但仍不免有些興奮,畢竟是久盼的時刻。

但其實心情是頗爲矛盾的。一面急於早日交差完成任務,一面卻恨不得多留一會兒,恨不得在書稿寄出前的最後一再看一眼。今天下午終于在重翻一遍之後,讓快遞員把“定稿”拿走了。明知道後記不需要寫很多寫很久,但我深怕要讓書稿等齊後記一起走的話,肯定還禁不住要回頭去看,去改,沒個盡頭。書稿主體先行到達,不但可先讓賴先生放心,而且也才保證我能稍安下心來寫幾句話。

老實講,本書的編寫還是略顯匆忙,所以工作沒能十分細緻是肯定的。更主要的是,本人在金文研究方面積累淺薄,見識寡陋,因此書中錯誤疏漏之處定不會少。中心揣揣,誠望博雅君子之匡正與賜教。

雖說現代化工具使文字編的編寫效率大爲提高,但假如沒有石、蘇二君的助力,本書也不可能這麽快告竣的。小力畢業之後還繼續參與本書的後期工作,貢獻良多。特別在最後的衝刺階段,他放棄了許多寶貴的節假日,日夕來寒舍並肩作戰,精神十分可嘉。二君是我所帶的第一屆研究生,本書的出版對於我和二君來説,應該都是有紀念意義的。

曾憲通師和陳偉武師審閲過初稿的部分内容,楊澤生教授審閲過初稿全部,訂正許多訛誤;裘錫圭師數次關心本書的進展;陳永正先生賜題書名,使蓬蓽生輝;賴炳偉先生給予諸多的幫助和指教,在此一併深致謝忱!

長期以來,我的家人,特別是妻子的支持,以及衆多好友們的關愛,是我工作的重要力量源泉。我把所有著作獻給他們!

陳斯鵬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於卓廬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9998